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艺术素养
9469300000018

第18章 话剧

第一节 话剧及其特征

一、话剧概述

从世界范围看,话剧是戏剧艺术中最主要的门类。西方戏剧专指话剧,以便区别于歌剧和舞剧。话剧表演虽然离不开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形式的烘托和陪衬,但它的主体结构是以演员的动作与对话为主,并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话剧的动作与戏曲的程式化动作以及歌剧、舞剧的以歌舞为中心的动作不同,它不能太变形、太夸张,在表演形态上与自然生活形态保持基本一致;对话则必须是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观众接受,适于反映生活。

中国话剧的历史较短,20世纪初在旧剧改革和西方戏剧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出现了学校演剧活动。1907年,在东京留学的中国学生组织了春柳社,同年在上海成立了阳春社。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剧团所演的“新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发端的标志。1910年以后,“新剧”被称为“文明剧”,多用幕来表示,只有剧情大纲,由演员即兴编演。在这前后,这种戏剧形式还有“爱美剧”、“白话剧”等名称。1928年,中国戏剧家洪深提出“话剧”的概念,以区别戏曲、歌剧、舞剧等艺术形式,中国话剧由此得名。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潮流是左翼戏剧运动,话剧的创作和演出同中国现实革命斗争的联系更为自觉和紧密。也就是从此时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话剧经历了左翼戏剧、国防戏剧、抗战戏剧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戏剧等几个阶段,先后涌现出郭沫若、田汉、洪深、阳翰笙、欧阳予倩、熊佛西和丁西林等第一代剧作家。之后,出现了曹禺、夏衍、阿英、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石凌鹤、吴祖光、杨村彬、沈浮、王震之、胡可、李伯钊、杜峰和傅铎等剧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品体现着中国现代话剧的传统,其中有些剧作家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戏剧的一些特征。

二、话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舞台性。纵观古今中外的话剧,其演出都是在舞台上来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演员展现故事情节和剧情,有利于观众进行欣赏。

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和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用化妆、服饰、道具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相适应的。

对话性。话剧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以区别于其他剧种。话剧和戏曲,在性质上都属于戏剧,在表演形式上都是由演员来扮演剧中人物,都采用对话及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但是二者却在表演形式的运用及手段上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异。话剧大量地运用生活化的、真实的动作和语言来向观众传达信息;而戏曲表演则大量地运用音乐化的对话方式及舞蹈化的戏曲动作来表述剧情。

第二节 话剧作品赏析

一、话剧欣赏概述

话剧欣赏首先必须在把握话剧的特征、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才能看懂话剧、领略剧情所演绎的生活和情感内涵。每个观众都是带着自己的期待进入剧场的,有时候他们获得的是心灵的抚慰,有时是情感的宣泄,有时是智慧的启迪,有时不过是对某个演员的偏爱而已。欣赏话剧时,最主要的是体味人物语言和掌握话剧艺术的情节技巧。

(一)品味话剧艺术的艺术语言

1.抓住人物身份,体味台词的个性化特点。

2.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领会台词内涵。

3.从台词中读懂潜台词。

(二)掌握话剧艺术的情节技巧[杨恩寰,梅宝树编著:《戏剧艺术》,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184~191页。]

1.误会。这是剧中人对某种情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致做出错误的判断,由此引出一连串的故事。

2.巧合。巧合就是话剧情节中的“巧遇”,也就是某种必然性所表现出来的偶然性。艺术家就是充分利用这种偶然性,来巧妙组织话剧情节的。

3.悬念。观众在欣赏戏剧时候都会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远、剧情发展产生一种期待的心情,这种心情就叫悬念。而剧作者为了调动观众的兴趣,就要在剧中设置许多悬念,用各种手法不断增强悬念的力量,使观众的期待心情愈来愈急切,把兴趣持续到剧终。

4.突转与发现。戏剧是激变的艺术,剧中经常有情节的突变,换言之,就是剧情意外地发生了转变,比如主人公的处境由顺境转入逆境,或由逆境转入顺境等。发现是指人物的被发现,或一方被他方所发现。

在欣赏话剧时作为欣赏者也要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来感受和经历剧中人物的际遇,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二、外国话剧赏析

(一)《哈姆雷特》

1.剧情简介: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不幸的消息接连传来,他匆忙回国。回国后,父亲的冤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害死的。王子将信将疑,故而装疯卖傻,并借助戏班的演出,证实冤魂所说。在与母亲发生争执时,他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因此,叔叔找借口让哈姆雷特去英国,并妄图借此杀害他,终未得逞。奥菲利娅由于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失足落水而死。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王子与她的哥哥相遇,为了要给父亲报仇,奥菲利娅的哥哥在克劳斯迪的教唆下,与哈姆雷特比剑,并在剑上涂了毒药,比剑休息时奥菲利娅的哥哥用剑刺伤哈姆雷特,后又被哈姆雷特夺剑刺死,临死前,他道出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的母亲也误饮克劳斯迪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倒地身亡,至此真相大白,而哈姆雷特在刺死叔叔克劳斯迪之后也毒发身亡。

2.欣赏提示:《哈姆雷特》作于1601年,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全剧充满了流血与复仇的色彩,表现了中世纪欧洲封建势力下被扭曲的人性,戏剧主线就是王子哈姆雷特与国王克劳斯迪的仇怨。但莎士比亚没有沉浸在描写一个人的复仇故事,为了使人物和情节更加丰满,他给予这部戏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理想世界的破灭。纯洁善良的哈姆雷特追求自由和人性的解放,渴望真爱,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却要装疯卖傻以求自保,为受到践踏的人文主义理想而呐喊:“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从内心产生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算复仇成功,一切还会回来吗,这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答案的。他彷徨并苦苦思索,意识到这并非个人恩怨,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他依然在复仇和理性之间徘徊……然而,在困惑和两难中他最终承担了复仇的责任,不可避免地选择了死亡这个人生终点。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是王权的继承者。善于思考,但却优柔寡断。他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整个统治阶级充满野心、追名逐利、没有原则、没有廉耻。当他发现这个世界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好时,忧虑彷徨随之而来。故事最终以悲剧形式结束,所有的一切罪恶、彷徨都随着死亡而终结。

(二)《威尼斯商人》

1.剧情简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笔钱,而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平时对他的侮辱,情愿不要利息,但是约定:如果安东尼奥到时不能清偿债务,就要由夏洛克在安东尼奥“心口所在的附近取一磅肉”。3个月的期限到来之时,安东尼奥的商船遇险,无法偿还债务,夏洛克向法庭请求履行合同,鲍西娅扮作法律权威来到法庭,承认合同有效,夏洛克有权在安东尼奥的胸前取1磅肉。但要求所割的肉必须是1磅,超过1磅或不足1磅,或在割肉时流血就是谋杀,要按照威尼斯的法律抵命并没收全部的财产。夏洛克听了,只得请求撤诉,但是鲍西娅又以异邦人企图谋杀威尼斯公民,而要求公爵宣判没收夏洛克的财产,撤诉就说明他原来的本意只是想谋害安东尼奥。公爵因此命令夏洛克改为信奉基督教,且没收财产,夏洛克只得灰溜溜地败诉而回。

2.欣赏提示:《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作品。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这部剧作中,作者塑造了鲍西娅这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和安东尼奥的新兴资产阶级形象,以及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作品中夏洛克这一守财奴角色给人的印象很深,他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且要置对手于死地。莎士比亚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将所有邪恶的元素集于其一身,将他的阴险与狠毒描写得淋漓尽致。

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上看,夏洛克是个可怜可气又可悲的人物,具有浓重的悲剧意味。他之所以会如此令人讨厌,和威尼斯人对犹太人的看法有一定的关系。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着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并非只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挽回犹太民族的尊严。所以说,夏洛克是一个可悲的角色,但他并不可恨,可恨的是当时的社会,是社会造就了一个悲剧的夏洛克。而安东尼奥却是一个完美形象的化身,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待之以礼,面对死的威胁,他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总之,在他身上体现出正派、重情谊、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讴歌的品质。相关链接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无事生非》。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而著称。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37部戏剧作品,其中包括一些与别人合写的剧作;此外,他还写有154首十四行诗和4首长诗。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和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20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1978年出版了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以英、汉、藏、蒙、粤5种语言,以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木偶剧6种形式,排演莎剧计21部,其中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

三、中国话剧赏析

(一)《茶馆》

1.剧情简介: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租给大学生作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使茶馆生意得以维持。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老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他的金钱,侦缉队不时前来敲诈等等。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让老百姓无所适从。又过了30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再度改良,甚至引进女招待以支撑茶馆生意,但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又使人民陷入了新的灾难中: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彻底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50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却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3位老人泪眼痴笑回忆过往,感叹世风日下,小老百姓求生存之不易,凄然撒着捡来的纸钱为自己提前送终。最后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2.欣赏提示: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买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茶馆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败:洋货充斥市场、父母贩卖子女、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老舍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社会缩影,勾勒出中国戊戌政变后半个世纪的变迁。剧中70多个角色代表了当时各阶层的人民,观众从中可以看出“时代巨轮的转变痕迹,人生无常的悲剧挽歌”。该剧自1958年问世以来,常演不衰,成为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更是民族话剧的骄傲。

相关链接老舍(1899-1966),字舍予,原名舒庆春,北京人,满族(正红旗)。著名戏剧家、小说家,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二)《托儿》

1.剧情简介:爱心婚姻介绍所老板陈晓与妻子小凤开办了一家非法的婚姻介绍所,为了能够牟取更大的暴利,多次找“婚托儿”行骗,而且竟然让年轻貌美的妻子也去充当“婚托儿”。

一个中年归国华侨、相貌英俊的于春不仅看上了陈晓的妻子,而且还与陈晓有合同关系,要在美国硅谷开办一家婚介连锁店。小凤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爱上了这位风流倜傥的华侨。不料陈晓却从他的客户小丽口中得知,此人是个十足的骗子。于是陈晓便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岁数较大的印尼富婆去试探这个所谓的华侨,试探结果证明了这个人的确是骗子。为了能够唤醒自己的妻子,并要回自己的辛苦钱,陈晓决定再次以印尼富婆的身份去戏弄这位归国华侨,并利用“警托儿”来威慑归国华侨,未曾想遇到了真正的警察。

2.欣赏提示:提起托儿,老百姓恐怕并不陌生,作品就是讲述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婚托儿故事。而且,它让观众体会到,喜剧不是靠语言的噱头才形成的,而是通过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某种错位所造成的必然,笑声自然且由衷,而非耍个贫嘴、甩个包袱就是喜剧了。可以说,《托儿》使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喜剧。同时,《托儿》阐述了一个很严肃的社会主题: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能缺少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