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14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
9470300000018

第18章 跨越发展中的厦门公共图书馆事业(2)

(一)管理智能化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一贯注重对先进技术和设施的引进和应用。在服务联合体成立之后,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成员馆统一使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规范各馆的图书馆业务管理;厦门市图书馆自主开发业务报表系统、读者活动网上报名系统、读者活动电子签到系统以及文献交换平台等多个业务管理系统,用现代化技术提升图书馆服务;引进全国最大的图书分拣系统,实现读者还回图书自助分拣,节约读者还书时间和图书馆的劳动成本;建设智能书架,使图书得到准确定位,方便读者进行检索;采用OA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规范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二)服务自助化

1.RFID技术实现文献自助借还

厦门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引进先进的RFID无线射频技术,实现读者文献借阅全自助。目前,除尚在装修改造的同安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外,其他各馆全部实现读者自助借书和24小时自助还书。实现读者自助借还书的图书馆比例达90%,居全国首位。厦门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思明区图书馆还创新无线射频技术,开设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由思明、湖里两区共投入3250万元建设的55台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已纳入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全天候通城借阅”的自助服务。

2.统一认证平台实现网上自助服务

2010年厦门市图书馆在网站上推出“统一认证平台”,向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内所有成员馆读者全面提供此项服务。读者只需在图书馆网页单点登录该平台即可使用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所有数字资源及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同时也可以享受网上图书续借、查询、预约等自助服务。

3.馆内其他人性化自助服务

厦门市图书馆以人性化服务为指导,在馆内除提供文献借还自助服务外,还提供免费自助扫描、自助复印、图书自助消毒等服务项目,利用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出人性化、多元化、便捷高效的自助服务措施。

(三)阅读便捷化

1.掌上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及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分别于2007年、2012年推出“掌上厦图”和“移动少图”,实现了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全文移动阅读。目前,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各成员馆的读者均可通过移动手持设备免费阅读两馆200多万册图书,近万种期刊,多种音频、视频资源和全国各地主流报纸,检索书目、预约图书、续借图书,了解个人借阅信息和图书馆的周末讲座、读书沙龙、免费电影等服务及活动信息。掌上数字阅读为厦门市民随时随地阅读提供了便利,倡导了掌握现在、阅读未来的时代风尚,缩短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地理及心理距离。

2.电子阅读。2011年起,厦门市图书馆、海沧区图书馆、同安区图书馆等相继引进大屏幕电子报刊阅读系统,供读者免费阅读报刊,为读者开辟了新的阅读形式。2013年,厦门市图书馆推出电子书借阅机,向读者提供正版电子图书下载阅读服务,这也是福建省图书馆界的第一台电子书借阅机。数字化阅读打破了传统图书复本的限制,为市民提供一个全新、便捷、高效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3.网络服务。2012年8月,厦门市图书馆总馆推出无线热点WIFI服务,实现读者服务区无线网100%全覆盖。读者通过图书馆的免费WIFI,可随意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智能化的阅读空间。除同安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外,其他厦门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还纷纷建设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及时宣传图书馆文献资源、活动信息和服务项目,拓宽了与广大读者的交流沟通和互动渠道。

六、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实现厦门市岛内外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厦门市公共图书馆常年坚持服务基层,以实现本地区公共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致力于构建一个以现代化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以厦门市图书馆总馆为中心,各区图书馆为骨干,镇(街)、村(居)图书室为节点的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网络。同时,通过加盟型的市区合作和托管型的社区分馆、“四方合办”的联网分馆等,突破系统、单位的体制限制,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合力。厦门市区图书馆流动服务车、昼夜自助图书馆及“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突破时间与空间制约,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2013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年流通率1.53次以上,人均外借图书1.85册以上,创造了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全国领先水平。

(一)创新开放型节约型的多种分馆办馆模式

为实现厦门市公共图书馆岛内外一体化服务,各图书馆不断在街道、社区、农村、部队创办分馆和流通点,形成便捷服务的图书馆网络。厦门市图书馆除强化直管型分馆的服务外,依靠社会资源开办联办型、托管型分馆,形成多种形式并存、共同发展、惠及基层民众的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其中独创的托管型分馆办馆模式,通过“委托管理、联网运行”的方式,实现了总馆和分馆人财物的集中管理,大大地提高了服务水平,是全国首创的分馆建设模式,得到业内同行的广泛认可;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联网分馆建设则形成由市文明办出资、街道出人员经费、社区出场地并负责维护、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提供藏书及技术支持的四方合办分馆的新模式,并实行所有总分馆通借通还,网点覆盖岛内外,该分馆建设模式获中央文明委第三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截至2013年,厦门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创办的分馆和流通点总量达359个,比2011年增加了85.05%。其中电脑联网的分馆、流通点84个,分馆和流通点的创办有效地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使市民利用图书馆更加便捷。

(二)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解决基层图书馆服务盲区

2009年,厦门市图书馆在康乐社区设立了厦门市首台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至2013年,厦门市在思明、湖里两区共投入3250万元建设55台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并选择在医院、学校、工业园区、繁华街区与周边无较大图书馆的社区设点,用以解决公共图书馆服务盲区,这种“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与全市公共图书馆实现联网,提供“全天通城借阅”的自助服务。街区自助图书馆具有服务时间长、资源共享、自助服务、自动信息化处理等优势,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有效补充。2014年始厦门市政府已将其纳入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体系,交由厦门市图书馆统一运营管理,以提高运营成效,发挥更大作用。

(三)构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

为提升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益,2008年,由厦门市图书馆牵头,全市10家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共同成立了“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并投入运行。服务联合体以社会保障卡为通用借书证,利用图创集群管理系统,建立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内市区两级10个公共馆,以及55个24小时街区图书馆、60个联网分馆及24个联网流通点等共139个联网服务点的区域性图书馆联合服务网络。

作为区域性的图书馆服务联盟,经过数年的磨合,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所发挥的良好效能也日益凸显。

1.统一管理平台。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成员馆统一使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将全市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整合,为读者提供统一书目检索平台。

2.文献联合编目。依托厦门市图书馆信息资源部,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成立编目中心,各成员馆使用相同的文献编目规则,由市图书馆负责文献书目数据的审校,规范书目数据质量,同时编目中心也承担为成员馆代分编加工图书业务。2012年、2013年编目中心分别为各区馆分编加工图书56595册和189790册。

3.文献通借通还。全市公共图书馆实现一卡通用、图书通借通还,在任一馆办理的借书证可以在其他图书馆及其分馆和街区自助图书馆进行借还书,实行统一的借阅规则,实现岛内外服务一体化。2013年,通过联合体通借通还平台外借文献691万册次,总外借册次比2011年增长了46.52%,人均年外借图书1.853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4.统一物流管理。由厦门市图书馆负责对文献物流管理的统一招标,并负责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文献借阅物流管理。

5.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联合体成员馆在资源建设上秉承共建共享原则。在文献采购上相互各有侧重,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在文献品种、复本控制上均相互协调。尤其在数据库采购上,市图书馆数据库均向服务联合体内所有读者开放,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湖里区图书馆将其数字资源在联合体内开放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大大地节约了采访成本。厦门市图书馆还牵头组织各馆签订“闽南地区图书馆文献交换协议”,包含全市10家公共图书馆在内的闽南地区公共图书馆通过网上文献交换平台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

6.活动互联互动。服务联合体的成立还促进了各馆在读者活动上的互联互动。厦门市图书馆每年联络各馆,将其举办各类文化展览送到其他成员馆进行巡展,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又为更多读者提供了文化食粮。

七、协作协调情况

(一)厦门市图书馆学会

厦门市图书馆学会是厦门市图书情报事业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前身为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厦门分会,成立于1984年8月,1990年3月更名为厦门市图书馆学会。学会下设秘书处、学术委员会和《图书馆探索》编委会,有厦图学组、少图学组、厦大学组、集大学组、理工学院学组、中小学学组、区公共馆学组、专业馆学组等8个学组,16个团体会员,364名个人会员。

2011—2013年,厦门市图书馆学会组织学术年会、论坛、沙龙以及各种学术报告、专题培训班及观摩交流活动26场次3032人次;学会会员共有15篇论文在中图学会年会上获奖,其中一等奖4篇。有2个课题被立项为厦门市社科学会重点调研课题,其中《同城化背景下厦漳泉区域图书馆合作研究》荣获2012年度厦门市社科学会优秀重点调研课题;学会刊物《图书馆探索》两次被评为厦门市社科学会优秀期刊。为集中展示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服务成效,学会每年组织编制《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工作年报》;组织各学组开展全民科普阅读月、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厦门市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等活动。在2013年文化部、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的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学会发挥协作协调和行业管理职能,积极参与评估工作。厦门市、区两级参评的公共图书馆全部荣获“一级图书馆”称号。

厦门市图书馆学会在2013年“中国社会组织评估”中被评为“3A级社会组织”;先后被福建省图书馆学会授予“2005—2010年先进集体”、被厦门市社科联授予“厦门市社科标准化学会”,并多次荣获“厦门市社科先进学会”等荣誉称号。

(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厦门市支中心

2002年厦门市启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08年将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进一步推进到全市街道、乡镇、社区及农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厦门市支中心设立于厦门市图书馆,依托市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市级支中心职能,为群众直接提供文化共享服务。

厦门市充分利用区级图书馆和我市各种文化场所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了市图书馆、区级图书馆和图书流通服务点、街道文化站、社区乡村文化室与绿色网吧的有机结合。至2013年底,厦门市已建成1个市级支中心、7个区级支中心、37个镇街基层服务点、235个村居基层服务点,各支中心与基层服务点共同服务大众的网络格局。

文化共享工程厦门市支中心按A级标准建设中心机房,配备40台服务器、2套总容量144TB的存储系统和2台光盘库、2套非线性编辑系统,用于资源加工、网络应用、业务管理;建成数据资源总量达47.8TB,包括镜像数据库、网络资源数据库、地方特色自建数据库及网上视频共享资源等。支中心的所有数字资源均免费向办证读者开放,为全市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

厦门市支中心资源传输模式以互联网为主,以光盘下发、硬盘拷贝为辅,主要手段为FTP下载,IPTV模式、视频点播系统共用等。2011—2013年,市级支中心为区级支中心及基层服务点配送资源12.2TB;在厦门市科教文卫“四下乡”、社科普及周等活动中将共享工程下发资源刻录成光盘200余件送给市民;利用设在市区公共图书馆的共享工程播放点,向市民免费播放周末电影等共享工程资源共计2513场,服务200612人次。

厦门市共享工程的各项工作受到文化部领导、共享工程督导组的多次肯定,也荣获了多项荣誉:2011年,由厦门市级支中心组成的厦门市代表队获“第二届文化共享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知识与技能竞赛”福建选拔赛团体冠军,其中两人获个人优秀选手奖;同年,由市级支中心报送的漫画作品《党旗更鲜艳》、《90大寿齐欢庆》、《升国旗》等,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阳光少年热爱党’少年动漫设计制作竞赛活动”比赛中,获初中漫画组一等奖1个、小学生漫画组三等奖2个;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支中心也在福建省文化共享工程少年网页设计竞赛中荣获团体第二名。2012年,厦门市级支中心、湖里区级支中心、同安区级支中心获“福建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同年,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基层服务点与同安区新民镇基层服务点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

(三)厦门市古籍保护中心

2009年9月,厦门市古籍保护中心成立,挂靠厦门市图书馆,由厦门市文化局(即现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厦门市古籍保护中心在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厦门市古籍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指导下,负责全市古籍普查登记,指导珍贵古籍名录申报,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建立厦门市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厦门市古籍联合目录;承担全市古籍保护业务指导、培训的具体工作;开展古籍的保护、修复、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工作;开展国际与地区间古籍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宣传古籍保护知识,促进古籍利用和文化传播。

2012年,厦门市图书馆投入100万元按《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24-2006)对古籍书库进行改造装修,古籍保存保护条件得到更大改善。现古籍书库配备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烟感气体消防、摄像监控和温湿度监控等专业设备,以及樟木书橱、自控式杀虫防霉机、灵香草等多种综合防火防虫防尘等措施,有效保护古籍文献。在有效保存经典的同时,厦门市图书馆积极开展地方古籍点校,开发《厦门文献丛刊》,现有《晃岩集》、《厦门古籍序跋汇编》、《爱吾庐汇刻》、《夕阳寮诗稿》、《清白堂稿》、《啸云诗文抄》校注出版。

目前,厦门市古籍保护中心通过“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完成馆藏古籍数据登记4531条,其中厦门市图书馆2223条、同安区图书馆1762条、集美图书馆546条。同时,还组织人员对同安区图书馆、集美图书馆、紫竹林寺图书馆的古籍保存现状及地方文献等情况进行调研,并指导开展古籍普查申报、版本判定等工作。

开展工作的同时,厦门古籍保护中心注重自身人员的培养,厦门市图书馆、集美图书馆、同安区图书馆先后选派古籍工作人员到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和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培训,学习古籍编目及普查、鉴定、修复等知识技能。2012年6月,还承办了第六期全国古籍普查管理人员培训班,来自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四省53家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管理人员90余人参加了该培训。

2012年4月,厦门市图书馆、同安区图书馆获福建省文化厅表彰,荣获福建省古籍保护先进单位。

(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厦门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构建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中心,各区馆为节点,覆盖全市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分级分布式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群,以电信网、互联网为通道,以手机等新媒体为终端,向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样性、专业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1.虚拟专网与硬件平台搭建

厦门市按照文化部下发的《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省级、市级数字图书馆硬件配置标准的通知》要求,市图书馆配备服务器40台、存储容量144TB、网络带宽800M,配备8端口天融信VPN6000防火墙,硬件配备达到推广工程标准。2010年11月,国家图书馆与厦门市文化局(即现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签订数字图书馆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厦门分馆”,实现了国家与市级图书馆网络的直联直通。至此,厦门市构建了以市馆为核心、各级区馆为主要节点,覆盖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支持国家图书馆与厦门市区两级数字图书馆间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厦门市数字图书馆虚拟专网建设完成。在虚拟专用网内,国家图书馆与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成员馆之间均实现了与用户的双向认证,只要是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成员馆的用户,就可以同时获得授权访问国家数字图书馆与厦门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的所有数字资源。

2.数字资源库群建设

厦门市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注重建设分级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实现数字资源建设、保存、服务的统一规划、分布式建设和保存,避免重复建设,改变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至2013年底,厦门市数字资源库群资源总量达到54.98TB,其中厦门市图书馆自建、外购数据库容量达到45.49TB、国家图书馆镜像资源2.3TB、市少年儿童馆共享数字资源7089.5G、湖里区图书馆共享资源267G、同安区图书馆共享资源3.82G,远超国家“十二五”末市级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量达30TB,县级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量达到4TB的建设目标。

3.多样化服务平台

厦门市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在构建海量分布式资源库群的基础上,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整合及知识挖掘,实现元数据集中与统一检索,并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建立了满足不同需求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通过新技术应用,提供基于移动通信网的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海量资源库群的建设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国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为各项文化工程提供优质数字资源服务。仅2013年,数字资源访问量就达到5377453次,下载5293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