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手风琴教学法
9473400000045

第45章 手风琴教学中的德育

手风琴教学中的德育与美育

德育是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核心内容是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渐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培养高尚品格和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过程。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过程。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则学文。”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手风琴教学的德育过程就是以手风琴教学为载体,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交流、沟通等手段,对学生思想道德认识进行主动积极的干预并促进其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手风琴教学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一对一的教学),是开展对学生德育活动的极佳的平台。因为一对一,教师在手风琴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就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

(一)手风琴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1.道德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在手风琴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及培养的手段无疑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与古代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相似,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培养出教师与学生深厚的友谊和情感,在某些特殊阶段里,教师的言行及思想认识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的,经常会伴随学生的一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了干预。手风琴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影响的客观存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对自我言行的约束,始终保持给学生传递一种正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说,教师要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精神,那么教师在对自己老师的情感或态度上必须给学生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比如说,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执著精神时,教师自己要通过对专业的不断探索和钻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表率。讲一堆道理不如行动,教师的行为会使天花乱坠的语言说教变得苍白,教师的行为会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2.思想认识教育。思想认识教育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主要途径。由于社会经历的不足,学生阶段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这也是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正确思想认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切学科的学习,都蕴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及规律。如何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专业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个学科专业教学的重要课题。

在手风琴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往往容易形成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教育,使其认识到手风琴演奏水平提高的长期性及渐进性特征,并将此进行延伸,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渐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观。此外,还有的学生只关注手风琴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主动干预。使其逐渐认清,完善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积淀,对于形成个性化的手风琴演奏风格形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在手风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能从专业角度进行外延,将专业问题上升到思想认识问题的高度的能力,促进学生转业认识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能力的提升,对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提供支撑。

(二)手风琴教学中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服从于人们的社会使命,学校德育的任务是,通过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益的国家公民。手风琴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具体表现在:

1.通过手风琴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在手风琴的教学设计中,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规范,自觉地身体力行,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点和信念,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社会公德缺失的今天,手风琴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讨论社会出现的一些道德缺失的实例,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的信念。

2.通过手风琴教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手风琴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手风琴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道德锻炼和规范行为的训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对琴房环境卫生的保持,琴架上手风琴的整齐排列,在手风琴表演候场时的行为举止的规范,对师长、同学的尊重等等,通过这些与手风琴教学活动相关的细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三)手风琴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

德育教育的内容决定着学生思想发展与道德规范的发展方向,它决定着应当培养学生的哪些品质,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道德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但同时也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手风琴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应体现现实性及理想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造就了中国古代成熟的教育体系及教育观点,有些至今还影响着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在手风琴教学活动中通过手风琴的起源,可追溯到我国古代乐器“笙”,继而引申到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突出其中的德育内容,即使学生了解了手风琴的起源,也进行了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对于发扬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劳动教育。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了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然而,现代中国社会,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不会劳动甚至是耻于劳动。这种现象若任其发展,不加以扭转,从大说,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发展,从小说,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会生存的能力。在手风琴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及习惯加以培养。使其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的意识。为激烈的社会竞争积累资本。

3.民主、法制教育。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民主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高度的民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目标之一。在人类历史上,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形成了民主的观念。但资产阶级民主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把民主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在手风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加强纪律性。利用手风琴教学过程中一对一的交流,适时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并能自觉在法律的规范下,参与民主活动。

4.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公共的道德风尚。主要有文明行为与人道主义。这些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和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我国社会出现了社会公德缺失的遗憾现象。

教育应当承担起培养年青一代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系列课程,所有课程都应当承担其这一职责。手风琴教学也不例外,也应该主动承担其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任务。充分利用手风琴教学活动中演出实践的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帮助他人、敢于帮助他人以及尊敬长辈等良好的公德及行为,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公德意识。

5.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人生观使人们对生活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理想、价值和态度以及人性的看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事物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学校教育经历、家庭教育经历及社会教育经历的差异性导致了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及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对于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正确面对社会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拜金主义、权力至上、利益至上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认识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对音乐艺术领域学生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面对演艺界的灯红酒绿,很多学生迷失了自我,令人惋惜。在手风琴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从发展的高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及世界观教育,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重心上来,逐步树立通过自我坚持不懈地努力达到成功目的的信念。

(四)手风琴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

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还要有恰当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德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及学生管理部门的教育管理活动进行的。但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上述两项途径进行,应该辐射到所有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只有全员进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在手风琴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两种:

1.一对一技巧课教学活动。在手风琴专业课的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练习之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干预应成为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在方式上,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发现不妥的行为后,应从正面给予引导。或根据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舆论和媒体关注的道德问题事件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加以引导。

2.演出实践活动。由于基本接近手风琴舞台表演的全过程,演出实践环节是手风琴表演能力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演出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内容和环境的多样化,导致学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既有正向的,也有负面的。所以,在手风琴演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现异动时要及时给予正向引导和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