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9469400000008

第8章 甘肃独有民族风俗文化(2)

(六)裕固族的居住风俗

裕固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其居住形式受游牧生活方式的限制,常年居住在帐篷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明史·西域传二》载,明朝初年裕固族的先民“居无城廓,以毡帐为庐舍”。这种移动住室在《匈奴传》中称为“穹庐”,《淮南子·齐俗用》里称为“穹庐”、“帐幕”;另据载,裕固族先民汗王曾居“牛皮牙帐”。据已故的巴特巴斯等老人们说,裕固族刚东迁到祁连山时还住的是毡房,也就是蒙古包。后来,随着自然环境和牧放畜种的变化,加上周边民族的影响等原因渐渐改用牛毛帐篷了。可见,裕固族的帐篷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今的裕固族人除个别地方的夏季牧场外,其它季节牧场一般都建有土木或砖木结构的住房。

1.用料和形状

近代裕固族的帐篷不同于蒙古包,一般以三根杆子支撑,分别是一根横梁、两根顶杆,外用牦牛毛织成的褐子缝制搭盖。1958年后采用的是青海藏式帐篷,形似一颗帅印,称为“一颗印帐篷”。大部分帐篷外的右上方高挂着随风飘动的白色经幡。

2.搭建帐篷

裕固族人搭建帐篷讲究风水。牧民在扎帐篷时,一般按照避风向阳的原则,再依据山形和水路确定坐向,多数坐北向南,也有坐东向西或坐西向东的,帐篷门一般不朝北开,可对着山、河沟开。坐向和地点选好后,先用一根横梁和两根柱子把帐篷撑起来,再用牛毛围绳把帐篷的褐子四周从里到外穿起来拉成四方形,外面用八根杆子起支撑作用。然后再加上间隔辅助绳,这种辅助绳长约一米,分别固定在周围的木橛子上,把帐篷拉成八角圆形。这样,帐篷就扎好了。之后,顺木橛子的外沿挖一圈宽约五厘米、深约十厘米的排水沟以防雨水流入帐篷;在距帐篷约五六米远的地方用石块垒一个高约六十厘米的“煨桑台”,作为煨香、磕头、敬神的地方。裕固人的牛毛帐篷看似简陋、烟熏雨淋,却有其独特之处。牛毛织成的褐子结实细密可遮风挡雨;又因其有细缝可透风透光透亮,始终保持空气的流动,从早到晚呼吸着混合有泥土青草芬芳的新鲜空气。帐篷顶端设有天窗,雨雪天可盖住,晴朗的夏秋夜晚,你就可以沐浴在一片星光之中酣然入梦。

另外,这种帐篷适应裕固人游牧,具有易搬迁、耐使用的特点。帐篷分为左右两大片,拆迁时放松四周的辅助绳,放倒内部支撑的顶杆、横梁,把牛毛褐子卷起折成长方形,捆绑在牦牛背上,即可驮走。

3.内部结构

一般说来,帐篷的正中是火炉,由早期的“加格斯”(锅架石)演变为带烟囱的铁制火炉,在炉子上烧茶做饭、生火取暖,特点是火旺、不冒烟,比过去的“三石一顶锅”卫生、方便、不熏人。牧民除了烧木柴外,也烧干牛粪和羊粪。牧民忌讳往火塘中吐痰、倒水、焚烧不干净的东西。在帐篷的正上方,过去几乎每家都设有一个木制四方形的佛龛。自1958年“反封建”运动,裕固族地区各寺院被拆毁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牧民在帐篷内不再设佛龛,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部分牧民家的帐篷内才开始设佛龛。现在有些牧民家,帐篷内正上方搭一排木架子,上面摆放褡裢(内装面粉或大米)、木箱等物。帐篷内左侧为炕,由早期地下铺干羊粪、鞭麻、柏树枝或柏树皮的地炕演变为今年来的木板炕,离地面50至80厘米,铺上毛毡、毛毯、褥子、床单。也可以在木板上铺上牛羊皮、狗皮、狼皮、青羊皮等,一人一床被子。木板炕既防潮又卫生,减少了因寒冷潮湿导致的风湿关节炎,有利于身体健康。木板炕既是全家和来客住宿的地方,也是待客的地方。客人进帐篷后按身份辈分就坐,过去有男左女右的风俗,现在不拘泥于此。招待客人喝茶吃肉时,就在炕上置1~2张小木桌,把食物放在上面,客人围坐四周边聊边吃。右边摆放着水桶、碗柜以及锅、碗、瓢、盆、奶桶等生活用具,主妇在此揉面、做饭。一般情况下,客人和男人不得随意去主妇活动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牧民还购置了太阳能照明设备,在帐篷内悬挂一些装饰品,尤其是自织的毯子、褡裢、茶叶袋等,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

4.居住风俗的变化

裕固族人居住风俗所发生的变化,首先体现在住房的改变上。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裕固族牧民逐渐在定居点和冬季牧场修筑了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房屋。一般在房屋外围修有约二米高的围墙,院外不远处有水井,院内栽种有美化庭院的花木,大多数牧民把人的住所与灶房、畜厩、厕所等分隔开来。上房(或堂屋)宽大、明亮,是敬神或待客的地方,有些人家置放有软沙发、茶几,墙上悬挂着字画等装饰物,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上房正前方设佛龛,里面供奉的物品与前述帐篷内的佛龛陈设无异,也有酥油灯、净水小碗。另外,在居住空间的营造上也有一些变化,少数人家打了水泥地板,铺了地板砖。随着牧区经济的发展,录音机、影碟机、电视机走进了每家每户,有些人家还有冰箱、洗衣机。居民点的修建解决了老人安度晚年和孩子上学的问题,消除了牧民的后顾之忧。也为禁牧后舍饲圈养创造了条件。

过去,裕固族牧民的帐篷多用牛毛褐子制成,现在也有用白帆布缝制的帐篷,帐篷上绣有八宝吉祥图案,起装饰作用,可容纳二三十人。也有一部分裕固族人到各大中城市搭起裕固族帐篷,向游客提供裕固族风味食品,表演裕固族歌舞。

(七)裕固族的饮食风俗

勤劳淳朴的裕固族人民世居草原,游牧天下,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其独具魅力而富有浓郁草原气息的饮食风俗。

裕固人的传统主食为面食,可加工制作为面片、煎饼、烧壳子、烤饼、馍馍、烧巴股、炒面、糌粑等面食。现在大米等主食也越来越为群众接受和喜爱。

裕固族人(特别是男人)有抽烟的习惯。据老人们说,明朝中叶裕固族东迁入关时就会抽烟,其时汉族人称之为“会吃火的人”。过去以抽水烟、旱烟、吸鼻烟为主,纸烟很少。现在主要抽纸烟,水烟、旱烟、鼻烟少了。有少数裕固族老年妇女吸鼻烟或抽纸烟。裕固人的烟荷包多是精工刺绣而成,图案多以花草、云纹为主,色彩艳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裕固人的饮料主要是茶。茶在牧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牧区老人说:“一天不喝茶就没有精神,三天不喝茶人就要生病。”裕固人主要喝茯茶和砖茶,此二者是温性茶,适应当地的严寒气候,一般不喝绿茶(凉性的)。茶又分酥油炒面茶(即奶茶)、清茶(又称“黑茶”)、油茶几类。喝茶时,有的吃油馃子、烧壳子、烧饼或煎饼;有的吃肉;有的光喝茶。裕固人喝茶讲求喝足,民间还戏称喝茶有三层境界,即喝透、喝漏、喝重。喝透就是喝得浑身冒汗,喝漏就是喝得频频入厕,喝重就是喝得双腿发麻。

酒文化是北方游牧文化中的一部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喝的都是奶酒,粮食酒都是后来从中原汉地或西亚等地传入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与酒仿佛有着某种天然的内在联系。裕固族人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分子,自然也不例外。但同时,也不提倡酗酒无度。裕固人不论男女,一般都善饮酒,正如他们的民歌中所唱:“一辈子放牧,摸黑又起早,最爱喝的是烈性的酒,最爱唱的是裕固山歌。”同时,酒和哈达一样,是节庆、婚娶、探亲访友、款待客人的最好的礼物。现在主要喝白酒(青稞酒)、啤酒和葡萄酒,有一整套敬酒礼仪风俗:(1)敬酒一般按身份、地位或从长辈开始,有远客则从远客开始,依次下来。(2)一家人从男主人至女主人,从长到幼给客人敬酒,一般敬三杯,表示敬重。(3)主人敬酒时,身体微微前倾,掌心向上,双手托盘敬杯,若客人第一次来,则敬酒的同时还要献哈达或以哈达托住酒盘以示敬意。(4)客人接酒时,长辈可以坐下喝,年轻人要起身双手去接,或另一只手托住杯底,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对天弹三下(裕固语叫“超尔达”),表示敬神祭天或吉祥如意,并依次向在座的主宾举杯让酒后再自饮,再将双手掌心向上把酒杯递还主人,并说句“赛达瓦(东)”或“召瓦戴(西)”,表示谢意。(5)如果不能喝,意思一下也是可以的。(6)客人刚到时,主人要敬“下马酒”,客人临走时,主人要敬“上马酒”。所敬三杯酒“超尔达”后,前两杯酒意思一下,最后一杯喝干即可,不能喝不勉强。第一轮酒敬过之后,开始唱歌。裕固族人天生一副“酥油”嗓子,其民歌音韵和谐,旋律优美,表达着裕固族人民的欢乐或忧伤。裕固族一般从主人开始,给不同客人唱着不同的歌一一敬酒,听着激越深沉的祝酒歌,面对挚诚淳朴的微笑,由不得你不喝。另外,劝酒的方式还有后来从汉地传入的猜拳行令、敲杠子等。要注意的是,酒场中若有老有少,不能乱开玩笑;忌随意打断长辈谈话,忌在长辈面前翘二郎腿,晚辈忌和长辈猜拳行令。

裕固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不少的民族风味食品,现择要介绍如下:

1.酥油炒面奶茶(裕固族称“塔勒干茶”)。这是裕固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茶点。煮茶方法如下:先把砖茶或茯茶捣碎,倒进盛冷水的锅内,烧火煎熬,待水开后,舀出浮在水面的茶杆,有些人也喜欢调入草果、姜粉、茴香、肉桂等。等到茶熬酽(汁液浓、味厚)后,调入食盐和新鲜奶子,用勺子反复搅动,即成奶茶。盐是必不可少的,裕固人说:“好茶没盐水一般,好汉没钱鬼一般。”主妇在碗里放上青稞炒面、酥油、曲拉,浇上熬好的奶茶,就是酥油炒面茶。也可在碗中加入柔嫩香甜的奶皮子。这种茶解渴解腻,驱寒暖胃,提神醒脑,是上佳饮品,深得裕固人喜爱。

2.手抓羊肉[裕固语称“浩尼马汉”(东)、“拐艾特”(西)]。手抓羊肉是最能体现裕固族热情好客的一道传统肉食。其制作方法如下:主人从羊群中挑选一只膘肥体壮的羯羊宰杀,羊血接在预先有盐的盆里。先把羊皮整张剥下来,开膛后取出心肝肺,扒出肠肚,然后从羊后腿下刀,依关节把羊肉一块块卸开,肋条一根根分开,羊胸叉、后髅骨、羊脊骨也一一分成小块。几分钟的功夫,一只羊全卸成了一块块的带骨肉。随即冷水下锅,切忌热水下锅。冷水煮熟的肉,肉色鲜亮,热水煮熟的肉呈红色。待肉开锅撇净血沫即可食用。虽肉中还渗着血水,但肉质鲜嫩,肉味鲜美,富有营养;如果客人吃不惯开锅肉,则加入适量食盐、姜片或姜粉、花椒等调料,煮1小时左右,肉中血水尽数渗出,煮熟后捞出盛盘。主人把剥好的大蒜,几把腰刀放在桌上。吃肉前备净水给客人洗手或用湿毛巾让客人逐一擦手。之后,主人开始敬肉,把最好的肥肋条敬给客人。因是大块的羊肉,裕固族人习惯手抓着吃,故名“手抓羊肉”。其肉虽熟不烂,经嚼味美,鲜嫩独特。吃手抓羊肉时,裕固人尤其讲究“杀生害命,骨头啃尽”,体现了裕固人传统的环保生态文化。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尽显裕固人的豪气。

3.脂裹肝[裕固语称“孜热”(东)、“厄赤瓦厄尔”(西)]。将炒面或面粉拌入羊血中,加适量的食盐、姜粉、花椒粉,佐以少许葱沫、蒜沫搅拌均匀,把羊蒙肚油整块取下在案板上铺展开,将拌匀的羊血浆用手抓到蒙肚油上,然后卷成直径均为3厘米的长条状,用羊黑肠或棉线扎紧,放入锅中煮大约25分钟,捞出整条或切成2—3寸长的小段盛盘上桌,即可食用,具有独特的裕固族风味。裕固人食用此品一般不蘸任何调料,取其原汁原味。也可将脂裹肝冷却后切成薄片用油煎着吃,别是一番风味。

4.肉肠[裕固语称“陶尔”(东)、“厄赤艾特”(西)]。肉肠是一道风味独特的待客肉食。其制作方法如下:宰羊剖腹后,将羊肥肠取出用冷水冲洗干净,往里吹气使之膨胀,然后加入羊血再冲洗一遍。取鲜嫩的里脊肉剁碎,调入食盐、花椒、葱、姜粉,再掺入一些面粉或炒面,灌入肥肠里,灌的时候扎住肥肠一头,灌好后有肥脂的一面就翻到里面,里外刚好调了个儿。用清水冲洗一遍后就放入肉汤锅内煮30分钟左右,煮熟取出切成寸段或薄片,盛盘进食。其形类似香肠,味鲜肉美,一般和手抓羊肉一同上桌。

5.血肠[裕固语称“该代斯”(东)、“厄其格”(西)]。血肠的做法和肉肠差不多。同样宰羊剖腹后将羊肠取出冲洗干净,先把小米炒熟磨成面,然后将羊肉汤舀进盆里,掺入小米炒面,加适量的羊血块、羊血水,佐以葱花、食盐、花椒、姜粉,也可加羊油渣拌匀,从羊肠粗端开始填装,可用勺舀进去,分段打结。煮熟时切分成小段可食用。余下的第二天可以烧着吃或用油煎着吃。

6.全羊。敬献全羊表达的是裕固族人最深沉的敬意及最虔诚的祝福。程序如下:先在羊群中挑选一只肥壮的羯羊,一定要宰杀得清爽利落。剥去羊皮,扒掉内脏,取下羊头。在羊肉未僵硬之前,将四只羊腿收拢呈跪卧状,置于一长方形的红漆木盘中,再把剥干净的羊头放在整羊上,这就是全羊。过去,一般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由各部落头目给大头目敬献全羊,同时还要敬献哈达、茶、酒,作为本部落的拜年礼物。其次,如果大头目走访牧民或活佛光临某家时,被牧民视为最高荣耀,也要敬献全羊。另外,裕固族的婚俗中也有“献全羊”的礼仪。订亲时由男方向女方献全羊,结婚时由女方向男方献全羊,既是父母给女儿的结婚礼物,也是对新婚夫妇最美好的祝福。

7.羊肉面片。通常,裕固人每天三茶一饭,这顿饭就是晚餐。晚上放牧归来后,生火做饭,传统的羊肉面片是把羊肉切成片状或小块状放入锅里煮。待肉汤煮好时,把和好的面用擀面杖擀薄,用刀切成约寸宽的长条,揪成片子下锅,不限于女主人、男主人,客人也可上前帮忙。煮熟后调入适量食盐、花椒、葱花即可食用,味道纯正可口。

8.酥油[裕固语称“陶森”(东)、“阿克雅厄”(西)]。酥油是裕固族富有营养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是节庆、婚丧、剃头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仪性食品。同时,酥油也是敬神的供品,在宗教祭祀中,点酥油灯、做酥油花都少不了它。而且,酥油还具有清肺明目的功效。

其制作方法是:将备好的酸奶(稠奶)和晾温的生奶子按一定比例同时倒入皮袋或奶桶,盖紧桶盖,用奶耙上下提压。过凉可加入开水或热奶,过热可加入冷水或凉奶,不停地打一个多小时。在适宜的温度下,酥油浮聚在奶水上,即可用手捧出酥油置于盆中,用清水漂洗,双手不停拍打,直至拍尽酥油中的水分,否则短时间内会变质变味。羊奶酥油为白色,牛奶酥油为金黄色。裕固族人常用熏干熏黄的羊肚子盛放酥油,裕固语叫“玛尔克格”或“陶森古建”,汉语叫“酥油肚子“,可长期保质存放。

9.曲拉(裕固语称“曲尔麦”)。将打完酥油剩下的奶水倒入锅内煮沸晾冷,再倒入白布口袋或羊毛织成的口袋(最好是豆腐布)里挂起。等袋内的黄水慢慢滴干之后,把布袋取下置于一块干净的平整石板上,上面再压一块石板,压干剩余水分。然后把沉淀下来的粉状奶浆晒干,即成曲拉。是酥油炒面茶必不可缺的调味品。用甜奶制作的曲拉甘甜酥脆,味道独特。曲拉经热茶冲泡,味微酸耐嚼,奶油味醇厚。

10.酸奶[裕固语称“特勒格”(东)、“尧熬尔德”(西)]。当煮沸的新鲜奶子(即甜奶)冷却至30度左右时,加入奶角子(即上次熬过留下的一点酸奶,起到酵母作用)发酵,约2—3小时即成粥糊状,汉语叫稠奶子或酸奶。其味酸甜醇香,既解渴,又充饥。

11.酥油米饭[裕固语称“陶森阿姆森”(东)、“阿克雅厄阿姆森”(西)]。酥油米饭是裕固人用来招待客人的食品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将米饭蒸好舀入碗中,把炼化的酥油浇进碗里,加入白砂糖,搅匀后即可食用,也可在米饭中调入蕨麻、葡萄干、红枣等,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12.酸奶(稠奶)米饭[裕固语称“恩达阿姆森”(东)、“尧熬尔德阿姆森”(西)]。酸奶米饭的制作与酥油米饭大同小异,也是将蒸熟的米饭舀入碗中,待其晾温,把酸奶(稠奶子)舀入米饭,加白糖拌匀后即可食用。甜中带酸,舒适爽口,败火健胃。有时也可把酸奶浇入面片里食用。

13.酥油煎饼(裕固语称“亚孜玛克”)。酥油煎饼是裕固族招待贵客的一道传统面食,也是深受裕固人喜爱的节庆食品。其制作方法如下:先将面和成稀糊状,然后生火架一口锅,以平底锅为宜。待火旺锅红,用羊油擦拭锅底,倒入适量清油,舀一勺面浆入锅,用温火煎制成薄而均匀的圆饼。煎饼靠的是技术和经验,稍不留神就容易煎焦或厚薄不均或有窟窿。根据前来客人的食量煎足够的薄饼后,一张张铺叠在盘中上炕桌。接着把火拨旺炼酥油,金黄透亮的熟酥油盛入碗中上桌后,主妇再配一碗白糖倒入酥油中搅匀。随后,由主妇或客人自己动手将酥油糖均匀的涂抹在煎饼上卷起来,即可享用。酥油煎饼也可送人,一叠煎饼,再加上一碗酥油糖,是上好的馈赠礼品。

14.酥油搅团(裕固语称“赫日俄马什”)。酥油搅团的制作较为特别:先将四五斤酥油倒入锅内炼化,然后把用热水和好的面团放入酥油锅中炸,调入蕨麻、葡萄干,用勺子一直搅动,直至酥油全部融入面中,炸熟后取出盛在盘子里,洒上白糖,即可食用。也可送给客人带回去与家人分享,其味鲜美可口。

15.糌粑(裕固语称“塔勒干”)。糌粑做法、吃法都比较独特:先熬一锅奶茶,然后趁热盛碗调入酥油、炒面、曲拉、白糖,待酥油溶化就用洗净的手慢慢搅拌,酥油和炒面拌匀时,用手捏成团,和着茶一块吃,这就是糌粑。吃后赶远路或干重活,一天不吃不喝,也不会饥渴,特别适合游牧生活。

16.烧壳子(裕固语称“波尔萨克”)。烧壳子也是裕固族款待客人的主食之一。其制作方法是:先和面,加酸奶发酵,放上适量的碱。然后在帐篷前或门前把一堆干羊粪点燃,烧至不冒烟时,将面擀成和烧锅一般大小的圆饼状,放入锅内,盖紧盖子,把烧锅埋入羊粪火堆中。烧锅四面受热,炙烤均匀,烤得又黄又脆,这就是烧壳子。吃的时候,用刀切成小块,可单独吃,也可喝酥油炒面茶的时候蘸着奶茶吃,也可出远门时带上作为干粮,可留存3—5天。如果要招待客人或逢喜庆节日,主妇可以提前几天做好“烧壳子”,作为席间主食。

17.烧巴股(裕固语称“保尔萨克”)。烧巴股是一种制作方便的干粮,深得裕固人的喜爱。实际上是将做晚饭(揪片子)时剩下的面团揉成一个面饼,中间戳一个孔,直接埋入无烟柴灰里烧。约10来分钟后掏出来翻个面继续烧,烧熟后取出来,拍打着吹干净炭灰,往眼里穿上绳子,以备第二天放牧时充饥。可揣在怀里,也可系在腰带上。

18.羊肉小米饭(裕固语称“那楞阿姆森”)。羊肉小米饭烹制简单,味香可口。先把淘洗干净的小米下锅煮,待水快干时,把羊肉切成丁状放入,调入适量食盐、花椒粉、葱花。羊肉熟后,用勺子把小米饭和羊肉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19.十二羊份子[裕固语称“哈尔宛勾尔麦切”(东)、“乌扎”(西)]。羊份子就是把羊按传统礼仪要求顺关节卸成十二份子,分别敬献给不同身份、辈分的来宾和亲友。婚礼宴席、日常生活重要场合、逢年过节、请活佛念经等,都要敬献不同的羊份子。而熟练地卸杀羊份子,也是草原男子汉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八)裕固族的宗教信仰

裕固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信仰过多种宗教,保存至今的就是萨满教信仰和藏传佛教,并对其社会生活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萨满教

萨满教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普遍信仰的古老宗教。广义的萨满教包括萨满出现以前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一些原始宗教。北方诸多民族,都把天和神用同一名词——“腾格里”来表达。裕固族的天崇拜也由来已久,称天为“腾格里”,历史上每年农历六月六日都要举行敬奉“汗腾格里”的仪式,民间把举行这一仪式做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来对待。这一天,地方头目、宗教人士、普通民众汇集在一起,到重要的水源处诵经叩拜、求雨祈福,并进行欢聚游戏,认为“汗腾格里”能为地方和生灵辟邪消灾,带来平安吉祥。

裕固族的萨满,裕固语称“艾勒赤”,它是神的代言人,既人与神之间的“使者”。艾勒赤没有特殊的服装,与众不同的特点是留长发,披在背后,上面辫着许多各色布条。平时不梳洗头发,每年阴历除夕才梳理一次。与常人也一样,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近数十年来,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新一代艾勒赤。艾勒赤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神器较简单,主要有神杆、神灯和祭品勺,跳神时还用鼓。艾勒赤最主要的祭祀活动就是祭“腾格尔汗”。腾格尔汗是裕固族人最大的神。请“艾勒赤”祭“腾格尔汗”活动一般每年两次。一次正月初开始,每家都必须请,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一次是在立秋后,但不是每家都举行,也不比正月隆重。其次,艾勒赤还要应邀为牧民家举行送酒治病、祭羊消灾、煨桑驱病等仪式。

2.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在裕固民族中的兴起,始于蒙古阿勒坦汗时期,而深入推广并成为主要信仰则始于武力保护和扶植格鲁派的卫拉特蒙古的固始汗来到青藏地区后的17世纪中叶,也就是裕固族在东迁至祁连山100年后。藏传佛教传入后,首先大力兴建藏传佛教寺院。寺院的不断兴建,发展到后来,裕固族地区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因而,藏传佛教自然地成了裕固族人民的主要信仰,并成为了本民族的风俗主体,直接影响着裕固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充分体现着裕固族人民的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等。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渗透进了裕固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的宗教体系,成为他们精神力量的源泉和行为准则。

佛教传入后,裕固族把佛教做为自己的信仰,认为释迦牟尼是最伟大最神圣的权威神,佛祖观念极其深厚,在生产生活中虽然经常遭受野兽、风暴等自然的侵害,但是却时刻不会忘记人类的主宰神。每天都要进行祷告、祈求保佑平安。

随着历史的发展,裕固族地区的宗教活动虽然减少了,但是仍保留着一些民族风俗,如参加寺院举办的佛事活动,家中供奉佛龛,丧葬时请喇嘛颂经超度等。

寺院组织的佛事活动每年定于正月、四月、六月、十月举行,每月的十五还要举行一次小会,活动期间信教群众都会自愿来寺院参加活动,烧香磕头,敬献祈祷,听诵佛经。正月大会为其中最大的一次聚会。过会时,寺院要炸油馃子、做馍馍、宰羊等。聚会的人们都要尝尝诵经后的糖和枣等食品。这天,男女老幼都会穿着一新到寺院烧香、点灯,僧人为大家跳“查玛”,寺院还会举办酥油花展等活动。四月大会为斋戒节,寺院的喇嘛、僧人要闭斋两天,十四至十六日禁闲谈,忌食荤菜、辣椒、葱蒜等,只喝些酥油茶,喝茶时要漱口。开斋那天,僧人漱口后,先吃一种用红枣、葡萄干、米饭拌酥油的开斋团子,然后凡到寺院的人们都要分吃开斋团子,以祈平安吉祥。

3.祭鄂博

祭鄂博作为裕固族对天神和山神崇拜的仪式普遍又严肃。是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祭山神的活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祭鄂博不仅仅是宗教祭礼,更重要的是这一活动在传承民族文化,展示风俗风情,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的同时,还承载着新的使命。如利用这一盛大聚会开展文体活动,化解草原民事纠纷矛盾等等,因而,祭鄂博已成为裕固族牧区每年最盛大的聚会。

鄂博的建立因其原因各异而作用也不尽相同,当然大部分鄂博的建立是为了祈福禳灾,保一方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但也还有部分鄂博的建立是因盗贼、狼害、强盗、疾病的横行或是猎人狩猎的需要而建的。同时也还有以家族为单位建立的,因而祭鄂博的时间也就因其祭拜的主神而意义作用不同,部落风俗的个别差异有所不同而没有统一的时间,但有其固定的祭祀时间,而且祭祀时间都是在建鄂博处由寺院的喇嘛高僧择定的日期。

鄂博一般建在山顶,山岔(垭豁)或山坡上,其建立的位置、祭祀时间均由大寺院(如裕固族绝大多数去塔尔寺)的喇嘛高僧根据建鄂博的目的、作用,民众住牧地的地形地理情况等,经诵经、占卜等各种仪式后最后确定。鄂博的祭坛是用柏木制作成的一个方形木框架栽在地上,正中树一个高高的幡杆,杆顶上饰有日月型图案,杆上挂满大大小小写有经文和图案的嘛呢旗并向四周延伸拉有牛、羊毛绳,绳上拴满了哈达、牛羊毛等,在鄂博旁较平坦处建有煨桑台(池)。

祭鄂博的时候牧民们会从四面八方骑着马,背着煨桑用的柏树枝、酥油、青稞、奶子、酒等用品赶来。祭祀开始后,人们在喇嘛的诵经声中,一面煨桑,一面按顺时针方向围着鄂博转圈磕头,以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等到祭祀仪式结束后,紧接着再举行赛马等文体活动和其他聚会内容。

鄂博的祭祀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个人祭祀,出门人路遇鄂博时,捡路旁白石头垒于其上,然后燃柏香(如身边带有),膜拜祈祷,以求保佑出门平安大吉;二是家庭祭祀,家有不祥之兆,遭遇灾祸或家族鄂博祭日时,家长带全家人携祭祀用品到鄂博上祭祀,祈求驱灾降福;三是部落或全村祭祀。

4.裕固族的守护神和神山

(1)白哈尔。裕固族有若干守护神,除祭祀腾格尔汗等主要的神以外。裕固族人还一直保持着祭祀守护神“白哈尔”的传统。守护神白哈尔在神山杰乌拉尔,杰乌拉尔在今肃南县马蹄乡二加皮村的山地草原。如今藏族加布茨部落(即今马蹄乡二加皮村)居住放牧的杰乌拉尔山一带,是古代甘州回鹘人的神地之一,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事,尤其是藏传佛教地区,对此事的资料记载非常丰富。据记载,吐蕃王赤松德赞时,莲花生要指定一位桑耶寺的守护神,莲花生根据龙王苏普阿巴的建议,要从霍尔地方请一位伟大的神。按莲花生之意,吐蕃王赤松德赞派大将达扎路恭率军队越过了祁连山打败了“巴达霍尔”(即甘州回鹘),占领了回鹘人的中心甘州及甘州南山的神地杰乌拉尔。并请走了回鹘人的守护神白哈尔,搬走了回鹘人禅院的财宝。白哈尔被吐蕃人请走后置于桑耶寺,被西藏万神殿接纳。700年后,到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加措时期又移置于乃琼寺,所以在藏语中又叫白哈尔为乃琼杰乌。这个神统治了全部藏传佛教地区。相传裕固人去拉萨乃琼寺磕头,白哈尔神会感动而降下。20世纪初,裕固族活佛智华(1875~1948,支扎寺的第一世智华活佛,名叫智华加木参,也叫阿克仁波且,号为爱英旦锦美罗基,裕固族鄂金尼部落克烈氏族人)去乃琼寺磕头时,白哈尔神从高处降下拥抱了智华。裕固人祭白哈尔可能是因为裕固人东迁到祁连山后继承了远祖之一甘州回鹘人的传统。虽然历史上记载白哈尔神被请到了拉萨,但裕固族人一直到1958年前为止,他们常常去杰乌拉尔祭白哈尔神。而路过那里则一定要下马祭祀。传说杰乌拉尔神山上住着以主神白哈尔为主的五大神,藏语名称是:主中部的俄由西土格吉杰鲁神(此神即白哈尔)、主东部的河由西斯格吉杰鲁、主南部的拉布西元旦吉杰鲁、主西部的那布希桑给吉杰鲁、主北部的香恩希俄成里杰鲁,是为裕固族五大神。

(2)陕巴美尔。传说陕巴美尔是古代裕固族人的一个大将,死后成为守护神,陕巴美尔的陵墓在今马蹄寺一洞窟中,现在洞窟里面部分塌陷,顶部的石块已掉下来压在了众多的“察察”(泥塑小佛像)上。

距离甘州回鹘首府张掖(古代甘州)不远的马蹄寺是古代甘州回鹘的神地之一。1958年前,裕固人去马蹄磕头朝圣时一定要去祭祀陕巴美尔。据记载和民间口述:历史上确有陕巴美尔其人,是甘州回鹘人的可汗(一说为大将)。在藏族、蒙古族、土族和裕固族中流传的《格萨尔》中有其演绎的故事。故事中说戴红盔、穿红甲、骑红马的陕巴美尔是古代白帐霍尔地方大将。死后由格萨尔作法事超度火化,修建宝塔后将骨灰葬于塔内。如今裕固人已将之作为祖先或守护神来祭祀。

(3)乃曼额尔德尼山。裕固人叫做乃曼额尔德尼的雪山是今青海省祁连县的牛心山或八宝山,藏族人叫阿米洞赛,无论是藏语名还是汉语名都是后来的名称。裕固人的先辈们东迁到祁连山后,中心牧场就在乃曼额尔德尼一带,他们以乃曼额尔德尼为神山,认为是整个祁连山地区的镇山。乃曼额尔德尼即“八宝”之意。山下有裕固族人古代的鄂博遗址。附近不远处是古代裕固人的鄂金尼寺院(汉文史料中叫“古佛寺”或“黄番寺”),今有这座寺院的遗址。乃曼额尔德尼一带自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叶就已经渐渐为裕固族人失去。1958年甘肃和青海两省划界后,裕固人已经很少去那里了。

(九)裕固族的民间文化

裕固族是一个古老的、历史上曾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的民族,因此,其传统民间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显得色彩纷呈。解放以来,许多民间文学工作者(包括本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深入牧区,辛勤工作,在这块“富矿”上挖掘了不少珍品,搜集发表了许多民间故事、歌谣、叙事诗等,为保存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做了大量的工作。下面,就我们已搜集到的和已整理发表的资料,简要地对裕固族传统民间文化作一梳理介绍。

1.民间文学

(1)神话。神话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原始性幻想故事,是最早反映人类生活的文学形式。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中,神话所占分量不多,且表现得断续和零碎。目前已发表的有《莫拉》和《三头妖与勇敢的青年》《射箭驱妖》《蟒可斯》系列、《俄郎盖赛尔》系列,等等。

(2)史诗。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结晶,在该民族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它们到了失传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对之搜集整理尤其显得意义重大。它与本民族的历史、生活、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史诗是在历史长河中累积下来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仍旧天然地带有丰富的民间成分——它们充满了“人类社会的童年”所特有的天真的自由自在的诗性想象以及民间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英雄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往往是该民族理想、意愿的表达与民族精神的化身,同时往往以一定的历史真实事件为基础,体现出该民族的重要的历史进程。同其他民族一样,裕固族也有自己民族的史诗,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是《沙特》(东部)、《尤达觉克》(西部)。这两部史诗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裕固族的创世史诗。开篇都讲述了天地万物的产生和起源,接着讲述了天地、人类的结亲繁衍,最后讲述了裕固族的东迁。由于裕固族口传文化的代代遗失,现在会讲的民间艺人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内容更是缺失得越来越多了。

《沙特》(节录)

在久远的往昔

天地还没有形成

后来在一个大海中形成了天地

最初天地在一个金蛙身上

金蛙降临宇宙

天地共有三十三层

三十层已稳定

因此天地间一片浑沌迷蒙

八十八根金柱子的须弥山

形成十三层

八十四根稳定了

四根还没有稳定

这是为什么

……

八根柱子象征什么

胫骨中有金色精髓,兴盛是为了什么

是两亲家神圣黄教兴盛

胫骨的外层覆盖三层(肉)是为什么

是两亲家的羊毛呢子缝对缝

绫罗绸缎花对花

(这样)富裕了

(注:此刻举行两亲家互换白绸缎仪式)

换白绸缎是为什么

就是为了两亲家互相换亲

两亲家成亲(此刻举行互相敬酒仪式)

互敬美酒是为了什么

是姑娘、女婿两个家

像蓝色大海一样永恒富裕

(注:地上有用白米摆成有六字真言形状)

这吉祥白米是什么意思

这是像吉祥白米一样茁壮盛开

像六字真言一样正确

姑娘、女婿、请求了五国贵客

具备了六种宴席

愿姑娘、女婿两个百年好合永恒幸福

《尤达觉克》(节录)

月儿要选月圆的时节,

日子要选吉祥的日子,

……

要说这咏诵尤达的风俗呢,

据说是地神苏古姆巴释扎陶瓦创造这世间大地时就形成的,

是古代桢可思可汗和鲍黛可汗两位可汗攀亲结缘时,

就立下了这咏诵尤达的古老风俗。

要说地神苏古姆巴释扎陶瓦,

是如何创造这世间大地的呢,

据说是用青龙驮上黄金,

用白象驮上白土,

填入松恩大赖,

可是这世间大地也没有能够创造形成。

……

要(创造世间大地)先要在苍穹的四角立起四根攀天柱,

从天神处讨回人种并创造人类开始繁衍生息,

从火神处讨回火种造福世间,

从佛国天竺取回真经,

在鸟儿都无法产卵的峭壁上筑造起大经堂,

在马儿都无法立足的陡坡上建造起小经堂,

这世间大地就会自然生成。

……

史诗反映了裕固族先民对日月山川、草木人兽、部落来历的复杂、神秘的幻想的解释和对婚姻风俗来历的解释。

(3)叙事诗。在裕固族民间文学宝库中,叙事诗《黄黛琛》《莎娜玛珂》《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占有重要地位。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堪称是裕固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

《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可以说是一个产生得较晚的叙事诗。它与裕固族的东迁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大部分内容还以故事形式流传。无论东、西部,都有相似的传说,是说裕固族东迁前,曾遇到了强大敌人的攻击,在整个部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汗下令杀掉全部老人以利轻装转移。其他人都遵命将老人杀死,只有一姓安江的小伙子偷偷地将老人装在了牛皮袋内。部落转移到茫茫沙漠时,因缺水全体都有被渴死的危险,面对严峻的形势,部落长下令谁要能找到水,谁便做部落头领。安姓小伙子偷偷地问了老人,老人告诉儿子:将种牛放开,任其所行,看到其刨地,则底下必定有水。安姓小伙子依其言,果然找到了水,拯救了全部部落。部落长问其故,安江小伙子如实相告,汗不但不以违令处死他,反下令从此废除杀死老人的作法,还让安江人做了头目。就叙事诗故事内容而言,这是一个“弃老”传说。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故事在布里亚特蒙古、卫拉特蒙古都有流传,情节几乎相同。

《莎娜玛珂》和《黄黛琛》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别致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裕固族西部地区。《莎娜玛珂》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裕固族东迁。关于莎娜玛珂的身份,有几种说法,其中之一说莎娜玛珂原是裕固族一个部落头领的妻子。裕固族东迁到肃州城(酒泉)时,由于饥寒交困,有一些抢掠行径,与肃州城的居民发生了冲突。莎娜玛珂的丈夫被捕入狱,由莎那玛珂继续率领大家为生存而斗争。这时候,另一个部落的头领勾结肃州官员,乘莎娜玛珂不备,抓走了她,并用残酷的手段折磨死了这位勇敢、刚烈的妇女。还有一说:莎娜玛珂是一个劫富济贫的女侠盗。无论从故事的情节,还是从音乐的旋律来看,诗的基调都显得悲壮、苍凉、低沉,这种气氛和主调,与故事产生的时代,即裕固族艰难困苦的东迁有着直接的关系。和《莎娜玛珂》一样,《黄黛琛》也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它所叙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

(4)民间故事。裕固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内容广泛,取材丰富,总是与裕固族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他们善恶美丑的标准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大致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反映历史风物传说的故事,包括《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东迁的传说》《和“红帽子”人打仗的传说》《阿木兰汗》《多尔吉汗》、《哈么嘎阿亚的故事》,等等。二是反映人民生活的故事,这类故事在裕固族民间故事中所占数量最多,内容涉及裕固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裕固族人的道德、宗教、生活风俗及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生活的态度,如《兄弟两个》《神箭手射雁》《珍珠鹿》《贡尔建和尖珂萨》《金银姐妹与木头姑娘》《四个秃嘴姑娘》《摔跤手的故事》,等等。另一种故事描写人和恶魔蟒古斯的斗争,所占数量也较多。蟒古斯是我国北方民族民间故事中恶魔的称呼,她是一切丑恶、凶残的化身,总跟善良的人们作对。这一类故事的特点是诙谐、幽默,情节跌宕起伏,有许多有关裕固族的服饰行止等风俗的描写,生活味较浓。三是动物故事。即以某种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在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在游牧生活为主的裕固族中,这样的故事就更多了。动物故事所歌颂、贬斥的都是某种动物,但实际上表现的是人们对美丑善恶的态度,有些故事往往寓含着某种道理,用来启迪人们,不少故事充满了生活哲理,有些则表现了裕固族人诙谐、幽默的乐观情趣和对生活的信心,闪耀着裕固族人的智慧,是裕固族人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类故事有《牧人、兔子和狐狸》《狗的传说》《羊、狼和聪明的兔子》《狡猾的兔子》《兔子和熊》《兔子的尾巴为何长不了》,等等。

2.民间歌谣

裕固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宽广的草原不仅孕育了他们豪爽、奔放的性格,特殊的生产方式和历史传统,造就了他们爱歌唱的风俗。他们的歌谣也是种类齐全、数量众多,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1)劳动歌。劳动歌产生于生产劳动中,起协调劳动动作、鼓舞情绪的作用,也是一种对劳动态度的表现方式。裕固族因其游牧生活,其劳动歌具有牧业劳动的特色。主要有《擀毡歌》《垛草歌》《割草歌》《捻线歌》《织褐子歌》《学步歌》《奶牛歌》《奶羊歌》等等。这些歌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有词、有曲的;一种以音乐为主,歌词往往是一些数字或衬词,如《催眠歌》、《擀毡歌》等。这些歌产生于裕固族人民的生产实践中,与他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内容健康,为大家所珍爱,是裕固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2)仪式歌。裕固族的仪式歌可谓多矣,分为歌唱和诵说两部分。其歌唱部分主要为婚礼仪式歌,如《戴头面歌》《送亲歌》《哭嫁歌》《檀香树》《银鬃马》等,都是在姑娘婚礼的整个仪式过程中唱的,内容除表现姑娘对亲人、对家乡的留恋外,还有送亲者及其他“娘家人”对姑娘的劝导和教育,是裕固族婚礼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裕固族民间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诵说部分,因其内容大多是赞美称颂祝福的,故我们将其称之为“颂辞”。主要在喜庆仪式上诵说,在裕固族民歌中具有特殊地位。它分为人生仪式礼颂辞和生活仪式颂辞两种。人生仪礼颂辞主要在剃头礼、成人礼和结婚仪礼上诵说,在这些仪式上的颂辞成为“好来也日”(东)、“阿尔可尔”(西),即“祝愿的话”,有“剃头颂辞”、“戴头面颂辞”、“勒系腰颂辞”、“扬茶颂辞”等。生活仪式颂辞主要在第一次给马剪鬃毛、剪羊毛、扎新房子等仪式上诵说,主要有“剪鬃毛颂辞”、“扎房子颂辞”等等。两种颂辞的内容都是祝愿当事人或主人贤慧、漂亮、心灵手巧、威武、雄壮、生活富裕等。在艺术上,这些颂辞多采用比喻、象征、夸张的手法,语言简练、生动、表现力丰富。

(3)其他歌。除了劳动歌和各种仪式歌外,裕固族还流传有牧歌、情歌和其他内容的民族歌,如《十二生肖歌》《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一个和尚去西藏》《达赖喇嘛》《初八的月亮》《红枣溜马》,等等。这些歌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裕固族人的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在裕固族民歌中的价值不容忽视。

3.谜语和格言

谜语是表现一个民族智慧和形象表现力的语言艺术。裕固族是一个有着丰富谜语的民族。这些谜语反映了裕固民族对事物高度的形象概括力和细致的观察力,带有本民族生产、生活的显著特色,如“你吃了,你喝了,你的尾巴越来越干了——勺子”。裕固族喜喝奶茶,熬奶茶时需用带木把的勺子搅动,经过长时间的烟熏火燎,勺把越来越黄,谜面恰如其分地紧扣勺子的这些特点,显得生动、具体。再如,“走时腿是骨头的,住下时腿是木头的——帐房。”牧民搬迁时需用牲畜将帐篷驮上,这条谜语最形象地概括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还有如“不滴的水、无烟的火、无话的喇嘛——净水碗、酥油灯、菩萨像”“玛尼玛尼一根线,穿着一百零八个蛋——佛珠”等,反映了裕固族人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其他如“胖人开门,一百人出门——羊拉屎”“医生背着药箱子走进了森林——鹿”“点头晃脑转羊圈,迈着八字步转帐篷——喜鹊、乌鸦”等,都逼真地描绘了牧业生产或牧区特有的现象,只有亲身体验过祁连山牧区的生活,你才能感觉到这些谜语是多贴切、多生动形象和富有生活情趣,表现了裕固族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格言是一个民族斗争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裕固族的格言不仅数量多,而且哲理深邃,是他们千百年来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和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如:

“持好心的人让你哭,持坏心的人让你笑”,揭示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与“忠言逆耳利于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没有不消融的雪,历史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比喻恰当,富于哲理;“吃别人的别撑坏肚子,给别人干活不要偷懒”,则寓教育于谐趣之中,简洁、生动。这些都反映了这个民族严肃的生活态度和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

4.民间器乐

据记载,裕固族民间曾使用过“毛日英胡尔”,一般用于生产中,其名称和蒙古人称马头琴的名称一样。“毛日英胡尔”汉语叫“马头琴”。一般牧民做“毛日英胡尔”用大黄杆和牛角中塞上盐做成,也有用葫芦蒙青羊皮等方法制作,琴弦据说用尼龙或马尾。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兰礼的母亲曾亲口回忆她们为不认驹的骒马(母马)拉“毛日英胡尔”琴的事。说明就在50多年前,牧民中还有拉这种琴的习惯。同时,以前牧区专门有拉二胡唱民歌流浪草原的民间艺人。另外,在明花一带有人说有过“天鹅琴”,但其详情已难以考证。此外,在民间普遍用的还有笛子,有竹笛和鹰笛,鹰笛是用鹰膀骨制成。宗教界有用法号、鼓、锣等,著名乐曲有《江建》等,风格悠扬、婉转,具有裕固人自己的特点。

5.民间舞蹈

裕固族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有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马上舞等多种,主要是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战争、宗教活动等内容。集体舞的形式多种多样,以鼓乐和歌声伴舞,男女老幼排队或围成一个大圈,中间置以篝火或猎物,或快或慢,或轻或重,节奏强劲有力;双人舞主要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某些场面;男女独舞以腾跳见长,基本上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腾跳形式。“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系裕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16世纪后半叶随同格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大查玛”(主要神癨)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有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一般是“大查玛”动作沉毅坚定,庄重徐缓,“小查玛”动作灵巧多变,灵活敏捷。表演时二者相映相衬,各具特色。如阎王舞动作强劲犷悍,举手投足都极富雕塑性;鹿神舞动作矫健奔放而有气势,技艺性颇强,带有竞赛性质;骷髅舞动作灵活洒脱,时而随鼓声颠跑跳跃,时而故作威风状进行喜谑表演,身体的起伏、头部的昂垂、手的绕动和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韵味。“查玛”舞在裕固族地区流传十分广泛,1958年以前,寺庙每年宗教节日时都会表演。其舞蹈形式影响甚广,至今仍在裕固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建国后裕固族的民族舞蹈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如《我们来自西至哈至》、《迎亲路上》、《奶羊羔》、《祝福歌》等。

6.民间工艺

(1)纺织:作为草原游牧民族,捻线、织毯子、织褐子是牧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裕固人的纺织工艺已经日益成熟,不仅质地优良、花色齐全,而且品种繁多。毯子分为牛毛和山羊毛、绵羊毛三种。根据花色又分为黑色、白色和花色三种。黑毯子主要用来缝制帐篷、粗制的口袋和褡裢等日用品;白毯子主要用来缝制比较精制的口袋、褡裢、茶袋子等日用品;花毯子主要用来缝制精致的褡裢、袋子、毯子、毡被等日用品,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染花色纺织。

(2)服装、服饰制作:服装制作主要分为男装、女装、单装、棉装、布(绸、缎)袍、皮装等几类。服饰制作主要分为头饰、头面、服饰等几类。作为马背民族,裕固族同样讲究服装的华丽与实用相一致,服饰的华贵与收藏并重。同样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融合了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裕固族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缝制服装和服饰制作是裕固族妇女日常女工的最重要的内容。精美的服装服饰不仅是日常的行头,更是一种艺术品。

(3)编制马具、制作鞍具:牧闲时节,男人们总是要搓绳做笼头、镲子、缰绳、长绳、马绊等马具,还要动手制作、修理马、牛的鞍具。除了日常使用的外,更要精心编制、绊制特别精致漂亮的马扯手、马鞭、缰绳和捎绳等。平常说,通过看一个人的坐骑,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甚至这家人的光景和手艺。节庆集会更要看谁的马最漂亮。马是裕固人的双腿和翅膀,离开了马就无法游牧生活。裕固人俗语说“马是五畜之首”,意思是说游牧生活皆随马的兴衰而兴衰,马是裕固人生命的另一半。因此十分讲究装饰马,十分讲究马具的制作和装饰。在祁连山南北的牧人中,裕固人的马是打扮得非常漂亮的。牧人家的男孩从小就要学习各种马具的制作工艺,这是一种终身学不完的功课。

(4)皮革制作:由于高原气候和长期游牧,离不开皮帽、皮袍、皮靴和各种皮具,如皮绳、皮马绊、马笼头、皮鞭、皮袋、皮褡裢、皮被、皮褥子等。因此,裕固人鞣制、裁剪、缝制和编制皮革的工艺也是很高的。

(5)木器制作:在山区游牧生活中,还要经常动手制作木碗、木瓢、木盆、木凳、木桌、木桶等日常用具。

(6)刺绣:刺绣也是裕固族妇女日常女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刺绣是装饰帽子、服装、饰物的重要方法。尤其是生活在平原地区的裕固族妇女更是擅长刺绣。生活在酒泉地区及附近平原的裕固族妇女还擅长剪纸,融入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

(7)雕刻:近年来,一些裕固族民间艺人,借鉴兄弟民族工艺,从身边生活入手,发展起来了独具特色的皮雕、沙雕、皮画、根雕艺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8)擀毡:毡分为牛绒毡、山羊绒毡和绵羊羔毛毡,主要用来制作炕毡、毡被、鞍毡、鞍垫、毡袍等。每年秋天羔子剪毛后就是擀毡的时节,大伙儿一边唱着《擀毡歌》,一边擀毡,非常热闹。

(9)缝制帐篷:据记载,裕固族很久以前是住蒙古包的,后来随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周边民族的影响,才开始住牛毛黑帐篷。缝制帐篷是很有讲究的,要选吉日,要有选择地请人帮忙,扎帐篷的时候更要专门请人祈福祝贺,有专门的颂词,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8.民间体育

赛马:裕固族民间在过去有骑马射箭的竞技活动。现在已经演变为一年一度的赛马活动,赛马是裕固族传统体育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在六、七、八这三个月或祭祀鄂博时举行(祭祀鄂博的时间各部落都不一样,一般在三月至九月间)。赛手们一般穿传统的长统马靴和彩色长袍。马匹分为走马(蹓蹄马)和奔马。规模有几十人的,也有数百人的。赢者都有奖品。

摔跤:裕固族民间在过去把摔跤叫“包克·阿乌勒切贺”。现已演变为自由式摔跤,和赛马活动同时举行。

射箭:裕固族射箭分为骑射和立射。骑射,即在奔驰的马背上拉弓搭箭而射,中靶多者胜出。立射,即站在规定的地方射靶,中靶多者胜出。

抱石牛:节庆集会的时候,除赛马、射箭、摔跤外,还有抱石牛角力,即抱起规定的石牛按既定路线前行,走出者胜出进入下一轮,抱起更大的石牛再角力,最后胜出者为冠军。

沙德尔:一种棋类游戏。一般在察汗萨日节(春节)时玩。一般牧民们在放牧闲暇时,在地上划好棋坛,用小石子代替棋子就可以下。也叫“包熬·瑙海”,意为“狗与鹿”或“围鹿”。

羊拐骨:即“嘎拉”。在牧区的裕固族孩子有玩羊拐骨的习惯。裕固人叫做“什海”、“温海”、“夏海”等。羊拐骨的五面代表“五畜”:牛、马、绵羊、山羊、骆驼,抛掷来测吉凶。

拔棍:拔棍时双方相对而坐,两人同时双手握一根木棍伸腿相蹬。将对方拔离地面为胜。

顶杠子:双方各执杠子的一端,顶在各自的肩窝,手持杠端用力顶,前进者为赢。

拉爬牛:两人背对背爬下,用一根绳子套在双方的肩上和腰上,两人朝相反方向用劲拉,前进者为赢。

套牛(马、羊):一个人将牛或其它牲口赶着跑过来时,套手执一根长皮绳,用力甩过去套牲口的头。如果是牛,套住并且要摁倒在地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