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守望美丽家园
9472300000031

第31章 后记

从1988年至今,是我长大成人的25年,也是我从事环境新闻工作的25个年头,到今天,有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于是,就有了将25年来在报章发表过的一些文稿汇成集子的冲动。

每当我打开电脑,搜寻着我25年来在报章和其他媒体发表过的一些文稿时,就会浮想联翩起许多历历在目的往事。

记得的是1989年,看到厦门满目疮痍的筼筜湖,我和厦门电视台记者林平峰拍下了《厦门告诉我》及《厦门疮痍——筼筜湖》等电视专题片,这两部电视纪录片,全景式地反映了当时厦门的整个环境状况,特别是筼筜湖污染的整个现状。专题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厦门告诉我》由此获得了1990年国家环保局、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记者协会评选的“环境杯”全国好新闻大奖赛一等奖。当看到筼筜湖整治后的绿波荡漾,成群的白鹭集聚在这里觅食、嬉闹,还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和市民在环湖路散步、慢跑……我的心里是那么的从容、淡定和开心。于是我又采写《治水当属筼筜湖》的稿件,以褒奖筼筜湖的治理成果。但是面对厦门的“围海热”,我又和报社记者孙海东采写了《围之惑》,全面反映了“围海热”给厦门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提醒政府有关部门不要再有“围海热”思潮。该作品被’94中华环保世纪行组委会评为好新闻二等奖。

记得的是素有鹭岛之称的厦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之前,最尴尬的是白鹭故乡的鹭岛竟然看不见白鹭。于是,厦门人开始怀念白鹭。白鹭也因此纷纷在传说和故事里飞,在散文和诗词里飞,在国画和油画里飞,在歌曲和摄影里飞,在广告和商标里飞,在不少店家或公司的名字里飞,更在难于计数的孩子的名字里飞。

白鹭对于厦门来说,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城市被称作“鹭岛”,市鸟选定的是白鹭,至于人名、店名中“鹭”的重复率更是高得惊人。可是在厦门岛为何不见白鹭?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局部生态环境是如此的糟糕,就连白鹭都难得光顾!可喜的是时任厦门市长的洪永世和时任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李秀记、副主任郭安民等领导,十分关注白鹭的话题,从法规的制定到具体实施,都倾注了他们的心力。记得1995年5月12日在大屿岛现场,当洪市长等领导看到岛上成千上万的白鹭在树梢上翩翩起舞、自由飞翔的情景,洪市长兴奋不已,当即指示林业部门要很好地管理起来,此时我正陪同在洪市长的身边,我说,白鹭主要在滩涂上觅食,他说那就让海洋水产部门来管理,我又说白鹭是介于陆上和海边的滩涂上觅食,再栖息树林中,还是环保部门管比较超脱,他略有所思,就说那就让环保部门来管理吧,最后,洪市长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就明确要求白鹭由环保部门来统一归口管理。……由此,从人民代表的关注到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的迅速建立,从市长由衷的感激再到鹭与人的和谐,都在厦门环保史上从此留下一段美妙的佳话。

特别要提到的是,1996年7月中旬的一次市长的常务会上,洪市长讲了三点:一、厦门要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高标准严要求地治理环境污染,使厦门市的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二、厦门要增加环保投入,“九五”期间全市用于环保的投入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到2000年至2010年要达到5%以上;三、要求全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都要积极推行国际ISO 14000系列标准体系,使特区的企事业单位早日与国际接轨。我认为“洪三条”至今依然管用,他在任内高瞻远瞩,不愧是名副其实的“环保市长”!

记得的是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立法权,7月30日,颁布第一部专业法规——《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我积极宣传厦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特别是在执法方面取得的成效,厦门充分运用该《条例》的实施,为环境管理提供执法依据。2004年6月10日重新制定的《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获得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我为此采写的《厦门立法关注生活污染解民忧》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复评暨第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评选二等奖。

记得的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又将厦门的环境保护推向新的高度。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的解振华,于1996年10月31日莅临厦门调研,耳闻目睹了厦门的环境现状后十分欣慰,对厦门的环境保护工作给以充分肯定。厦门环保局局长吴子琳向他汇报,自从经济特区建设以来,厦门的工业总产值在特区建设25年中却已增长146倍,但厦门的环境质量至今仍基本保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良好水平,空气、水环境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个别指标甚至还优于过去。这说明了厦门坚持走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轨迹。但是,他反映说,国家在开展城市环境质量定量考核时,厦门的排位总是进不了全国的前十名,他不服气!解振华听完汇报后,略有所思。当天下午,解振华一行考察了厦门万石植物园,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下脚步,叫上了随行的几位司长,提出在我国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想法,并指示他的部属们思考这个问题,回去再讨论。第二天,在环境监测站的一楼会议室,司长们表示赞同解局长提出的在全国开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建议,并要求厦门环保局以地方现状为基础,拿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地方考核标准来,国家环保总局拿出国家层面的考核标准来,然后对接后形成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标准并在全国开展此项活动。

1997年8月29—31日,经过国家的严格考核,厦门昂首跨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推荐榜。9月5日,国家环保局正式授予厦门、大连、珠海、深圳、威海5个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中国第一任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多次强调,环保工作是靠宣传起家的,他还说,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原国家环保局总局长解振华也说环境保护不仅要靠宣传起家,还要靠宣传教育去发展。中国环境报社的第一任社长扬矛说,记者不是一年写了多少稿件就是优秀记者,记者应该每年有一两篇作品能够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大奖,才能算是优秀记者。我记住了这些领导的指示,并在现实工作中加以实践。我在负责厦门环保宣传教育期间,能够发挥我在高中时代担任团委副书记期间保留下来的魄力而不遗余力地大胆工作,在环境宣传方面,多次配合国家环保局、国务院新闻办、《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中华环保世纪行、《中国环境报》等进行重大的环境宣传,使厦门的环境保护能够及时登上中国的主流媒体。在地方上,能够基本保证在电视上有环保的图像、报刊有环保的文字、市里的文件有环保的章节。我主编《飞向绿色的明天》画册等刊物,并争取到了市委书记为《飞向绿色的明天》画册题词,副市长为画册作序;协调了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教育委员会、厦门市环保局多次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环境宣传。在白鹭洲,竖起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块液晶显示屏——白鹭彩屏,这是环境宣传教育的大手笔和大亮点!这是在1978年市委书记亲自部署下进行的工作,当时是由于广大市民和旅客不能随便登上大屿岛,不能看到白鹭那千姿百态的身影,希望在大屿岛安装6个摄像机,通过远传技术,将大屿岛的白鹭世界实时不间断地传输到白鹭彩屏,让群众白天能够观赏到白鹭,晚上还可以播放动物世界纪录片以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片,这是一项环保宣传的新举措,得到了社会的赞许,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彩屏开播的199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时任省委副书记还为此发了贺信祝贺开播仪式成功。遗憾的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和人为的因素,耗资近400万元的彩屏最终还是成了遗憾的历史!

在环境教育方面,我能够不断创新,多次组织千名学生上中山路等重要路段踩街宣传环境保护;组织学校开展自编自演的环保文艺节目,在厦门影剧院和厦门人民会堂进行汇报演出,观众全部来自学生家长,这些活动均受到社会的好评;组织台(湾)厦(门)和香港、厦门环保科技夏令营,在首次组织台(湾)厦(门)环保科技夏令营时就得到了国台办、省台办领导的重视,他们和厦门市委的两位副书记等领导出席了夏令营的开幕式活动;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宣传教育活动中,我组织印刷10万张集知识问答、意见建议和学生家长签名为一体的铜版纸宣传单,通过学校发放给每位学生,宣传单飞向厦门岛的每个家庭,根据回收统计,有27万人签字参与了此项活动,此举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再推动社会,确实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1997年6月5日,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由7个区的团委组成的7个青年志愿者方阵,身着7种颜色的宣传服装在厦门人民会堂广场举行宣誓,同时接受市五套班子领导的授旗,之后,青年志愿者分赴所在的各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其间,市长分别在广播电视上发表讲话并在《厦门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厦门日报》发表社论,为高潮迭起的“创模”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氛围。

最让我难忘的是拥有许多新朋旧友,1994年6月,我奉命到北京中国环境报社总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这期间,我在报社总编室认识了当时在总编室任主任的杜琳,副主任李瑞农和孙海东,编辑陈谦、段松君、胡若隐等同志,尽管时过境迁,这些兄弟各个飞黄腾达,有的已经远走高飞,但是时到今天,他们依然没有忘记远在南方小城——厦门的我!特别是我在北京的东四十条的仓夹道里甲十四号与孙海东同住一居室,他对我这不速之客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胡若隐、林玉等同住一个院子,我们朝夕相处,经常一起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一起喝啤酒小酌……那朴实无华的感情,是无法忘记的。

在我的工作历程中,我荣幸地先后经历了五任厦门市环保局局长,同时经历了五届环境报社长和总编辑,在这些长辈和领导的帮助和关怀下,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熟,是他们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学习锻炼和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的机会,才成就我的今天。

今年正好是我和妻子结婚25周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超美,她长期以来对我的包容、理解和爱护,特别是她近三年身体状况不佳,经历三次大的手术,但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抵抗病魔,身体状况很快恢复了起来,同时告别了她担任几十年的银行高管职位,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期许她能够放下一切包袱,开始新的轻松愉快的生活。我的女儿宇宁,大学毕业了,并及时在一家外资企业找到了一份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总经理助理,看到她日渐成熟、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样子,我好开心,期许她早日寻觅一位知己,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1976年8月,我高中毕业后就来到当时的厦门市郊区前线公社莲坂大队下乡,在下乡的四年里,我经历了三个月农村生产队生活,后被调去前线公社参加“一批两打三整顿”工作组工作,1978年2月工作组活动结束后,我被调去郊区前线公社莲坂小学当民办教师。1980年正式就业于国营厦门水泥管厂,在工厂的四年里,从事行政和共青团的工作,(其间被派去武汉建材学院学习8个月)。1984年学习回来后就被调去厦门市建筑材料工业公司参与负责新型材料的筹备工作。1986年年底到厦门环保局从事文秘和宣传教育工作。其间我先后参加人民日报的新闻培训班、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进行一年半的新闻专业学习,并在该校研究生院进行了一年半时间的新闻学学习,以提高我的新闻写作能力。同时我对摄影、摄像进行了学习和实践。在许多重大的采访活动中,做到一部照相机、一部摄像机、一台录音机和一支笔,全方位进行采访报道,被当时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扬祖戏称为地方的“全能记者”,并多次圆满完成重大的新闻采访任务。

我一生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不给领导添麻烦,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永远抱着包容和谦卑的心态对事对人。我将继续用我的格言——“以细微小见精神、以德服人见真诚”为鉴,继续广交天下朋友,因为只有彼此尊重才能达成彼此的理解。但是由于性格使然,难免心直口快易得罪人,期许朋友们理解和包容,毕竟我是一位善良的典型的厦门汉子!

在我即将出版的这本《守望美丽家园》新闻集里,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部周建副部长为本新闻集作序,衷心感谢这位老领导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要感谢我国著名书画家李呈修先生为我题写书名,也要感谢我国著名书法家石光先生也为本集题写书名,同时也要感谢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洪清盾教授及我国著名的水墨花鸟画家关中醉人先生对本集给予的关注,特别要感谢《中国环境报》福建记者站站长李良以及厦门日报的林水圳、蔡廷谦,厦门电视台的林平峰兄弟等在我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得到国家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以及厦门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余进、邱雄飞等兄弟在我负责厦门市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期间对我的支持与配合。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没有辛勤的劳动,就没有闲暇时的快乐。本新闻集收录了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文章,其中80%以上的文章来自《中国环境报》,还有一部分文章分别在地方的媒体和境外媒体刊发过,由于受到篇幅和收集条件的限制,本集没有收录。

出版本新闻集的目的就是反映厦门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事件、动态和情况,甚至百把字的新闻也被收入其中,希望通过这种梳理总结的方式,为地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和资料。同时,注意在新闻报道中力争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也不遗漏,尽量使之达到“存史”的效果。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效应。期许更多的有志之士关注自己生活中的小环境,也关注人类生存生态的大环境。让美丽家园更加美丽,因为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013年12月14日凌晨写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