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武夷山道教文化
9472500000009

第9章 神仙信仰(2)

闽北三皇元君信仰探究

乐裕贤

在一个地区,民间能自发地,而且是普遍地形成对某一种宗教,或某一位神祇的信仰,这其中信仰对象必有特殊性,能够承载这个地区民众所寄予的普遍祈求和希望,同时能在某种特殊情况或境遇中,给予民众慰藉。由此确立起祂们在这个地区的声望,并被民众树立为偶像。诸如天后妈祖林默娘、保生大帝吴本、临水夫人陈靖姑等。

闽北民间信仰的三皇元君,其性质大体与林默娘、陈靖姑类似,在闽北民众的心目中,三皇元君有着很高声望。但由于闽北地形复杂,市县之间的民俗、语言、生活习惯各有差异,故民间信俗亦存差别。遍访闽北各县市,笔者发现三皇元君信俗,顺建溪源流,大致相仿。然靠东北的浦城、松溪、政和一带,三皇元君信仰较为淡薄。建溪沿岸,深探其源,亦存有两种不同传说和记载。不过民间将其合二为一,有些混淆不清,故笔者聊作分述。

一、初唐时期的三皇元君

早在唐初,武夷山脉就出现有三皇元君的信仰,但初期影响仅限于祀地周围。其后逐渐扩展他处,随即形成多处祀地。

(一)白塔山之三皇元君

白塔山是武夷山脉北段峰岩之一,位于武夷山市南、与建阳市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属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部分。这里山高林密,地势峻拔,海拔1553米。因其山体的岩层,具有多层黑白相间的层叠,有如宝塔之形,故名白塔山。在白塔山顶峰南侧,有一块平缓地带,古时建有一处木石结构的道教宫观建筑群——龙济道院。道院建筑占地面积750余平方米,规模雄伟壮观。主殿祀三清神像,配殿祀三皇元君神像。在其西侧岩壁上,有摩崖刻石“世竖还真”,其意为:到此修炼者,即便是凡夫竖子,亦能修炼成真。沿着龙济道院右侧再上石阶数百级,登临其最高处,名“烧香顶”。这里是“三皇元君”得道升天的地方,故建有条石屋一幢(面阔7.15米,进深5.6米,高5米),内供三皇元君神像,此处被称为“白塔洞天”。

“三皇元君”究竟属何女神?据史载,她们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武夷山主神武夷君同时进入武夷山脉修炼的诸神中的一个支派,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由于她们没有与武夷君沟通往来,自立门户,故武夷君得到汉皇封祀,而她们却被历史烟云所湮没。直至唐贞观年间,才为民间所发现,立庙祀之。

三皇元君姓甚名谁?闽北民间多数人只知有三皇元君女神而祀奉,对其具体姓氏不甚了解。笔者查康熙年间编纂的《建宁府志》卷四十七《杂志三·道释》条目中载云:

汉,钱郁霄、刘永志、李氏三女,同在白塔山修炼成仙。贞观辛丑(即贞观十五年,441年),猎者吕师逐兽入山中(指白塔山),遇三女子于石上围棋(今尚有棋盘石遗迹在),因坐而观之。一女授桃半颗与食,俄顷,猎具朽烂。归家,几十年。乡人因挽师引至原处,忽睹圆光百丈,三女升天,遂号三皇元君,立龙济道院以奉之,雨旸祈祷即应。

《建宁府志》这段记述,首先说明:(1)三皇元君是汉时人;(2)姓钱、刘、李、名为郁霄、永志(一人不知名),她们同时同地修炼成仙。(3)她们是在唐初显圣于民间的。显圣的过程,大致是:三仙女遣野兽,把猎人吕师引上白塔山,然后现身围棋,让他坐着观奕,并给仙桃使其不觉饥饿和忘却时间,一坐就是几十年,制造一个人间奇迹。吕师的返乡,自然引起乡人的莫大惊奇,且必然要“挽”着吕师,引领他们去仙迹地一饱眼福。三仙女借机一展神通,以感化乡人,结集善男信女,供奉香火,赐福人间。

当乡人亲睹了三仙女圆光宝像后,其内心的崇敬自然不可名状。为敬奉仙灵,当然应该立庙祀之,以表述乡人的虔诚。这事《建宁府志》亦有记载说:

龙济道院,在周村里白塔山,乃三皇元君修炼地,乡人建院祀之。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重建。

此记述明确指出:“龙济道院”是乡人为祀奉三皇元君而建的,始建年代应是唐朝贞观间,明洪武时重建。

查《建阳县志》(1994年版)第三十篇第三章《宗教》第二节《道教》载: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又有钱、刘、李三女子,到建阳西北边疆的白塔山修炼,后人号其为三皇元君。后唐明宗(926—930年)时,有处士石湖到建阳县东千米高山上建庵修炼,是山始名庵山。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在白塔山建“龙济道院”祀三皇元君。明永乐元年(1403年)在书坊大金山建“龙德仙庵”祀三皇元君。山庵祀三皇元君不知起于何年。

《建阳县志》所载,进一步证明:唐贞观年间,白塔山有钱、刘、李三女修炼,时间即是贞观十五年(641年)入山。白塔山的“龙济道院”是明代始建的,明永乐间建阳书坊的大金山也建起了“龙德仙庵”,供奉三皇元君。但对于三皇的修炼年代的记载,却与《建宁府志》相去甚远。一为汉代,一为唐代,时空超越780余年。二者孰是孰非,难以定论。不过从整体看,《建宁府志》记述较祥,《建阳县志》记述较简,前者准确度可能较后者高些。

(二)南平庵山之三皇元君

南平庵山是潭东第一名山,坐落于建阳童游镇南。山峰海拔1020米,高峻挺拔、崔嵬嶙峋,雄踞于建阳、建瓯之间建溪的东岸。登其峰顶,建阳、建瓯、武夷山风光尽收眼底。相传,五代后唐明宗(李禀)天成三年(928年),有高僧石湖在山结庵隐修,随命名为“庵山”,其庵名为“济灵庵”。当年,石湖建庵时是在“元君古寺”旧址上扩建“济灵庵”的。“元君古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石湖扩建后,初名济灵,因庵后有一泉井,旱不涸,潦不盈,终年清澈,水如清净,勺饮少许,沁人心脾,故称灵泉而庵名又改称灵泉寺。这里有一段记述:

三皇即邑人钱郁宵、刘永志和李姓(名不详)的三位女儿,她们练武习艺如同胞所生。当时山区盗贼猖獗,扰民掠财,侵至人命。她们三人组织村民抗击,取得胜利后修炼成仙。邑人纪念她们,立寺塑像,申报朝廷,被封为三皇元君,御赐“卫国佑民”匾额,迄今依然悬于寺中。

这段记述,仅是今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文字。从逻辑上看,此说较为合理。它既说清三皇姓氏和身份,亦说清其被封为“三皇元君”因由和民间立寺塑像纪念因由,但却没有说明时间背景,有点遗憾。

综合《建宁府志》、《建阳县志》、《南平庵山》三种记述,三皇元君之姓氏可以确定为“钱、刘、李”,但其名二处载为:郁宵、永志(李姓女名不详),庵山则载为是郁宵、永志属其父之名,然仙女名何称?亦无下文。不过作为民间信仰之女神,有姓无名未为不可,庵山之说较能认可。至于入山修炼时间,三说均有唐贞观年代叙述。初唐入山或显圣,其说各有千秋,溯源定于此时亦无大碍。

究其发展与传播,均属民间自发。立祀初期,大致是以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为活动中心,逐渐向周围县市邵武、光泽、顺昌、建瓯、南平等辐射,邻省江西的石塘、紫溪、永平、铅山、上饶等地亦有一定影响。

民间信奉主要以“祈雨禳灾”为前提,《建宁府志》记载的最后一句说:“雨旸祈祷即应”,即是大旱时求雨必应,后兼以“添丁增寿”,“招财进宝”、“仕途进取”等内容,在闽北七县市中,信徒众多,各地均有观院和活动场所。在解放前,闽北沿建溪县市的民间,一般的民家厅堂上方或神龛中,均少不了有“三皇元君”一席神位。每逢其庙会期间,信众都要在三日前进行斋戒,禁食酒肉、腥膻,并在赴会当日沐浴净身,备足香仪方能到其祀地朝圣礼拜。如若不然,或稍有不诚,则到半途,会犯某些突发之病,无功而返。特别是白塔山祀地,朝圣的善男信女众多,从其十多幅古代摩崖刻石可以看出,其鼎盛时期,香火必定盛况空前。现录其三幅以飨读者。

其一(赞景题刻)云:

一景闽中开太古,洞天封祀自南唐。

巍巍宝阁元君殿,暮夜钟声到山苍。

其二(赞景诗刻)云:

二景清泉洌汧流,取来养性运枯焦。

在天民仰为甘露,透海龙宫喜得漂。

这二首诗刻,其一说明“三皇之号”是在南唐时受皇封的。其二说明:民祀元君,主要是祈雨解旱灾,有灵应而题的。

其三(为祈保长寿题刻)云:

下梅里(今武夷山市下梅村)信绅邹太保,在白塔山下(行)善修路二百五十丈(约800余米),祈保长男钰长大成人,寿命延长。嘉庆十三年仲冬月吉立。

此幅题刻则表明三皇元君的神职有所扩展。纵观民间对神仙自发的信仰,大致不外乎是“福、禄、寿、喜、财”这五字的祈求和期望。而对于女神则多从求喜角度出发,祈求多生贵子和保佑其子顺利长大等,故女神信众多属女性,社会影响力深入民众家庭。

二、中唐时期的三皇元君

唐代是道教鼎盛时期,由于皇帝自认是老子后裔,提倡道教。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全国各地信道自然风起云涌。迄李隆基登基后,更是大建道观,道院宫观遍及各地,民间神仙信仰亦即蓬勃发展。有着“洞天福地”之称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此时入山修道者,亦随之接踵而来。因之,武夷山云虚洞之三皇元君就在此时入籍武夷。

武夷山风景区,自古即有“奇秀甲东南”的美誉。自汉武帝封祈武夷君之后,入武夷山修道者以数十计,均得证仙。云虚洞之三皇元君,即是唐之中叶入武夷山修道的女仙派系。

据清道光《武夷山志》卷十八《方外》载云:

孔、庄、叶三仙女,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天宝(742—755年)间来武夷学道,栖天柱峰(即大王峰)下。一日遇皇大姥(传说是与武夷君先后来武夷山之女神),授以丹诀,指往东南,觅修炼之所,乃于均峰(又称换骨岩)得云虚洞居焉,道成,投身换骨岩仙去。

《武夷山志》的记载,点明唐中叶浙江绍兴人孔、庄、叶三位女子,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均峰北壁的云虚洞修炼成仙。其成道是得到皇太姥授以“丹诀”,方能证仙。由此亦从侧面道出了,武夷山尚有更高层次的女神栖隐。孔庄叶三仙女虽然道成,但其亦荣膺“三皇元君”之号何来?再翻读《武夷山志》的卷十九,杂录目中又有载云:

治平间(1064—1067年)大旱,有士人江小三者,灌田均峰下,遇三女,授小葫芦,盛水令洒之,大雨如注。越数日,江往谢,缘径深入,有洞府,榜曰:“云虚之洞”。有金字朱牌,题曰:“太素孔元君、太徽庄元君,太妙叶元君”。童引三女出见,以胡麻饭食之。告之曰:“我本会稽上虞人,唐天宝时来学道,得仙于此。”语毕,指路送出,夹径桃花,渡一小涧,则三姑石下。至家,已三载矣。

这则“江小三遇仙”的神话故事,当是彼时好事者或某道者杜撰出来的。但作为志书记录,其历史分量不轻。它既表述了武夷山景区之奇特,而受诸多隐者的青睐,互引至此修炼成仙,并成“升真元化洞天”。同时借“小葫芦降雨除旱”之神通,引领江小三入仙洞,以洞匾、金字朱牌,显示其元君称号,让小三去传播影响。大凡神仙显圣,多用此法。武夷云虚洞三皇元君,在崇安、建阳二县(市)民间信仰,常与白塔山之三皇元君信仰混在一起,无分彼此。但在道教派系中,或社会中上层,云虚洞之三皇元君信仰,却超过白塔山三皇元君声誉。特别在两宋时期,许多官员专程到其祀地朝圣。如建宁府太守胡师文,他于绍圣间,携幕僚张净、王华国、王行可以及邑宰王当、县尉石景充等,不远数百里之遥,专程入云虚洞拜谒元君,并刻石以纪其行。更有四川古丰都府二府(同知)李景来,不远千里到其洞府朝圣,并题诗刻石以表述其对元君的崇敬,诗云:

区区三载抗尘颜,绌直无由脱谤谗。

今日扪萝叩仙室,愿将凡骨换云岩。

民间还有一说:“武夷云虚洞之三皇元君,是财神爷赵公元帅的三个妹妹,三仙岛的云宵、碧宵、琼宵三宵元君的第二次化身。”所以民间对三皇元君的崇敬十分虔诚,特别是琼宵是专为天下婴儿成长的保护神,备受民间青睐。

综上所述,闽北三皇元君信仰,源远流长,民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