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9469900000016

第16章 国有企业改革(3)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一)产权理论与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产权理论。现代产权理论源于西方经济学界。1937年罗纳德·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标志着现代产权理论的出现。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对产权理论研究的热潮,并逐步形成了现代产权理论体系。

目前,产权经济学对产权概念的解释尚不统一。产权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菲吕博腾将产权定义为: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以及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A.阿尔钦将产权定义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德因塞茨的定义则是:产权是人们受益或受损的规则,其重要性在于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

综合以上各种表述,概括起来说,产权是人们使用经济资源的一组行为规则,以及由此形成的责、权、利关系。产权的最基本特征是排他性。产权既可以指一种排他性的“物权”以及由此形成的债权、继承权,也可以指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时所具有的排他性的“行为权”;既可以是正式的(显形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和规则,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隐形产权制度)传统、风俗和惯例。无论权利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怎样,只要某项经济权利得到社会的认同,它就取得了产权的属性。

明晰的产权可以使人形成稳定的预期,即在从事经济活动以前就把未来收益或损失的权责划分明确,从而借此激励经济主体避害趋利,通过选择最优的行为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产权具有普遍性,在产权经济学看来,产权具有可交易性,即任何交易都是产权交易。

马克思的所有权概念先于西方学者的产权概念,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西方学者S.佩乔维奇认为马克思是“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

所有权与产权概念的相同点在于:(1)二者描述的对象相同,都是对人们使用经济资源的行为及由此形成的责、权、利关系的概括;(2)二者都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包含法律的界定;(3)产权与所有权的内容也基本相同,产权既可以在广义上指所有制,也可以是狭义的某项权能(占有权能、使用权能、处分权能、收益权能)。

所有权与产权也有区别,具体表现在:(1)二者的研究目的不同。马克思对所有制和所有权的研究是为了揭示隐藏在物权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而现代产权经济学更多关注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强调物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产权涵盖的范围更宽泛。所有权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物权、债权,而产权中还经常涉及人们使用经济资源的行为权,如排污权等。

产权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各种具体形式:(1)私有产权或个人产权;(2)集体产权或集团产权;(3)共有产权或社团产权;(4)政府产权或国家产权。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产权改革则是国有经济改革的核心。通过产权改革把原来归政府享有的全部国有资产产权分别界定给占有、实际支配和使用资产的当事人,从而建立起各主体间排他性的责、权、利关系,并通过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把这些权能分配给最能有效支配这些资产的经济主体,就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增进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的目的。

2.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指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及其法律形式。按照其在历史上存在的形式,企业制度可划分为古典(传统)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两种。古典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两种形式,它们都是以自然人为主体形成的企业。

在古典企业制度中,个人或合伙人由于其个人财产与企业财产相一致,因而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个人业主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的情况下虽然经营方式灵活,适应市场能力较强,但经营风险较高,企业经营规模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企业发展受到业主个人经营能力和寿命的限制。合伙制企业是对个人业主企业的发展形式,数人合伙虽然在企业融资规模、出资人分工合作、决策科学性等方面比个人企业进步,但依然要受到经营风险高、企业规模有限的束缚,因而总体上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很多乡镇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业仍然采取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的形式,以当地优势资源和传统手工方式从事生产和经营。此外,少数国有企业由于其经营领域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也采取了与个人业主制相类似的独资企业形式,但与古典企业制度不同的是其所有者是政府,而非私人。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制度。由于其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因而也称股份制或公司制企业制度。股份制和公司制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股份制主要强调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形式,公司制则强调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形式。公司制企业有股份有限公司(分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有限责任公司中的“一人公司”,即独资公司不是股份制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股份制企业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其共同点在于:第一,二者都实行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分离制度。表现为出资人只掌握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权,拥有主要经营者任免权、对企业重大事务决策权和利润分配决策权。企业法人则实际支配公司财产,负责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第二,二者都实行有限责任制度。即股东和公司法人分别以出资额和企业全部经营资产额为限承担负债赔偿责任,而不以其他财产进行连带。第三,二者的公司治理结构相同。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通常都要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等管理机构。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区别是:第一,股东法定人数不同。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股东人数较少,股份有限公司法定的股东人数较多,上市公司通常有最低人数限制。第二,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金数额不同。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数额要求最低,非上市股份公司次之,上市公司最高。第三,筹资方式和股票转让方式不同。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定向筹资,股票转让须得到1/2以上股东同意;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向社会筹资并且自由转让股票,上市公司则可以通过证券交易所自由买卖股票。第四,财务制度不同。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相对保密,非上市公司的财务相对公开,而上市公司则须定期向社会公布其财务状况,以利于投资者的决策和保护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权益。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与古典企业制度在产权上的区别在于:①企业资本通过股份制实现了多元化,企业资本来源和范围大大扩展;②企业财产所有权与企业资产实际控制权相分离。第二,法人财产制度。法人区别于自然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名义独立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公司制企业是法人企业,是独立的民事主体。法人企业具有组织、财产和人身三大特征,其经济基础是法人财产制度。法人财产制度是指出资人将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产权让渡给法人企业,企业法人在法人财产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财产制度。这种制度一方面保证了法人企业经营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股东不退股的规定保障了法人财产的完整性、连续性、稳定性,满足了社会化大生产对企业长期发展的要求。第三,有限责任制度。有限责任制极大地降低了出资人的风险,提高了其投资的积极性,有助于现代大公司的产生。同时,这种制度也促进了货币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分工,形成了专职从事经营管理的企业家阶层。第四,层级组织和民主管理。层级组织也称科层组织,是按统治与从属、上级与下级、命令与服从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企业层级组织可以促进分工,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节约市场交易成本,使公司的生产和运营效率提高。同时,为了克服层级管理有可能产生的决策非科学性和保障职工利益,现代企业制度也实行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第五,委托代理关系。与现代企业的巨型层级组织结构相适应,公司制企业内部存在着层层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是在企业层级组织中处理产权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形成明确的权责关系,明晰职能划分,进行科学管理。但委托代理关系如果设置不合理或监督不力,也会形成代理问题。代理问题是指在公司层级组织结构所形成的层层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凭借其在公司治理中占据的有利地位,利用委托人的授权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企图与活动。

(二)公司制是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式

股份制和公司制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运营方式,它同样适合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1.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有利于筹集资本,扩大国有资本的控制份额,改进企业资本结构。现代企业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要规模化经营,一些行业的企业在初创时就必须有巨额的投资。股份公司制正是满足这一要求,通过定向或社会化募集资本的方式来组织企业,从而使企业拥有多个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多个经济主体在相互制衡的条件下实行科学决策。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公司制改造也可以借用这一方式增加国有资本控制份额,扩大国有经济影响力,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前提下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过渡。

2.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有利于明晰企业的产权关系。股份公司制能在产权多次转移和交叉持股的条件下依然保持产权的清晰,从而对各方权利和义务以一致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监督。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也能使国有资产产权量化明晰,明确政府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监管和剩余索取权,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国有资产流动。股份公司能在迅速进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同时,规范化的股份制也使企业资产的整合、兼并较为容易和简单,从而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加快资本流动。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制能够借助这一特点对国有存量资产进行调整优化,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

(三)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治理”一词(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意为控制、引导和操纵。公司治理原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公司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以及各机构之间的法权关系。该概念引入经济学后,是指公司的组织架构及经济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界定,以及由此形成的决策制定与决策执行、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和相互制衡的功能。公司治理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及其相互间的权利义务界定,以及由此形成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后者是指市场竞争环境与外部法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影响和作用。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对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的泛称。是指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一整套公司权利、责任安排和相互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组织机构一般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职工委员会、工会等。

公司中的产权关系及其治理结构所体现的是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即每一级利益主体都将资产和企业的控制权委托给下一级利益主体,而下级利益主体又作为新的代理人对更低级利益主体进行控制权的层层委托。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委托—代理体系中,由于各个层级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并不一致,因而也可能产生“败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即经理人员通过力争薪金的提高、豪华消费(如高级办公室、专用轿车及其他奢侈消费)或廉价出售企业资产满足自身经济利益。

克服代理问题,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股东对企业的严格监管、竞争性职业经理市场的形成、完善的财务和信息披露制度等一系列规则制度的建立。

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深受不同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理结构安排。如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推崇“股东至上”的治理理念,公司治理结构中不设置监事会,而以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雇员进行层层委托代理。

而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强调“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理念,“社会理性”对“资本强权”形成了制衡和削弱,公司雇员的权益尤其受到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在德国有限责任公司中,重大事务的决策有三种具体制度安排:(1)雇员在1000人以上的矿冶公司实行“劳资双方完全对等的共同决策”制度,即劳资双方平均分配监事会的席位,双方产生意见分歧时,由双方协商产生的“中间人”投票决定公司的决策。(2)非矿冶领域雇员在2000人以上的大企业中,实行“形式上对等的共同决策”制度,即劳资双方平均分配监事会的席位,双方产生分歧时,由资方出任的监事会主席投出“第二票”决定公司的决策。(3)雇员人数在500~1999人的中型企业中,实行“1/3的共同决策制度”,即雇员代表在监事会中占有1/3的席位。

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属于一种混合模式,即以英美模式为参照主体,同时也兼有德国模式特征。股东会在选举产生董事会的同时,也要选举产生监事会,监事会向股东负责,其职责是监督董事会和经理。

公司治理结构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就是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是指在一定的治理结构框架下,公司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的相互分工协作、相互制衡的功能。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总体可以概括为激励和监督约束两种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为达成企业内部多元利益主体目标的一致性,通过种种鼓励手段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功能。激励机制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两类。前者是指公司利益主体由于对企业共同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的认同而形成的非物质性动力;后者是指由分红派息、股票升值、工资、奖金、津贴等物质性手段形成的经济动力。

监督约束机制是指为防止企业内部人员追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而损害公司整体、长期利益的行为,通过制定法规章程、建立相互制衡的组织架构、确立道德规范和共同价值观念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功能。监督约束机制分为以规章和组织形式存在的实体性监督约束,以及以企业文化方式存在的精神性监督约束;还可分为外部监督约束和内部监督约束两类。外部约束是指国家和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内部约束是企业内部的治理组织、人事制度及企业文化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