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艺术素养
9469300000016

第16章 舞蹈赏析

第一节 舞蹈欣赏概述

艺术美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舞蹈艺术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成为艺坛的一枝奇葩,就是因为它除了具备艺术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就其本质来说,舞蹈欣赏是人们观看舞蹈表演时对人体动态美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具体地说,它是欣赏者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展现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动作、构图、技巧、韵味、表情和音乐等来获得心理满足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对舞蹈作品感受、体验和理解的一个心理过程。

舞蹈欣赏离不开舞蹈形象,它是观众进行形象思维的依据。创作者从生活中提炼、糅合了主观情感,因此获得题材,形成主题,并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出舞蹈形象。

欣赏这种心理活动首先要从舞蹈形象的感知开始,通过人物在舞台上的动作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想象、联想,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激发起情感的冲动,进而理解体会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表现的主题思想。

具体而言舞蹈欣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对舞蹈形式美的欣赏。通过美的人体去接受美的舞蹈,欣赏舞蹈动作本身的形态美,包括协调感、韵律感、节奏感和高难度技巧等;欣赏舞台构图,从人体动作在舞台空间所勾画出来的流动画面到和谐统一的整体美,进行全面欣赏;欣赏舞台美术,包括布景、光色、服装(饰)、道具、化妆等舞蹈的综合元素。

二是对情绪意境美的欣赏。既要对形式美有较敏锐的感觉,又要有积极投入的审美冲动;用“心灵的眼睛”去体会形式美中所蕴含的情绪与意境,去欣赏只有舞蹈才能揭示的感情符号。

三是对舞蹈审美经验的自我培养。经常性地观看和体验优秀舞蹈作品,从“诗心、乐体性、舞体”等方面,积累关于舞蹈的审美经验和对美的感悟力,养成纯洁高尚的美感心态。

通过对舞蹈的欣赏,不仅使欣赏者认识得到人体动态美、艺术美、社会美及内容美,而且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表情等激起了人们的美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和审美水平,不仅有助于养成积极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还能够调整心态、修身养性,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体魄,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第二节 舞蹈作品赏析

一、中国古典舞

(一)中国古典舞的特点

1.细腻圆润,刚柔相济。细腻圆润是指中国古典舞运动规律以腰部为轴,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即圆、曲、拧、倾、收、放、含、仰等。无论是在动作流动过程中,还是在静态造型和舞台调度中,“圆”无处不在。这种对于“圆”的偏好与喜爱,反映出中国人含蓄平和的性格特点与崇尚追求圆满的心理。刚柔相济,则指中国古典舞动作讲究起伏跌宕,动静统一,线中有点,点中有线。其节奏收放自如,在行云流水中闪转腾挪。

2.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中国古典舞强调“手到”、“眼到”、“步到”和“身到”,也就是表演时做到手、眼、身、法、步相互配合,一气呵成。中国古典舞之所以意蕴深厚,主要是它在动作上包含一种内在的意识或感觉,动作完成要借助“呼吸”,才能表达出应有的神韵。

(二)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片断赏析

1.简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以盛唐为背景,选取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繁荣盛况。

2.欣赏提示:《丝路花雨》巧妙地将莫高窟壁画艺术与人物命运连结在一起,舞与画相互辉映。它最大的贡献是复活了敦煌壁画,复活了唐代舞蹈,创造了新颖的舞蹈语汇。尤其是“反弹琵琶伎乐天”的优美造型,被当做主人公的主题舞姿,充分发挥了无尽的舞蹈艺术魅力。舞蹈形象创作中,充分运用了敦煌壁画舞姿特有的运动规律——“S”曲线,从而鲜明突出了“S”型端庄华美的舞姿造型和中国古典女性含蓄温婉之美。舞蹈中同时还糅合了中国古典舞、印度舞和波斯舞等成分,创造出新的舞蹈语汇,为整理我国古代舞蹈艺术提供了新的经验。《丝路花雨》中有意识地大量运用独舞形式刻画舞蹈人物形象,女主人公英娘在全剧中独舞多达十段,其中的“反弹琵琶”、“波斯舞”和“盘上舞”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丝路花雨》的诞生与成功,唱响了一首中国舞剧解冻与苏醒的清新之曲。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东方情调,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大大激发了中国舞蹈家的创造活力,为中国舞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点

1.载歌载舞,自由活泼。中国民族民间舞常以载歌载舞为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形式自由活泼,歌曲通俗易懂,歌舞紧密结合,宜于抒发情怀,所以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2.巧用道具,技艺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大多使用道具,手绢、扇子、长绸、手鼓、单鼓、长鼓、花棍、花灯和花伞等,都被舞蹈巧妙地用作表演道具,使舞蹈动作更具动态之美。这不仅增大了舞蹈表现力,而且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

3.情节生动,形象鲜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题材内容,多以神话传说故事为创作素材,并在民俗民情基础上进行加工运用。如高跷、孔雀舞、长鼓舞等形式,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4.自娱娱人,意旨统一。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在节假日和劳动之余,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尽情欢娱,常常形成舞者越舞越热烈,观众越发兴高采烈的局面。对舞者来说是自娱,同时也是为了娱人,舞者因此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技艺。

5.情之所至,即兴发挥。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一些表演形式具有即兴性,具有自然生动的情感表现力。我国各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和余地,这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感情最激动的时刻,也常常是舞蹈闪光之时。

6.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及自然条件的不同,因此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格和特点。如朝鲜族的庄雅秀美、维吾尔族的诙谐风趣、藏族的高亢豪放、傣族的优美典雅、蒙古族的剽悍奔放和汉族的含蓄秀丽等各具特色的艺术表现。

(二)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

欣赏提示: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以蒙古族民间舞蹈“牧骑”动作为基础,以充满阳刚之气的蒙古族马舞展示了辽阔的草原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表现了蒙古族牧民强壮剽悍的体魄,豪放洒脱的民族性格。舞蹈充分利用,并加工、发展了蒙古族舞蹈特有的“马步”、“抖肩”和“跳脚”等动作。舞蹈为三段结构,前后两段为急促的快板,中间段落为抒情慢板。舞蹈还借鉴电影中“慢镜头”的处理手法,将蒙古族民间舞放慢,突出其中优美的身法和韵律。舞蹈以其气韵生动、气势磅礴和民族风格浓郁的人体动态形象,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故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芭蕾舞

(一)芭蕾舞的特点

1.芭蕾舞的基本表现特点,可以用开、绷、直、立、弧、长6个字来概括,这是我们在欣赏芭蕾舞时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

“开”,是指各种脚位置及任何动作中要求双腿从胯关节处向外打开。由于腿向外转开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舞蹈者的肢体线条,从而扩大动作空间范围,使动作幅度增大,增强其表现力,从而使动作姿态更加优雅。

“绷”,是指伸出的任何一只脚的脚背必须有力地绷直,使脚面能凸出来,这不仅使脚形优美,而且增加了脚的表现力。

“直”,是指主力腿和伸出腿的膝盖和后背在没有特殊动作需要情况下,都必须笔直、稳定、有力。无论是最基本的站立,还是最常见的阿拉贝斯克,两条腿均要求从胯到脚背外开,膝盖伸直,使舞姿更显伸延、舒展、清新。

“立”,指脊柱(后背)要直立,挺拔向上,要求演员收腹展胸,绝对不能撅臀驼背。演员身体重心要正确,上身形态要挺拔舒展,这在芭蕾舞中极为重要,其关键是形态美。

“弧”,是要求演员的手臂要流畅,呈弧形,有“感觉地”运用手臂。手型应柔若无骨地显示出柔和的圆形。所有尖锐的棱角,如臂肘的弯曲是芭蕾规则所不容许的。

“长”,是要求演员的腿、脚及身体线条要修长,这与芭蕾舞作为一种以下肢动作为主的舞蹈有直接的关系。

2.足尖技巧,芭蕾舞女演员的足尖技巧和脚尖技巧的使用,是芭蕾舞区别于其他舞种的显著特征,因此有人称芭蕾舞之为“足尖舞”。这不但突出了女演员修长的双腿和轻盈感,而且增加了技巧和表现力。

3.舞蹈是一门技巧性很高的艺术,而芭蕾的技巧性则被公认为是难度最高的。芭蕾的技术技巧包括旋转、跳跃、脚尖控制和双人舞技巧等。

(二)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赏析

1.剧情简介:贫农女儿吴琼花受到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残酷压迫,惨遭南霸天的毒打。当昏死在地的琼花在电闪雷鸣中惊醒过来时,遇到化装成华侨富商的红军干部洪常青和通信员小庞。琼花在他们的帮助下,决心走上革命道路。她来到娘子军营地,要求参加娘子军队伍。

洪常青认出琼花,连长批准琼花入伍,并发给她一支枪,娘子军战士们决心打下椰林寨、活捉南霸天。南霸天的公馆宾客满堂,正为南霸天做寿。化装成华侨巨富的洪常青到来,南霸天见他气度不凡,接到寿礼后对他更是深信不疑。夜深,琼花带领一名女战士化装成丫头,潜入南府,准备里应外合捉住南霸天。但琼花见到仇人分外愤怒,贸然行动致使南霸天漏网。连长严肃批评了琼花并收回她的枪,让她深刻反省,琼花对自己的错误悔恨不已。

部队又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洪常青为掩护主力不幸被俘,面对凶残的敌人,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琼花继任党代表,带领娘子军配合主力解放了椰林寨,击毙了南霸天。

2.欣赏提示:1963年,中央芭蕾舞团决定将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成芭蕾舞剧,以响应当时艺术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要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原创作品,这部首演于1964年的经典“样板戏”,40多年来,跨越了不断变换的历史风云,从未离开过中国的芭蕾舞台。据不完全统计,这部“红色经典”已经在中国上演了约2500多场,写下了中国芭蕾史上的一段传奇。

作为新中国芭蕾舞台上的佼佼者,《红色娘子军》将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民族风格相融为一体。芭蕾这门艺术本来是舶来品,其中充斥着公主与王子的浪漫影像。很难想象,用军帽、军鞋、长衣和长裤装扮的芭蕾舞剧所刻画的革命者形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但恰恰这种对古典芭蕾的挑战与背叛,展现出了中国芭蕾独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情。它在芭蕾舞台上塑造的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三)外国芭蕾舞剧《天鹅湖》片段赏析

1.剧情简介:全剧分为四幕和尾声,取材于德国中世纪民间童话:美丽的公主奥杰塔在森林湖畔嬉戏,惊动了魔王,他将公主变成了天鹅。在王子成年之日,与伙伴们欢乐舞蹈,天空一群天鹅飞过,王子追奔天鹅到森林湖畔,群鹅中戴皇冠的就是公主奥杰塔;王子举弓欲射,奥杰塔哀诉心中委屈,王子决心要以纯真的爱情战胜魔王,让她重返人形,两人信誓旦旦,互吐衷肠。魔王为破坏王子与奥杰塔的誓言,带着变成奥杰塔的女儿——奥杰丽娅闯进了王子选后的宴会大厅。王子误认为她是奥杰塔,与他跳起了著名的黑天鹅双人舞。坠入陷阱的王子正要对天起誓,这时仿佛看见窗外绝望的白天鹅,方知受骗,不顾一切冲出宫门,湖畔边奥杰塔痛苦地向同伴们诉说“王子负心”的不幸,决意一死了之。王子赶来请求宽恕,王子与魔王展开了殊死搏斗,爱情的力量终于战胜了邪恶。乌云散尽,大地生辉,恢复人形的姑娘们自由起舞,王子与奥杰塔迎着晨曦庆幸新生。

2.欣赏提示:《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并称为柴可夫斯基三大舞剧。《天鹅湖》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的芭蕾舞剧,它有着严谨的审美规范,在总体结构和双人舞的编排上都形成了严格的程式,尤其是慢板、变奏和终曲组成的,转为男、女主角炫耀舞技的“大型古典双人舞”程式的确立,使彼季帕赢得了“古典芭蕾之父”的美誉。

《天鹅湖》的最初创作却有一番曲折的经历。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天鹅湖》音乐时,注入了交响思维,这可以说是芭蕾音乐领域的一场革命。遗憾的是当时的芭蕾舞编导,还远远没有成熟到能正确理解和体现柴可夫斯基新的舞蹈音乐的程度,以至于他们按照自己陈旧思维任意调整音乐,导致了《天鹅湖》在1877年莫斯科的首演失败。直到18年之后在两位杰出的俄罗斯编导彼季帕和伊万诺夫的共同努力下,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天鹅湖》才重新获得真正的生命,这时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已在一年前离开了人间。《天鹅湖》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品,又是现代交响芭蕾的一次试验,这部作品的成功,使古典芭蕾达到顶峰。

《天鹅湖》剧中第二幕的处理,成了古典芭蕾集体舞编排的典范,这种多层次、多变化的队形,不仅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交响织体,而且强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形象,对主人公的内心冲突给以反衬,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另外,“四小天鹅舞”是第二幕中一段天真、活泼的快板,表现奥杰塔向王子叙述自己童年的欢愉时光,是奥杰塔自传体“天鹅组曲”的组成部分,是非常著名的一个舞段。

在第三幕中,编导彼季帕运用了代表性舞蹈烘托了华丽宏大的场面。其中,西班牙舞、那不勒斯舞、匈牙利舞、马祖卡舞等多彩多姿的代表性舞蹈为舞剧增添了多样性的色彩,成为剧情向前发展的动力。在舞剧中,创造性地设计出象征白天鹅的“主导动作”——高傲的阿拉贝斯克,舞姿单腿半蹲或直立,另一腿向后伸直,与支撑腿成直角,伴随着不屈的向上飞跃的舞姿;两臂波动,双脚带着身体平衡地旋转,翻动手掌遮住脸部,回避外人的目光,显露出羞涩腼腆的姿态。这些基本的舞蹈语汇,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重现或变化,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了“白天鹅”的特定形象。

四、现代舞

(一)现代舞的特点

现代舞有着独特的品格和特点。首先,它背离传统,反对一切舞蹈传统观念,主张任何东西都是可能的;其次,现代舞拒绝模仿,强调对舞蹈的革新和创造,不断创新,永远不袭前人的遗产;再次,现代舞主张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现“自我”本能,属于“一种相对较为开放的舞蹈体系”。

(二)现代舞《走·跑·跳》赏析

1.简介:中国现代舞的开拓者是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戴爱莲和贾作光等人。中国舞蹈艺术家立足民族艺术,不断探索和创新,将国外现代舞的表演技法与中国现实生活相结合,创作出大量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如《走·跑·跳》、《再见吧!妈妈》等。

《走·跑·跳》是一部反映和平年代士兵生活的优秀作品。作品从普通的队列训练中“走”、“跑”、“跳”三个动作原型,集中反映了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

2.欣赏提示:舞蹈伊始,一群英姿飒爽的年轻士兵随着音乐的进行,以昂扬的姿态映入眼帘。接着,以几组纵队的交替变化,展现出训练场上的井然有序,在战士们的穿行中年轻的教官腾空跃出,他身影迅捷,动作技巧高超,展示着新一代军人过硬的技术本领。舞蹈的中段,表现的是炎炎烈日下的日常训练,酷热考验着每一位士兵。这时出现了一名战士在训练时数次晕倒而又坚持不懈的场景。当战友们将他托起时,那庄严的军礼颂出军中男儿热血沸腾的人生理想,这一场面深深地感染每一位观众。在教官的带领下,战士们走得越发稳健有力、跑得敏捷机灵、跳得迅猛如飞,腾空翻跃似风驰电掣,将舞蹈推向高潮。最后,在强音处戛然而止,画面定格在那饱含激情的军礼中。

作品的编导将视角投向普通士兵的日常训练生活,在舞蹈动作语言上结合了现代舞的技巧。走、跑、跳本是军人行为的三种基本形态,编导却把三个单调枯燥的动作用舞蹈语言重新表现,赋予其无穷的韵律,使之多了一分潇洒和亮丽。《走·跑·跳》在军旅题材作品创作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独舞赏析

(一)《扇舞丹青》

1.简介:《扇舞丹青》的表演形式为女子独舞,由佟睿睿编导,舞蹈的音乐是根据民族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改编而成。2000年首演于北京,2001年荣获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一等奖;第三届荷花奖舞蹈比赛一等奖。

《扇舞丹青》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动态地展现了“纸上的舞蹈”,可谓文治“舞”功。作品通过表演者似飞腾狂草、像描画丹青般的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在整个舞台空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意味的形象,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熔于一炉,达到了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营造了一个恬静、雅致的舞台意境。

2.欣赏提示:《扇舞丹青》是一个极富舞蹈本体特征的作品,它的一大特点是重其韵律,不随意乱用技巧,不张扬,不浮躁。舞蹈未设置任何情节,没有戏剧的冲突,无需更多外在手段的帮助,仅靠舞者的身体和那把扇子,通过舞者身体那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将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相结合,将一个看似平常的舞蹈,做到与书法、绘画笔韵之美比肩。与以往女子古典舞相区别的是,它打破了阴柔为主的风格,增加了刚性质感的表现。作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它那“闪、转、腾、挪”的动势,“回”、“流”的形态以及瞬间止息如红日欲出、满弓蓄势的感觉等,无不体现出了中国舞独有的舞蹈韵味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它既具有无限的超越美,又有不设不施的自然美,这不但是舞蹈艺术所崇尚的,而且是中国人一直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因此,《扇舞丹青》无愧为赏心悦目的“墨舞”精品。

(二)《雀之灵》

1.简介:《雀之灵》的表演形式为女子独舞(傣族),由杨丽萍编导,张平生、王浦建作曲。该舞蹈于1986年首演,曾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和表演两项一等奖。

杨丽萍,云南大理人,白族。从小受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舞蹈天赋。1979年,在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中,她在大型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所扮演的孔雀公主获得表演一等奖。1986年,演出《雀之灵》获得成功后声名鹊起,先后多次赴泰国、新加坡、缅甸、菲律宾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广泛欢迎。

2.欣赏提示:《雀之灵》表现的是一只晶莹洁白的白孔雀迎着晨曦,踏着露珠,轻梳羽翅,时而俯身畅饮,时而的抖动着彩羽,时而飞旋身姿的情景。美丽的倩影映衬在初升的太阳的光芒之中,那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体现了傣族人民对和平、幸福和美满生活的向往。

作品的成功,首先表现在对傣族舞蹈注入现代的新的舞蹈元素,舞蹈一反以往孔雀舞的形态模式,大胆挖掘创造出更加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语汇;舞蹈摆脱了民族舞蹈中通常习用的描摹和再现生活的模式,而是抓住了“情”字,是“以心造舞”所营造的生命颂歌。作为舞蹈编导和表演者的杨丽萍,在创作和表演中,把自己的生命和最动人的情感与舞蹈的美融为一体,充分运用了手臂、肩、胸和头部的闪烁性动作表现了神奇、幽深的意境,突出了孔雀的生命活力,从而使舞蹈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六、群舞赏析

(一)《踏歌》

1.简介:《踏歌》的表演形式为古典女子群舞,由孙颖编导并作词作曲。首演于孙颖古典舞《炎黄祭》专场,1998年6月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

踏歌,是一种歌舞相结合的自娱性舞蹈形式,所谓“踏地为节、边歌边舞”正是这种自娱性舞蹈的特征。踏歌,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主要特点是采用唐代软舞中常用的载歌载舞、歌舞并举的形式,使舞蹈充分体现了舞者自娱自乐、悦然自得、舒畅轻松的情调。

2.欣赏提示: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和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形态。其中拧腰、倾胯所形成的“三道弯”体态将“弱柳扶风”的佳人气质尽显;那“飘飘欲仙、缓急相容”的水袖使得舞者在含蓄委婉之间更兼俏皮。作品饱含古典舞欲左先右、欲走先留的含蓄之美;在水袖的运用上,糅合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更加细腻地描绘出“春江日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新词婉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的景致。《踏歌》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诗情画意,更在于编导在舞蹈史学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将古典与现代融会贯通的艺术造诣。

(二)《黄土黄》

1.简介:《黄土黄》的表演形式是群舞,由张继刚编导,汪镇宁作曲,1991年首演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1994年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作品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91届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于1991年7月首演。编导张继纲曾长期在山西从事舞蹈工作,十分熟悉黄河两岸的民俗文化。他自认是“农民的儿子”,始终固守着“黄土情结”,他笃信“有一把黄土就饿不死人”这一朴素深刻的农耕文明精神。舞蹈选用山西胸腰鼓秧歌的形式,将一个民族的甜、酸、苦、辣在原生态节庆舞蹈狂欢的激越中显现出来,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质朴、勤劳、乐观的性格,以及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2.欣赏提示:帷幕拉开,横亘无垠的黄土高坡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传来阵阵号子声,一群光膀、穿着拐脚裤的汉子和裹着红头巾的姑娘,绑着胸腰鼓,在铿锵有力的鼓声中,伴着沉重的呐喊声,迈着沉稳的步点向前走来。汉子们的粗犷质朴,与女子们的阴柔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生活在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上的人们却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情感。

随着鼓声节奏逐渐的加强,汉子们两手交替由上而下敲击胸鼓,由半蹲到直立再到向上跃起,不住的敲鼓呐喊,让人强烈感受到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们,虽然备尝艰辛,但依然乐观、悠然自得,洋溢着生命活力,此为舞蹈的高潮。而女子们则双手划“八字”上场,与汉子们左右敲鼓、幅度逐渐加大、从原地向上跃起,并不断重复这一动作的场景融为一体。就在这不断的重复之中观众的心被撞击至兴奋状态之时,一个独舞“老人”上场,他跪伏在地、用颤抖的双手挥洒着黄土的舞蹈造型,与正在无休止狂舞的群舞形成高低、动静之间的对比,造成极强的反差效果。这正是舞蹈主题的写照:“有一把黄土就不会饿死人。”

《黄土黄》之所以感人,因为它把“黄土文化”的魅力推到了极致,编导追求的是“以动作的意义表现情感”。尤其是在结束时,那俯身跪地的男子用颤抖的双手扬起漫天黄土这一形象,是作品的点睛之处,它使得“黄土地”的精神得以升华。

思考与实践

1.举例说明舞蹈的类型。

2.观看《丝路花雨》并论述其艺术成就。

3.了解交谊舞的有关常识并自学一种交谊舞。

4.排练三人舞并在有关集体活动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