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治疗话语的语用特征研究
9472700000006

第6章 绪论(5)

第四节 本书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着促使我国心理咨询业更健康、更完善、更高效地发展之目的,作者致力于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心理治疗话语的语用特征进行研究,从一个语言学者的视角为人们揭示心理治疗的现状,展现心理治疗话语的特征,丰富并深化人们对心理治疗的认识,弥补心理咨询理论和话语研究方面的不足。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治疗话语的语用特征,同时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使人们了解心理治疗话语的典型特征以及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具体的会话交际过程(对应结构、问答互动结构等),同时考察治疗师和来访者所使用的主要话语策略(问话、解述等),进而揭示心理治疗中的合作与权力关系及其对治疗关系的影响。总之,该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揭示心理治疗中的合作与权力关系,促进治疗双方的合作,消除权力的不对称,从而最终建立真正平等、互动、合作的治疗关系。

对中国心理治疗话语的语用特征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理论上,我们以心理治疗话语这种特殊的机构话语为研究对象,以话语分析、目的和合作原则以及治疗关系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心理治疗话语的典型的语用特征及其所揭示的合作与不平等的话语权力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话语权力关系理论。这些语用特征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会谈中的对应结构、问答互动结构、解述话语、问话的预设机制等。在话语分析研究中,对一般话语的研究较多,对机构话语(institutional discourse)或者行业话语(professional discourse or work-place discourse)的研究较少。在中国语言学界,这种情况似乎更严重。心理咨询话语属于机构话语的一种,虽然与其他社会活动中的语言有着共性的方面,但是由于其机构性目的不同、谈话参与者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活动内容不同,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区别性特征,因此对这类话语的研究将丰富和完善我们对语言的整体认识。同时,对心理治疗中话语权力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话语的权力本质,深化我们对话语权力的普遍性的认识。

在实践上,对心理治疗话语的语用研究无疑从一个新的角度(即语言学视角)揭示了心理治疗过程,必定对心理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揭示心理治疗的过程,促进心理治疗双方的互动,保障心理治疗的顺利进行。心理治疗是一个以言治病的交际过程。对心理治疗的真实语料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心理治疗的动态交际过程,加深对治疗双方话语的理解,促使他们主动审视、修正并完善自己的言语行为,使治疗朝着预定的目的前进。心理治疗话语是典型的言语行为,谈话即是治疗,谈话双方的言语行为方式以及语言的具体使用无疑对治疗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通过改善治疗双方,尤其是治疗师的言语实践,提高其会话策略。对心理治疗话语结构的微观研究,即对对应结构、相邻对、会话序列、问答行为、解述现象等会话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提高治疗双方(尤其是治疗师)的会话策略。这一研究将搭建起治疗师的宏观治疗理论和微观会话策略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可以促进治疗过程中的良好的交际关系,另一方面,本研究针对会话交际的语用特征的分析所提出的相关建设性意见可以进一步促进治疗双方改善自己的言语实践,使治疗取得预期的效果,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三,改善治疗关系。分析心理治疗话语和社会因素的关系、揭示治疗双方话语权力的对称与不对称有助于治疗双方了解自身在会话中的角色、地位和权力,更有助于治疗师认真审视治疗关系的现状,从而做到针对不同的治疗对象,在治疗过程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罗杰斯(Rogers,1942)曾指出:“许多用心良苦的治疗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在这些治疗过程中,从未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关系。”

总之,本书的研究将丰富对机构话语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发展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理论,找出语言研究中的一些普遍性规律,给语言研究和心理咨询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二、研究对象、语料和方法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治疗门诊中真实的心理治疗话语,而不是以往研究者通常使用的心理治疗的临床谈话记录或者电视脱口秀心理治疗等不太真实、不太客观的心理治疗话语。

本研究所涉及的语料来自正在建设的中国心理治疗口语语料库。在征得治疗师和来访者同意的前提下,我们对华南地区几家医院的心理门诊的近20场心理治疗会谈进行了录音。本语料库目前收集了多位治疗师与来访者交谈的完整录音材料。这些录音材料都是个人治疗(individual therapy),不涉及团体治疗(group therapy),其中包括一些个案的首次和后期治疗,因为对同一个案的首次会谈和后期会谈的比较与对照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对录音材料的详细转写,形成了20多万字的语料。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收集的语料中,治疗师在理论和技术上基本采取的是以人本主义为主,其他治疗理论和方法为辅的综合治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以心理治疗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会辅以药物治疗。而且,治疗师强调来访者的自我感受、自我成长和自我改变,同时重视对来访者的倾听、理解、支持、帮助、关心和积极评价。通过治疗双方的互动,治疗师帮助来访者反思自我、认识自我从而进一步改变自我。因此,心理治疗的工作重点是放在来访者自身的感觉上,使来访者通过观察自身而不是受外部影响来求得成长和完善。

根据我们的语料特点和转写需要,我们在廖美珍(2003:46)和刘兴兵(2008:18)提出的转写规则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转写符号:

(1)停顿时间超过1秒以上者,用“Ns”标示出来,置于圆括号内(如2.5s)。

(2)说话拖音用“——”表示,如二零零——四年。

(3)说话重复部分用“[]”标示。一人说话时另一个人插入,但当前说话人继续往下说。

(4)说话更正用“⊥”标示。

(5)说话太快、太轻等造成的含糊不清用“(——)”标示;如能听出有多少音节,则用N标示,如(——3)。

(6)说话被打断用“▲”标示,打断用“▼”标示。

(7)自己突然停顿不说用“⊙”标示。

(8)强调话语用下划线“__”表示;说话者的高音和大声。

(9)话轮转换无停顿,前后用“▲”、“▼”标示。

(10)单个话轮因为话语重叠等原因被分成多个部分,前一部分的末尾和后一部分的开头都用“=”表示。

(11)笑声或其他有意义的副语言行为用文字标示,置于双括号内:(())。

(12)轻音用下划虚线“________”标示。

(13)“?。”标示似问话又不像问话的言语行为。

(14)“,”表示从语气上看一句话还未说完。

(15)“。”表示从语气上看一句话已经说完。

(16)“!”表示说话者的语气强烈。

(17)想插话没能插上,只作出发音准备,完整音节未发出,用“(*)”表示。

(18)顿音用“·”标示。

(19)如果由于发音不准确或发错音等原因无法拼出汉字,用汉语拼音标示发音。

(20)(Np)是no pause的缩写,意为“无停顿”。

(21)对于语码转换,用“\”表示其中为普通话,用“//”表示其中为方言。

(22)说话成分间关系颠倒或候补说明:←。

(23)说话者做出解述:→。

(24)对应结构中的起始举动:?

(25)转写文字的行号直接用阿拉伯数字1、2、3等表明顺序。这里的行号标明的是说话者每一次讲话的机会,包括“反馈性提示语”(backchanneling cues)。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具体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基于语料,在观察心理治疗话语和会话交际的基础上,对会话的某个宏观层面或者某个微观现象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

第二步,根据描述,针对某个研究对象提出研究的问题,通常是会话的某个宏观层面或者某个微观现象。

第三步,分析和解释。针对研究问题,从话语分析、目的和合作原则以及治疗关系的理论视角,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解释。

第四步,研究结果对语言学研究和心理咨询业的启示。

三、研究内容安排

本书共分七章。本章为绪论部分,对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话语等术语进行了界定,指出了本研究在理论和现实方面的背景和缘由,在对国内外心理治疗话语研究进行梳理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强调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介绍了本研究的对象、语料、方法以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本研究主要涉及话语分析、目的与合作原则以及治疗关系等理论。话语分析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人类学、语言学、语用学、符号学、会话分析、社会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观点和方法,强调话语的自然性、话语的交际性、话语的互动性、话语的动态性、语言的使用、话语实施的行为、语境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等。目的原则强调话语行为的目的性、话语行为目的的意义、话语行为目的的多样性、话语行为所产生的目的关系以及目的关系的多样性等等。治疗关系理论包括心理学视角下的治疗关系以及社会语言学话语权力观视角下的治疗关系。前者强调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发挥治疗师的主导性作用来构建良好的治疗关系,后者强调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促使治疗双方获得相对平等的(话语)权力来构建良好的治疗关系。基于上述理论,我们提出了心理治疗话语语用特征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研究心理治疗会谈中的问答互动结构。在分析心理治疗中的问话类型、问话的预设性、问话的权力、问话的目的性以及答话的类型和目的等的基础上,对心理治疗会谈中问答互动结构的应用特点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这些特点的成因进行解释,揭示问答互动互动中所体现的治疗双方的合作与权力关系,最后总结问答互动对语言学以及心理咨询实践的启示。

第四章研究心理治疗会谈中的对应结构。“对应”(exchange)是互动的最基本单位,在会话互动分析中处于核心位置。以Sinclair等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的会话结构描述模式为基础,对心理治疗会话中对应结构的类型、模式以及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在揭示会话结构中“对应”这一“微观互动体”的形式和特征的同时,也揭示了对应结构的类型和模式所体现治疗双方的合作与权力关系。最后,总结了对应结构对语言学以及心理咨询实践的启示。

第五章主要研究心理治疗会谈中的解述话语行为。解述话语行为对促进交际互动、解决交际障碍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成为会话参与者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解述亦是心理治疗会话交际中的一个比较普遍的话语现象,在心理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解述”理论,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心理治疗会谈中解述的语用类型、解述的形式结构特征、解述的命题结构特征、解述的语用功能、解述的互动结构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进而从微观的层面讨论治疗双方如何利用解述话语行为开展会话活动和实现会话目的,揭示解述所体现的治疗双方的合作与权力关系,为语言学和心理咨询实践提供启示。

第六章主要研究心理治疗会谈中问话的预设机制与语用功能。在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问话是一种最常用的操作技术,更有专业人士认为心理治疗的技术就是问话的技术。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对心理治疗师在会谈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类问话进行分析,考察治疗师问话的语义、语用预设机制以及预设的语用功能等,揭示问话预设对心理治疗过程的积极干预及其所体现的治疗双方的合作与权力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问话行为的实证研究,同时为心理咨询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第七章为结论。总结前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对语言学和心理咨询实践的启示,提出心理治疗话语的整体分析框架,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注释:

【1】上述数据来自谭友果(2004)的《当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和对策》一文以及网络资源《中国心理咨询业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该数据来自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fo/2009-10/10/content_18673710.htm.

【3】“原专业化”(protoprofessionalization)的概念由De Swaan(1990)提出,是对日常生活中“医学化”(medicalization)、“心理学化”(psychologization)以及“司法化”(juridization)过程的统称。它是对专业之外的人们进行专业化的结果。“原专业化”的程度影响人们获得专业服务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