书城艺术静观的艺术
9474000000013

第13章 先天本我和后天自我(1)

前文在阐释静观技术的过程中,谈到了几个基本概念,比如先天本我和后天自我、观念、愿望、执著等。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静观技术,下面我们将对这个概念进行系统阐释。理解本部分内容只需要你有基本的概念和语言理解能力、对自我思维的反思能力(或思维的自我观照或体验能力)和自我身体感受的体验能力就足够了。所以,在阅读本部分内容时,你如果发现有什么观点与你以往的认识有不一致或冲突之处,或发现理解有困难之处,就请你自我体验、反思一下,看看我所讲的与你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是否一致就行了。如果我讲的内容,你自己在你自身身上体验不到,请你就不要相信它。因此,在这里你自己就是这些内容真假的判断标准,你不需要借助任何权威、文献或你深信的理论来判断。如果你一定要坚持用那些权威和文献来作为判断标准,你的心思就必然走入岔道,进入到知识学习的轨道,而忽视了我们所强调的最根本的实践。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你不是在用自己的心自己身来探讨真理,而是用别人的观念来影响自己。这种人是很难进入修炼的,也很难进行任何有价值的精神和道德修养的。当然,在你熟练静观,对静观有了深刻体会之后,也就是说当你有了丰富的经验之后,你再来比较,那时你也具备了基本的能力,并且也不会走入岔道了。在本书中,我会根据自己的体验做出一些理论假设,对这些假设如果你不愿意接受,完全可以把它放置在一旁,但请不要抗拒它。我认为这些假设的做出是非常合理的,没有任何牵强之处;而且你即使不接受这些假设也不影响你学习静观,仍可将静观深入下去。就如我们可以根据电磁现象假设电子和磁场的存在一样,虽然我们看不到电子和磁场,但我们根据无数次的经验,接受这种假设是没有任何唐突和不合适之处的。同时,即使我们完全不接受电子和磁场的假设,也不妨碍我们使用各种电器。敞开你的大脑,带着你的体验,静静地阅读吧!本章先讲先天本我和后天自我。

(一)人类的生命存在

人的生命存在除肉体外,还有精神,肉体精神合一构成人完整的生命。可能不同的人对人类的精神活动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所有这些解释都首先必须承认精神活动的存在,否则整个解释都是毫无意义的。对许多关注精神修养、人格培育、德性完满的朋友来说,精神比肉体更重要;对那些追求各种精神解脱、希望摆脱轮回的朋友来说,精神就是生命的本质,甚至全部。而精神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明了其复杂的内在结构不仅对一般人所说的道德人格修养、精神修炼是极为重要的,而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一个人获得世俗的幸福生活,成就其希望成就的人类事业也都是极为重要的。这既是一个生命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生命不断完善自己走向生命完满的必备知识。历史和现实中许多朋友苦苦地追求人格的完善、德性的完满,但由于缺乏关于精神结构的基本知识,而迷失在人生追求的路途中,甚至干出许多与自己的追求完全相背的事;许多人虽然对人格完善、德性圆满具有强烈的内在要求,但由于不知道人类精神的内在结构,而丧失信心;还有更多的人,则由于对人精神的结构所知甚偏,完全失去人格和精神追求,成为肉体的奴隶和动物性冲动、偏执性观念的牺牲品,陷入茫茫欲海、浩瀚人世难以自拔。苦啊!所以,我们对人的精神结构有所觉知是人生修养、精神修炼的基本前提。

近代以来,理性科学得到空前发展,哲学和科学统治人生。但它们对人的精神结构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感官经验和理性思维上面,把人的精神等同于理性认知。此种认识虽然对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却将人类的精神世界几乎摧毁殆尽,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非常恶劣的结果,表现为生命神圣感的丧失,大规模的生命毁灭运动一再出现,人类道德感完全物质功利化,为了个人、集团的物质利益无恶不作。生活在其中的人无法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除了不断地刺激自己的感官神经之外,无法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生命和人类存在的根据,对生命产生深深的虚幻感,甚至幻灭感和厌弃感,由此导致世界各地自杀人数年年攀升。这就是近代以来经验论和所谓的理性主义的流行在全世界所造成的后果的另一面。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以来,现代心理学和哲学开始把人的精神的丰富内容作为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近代的理性主导的片面性精神哲学开始升级。从弗洛伊德开始,西方人就意识到我们的精神或心理结构具有多个层次,我们平时所知道的东西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近代哲学所研究的仅仅是这一小部分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东西深藏在心底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常常是有意地忽略。弗洛伊德因此项研究,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成为与马克思、爱因斯坦齐名的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弗氏的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是个理论,也是人们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的技术和方法。此种技术和方法的存在有力地说明精神结构的客观性。此种技术和方法目前已传遍世界,在中国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通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精神分析学说已经大大发展,其成果也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但精神分析学说中有一个特点非常耐人寻味,这就是:精神分析学家是各个学科中各种精神疾病发生率最高的。也就是说,这个群体在治疗别人的时候,却不能保护自己,也不能治疗自己,不能说不是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不过,近二十年来问题已经发生转机,在西方开始出现一些超个人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学家,他们开始把来自东方的佛学的修炼理论和内观技术用到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上,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比如阿玛斯、威廉姆斯、马丁纳等,他们不仅能够给别人治疗,更能治疗自己,这是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学界的一大幸事。我们的静观技术同样可以治疗别人和治愈自己,并能使你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先天本我

人的全部精神结构或心理结构从根本上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先天的本我,二是后天的自我。这里所说的先天本我并不是现代人所说的有遗传因素所构成的基因或心理特征,这些都属于后天自我的组成部分。也不同于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个作为本能的本我,它也属于后天自我。我们所说的先天本我与佛学所说的一个生命先天具备的“法身佛性”或道家所说的“道体”,或基督教所说的“神性”,还有当代人说的“本源意识”是很接近的,它是一个生命的原初存在,或原初存在方式。这个“先天本我”我们不能通过任何外在的感官经验的途径观察发现它,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生命特征的内在体验来体证到他的存在。

人的精神状态虽然可以有很多种分法,每种分法又都可分为很多种,但最简单的分法是二分法,可以分为两个状态:宁静状态和非宁静状态,这两种精神状态我们都能够感知到它,丝毫都不神秘,也不难懂。这两种状态正对应着精神结构的两个层面,宁静状态就是先天本我的存在状态,非宁静状态就是后天自我的存在状态。我们所说的宁静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1.内心一片宁静,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放松状态,感到很舒服。此时如果你去体察你的心脏,会感到心脏是柔软的,很舒服,没有任何不适感,体察大脑,会感到大脑是空的,也很舒服,同时身心都有一种深沉的淡淡的愉悦感。这时候人们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也没有任何观念活动,没有快乐、兴奋、焦虑、懊恼、害怕等一切情绪表现,大脑处于绝对的清静状态。这里需要做一个区分:就是心灵处于宁静状态下的愉悦感和情绪状态下的快乐、高兴感是不同的。如果你在高兴、快乐时去仔细体察过自己的大脑和心脏,你就会发现,此时你的心脏部位是不静的,也不是完全舒服的(这与生病无关,也与生理状态无关),存在一定强度的刺痛感,越高兴越快乐这种感觉越强烈。因为,所有的情绪反应都是有物质基础的,都是由于某种激素活动的结果,那些激素对人体都是有害的。这也是过度的快乐、高兴会导致疾病和死亡的原因。同时,如果此时你去体察你的大脑,你会发现你的大脑也是不静的,存在着观念活动,即使有些时候很细微,但也是存在的;同时你会感觉到大脑也是不空的,你会感觉到你的大脑里面有某个地方是僵硬的、堵塞的,或者是麻木的感觉。而当你处于宁静状态下时,不仅你的心脏部分很舒服,宁静、空旷,而且大脑部位同样如此:宁静、空旷。这两种感受我们可以在每一次成功的静观后体验到,因为,每一次静观成功之后,我们的心灵在那一个短暂的时候是处于宁静状态的,大脑和心脏都很舒服、宁静、空旷。

2.此时人们处于“忘我”、“无我”状态。即,这个时候人们似乎忘记了“我”的存在,如果做事都是对外界环境的直接反应,如果与对方有语言交流,那么那些语言也是从心底直接流淌出来的,没有经过大脑的思维、计算,因此也没有自己的目的或动机,简单地说就是不经过大脑的活动直接说出来。换句话说,此时,人们虽然表面上与常人一样在做事说话,但大脑中并没有这样的一些思维活动:“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事情应该如何做”,或“我的愿望是什么”等人们做事情时的正常的观念活动过程。外人看不到这个过程,会认为他也在思考,其实没有。他是直接说出的。所以,这种状态是完全不同于通常人们所说的理性计算或理性思维过程,因此不同于我们常说的理性状态。由于人在此种状态会表现出很冷静、很理智,人们通常会认为此时这个人很理性,就把这种状态也称作是理性状态。但如果说是理性状态,就暗示其中存在着逻辑思维活动或某种意志活动,所以为了做出区分,我更愿意把这种状态称为理智状态,而把人们日常处于逻辑思维或理性计算的状态称为理性状态。我们做这个区分还有下面这个理由。

3.此时人的智力、体力都处于最佳状态。对外界反应(说话、做事)的合理性、科学性、准确性是任何有意识的规划、努力都做不到的,会达到真正的最佳效果。当然,我们所说的最佳效果,不是你用你自己现有的某一思想观念来衡量的,而是从对方和自己生命整体目标的立场衡量的。这个说法比较神秘,我也只能这样说,不能证明。随着静观的深入,有一天你自然会意识到这一点。表现为你经常能在无意间完成一般情况下需要费很多周折才能完成的事,你总是在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和对的事,许多东西总是自动地跑到你面前,你需要的只是不要抗拒、欣然接纳,就能成就许多在别人看来不可能之事。好像你与宇宙之间存在很深的默契。这就是当我们不执著、理智状态下所出现的生存状态。有人可能会说是运气,其实不是,它是先天本我的力量,当我们的生命处于先天本我的控制之下时,先天本我的无限智慧和能力就会展现出来,此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类经验、理性的有限性、狭隘性。

人的理性都是建立在自己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建立在绝对遵守对立统一规律的逻辑思维规则的基础上的,因此,人的理性思维只能让人的观念和生活永远处于对立矛盾状态,因此,我们的生活、观念、愿望常常处于对立之中,它们都会产生对立的力量,也就是相互拉扯的力量,这些力量自然会降低我们行动的效率,并且使我们永远无法进入真正的统一、大同状态。无论你怎样进行辩证的思维都无法摆脱这个规律。真正的辩证思维一定是超越了逻辑思维的思维,是心灵处于宁静状态下自然达到的状态。当你心灵处于宁静状态时,如果你要说话、做事自然就能符合辩证思维原则:不走极端、不片面,而处于中庸状态。表现为你自然能看到任何事物的对立的两面,也能看到每一个观念的对立的两面,并且能完全平等地对待这两面,做事时则能同时超越对立的两面的限制而达到最佳效果。这个状态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至善状态。至善就是超越善与恶对立的善,所以,至善无“善”:其中没有人常说的“善心”,但其结果则是对所有人(包括自己)都是最善的。同样,这个结果的最善,不是我们用自己狭隘的、对立性的观念所能衡量出来的。正因为这种状态是超越任何一种观念标准的,所以,佛学才把它称为大智慧(般若、波罗蜜),以区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那种思维的智慧、算计的智慧。

人在宁静状态下的智慧还表现在读书学习的时候,如果你的大脑真的处于非常宁静和舒适状态,那么此时读书效率是最高的,甚至会感到每一个字自动地进入大脑,不用思维意思就非常清楚明白。如果在做事,则会不假思索、不加筹划地自动将事情做得非常圆满,是平时无论多么努力都做不到的。运动员在此时会超常发挥,会感到如有神助,此时他们全身心投入比赛之中,忘记了比赛之外的一切,名、利、情感等一切都被抛到脑后。所以,这种状态又是一个人智慧最大的状态,能力最强的状态。这也是我们称这种状态为理智的而非理性的又一原因,主要强调的是其中不存在逻辑思维、理性算计和观念活动。

我们大多数人在其一生中都会偶尔体会到宁静状态的存在。但这个状态很奇怪,它是在你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来的,当你意识到它来了想体会一下时,它就走了。因为,一体会就动了人的表面的后天的意识,我们的整个心理就切换到日常的经验和理性思维方面了。这就如电视的两个频道,二者不能并存。

记住这两种状态的区别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两种状态就是一个生命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状态。宁静状态就是生命先天本我的存在状态,非宁静状态就是生命的后天自我的存在状态。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准确的说法是:一个生命是由先天本我和后天自我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都具有控制我们这个生命的能力,当我们的生命完全处于先天本我控制之下时,就呈现出宁静状态,当我们的生命处于后天自我控制之下时,就呈现出非宁静状态。记住这两种状态的区分对修炼和静观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能告诉我们什么状态是真正正确的状态,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的心存在着执著,处于执著状态。我们心灵真正正确的状态只有一种:这就是宁静状态,此时我们身心柔软、舒适、宁静、祥和、空旷、愉悦。只要我们的心有情绪活动、理性思维算计活动都处于执著状态,都是应该修去的,都需要静观。

释迦牟尼在传法初期,主要讲“无我”,这个“我”实际上就是后天自我,从精神层面讲,这个我是指人的一切思维活动、观念活动、意愿活动、情绪活动、情感活动等,它们都无实存,都不是我们生命本真的存在,都是可以消灭和要消灭的,因此人们在思维活动中所确认的“我”是假的、不存在的。准确地说,这个“我”是不实在的,不牢固的,必然要解体的。因此,他说这个“我”是“无”,是“空”。到后期又讲“有我”,这个“我”实际上就是先天本我。当我们把后天自我全部解体之后,会剩下一个金刚不动永恒的存在者,这个存在者是人们用任何方式都不能消灭和解体的,而后天自我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是可以通过静观消除的,这个金刚不动的存在者才是真正的“我”,其存在状态就是“愉悦、宁静、祥和”。这就是释迦牟尼讲的“常(永恒存在)、乐(愉悦)、我(存在者)、净(整个生命处于干净的状态,即没有污染的状态,也即完全宁静的状态——没有任何执著、污染的状态)”,完整地说就是:先天本我是永恒存在的,其存在状态就是宁静、愉悦。这样的我就是佛,或佛的存在状态,或者说是我们生命体之中佛性部分。用基督教的话说,先天本我还有无限的智慧和能力,对所有生命都是善的,即全知全能全善。但此种“知”非人所说之“知”,此之“能”非人所知之“能”,此之“善”非人所知之“善”。因为,人所知的“知、能、善”都是有限的,存在着对立面的,所以,所谓的全知全能全善状态是人的思维所不能达到的,人们至多只能知道其在,而不能知道其如何在。这样的“我”就是上帝。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本我都是佛都是上帝,准确地说,与佛、上帝是一体不二的。对于先天本我的这种存在状态,在《与神对话》这套书中,通过对“神的存在方式”的阐述叙述得较为清楚。因此,我们可以说,先天本我之存在方式正是神之存在方式。而后天自我则是我们离开那个绝对永恒的世界之后在人世间(包括三界内)的存在方式。当然,当人存在于人世间的时候,先天本我并没有离开我们这个生命体,而是二者共存一体的,共同支配着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生命体(肉体)。修炼的本质就是逐渐解体后天自我,让我们的生命完全回归先天本我。整个修炼过程则是后天自我逐渐解体、其控制我们生命的能力逐渐减弱的过程,同时也是先天本我逐步升起,直至完全接管我们生命的过程。

上述说法,对一些坚定的无神论朋友,可能会造成一些困惑,或理解的障碍。因为,我们用到“佛”、“上帝”这样的概念,而佛和上帝的存在方式都是无法用科学的方式来证明的。因此,他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抵触的心理。其实,从静观的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不需要“佛”、“上帝”这样的假设的。如果一个人能坚持静观,你就会发现所有构成后天自我的东西都能在静观中被消灭,随着静观的深入,心越来越静,并且内心会呈现出一种很深的定境,这种定境是一种内在的静,而不是身体的静,此时你可以做任何事情。随着这种定静的出现,后天自我控制我们生命的能力越来越低,如果你能坚持到底就能把它们完全消灭、解体,而使自己的生命达到持续的宁静状态。这种宁静状态是不可被破坏的,实际上它在你生命体中一直都是存在在那里的,只是过去你的感觉被强大的后天自我搅乱了,那种定境被掩盖了而已。静观作为最简单最高级的修心活动所做的事情是唯一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就是将后天自我构成物一一解体,直到完毕。到那时,那个“我”也就自然不存在了。这是每一个熟悉掌握静观技巧的人都能通过自身的静观体验得到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并不是非要有“佛”的存在这个假定的。但对许多朋友来说,有这个假定在初期是比较方便的,既有逻辑上的方便,也有激发、引诱人们坚持静观的方便。当然,这个方便的假设有一天也会成为你生活、修炼的障碍,给你带来麻烦,因此,也必将成为你静观的对象,也就是要消灭的对象。因为,所有关于神、佛的观念都是后天自我的构成部分,也都是在静观中要消灭的。也可以说,我们关于神、佛的所有想法,用佛家的话来说,都是妄念。对那些否定神的存在和关于神的观念的人来说,没有这些观念就少了一层障碍。但你的“神不存在”这个观念也是后天自我的组成部分,也是应该通过静观消灭的。如果你去做,你一定能消灭它,那时你对这句话的含义会有一种新的理解。其实,我们在这里所有关于神、佛的说法都仅仅是一种说法,都只是一些“神话”罢了,都不应该执著。

我们所知和未知的所有观念都是后天自我的组成部分,都不是金刚不动的存在者,所以,都是可以通过静观消灭的。唯一不能消灭的存在者就是那个绝对的宁静状态。注意:它是一种存在和存在状态,而不是一个观念。

人的经验、意象、思维、意愿、观念、情绪、情感等东西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这个自我本文称之为后天自我。那么,为什么称“它”为“自我”而不是“本我”呢?因为我们平时所意识到的“我”就是由这些东西构成的,它体现在我们的各种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和说话方式中,比如,我们常说:我希望,我在想,我想干什么,我是怎么想的,我认为如何如何,我很高兴,我喜欢什么,我爱谁,我恨谁,我要帮助谁,我要灭了谁……,其中都包含“我”。我们把这些思维活动者、心理活动者都认作是我,这些活动都称为是“我”在活动,我们都认为这其中的“我”就是我们自己,并称其为自我,所以我们就沿用这个称呼,也称其为“自我”。还有,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反省”中的自我也是这个“自我”,说“自我意识”的“自我”也还是这个自我。所以,无论在思维活动中,还是在情绪活动中、情感活动中的我都是这个自我。

我们之所以称这些东西构成的自我是后天的,从日常生活经验看,它们在我们没有生下来之前是不存在的,都是后天形成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从那种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来到相对的世界以后才产生的,都是我们的心智系统的一部分或产物,相对于我们生命的原初(先天)存在状态都是后天的。因此,我们皆称其为“后天自我”。

在前文我们也已经讲过,当我们的心处于宁静状态下时,就是先天本我直接支配我们的生命活动和心理精神活动,这种生命活动和心理精神活动都是先天本我的直接呈现,而没有经历“我要如何”、“我认为如何”、“我喜欢什么”、“我高兴”等后天自我这个中介活动。这种直接呈现的那个主体是永恒的,就是我们生命的本体,最原初的东西。所以,我们称这样的“我”为“本我”:生命本体自身。由于它们是产生于绝对的永恒的世界,那里没有时间和空间,是先于时间而存在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先天本我”。关于先天本我和后天自我的关系,从神学的意义上说,《与神对话》系列对此有较为系统地论述。在佛经中对先天本我或绝对世界的生命存在状况描述最简单的体现在《心经》中。《心经》中所描述的心就是这个先天本我,心经所说的也就是先天本我的存在状态。简单地说就是能感知一切但却不执著任何感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诸法空相……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没有生也没有灭(不生不灭)、没有净也没有不净(不垢不净)、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增不减)、没有得也没有失(无所得)。当一个人达到这种境界时,也就是得到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知道了般若波罗蜜多。即,不执著任何知识但却了知宇宙中的一切,面对宇宙万象没有任何执著,也就没有任何挂碍,因此远离梦幻颠倒、没有任何恐怖,自由自在。(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梦幻颠倒,能除一切苦,能度一切苦厄)。当我们真正明白先天本我的这种存在状态,并深信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的时候,你的修炼目标就变得非常简单:就是清除所有妨碍你回归这种状态的因素,完整地回到这个状态。这样的存在状态就是绝对的永恒的状态。而我们目前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世界。这个世界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遵循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面,并且相互转化。比如有生就有死,有爱就有恨,有善就有恶,有热就有凉等。二是这个世界的生命会对自己所有的一切产生执著,执著于自己的生存状态,认为它是唯一可能的,是最好的;执著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愿放弃;执著于自己所知的一切,并以它为标准衡量一切,党同伐异,极力想改变别人。因此,这个世界的万物之间才会相互冲突,在冲突中走向变易和毁灭。

同样,对信奉实证科学的朋友们来说,你完全可以不接受“绝对的永恒世界”和“相对世界”这样的概念和区分,你只需在静观中体验到生命的这两种存在状态即可,这丝毫不影响你的静观效果。如果你能将静观进行到底,你同样可以达到静观所带给你的一切后果。所以,这个假设你完全可以不必在意,只是有这个假设进行理论阐释会比较方便。当然,对许多朋友来说,这也是宇宙和生命真实的存在状态,相信这种存在状态,也是非常美妙的。

过去许多心理学家也讲本我、自我、超我等,这些“我”都属于这里说的后天自我,因为,它们都会给我们带来情绪压力和疾病,限制我们的智慧,都是应该在静观中清除的。

现在我们把上面的观点整理一下。

(1)人的精神或心理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状态:宁静的状态和不宁静的状态。宁静的状态是唯一的,而不宁静的状态有无数种情景。这里所说的宁静和不宁静状态都是指内在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指身体状态。宁静状态要通过向内体验才能体验得到,而轻微的非宁静状态也需要向内体验才能体验得到。

(2)宁静状态同时伴随着愉悦、祥和,如果向内体验还会感觉我们的身体很舒服、柔软,心里感觉也很舒服。而非宁静状态就是各种情绪状态,其中包括对立的两个方面,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情绪主要是高兴或快乐,消极的情绪主要有愤怒、哀伤、忧愁、焦虑、害怕、惊慌、烦躁、难过、愧疚、后悔、厌恶、抱怨、仇恨等。当然,它们都有程度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组合,由此造成我们有千万种情绪状态。如果向内体验,就会体验到所有的情绪状态(非宁静状态)都会使我们的身体感觉不舒服,心里感觉也不舒服。实际上这些状态对身体都是有害的,也是各种疾病的最重要原因,而宁静状态则有利于我们清除各种疾病。

(3)所有的非宁静状态都是由于情绪造成的,而所有的情绪都是有观念造成的,而观念则是思维活动的产物,情绪和观念相结合产生情感,情感的发作又表现为情绪。宁静状态则是自然呈现的,当我们没有情绪活动、观念活动、思维活动时,它就自然呈现出来了。所以宁静状态和非宁静状态之间的关系就是水落石出的关系,非宁静状态是水,而宁静状态是石。那个石一直是存在的,过去没有被人感觉到、认识到,是因为它被水淹住了,只要水一下去,石立马就呈现出来。所以,对石头来说,没有存不存在的问题,而只有它有没有呈现给我们感觉的问题,有没有被我们感觉到的问题。这是我们把心灵的宁静状态称为先天本我的存在状态,而把非宁静状态称为后天自我的存在状态的原因之一。

(4)人的先天本我和后天自我共同主宰着人的生命及其活动,但先天本我相对于后天自我是个被动的因素,它对万事万物都是接纳的,是无为的,是人的圣人之性的来源,所以《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分别。所有的圣贤都讲无为。而后天自我则是积极的主动的因素,它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判断和主张,并执著于自己的判断和主张,通过人的情绪机制控制着积极地推动人类采取各种行动,即有为的。就对人的生命的控制而言,这二者的关系是一个你进我退的关系。先天本我作为一个被动的因素,它的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后天自我力量的大小,一个人后天自我力量越强大,先天本我所显示出来的力量就越小,反之,后天自我力量越小,先天本我的力量就越强大。这就是历史上许多呈现出先天本我智慧的人都不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原因,禅宗六祖慧能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通常情况下,由于后天的教育和强化,人的后天自我会越来越强大,而先天本我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小,先天的智慧展现出来的就越来越小,表现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社会化和世俗化,越来越依赖理性思维来认识和处理生活问题。但当人们由于各种原因使自己的先天本我觉醒的时候,或者决定削弱自己的后天自我的时候,如果他的方法正确,也就是说学会了静观,那么他的先天本我的力量就会被调动起来,在静观中逐步利用先天本我的力量解体他的后天自我,从而使先天本我的力量日益增强,先天本我的智慧展现出来的越来越多,直到完全解除后天自我对自己生命的控制,实现对个人生命的完全控制。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修炼过程。也正是因为这个过程的存在和其无限的可重复性,我们才能假设先天本我和后天自我的区分,确认先天本我的存在,确认绝对世界和相对世界区分的存在。

我们所谓的绝对世界也就是没有二元对立的世界,即对立统一规律不起作用的世界。一个回归绝对世界的生命,其存在形式是我们这个相对世界的存在者所无法理解和想象的,因为我们的所有理解活动、想象活动都是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上的,都必然遵循对立统一规律。我们的思维在概念上能够推理出或想象出一个没有对立、没有分离的世界,但这种推理和想象是纯粹概念性的,是无法具体化的,而且这个纯粹的概念性的理解也会自动设置自己的对立面,所以,在理性范围内,人类不可能建立任何确定性信念,怀疑论和虚无主义是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前面所说的先天本我和绝对世界的存在状态都仅仅是概念性的,都是不能具体化的。我们确认先天本我和绝对世界存在的证据有二:一是我们对宁静状态的体验,注意,是体验,而不是思维的认知。我们所描述的体验,对没有体验过的人来说,都仅仅是抽象的概念。在你真正地体验到前是不知道的。二是我们体验到的静观的经历。这个经历告诉我们:非宁静状态确实都是后天自我造成的,随着后天自我的解体,那个宁静的状态就立即显露出来。我们也正是根据这样的体验才能假设绝对永恒的世界和生命形态的存在,并假设我们也原本就是这样的生命。因为,如果原本不是,我们又何以可能体验和达到?注意:在静观过程中,我们是没有寻求任何外在力量的,排除任何理论观点和心理暗示,所凭据的完全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在力量,把任何观点都作为静观的对象,不加分别,因此我们无法不承认这种内在力量和内在因素的存在。就如同我们是通过手的触摸、牙的撕咬、舌头的品尝等途径来确认苹果的存在是合理的一样,通过内在体验我们确认先天本我的存在也必然是合理的,二者的差别只是经验的途径不同罢了。

也许有些朋友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过去的教育、自己的经验或某种特定的信念,不能接受这种内在力量和内在存在之说,那么,你也可以完全忽视这个假设。没有这个假设,你同样可以很好地静观。我们特别提出这个假设只不过是为了理论阐释的方便,理论建构的完整。其实,如果你仔细向内体察一下你自己的思维过程就会发现,你的拒绝实无道理。到最后,你唯一的理由就会是:我就是不愿意相信。是的,许多人不能接受自己是永恒、宁静、祥和的存在者这个事情;他非常满足有限、充满烦恼和嗔恨的存在状态,并深深地被这种状态所吸引,沉溺其中,就如那些沉溺于各种游戏中的人一样。对这类朋友,我非常尊重你的选择,继续你的人生游戏吧!当你有一天对此实在厌倦了时候,可以尝试一下接受自己为永恒完满的存在者这个说法的味道。我相信,你一定会感觉到味道不错,并会被其深深吸引。那时,你会有找到家的感觉,找到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实为你的自我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