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武夷山道教文化
9472500000014

第14章 高道人物(1)

白玉蟾内丹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胡瀚霆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丹家,金丹派南宗实际的创始人,在宋代道教发展史上占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拟对白玉蟾的内丹养生思想做一番探讨。白玉蟾的内丹炼养理论以性命双修为圭臬,主张先性后命的修炼次第,提出“法法皆心法”的心法思想,主张大隐居廛市,在人伦日用中体道修炼。在探讨白玉蟾内丹养生思想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从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探究白玉蟾内丹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白玉蟾内丹思想的弘扬提出几点建议。

一、白玉蟾内丹思想研究综述

白玉蟾思想广泛复杂,随着国内外道教学研究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白玉蟾,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对于白玉蟾的生卒年月、内丹养生思想、雷法思想、科仪法术思想及其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多研究。由于本文主要论述白玉蟾的内丹养生思想,在此就主要总结其内丹养生、雷法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白玉蟾的内丹思想方面,四川大学许伟博士的《白玉蟾融通三教之内丹性命思想论析》认为融通三教是白玉蟾内丹性命思想的最突出特征之一,此文从援儒入道,尽性了命而穷理、摄禅融老,炼形明心以合道、以道为本,融通三教成就性命之功三个方面对白玉蟾融通三教的内丹性命思想进行了论析。作者认为对于儒家,白玉蟾在内丹阐论中自如汲取儒学之理论及方法,以天理人欲之辨,穷究丹道性命之原理;对于佛学,白玉蟾首先肯定禅宗心性之学的方法论价值,大方摄取而融进内丹修炼实践之中,并直接采用其思想范畴解纳内丹心性理论。但另一方面,白玉蟾又肯定内丹学性命双修的圆满境界,批评禅宗孤修心性的虚无游离本质,表现出坚定的判教立场,白玉蟾内丹性命论之融通三教,其实质是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强调儒释道三教的同一性,力图从更广阔的思想空间中萃取多种营养为己所用。

许伟在《白玉蟾内丹思想研究——兼及白玉蟾雷法》一文中分析白氏内丹的理论渊源、基本理论、修炼方法和思想特点,同时论及与其内丹紧密联系的雷法思想,认为白玉蟾内丹学的基本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对性命、鼎炉、药物、火候等问题的论述上,并创造性地提出心即丹道理论。作者认为白玉蟾雷法的内炼思想与其内丹思想紧密相关,从其理论层面看它实际上和内丹学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安华涛的《白玉蟾与神霄雷法》首先讨论了白玉蟾内丹与雷法的师承关系,他认为白玉蟾得陈楠内丹与雷法真传,并对雷法的传承做了重大贡献。其次,梳理了白玉蟾的雷法实践,为信众禳灾、传授雷法、组织教众、设坛立靖。最后论及白玉蟾对雷法理论的厘清与阐发。作者认为白玉蟾在推动南宗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神霄雷法的发展,奠定了自身在雷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台湾学者廖文毅《白玉蟾内丹与雷法之融合》认为白玉蟾内丹与雷法的融合是顺应时代趋势而开展。两宋之际,三大符箓派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极思改革,内丹正好提供了改革的契机,于是促成了符箓派雷法吸收内丹理论之风;而金丹派南宗从张伯端开始,受到单传之限,发展迟缓,及至陈楠引进雷法,白玉蟾广收门徒,促成了南宗兼传雷法之尚。其内丹与雷法的思想内核,表现在道、法、心三方面,且统合于心,主张“即心是道”、“法法由心生”、“丹者,心也”,心既是人的主宰,也是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关键。另外向为丹家所秘的“玄关一窍”,若能善加利用,便成为其内丹与雷法融合的一条蹊径。有关内丹与雷法融合的实况,在“雷法融入内丹”方面,白玉蟾将传统炼丹的“积功累行”思想与强调济世救人的“雷法”相互结合,既可摆脱世人对南宗丹法只重个人的误解,又可与当时的符箓派雷法世界接轨。在“内丹融入雷法”方面,白玉蟾借用内丹的“内炼之道”去充实雷法的“坐炼工夫”,让雷法更有理论依据,同时让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的和谐状态,以达成一炁流通,元神万化的终极境界。

有关于白玉蟾内丹、雷法思想研究的文章还有不少,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多做论述。综上,以往学者对白玉蟾的内丹雷法思想有一定的研究,但是都只是对白玉蟾丹诀雷法的来源或其中的观点做文本考据、学术讨论,并没有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做一些探索,本文主要提炼出白玉蟾的养生思想主旨,并进一步探索其现代的价值,对白玉蟾养生思想主旨及其现代价值的弘扬做初步的探讨。

二、白玉蟾内丹养生思想主旨

白玉蟾南宗教派中秘传有九鼎金铅砂汞之书、太乙刀圭火符金液之诀、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对道法多有发明。从师承来看,“白君得之陈泥丸、陈得于薛道光、薛得于石泰、石泰得于张平叔、张得于刘海蟾、刘得于吕洞宾”【1】。这一传承关系表明,白玉蟾的丹道养生思想是金丹派南宗丹道思想的承续。但白玉蟾作为南宗教派的实际创始人,其内炼养生思想又有其独创和特色之处。

(一)人之三宝“精、气、神”

传统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内丹家亦视此为炼丹的药物,称之为人体“三宝”。精、气、神在内丹学中有先天、后天的区别。白玉蟾在《必竟恁地歌》中对精、气、神三者都作了先天与后天的区分,“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炁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炁即非呼吸炁,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2】。

白玉蟾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三宝说:“夫人身中有内三宝,曰精气神是也。神是主,精气是客。”【3】白玉蟾继承前人而又有所发展,他对三宝的内涵性质作出更加精深的阐释,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详尽辨析。首先,延续丹家对先天元气的重视,他也强调以“先天一气”作为修丹之大药。“先天一气今常存,散在万物与人身。花自春风鸟自啼,岂知造物天为春。百姓日用而不知,气入四肢徒凋零。松竹虚心受气足,凌霜傲雪常年青。况人元神本不死,此气即是黄芽铅。老者可少病可健,散则可聚促可延。心入虚无行火候,内景内象壶中天。”【4】

白玉蟾认为元气为生命的本原,人和万物的有形生命都是由此生成。人与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元神。人体之中,元神常存,而元气却在不停地从体内外驰散佚,但在元神的主宰之又下可以获得元气的复归。白玉蟾指出,懂得此理之后,就应当固精凝气,勿使本有的元气亏损。如果人体内真一之气漏尽,则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空留元神无所依怙,“忘抑家珍向外寻,百年固个阴灵鬼”【5】。

其次,内丹学所谓的精就是指人身的精微物质,认为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对人的繁衍、发育成长乃至整个人体生命的维持都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白玉蟾认为,与神气一样,身体之“精”也要有先天后天两种区分,而内丹所炼化之精是先天之精,称作先天“元精”。他指出炼丹的“元精”与被当作“秽物”的“交感精”是完全不同的,当是人禀受先天真一之气而留存体内的流质能量,所以称为“元精”,“元精”是“元气”在人体内所依据的载体,是内丹“炼精化气”丹法工夫物质基础。

再次,关于先天后天之“神”,“先天之神”即元神,可以理解为与人身的控制支配能力有关的人心里最深层次的那种本能意识,可以说是人体真正的“自我”;而“后天之神”则是人在后天的发育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反映人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认的认识以及人的需求和欲望,即思虑之神。白玉蟾十分强调“元神”的主导作用。“神则火也,气则药也。”【6】神即是炼丹时的火候,整个内丹的修炼过程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炼精化气”的阶段重点在“精”,“炼气化神”阶段的重点在气,“炼神还虚”阶段的重点在“神”,但每个修炼阶段的控制都统摄于“元神”。

对于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白玉蟾指出三者必须融合一处,才能结合成金丹。他说道:“但知即日动止间,一物相处常团圆。此物根蒂乃精气,精气恐是身中填。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为一块大无边。”【7】“一物”、“一块”意指以元神运炼精气,形成元神与元气相互交融的状态,经过合三为二、合二为一,达到性命圆融的原始混沌状态。

(二)性命合则长生

性命问题在内丹学中非常重要。命,就是生命,指那些具有生活特征的存在物。“性”倾向于指人的一般心性,即人的精神意识。

1.性命与神气

性命与神气是一对密切联系的范畴。内丹学中常以“神气”论“性命”。白玉蟾说:“心者气之主,气者形之根,形是气之宅,神者形之真,神即性也,气即命也。”【8】“神是性,性属离,坤之中阴;气是命,命属坎,乾之中阳。”【9】用“神气”来解释“性命”,“性”和“神”都是属于人的精神层面;在道教有“命是精气”的说法,“命”和“气”同属于人的肉体层面。

2.性命双修

白玉蟾的内丹炼养理论以性命双修为圭臬,他认为丹道的修炼必须是性和命的双修双成,强调“性与命合则长生”,他所谓的长生,即是无形之真性寓于有形之永命,也就是要达到性命双全的境界。他说:“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也。日与月和则常明,性与命和则长生。命者,因形而有,性则寓乎有形之后。”【10】性命是体用的关系,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性与命,犹日月也。日月即水火也。火者,离象也,惩忿则心火下降。水者,坎象也,窒欲则肾水上升”【11】。他强调内丹道的双修功夫,对于单修性或单修命的做法提出强烈批评。他认为禅宗只修“性”不修“命”,禅法虚无缥缈,华而不实,对于禅宗的“顿悟成佛”,白玉蟾称其为“鬼仙”。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归附于有形之命的心性才有其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其用途。而一度流行的房中、服气、吐纳、守视、吞津、存想诸术,唯以苟延生命为至要,白玉蟾则直斥之为“旁门”之术。如他在《翠虚吟》中借泥丸真人之口指出:“如斯皆是养命方,即非无质生灵质”,“此皆旁门安乐法,拟作天仙岂不难。”【12】

3.修性和修命的先后次第问题

既然白玉蟾强调内丹修炼不能只修性或只修命,必须性命双修,那就出现一个问题:先修性还是先修命?

对此,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北宗一派则主张先修性后修命。白玉蟾十分赞同从修习命功为入手,即“先命后性”,他是从修道入门的难易角度来考虑的。他在《玄关显秘论》中说道:“惟此无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今夫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13】所谓“先炼形”,就是指要“先修命”。“无”即天地之真性,人没办法直接体悟性;但是无“包诸有而无余”,修炼者可以从有形之命功中去会得真性,这样就比较容易入手了。而白玉蟾又指出入手的炼形功夫也并不是完全离开性功的,他说:“炼形之妙在乎凝神,凝神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14】修命也还是要靠修心来完成的,修命是以“心”修“精气”之“命”。但是他并没有忽略“性功”的重要性,“无心之心无有形,无中养就婴儿灵。学仙学到婴儿处,月在寒潭静处明。”(《大道歌》)炼就“无心之心”,达到空灵虚静、澄澈清明的状态,才是进入了修炼的最高境界。

(三)以心契道,与道合一

1.“道”的概念

白玉蟾《玄关显秘论》说:“古者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15】白玉蟾强调“道”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道”是不受任何事物的钳制、不为任何事物所化的永恒本体。如《谢张紫阳书》:“此道之在天下,不容以物物,不容化化”【16】。

白玉蟾认为“道”不仅是生命的本源,与道合一更是长生延年的必由之路。他说:“人之有生、禀大道一元之气,在母胞胎系与母同呼吸,及乎降诞之后,剪去脐带,一点元阳栖于丹田之中,真息出入,通于天门,与天相接。上入泥丸,会于元神;下入丹田,通于元气。……人能屏去诸念,真息自定,深入无形,与道为一,在世长年。由是观之,道之在身,岂不尊乎、岂不贵乎!”【17】

2.“心”的概念

内丹学中的“心”、“性”、“神”常常一起谈论,它们有所相同,亦有所区别。白玉蟾说:“丹者,心也;心者,神也。”【18】《丹法参同七鉴》解释内丹主要术语说:“心源性海,谓之华池”;“性犹水也,谓之神水”;“心地开花,谓之黄芽”;“虚室生白,谓之白雪”【19】。白玉蟾将内丹归结于心性,修炼时也非常注重心性的修炼。

3.“心”与“道”的关系

关于“心”与“道”的关系,《悟真篇·自序》中强调说:“欲体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者,道之枢也。”张伯端认为存在于个体的“心”与本体性的“道”是同一的,通过“明乎本心”就能够体认“至道”。白玉蟾继承和发展了张伯端的思想,“道此道以脉化此心,心此心而髓此道。吾亦不知孰为道,孰为心也。但见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物非物,似象非象,以耳听之则眼闻,以眼视之则耳见。吾恐此而名之曰阴阳之髓、混沌之精、空虚之根、太极之蒂也”【20】。他又说:“大道不离方寸地,工夫细密有行持。”“不容以知知,不容以识识。”“以此心而会此道可也。……以此道而会之此心可也。”【21】他认为大道在人的心中而无须外求,大道不能以一般的认识途径去认识,而只能以心去体会、感悟。“推此心而与道合,此心即道也;体此道而与心会,此道即心也。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22】修炼者要以心契道、与道合一。白玉蟾以这种契道之心为金丹,“丹者心也”【23】。

4.法法皆心法

正因为白玉蟾的内丹核心思想是将心与道等同起来,“丹者心也”,因此他强调修炼内丹的法门全在乎人心。《白真人语录》记载:“真师曰:‘法法从心生,心外无别法。”【24】“真师告元长曰:‘尔知吾所说法皆心法否?…既不知,何以行持?凡所有法,无非心法。尔且行持,久而知之。'”【25】修丹证道的方法,是原乎本心而存在的,唯有在对心本原作出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之上,发明本心,依心而行,才是正确的修炼方法。

白玉蟾在致彭鹤林《传法明心颂》中说:“万法从心生,心心即是法。语嘿与动静皆法所使然。无疑是真心,守一是正法。守一而无疑,法法皆心法。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26】在这里白玉蟾分析了“心”与“法”之间的关系,法是由心所生,法与心是类似于主与臣之间的关系。而“真心”即是无疑,“正法”就是要守一。人要复归“真心”,则须凝神息念,除却心识,即所谓守一正法。守一即是修心之法,修心是向内归复的过程,要达到“正法”,归复“真心”,如此“法”则灵验,这就是修内丹的功夫。法是为修心服务的,所以法是心之臣。而一旦达到真心显现,则一切顺乎真心的方法都是有效的。

正是在这种“法法皆心法”的心法思想指导下,白玉蟾将内丹炼养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九要诀,兹录《丹法参同十九诀》如下:

一 采药:收拾身心,敛藏神气

二 结丹:凝气聚神,念念不动

三 烹炼:金液炼形,玉液保身

四 固济:忘形绝念,谓之固济

五 武火:奋迅精神,驱除杂念

六 文火:专气致柔,含光默照 温温不绝,绵绵若存

七 沐浴:洗心涤虑,谓之沐浴

八 丹砂:有无交入,隐显相符

九 过关: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胞中岂有殊

十 分胎:鸡能抱卵心常听,蝉到成形壳自分

十一 温养:知白守黑,神明自来

十二 防危:一念外驰,火候差失

十三 工夫:朝收暮采,日炼时烹

十四 交媾:念念相续,同成一片

十五 大还:对景无心,昼夜如一

十六 圣胎:蛰其神于中,藏其气于内

十七 九转:火候足时,婴儿自现

十八 换鼎:子又生孙,千百亿化

十九 太极:形神俱妙,与道合真【27】

(四)混俗和光

南宗一派皆秉承张伯端之说,主张“大隐混俗”,不提倡出家,“须知大隐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静孤”【28】。白玉蟾虽为道士,但“时又蓬发赤足以入廛市”【29】。他在《道阃元枢歌》中说:“谁识金液大还丹,只在当人日用间。为君说破修丹旨,闹非城市静非山。”【30】他认为,修炼内丹不需要刻意选择特殊的环境,即使在人伦日用当中也可炼丹修道。他说:“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异耳。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则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则禽。”【31】而真正能修成金丹大道的人,虽身居尘世,却超然于世外,不会为尘俗所染扰。

对于世所流行的“法财侣地”的观点,对于这种拘泥于形式条件的做法,白玉蟾亦提出了批评:

有等愚夫俗子,又不知出世间法,不知还丹至理,妄生议论,旨言修道炼丹,必居深山穷谷,必须抛妻弃子。此辈真可惜也!蟾今直指,各宜究参。深山所有草木禽兽,皆是非类,岂能修炼还丹。《悟真篇》云:“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只是愚夫识不全。”【32】

对于修道是否要戒除酒肉,白玉蟾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即“有妻子亦可仙也,有酒肉亦可仙也”。白玉蟾自己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出现在柳陌酒肆。他自己认为这样一种修行的状态是完全符合“道”的本性的。因为在他看来,心即丹道,炼丹的关键在于炼心,“炼药之时,念念不忘道心如铁,莫被尘境所牵、色欲所蔽”【33】。炼心即是要处理好心和境的关系。所以关键在隐于道,而非隐于境。能识道,则“法法虚融心心虚寂,何城市之可喧,何山泽之可静”【34】,也就无在乎山,也无在乎市了。

三、白玉蟾内丹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弘扬

内丹养生学博大精深,白玉蟾的内丹养生思想更有其特色之处,它是道教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和义务在前人的基础上去探索内丹养生的现代价值,促进全民全社会的健康水平,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现代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一)白玉蟾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1.生命个体方面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性”与“命”两个方面,在之前的部分我们讨论何为“性命”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从“性”和“命”两个方面探讨白玉蟾内丹养生思想对个体养生的现代价值。

从“命”的方面来说,即从人的肉体健康方面来说:随着工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的身体健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群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患病的不足20%,其余75%以上的人群都处在亚健康状态。现代人越来越追求也迫切需要健康保健,而白玉蟾的内丹养生思想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能够为民众提供一条有效的养生之道,即内丹学对“命”的修炼。白玉蟾的内丹思想为性命双修,并且“先命后性”,即首先要“筑基炼己”把自己的身体底子练好。此步骤的关键是保精、保气、保神,固精、固气、固神,养精、养气、养神,“取坎填离”、“抽铅添汞”。胡孚琛教授说:“通过调整人的性激素,增强人的肾功能,来恢复大脑的青春活力。”【35】内丹养生学通过这套“取坎填离”的功法,可以保持人的青春活力,改善人体素质。据测定,在修炼内丹的时候,身体的耗氧、能量代谢、呼吸频率等都有明显减少。内丹修炼时出现的代谢降低,一方面使熵的产生率相应减少,另一方面促进物质的有效利用。

从“性”的方面来说,即从人的心灵健康方面来说:我们现代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质需求,只顾着研究外面的物质世界,很少真正地去认识自己内心的追求。我们是需要去研究外面的物质世界的奥秘,但我也更应该探究内在生命的奥秘,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身“性命”、提升内在生命的质量,我们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控制与占有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人们的心灵非常需要片刻宁静,忘掉外界的烦扰,反观本心,寻找真正的自我,如此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存在有价值。白玉蟾的内丹思想在强调性命双修的同时,更力主心性修炼。他认为炼形修命的最终目的也在于“炼形以养神,明心以合”。如此,白玉蟾内丹养生思想的“性”功修炼为解决人们的精神负担指明了方向。用现代的话来表述就是改善人体的意识机能,提高和改进意识对机体的主导和支配作用。同时,还可以调整人体意识的状态,使之更趋向于健康。

另外,白玉蟾内丹养生思想的特点之一是“混俗和光”,不必脱离人间世事,不与人世隔绝,内丹的修炼完全可以融于平常生活,人伦日用当中。这无疑非常切合现代人的生活状况,符合时代的需求。人们有对养生修炼的渴望,但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越来愈紧密,每个人都在一张社会关系的大网中,想要在当代社会生存,几乎不可能脱离社会,日常的生活世事也不可能完全舍弃,因此出世的修炼方法对一般大众来说只能望尘莫及,而白玉蟾主张的“混俗和光”的内丹修炼思想使普通大众有了在世俗时间中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可能。

2.社会方面

首先,对当代卫生保健研究的意义。对当今社会来说,卫生保健已经成为一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公共医疗,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抗生素滥用,医生也不会从人体腑脏经络各方面综合起来辩证地给病人治病。还有很多医生给病人看病是也不会顾及到病人的心理状态,更有很多病人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若能将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结合调养,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白玉蟾的养生思想可以给现代公共医疗保健提供有价值的理论范式,并且内丹修炼的实践经验对当代卫生保健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若能汲取其内丹养生的精华,必能使当代卫生保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构建与发展上事半功倍。

此外,大众虽然渐渐知道养生保健的重要性,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是盲目保健,进入养生保健的误区,他们忽视了“天人合一”、“性命合一”,缺乏生命的整体观,不知道向生命本源处求取,只是一味地向外寻求助力,动不动就是羊胎素、保健品等等,他们偏离本源、废弃本能不说,还自以为在享受高科技和现代文明。要改变大众错误的养生观念,普及道教内丹养生思想,指导大家真正的科学养生,让大家明白回归本心,找到真我,只有“性命合”才能长生。

其次,发展养生旅游开发,提高当地经济效益。白玉蟾曾在武夷山活动多年,担任过止止庵的主持。武夷山钟灵毓秀,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被道教尊奉为“第十六小洞天”,白玉蟾对武夷山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此时,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于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保健亦非常重视,由此可以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和白玉蟾内丹养生思想为依托,开发养生旅游,将旅游业与道教养生文化进行产业融合,这样不仅可以赋予道教养生文化以旅游的功能,同时能够带动相关的旅游、保健等产业,组合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形成共赢,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优化,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二)白玉蟾养生思想的弘扬

上文中提到,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残酷的竞争压力,加上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使得人类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亚健康状态的人群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且这种状态单纯依靠医学和治疗的手段很难取得明显的改观。如此情况,人心浮躁,很难静下心来独自去修炼,但大家对养生又有追求,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假期很多人也选择出去旅游,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办内炼养生课程指导大家修炼,还可以举办文化养生旅游,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这种途径来弘扬白玉蟾的养生思想,使其融入社会,真正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1.内炼养生课程

开设白玉蟾内丹养生班,指导学员修炼内丹,强身健体、提升心灵境界。关于养生课程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安排。在养生理论班上,传授白玉蟾的内丹养生思想,引导学员进入内丹学的大门,让学员在理论课上“识道”,真正明白何为“长生、久视、知道”,懂得“合天道、应天时、法自然”的道理,把握天人合一的大生命观。同时教授道教的教理教义,如此能平和人们心态,指导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使人们融合于社会,不争权夺利。这样人们就能消除浮躁,以平静的心来修炼内丹。在养生实践班上,就可以为学员提供中式体检,提供养生修炼方案,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传授学员内丹功法,教学员具体的修炼通过守一、存思、导引、吐纳、胎息等方法调理人的身体,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使学员达到在身体上的健康长寿和心理上的清静无为、恬淡自然。

2.文化养生旅游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被誉为道教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文化资源丰富,包含了道教摩崖文化、山水文化、神仙文化、道观建筑文化等等,白玉蟾是中国道教一代宗师,他是止止庵的主持,在三仰峰、一线天等地方都有白玉蟾的修炼处,因此可以把白玉蟾内丹养生思想与武夷山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开发“道教修学游”、“道教养生游”等旅游项目。一方面使来武夷山游览的游客不止于走马观花,而是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武夷山风景的优美,有身临仙境、畅神悦目之感,释放人的紧张情绪;以及深深领会武夷山道教文化的气息,净化心灵世界,超脱世欲所累,使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增进游客的身心健康,培养游客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另一方面,在游客的道教修学游、养生游的过程吸收了以白玉蟾为主的内丹养生思想,如此亦能将白玉蟾内丹养生思想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道藏[Z]:第2、4、28、2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

[2]正统道藏[Z]:第2、7、32、54、5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57.

[3]藏外道书[Z]:第5册,成都:巴蜀书社,1992.

[4]道藏精华[Z]:第十集之二(上下册).台北:自由出版社,1987.

[5]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郝勤.龙虎丹道——道教内丹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8]李远国.道教气功养生学[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9]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0]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探微[M].成都:巴蜀书社,2001.

[11]杨玉辉.道教养生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12]胡孚琛.丹道法决十二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白玉蟾、朱逸辉.白玉蟾全集校注本[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4]夏涛.白玉蟾与武夷山道教[D].厦门大学.2007.

[15]崔欣.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

[16]何峰.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08.

[17]王琼文.白玉蟾与海南道教研究文集[C].海南: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2006.

[18]盖建民.白玉蟾丹道养生思想发微[J].道韵.1999,(8).

[19]戈国龙.内外丹道之交融[J].世界宗教研究.2003,(4).

[20]许伟.白玉蟾融通三教之内丹性命思想论析[J].宗教研究,2010,(4).

[21]安华涛.白玉蟾与神霄雷法[J].中国道教,2009,(6).

[22]张钦.论神霄派的宇宙观与保身养心的内丹思想[J].世界宗教研究,2004,(1).

[23]吴利、陈路、易丹.论养生旅游的概念内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

[24]黄新发.中国养生产业的现状与趋势[J].东方养生,2011,(5).

[25]郭伟锋、许亦善.武夷山道教文化及其旅游价值[J].武夷学院学报,2009,(12).

[26]郭伟峰、郜俊利.武夷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