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艺术素养
9469300000010

第10章 器乐作品

第一节 中国器乐

一、中国民族器乐概述

中国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素以品种丰富、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创造发明了丰富的乐器种类,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器乐作品。

据记载,我国在殷商时期已有乐器20余种,以打击乐和吹管乐器为主,有大鼓、钟、磬等。至周代,乐器种类增加到70多种。先秦时期,根据乐器制作的材料,把乐器归纳为8类,即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八音”。金类乐器如钟,石类乐器如磬,土类乐器如埙,木类乐器如籾,丝类乐器如琴,竹类乐器如箫,匏类乐器如笙,革类乐器如鼓。

汉以后,由于与周边兄弟民族以及中亚、南亚各国建立了广泛联系,文化交流频繁,乐器增加了横吹笛、笛、曲项琵琶(现今琵琶的前身)、筚篥(即现在的管)、铜鼓、羯鼓和腰鼓等,其中有些乐器成为民族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乐器数量大增,特别是鼓类乐器获得很大发展。另外,出现了拉弦乐器,开辟了乐器演奏的新领域。宋代之后,出现了马尾胡琴,以及阮琴、月琴等50多种弦乐器。明清时期,各种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的器乐演奏形式遍布全国,种类繁多,如北方的弦索乐,南方的丝竹乐,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的鼓吹乐,陕西、广东等地的吹打乐等。随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发展,先后出现了板胡、京胡、四胡和坠胡等。明代由波斯传入的扬琴和唢呐等也在我国扎根并得以发展。20世纪初,民间还有一些新的乐器陆续出现,如喉管、粤胡等戏曲伴奏乐器。

1949年以后,民族音乐事业蓬勃发展,改良乐器的工作亦有显著成绩,大批常用乐器经过改革,性能和表现力大为提高,有一些久已弃用的乐器,如箜篌等,经改良后重放异彩。为了配合新型民族乐队的需要,在吹、拉、弹、打乐器形制的基础上,还研制成功了一批中音、低音乐器和定音的打击乐器,如革胡、拉阮等,开辟了乐器发展的新途径。至此,在我国流传使用的民族乐器约有200余种。

中国民族乐器按乐器的演奏类型可分为:拉弦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

二、中国器乐曲赏析

(一)独奏曲

1.古琴《高山流水》

欣赏提示:《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又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在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之意”。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

《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中,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达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古筝《渔舟唱晚》

欣赏提示: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楼树华于1936-1937年间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另一说是金灼南根据山东民间筝曲《双板》等改编,后经楼树华再度加工而成。乐曲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字。乐曲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和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用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美;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其旋律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从全曲看,“徵”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造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快情绪;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3.琵琶《十面埋伏》

欣赏提示:《十面埋伏》简称《十面》,是传统琵琶武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不详,乐谱记载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早在明末清初,王猷定在《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琵琶曲《楚汉》的情景,这个《楚汉》便是《十面埋伏》的前身,可见此曲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此曲描写楚汉战争时,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溃楚军,刘邦大胜,项羽自刎于乌江。乐曲着意渲染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

4.二胡《二泉映月》

欣赏提示:《二泉映月》是一首民族风格十分浓郁的二胡独奏曲,它是华彦钧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作品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全曲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由引子、6个段落及结束句组成。

相关链接华彦钧(1898-1950),民间音乐家,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自幼随父亲华清和学习演奏笛子、琵琶和二胡等乐器。15岁时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约1928年,他双目失明,由于社会动乱,道产已变卖殆尽,而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人们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他的大部分器乐作品出于这个时期。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

5.唢呐《百鸟朝凤》

欣赏提示:《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和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作品以热情的旋律,生动描写了百鸟和鸣、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是从“山东鼓吹”衍变而来的。自搬上舞台以来,经过多次整理改编。20世纪70年代,在唢呐演奏家任同祥演出版本的基础上,陈家齐按各段不同的意境,分别标注了8个小标题,使乐曲的层次结构及情趣对比更为紧凑合理。这8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雀啼晓、春回大地、莺歌燕舞、林间嬉戏、百鸟朝凤、欢乐歌舞、凤凰展翅和并翅凌空,此曲是一首循环体结构的乐曲。

(二)合奏曲

1.民乐合奏

(1)《春江花月夜》

欣赏提示:在民族器乐曲中,有一首与文学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用了5个互不相干的单音名词作为诗的题目,便把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展现出来,而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被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变奏体结构,共分10段: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腪乃归舟和尾声。

(2)《彩云追月》

欣赏提示:1932年,任光与聂耳一起排练了一批民族管弦乐曲并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乐曲通过各种乐器的细腻编配,以具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和轻快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曲调悠扬而抒情。

(3)《金蛇狂舞》

欣赏提示:《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曲。乐曲短小精悍、欢快流畅,演奏形式生动活泼。该曲出色地运用了民族传统打击乐器,用铿锵有力的锣鼓,有时做间奏,有时与丝竹乐队对奏,有时与曲调同时奏鸣,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表现了在我国传统民间节日中人们舞动巨龙、锣鼓喧天的欢乐场景。

相关链接聂耳(1912-1935),出生于云南省昆明。1918年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聂耳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1931年4月,聂耳考入黎锦辉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他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1932年11月,他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1933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厂前身,主持音乐部工作,同时建立百代国乐队,这一年也是聂耳最多产的一年。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2.管弦乐

(1)《北京喜讯到边寨》

欣赏提示:《北京喜讯到边寨》原为作曲家郑路所写的管乐合奏曲,后郑路与马洪业合作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全曲由5个具有鲜明特征的主题和第一主题的反复再现构成,每一主题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通过调性和力度的不断变化,使音乐富于对比。舞蹈性的节奏和伴奏贯穿全曲始终,将各主题的风格统一起来。

(2)《春节序曲》

欣赏提示:《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所作的《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954-1955年间。因这一乐章最受欢迎,所以常单独演奏。这首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的概括描述,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春节时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欢乐场面。

相关链接李焕之(1919-2000),1936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萧友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厦门、香港从事创作。1938年8月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二期)学习,结业后留该院任教并主编《歌曲月刊》和《民族音乐》。1946-1948年在晋察冀根据地华北联合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委员会主任和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等职。1979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任主席。主要作品有群众歌曲《民主建国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管弦乐曲《春节组曲》,第一交响曲《英雄海岛》,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和电影音乐《暴风骤雨》等。

3.交响乐

(1)《红旗颂》

欣赏提示:《红旗颂》是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取得了成功。《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是引子,嘹亮的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号角音调,描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

相关链接吕其明,作曲家,安徽无为人。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历任上影乐团团长、上海电影总公司音乐创作室主任,是中国音协第四、五届理事。曾为《铁道游击队》、《家》、《红日》、《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南昌起义》、《雷雨》和《非常大总统》等近40部故事片,10余部纪录片作曲,并为《秦王李世民》、《向警予》、《秋海棠》和《阮玲玉》等10余部电视连续剧、广播剧作曲。其中《庐山恋》的插曲《啊,故乡》和歌曲《你应当留下什么》曾获全国优秀歌曲奖。在影片《城南旧事》的音乐创作中,以别具一格的乐思、富有时代感的旋律,使影片音乐和画面在风格上和谐一致,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其他音乐作品有交响乐《郑成功》、交响诗《铁道游击队》、随想曲《霓虹灯下的哨兵》、序曲《红旗颂》和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10余部,以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歌曲百余首。

(2)《人民英雄纪念碑》

欣赏提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作曲家瞿维创作的一首史诗性的交响乐,表达了人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缅怀先烈的英雄业绩时,所产生的无限崇敬之情。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一百多年以来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碑座四周镶嵌着用汉白玉雕刻成的八块革命历史浮雕,即“焚烧鸦片烟”、“金田村起义”、“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乐曲采用奏鸣曲式结构,描写了人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所产生的联翩浮想;作曲家用回忆的手法,对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献出生命的烈士们表示深切哀悼和怀念,以及对他们在革命生涯中建立的功勋进行了概括和描绘。这首交响诗并没有描写每一幅浮雕所表现的具体革命历史事件,而是主要描写了人民英雄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相关链接瞿维(1917-2002),原名瞿世雄。1933年进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师范系学习音乐和美术。1939年9月,赴陕西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次年2月,他与作曲家马可转赴延安。1945年春,他与马可、张鲁、向隅和李焕之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瞿维从参加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将之改编成同名电影和芭蕾舞剧,都付出了大量心血。新中国成立后,瞿维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和中央电影局作曲训练班教员。1955年9月,他作为国家特别选修生被送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作曲。1959年9月,他毕业后回到上海,就职于上海交响乐团。1963年,他创作完成了一部脍炙人口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并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幻想曲《白毛女》、钢琴曲《洪湖赤卫队》、幻想曲《光辉的节日》、组曲《白毛女》、室内乐《仙鹤舞》、交响诗《红娘子》及钢琴与乐队《音诗》等。

4.协奏曲

(1)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欣赏提示:《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1959年首演于上海,获得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在国内外被誉为“民族的交响乐”。这部作品的题材选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乐曲选取了故事中“相爱”、“抗婚”和“化蝶”三个主要情节作为主要构思布局,深刻而细致地描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爱情,突出地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势力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曲结构为不完全的奏鸣曲式,曲中有用于提示情节的小标题,如爱情主题、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同读共玩、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和投坟等。

(2)钢琴协奏曲《黄河》

欣赏提示:钢琴协奏曲《黄河》是由殷承宗、孔祥东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吸取黄河两岸劳动歌曲尤其是黄河船夫号子作为音乐素材,描写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和黄河两岸劳动人民的乐观情绪。钢琴与乐队以丰富的音响效果形成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一幅黄河船夫搏击风浪的壮丽画面。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以黄河文化源远流长象征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的热情颂歌,充满宏伟、豪放和深沉的激情。由大提琴奏出的主题作引子,壮阔而热情,内在而深切。这一主题由钢琴深情地奏出,它叙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曲折宛转,继而又奔腾起伏、恢弘博大的壮观景象,展现出一幅黄河与中原大地交相辉映的河山美景,是完美的抒情篇章。

第三乐章:黄河愤。以原大合唱中的《黄水谣》与《黄河怨》作素材发展创作而成。《黄水谣》叙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黄河怨》则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污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这两段音乐素材通过协奏曲在《黄河愤》中得到了新的展示,以长笛吹奏出明快的引子带出钢琴欢畅的乐段。朴素动人的曲调,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倾诉着人们在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当日军入侵,钢琴首先奏出了深沉的和弦及伤感的旋律,继而是充满激愤的乐音,乐队强烈的呼应,这是对敌寇的残暴发出的强烈控诉。从愤恨的高潮转入深沉的思考,在带有无限伤痛的和弦中渐渐转入下一乐章。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铜管乐发出警号,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各种乐器分别配合钢琴反复予以变奏,造成了此起彼伏,层层高涨激越之势,犹如咆哮的黄河,后浪推前浪,犹如觉醒的民众,万众一心,端起了土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在声势不断加强之中,乐曲一次次推向高潮,营造出了一个气势恢弘的音乐场面,预示着在辽阔的黄河两岸乃至整个中华大地上,这场保卫民族保卫祖国的抗战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全曲在第四乐章揉进《东方红》的主旋律,赞美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成就。

第二节 外国器乐

一、外国器乐与管弦乐队概述

早先的乐器只是简单的传声筒,后来发展成为管乐器,然后才产生了弦乐器和键盘乐器。约在9世纪左右,出现了弓弦乐器,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提琴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出现了古大提琴家族以及后来的小提琴家族。维沃尔琴和琉特琴成为当时流浪艺人和游吟歌手的重要乐器。由于缺乏古乐器、乐谱以及专门的文字记述,人们已无法对16世纪以前的器乐音乐进行更为详尽的研究。

16世纪以来,音乐艺术虽然历经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已出现了处于萌芽状态的器乐合奏形式,但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乐队及配器,乐器组合一般都较为偶然和随意。但器乐和声乐作为两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开始逐渐地区别开来。17世纪巴洛克音乐时期,器乐音乐获得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如斯特拉迪瓦利家族等伟大的小提琴制造家族。几乎所有的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都在构造上得到变革,管风琴和古钢琴成为主要的键盘乐器,一批独立的器乐曲已经产生,在重要性上已经赶上了声乐曲,使得巴洛克时期成为有史以来器乐可以与声乐相媲美的第一个时期。[周世斌编著:《音乐欣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版,第192页。]

巴洛克时期至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管弦乐队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进入17世纪后,以蒙特威尔第为代表的新流派开始尝试管弦乐队独立发展的道路。蒙特威尔第在其歌剧《奥菲欧》中使用了3种大小不同的古提琴、长笛、双簧管、古代短号、小号、长号、竖琴、羽管键琴、小风琴和簧风琴等约40人演奏的乐队;自此以后,乐队的简单组成形式便出现了。而且他在创作中已明显地倾向于将乐队划分为弦乐组和管乐组,并将弦乐器划分为伴奏和主奏两大类。因此,这部歌剧问世的1607年被音乐史家们视为第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诞生的信号。1609年,法国皇家乐队中已有22件提琴类弦乐器和12件吹管乐器,这被看做是现代管弦乐队形成的信号。此后,管弦乐队不断获得发展,合奏组成的类型已成形,几种独奏乐器逐渐分化出来。弦乐器,特别是小提琴,越来越上升到重要的地位。到巴洛克后期,管弦乐队就以音色、音质更趋美好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为乐队的基础和主要力量,又配以木管乐器中的长笛、双簧管、大管,铜管中的小号、法国号和打击乐器中的定音鼓等。虽然此时的乐队配置尚未稳定,编配方法也不成熟,但已为管弦乐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古典乐派时期,欧洲的管弦乐队有了极大的发展,很多重要作曲家都以创作器乐曲为中心,乐器的制作得到进一步改进,管弦乐队各组乐器的种类、数目、音色以及各组乐器之间的关系逐步地协调、平衡和稳定下来,钢琴逐渐取代了古钢琴的地位,出现了钢琴与弦乐以及木管乐重奏等组合形式。1800年以后,各类乐器的性能特点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管弦乐队千变万化的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被挖掘出来。1800年,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的演出标志着现代管弦乐队规模的确定,其4个组成部分: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已经定型和完善。[周世斌编著:《音乐欣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版,第193页。]

19世纪浪漫派时期,由于浪漫乐派对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和情感的抒发以及对音乐形式的不断追求、大胆探索和实践,使管弦乐队的规模更加扩大,音响方面的潜能得到更深的挖掘和充实,管乐器增加了机械结构,改进了指法系统,扩大了音域,改善了音色。配器法的不断丰富使乐队的表现力得到增强。

进入20世纪,伴随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各类电声乐器的出现,模拟管弦乐队效果并能够创造出新的音响效果的电声乐队不断涌现,这对传统的管弦乐队产生了冲击,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管弦乐队乐器的分类

管弦乐队按照乐器构造性能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5大类: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和键盘乐器。

1.弦乐器。主要是指提琴家族的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4种。2.木管乐器。主要有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等。

3.铜管乐器。铜管乐器的种类繁多,多为喇叭形状,由黄铜或镍等材料制成。常见的铜管乐器有圆号、小号、长号和大号等4种。

4.打击乐器。打击乐器通常用槌、手或以脚踏板敲击共鸣体的表面而发声。一般可分为有固定音高与无固定音高两大类。有固定高音的乐器主要包括定音鼓、管钟、钟琴、玛林巴和颤音琴等;无固定音高的有三角铁、锣、各种形制的鼓、响板和钹等乐器。在现代音乐中,一些常规乐器如钢琴、钢片琴和提琴(通过敲击琴板)也经常被当做打击乐器使用,但它们在分类上不属于打击乐器。此外,为制造特殊的音效效果,非洲和东方民族音乐中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打击乐器,也出现在西方管弦乐队的打击乐部中。

5.键盘乐器。键盘乐器即通过触击琴键而发音的乐器,琴键一般按音高顺序依次排列。最早出现的键盘乐器是管风琴,通常安置于教堂内演奏宗教音乐。它的键盘分2类,分别用双手和双脚演奏,手键盘又通常分为2层甚至5层,各层键盘的构造、功能、音色和表现力都有所不同。14、15世纪时,欧洲出现另一种键盘乐器古钢琴,它是钢琴的前身,包括羽管键琴和楔槌键琴两种类型。自18世纪末叶起,古钢琴逐渐让位于现代的钢琴。钢琴又分为卧式钢琴(琴弦是水平放置的)和立式钢琴(琴弦是上下竖置的)两种。

(二)乐队的形式

按照乐器配置、乐队规模以及演出功能的不同,最常见的乐队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室内乐队。室内乐队是指适于在小型音乐厅或房间演奏的规模较小的管弦乐队,人数从15人到45人不等,但乐器构成与交响乐队相同,主要演奏室内乐或中小型的管弦乐曲。

2.剧院乐队。剧院乐队是供各种类型的歌剧、舞剧及音乐剧等演出所用,规模介于交响乐队和室内乐队之间。为音乐剧伴奏的乐队中,常会加入萨克斯管的演奏。

3.爵士乐队。爵士乐队没有固定模式,一般以小型管乐队为主。演奏主旋律的管乐器常由小号、短号、单簧管、萨克斯管和长号组成,常见伴奏乐器如钢琴、鼓、小提琴、大号、低音提琴、班卓琴和吉他等。

4.摇滚乐队。摇滚乐队亦无固定模式,最初常由4至6位乐手组成,乐器一般有爵士鼓、低音提琴(只用手指弹奏)、1把主奏吉他、1把低音电吉他、萨克斯管和钢琴。“披头士”乐队确立了3把吉他、1架鼓的基本建制,这些乐器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转为电子化,钢琴再很少使用。

(三)交响管弦乐队

交响乐队是规模最大的管弦乐队,一般由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和打击乐组4个部分构成,演奏者一般在90人以上,能够演出大型的复杂的交响乐协奏曲等作品。大规模的器乐演奏团体,称为管弦乐团,近代的管弦乐团又称交响乐团或交响管弦乐团。

二、外国器乐曲赏析

(一)独奏曲

1.钢琴

(1)贝多芬的《月光曲》

欣赏提示:《月光》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协奏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2)肖邦的《升c小调即兴幻想曲》

欣赏提示:肖邦一共写过4首钢琴即兴曲,从这4首小曲中我们可以看出肖邦的音乐天才。肖邦的4首即兴曲中,以这首《升c小调即兴幻想曲》最为脍炙人口。这首作品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第一和第三部分为升c小调,中间部分是如歌的行板。第一部分乐曲是激动的快板,类似练习曲的快速流动的主旋律,热情奔放富有幻想色彩;中间部分抒情,明朗的旋律与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它比第一部分更加奔放、激越,随着旋律的不断上升,力度逐渐加强,把情绪再次推向高潮。这是肖邦24岁时的作品,却直到他去世之后,才在乐谱夹内被人发现,于1855年出版,标题《幻想》则为出版时所取。

2.小提琴

(1)马斯涅的《沉思》

欣赏提示:小提琴独奏曲《沉思》是根据同名歌剧《泰伊思》改编而成,原曲为马斯涅的歌剧《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历来被作为最优美的小提琴曲之一,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涅的代表作品。其曲调婉转抒情,乐曲结构简单,为虔诚的行板,D大调,4/4拍子。

歌剧《泰伊思》剧情为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4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沦落于风尘的女伶泰伊思由于受到修道士雅达那耶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这段间奏曲表现了泰伊思厌倦世俗,而产生通过信仰宗教来求得解脱时的心态,由于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华丽而富有色彩,刻画人物感情的手法颇为细腻,营造着一种朦胧的美,在小提琴独奏曲中,它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乐曲第一段宁静祥和,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题,犹如少女虔诚地向上帝敞开心扉祈求上帝的饶恕。乐曲第二段几次转调和使用变化音,使音乐的情绪很不稳定,表现了泰伊思内心的矛盾挣扎。第三段乐曲又恢复平静,再度出现最初的旋律,虔诚的祈祷得到了实现。小提琴在结尾处推向了高音区,在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而结束。仿佛被净化的灵魂飞向上界,表达了对美好天国的遐想和自身得到满足的精神享受。

(2)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

欣赏提示: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卜赛之歌》,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它那荡气回肠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吉卜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作者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全曲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作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

第三部分: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这一旋律广为人知。

第四部分:2/4拍子,急变为极快的快板,有与第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卜赛民族性格能歌善舞的另一面。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二)室内乐

“室内乐”的意思是指重奏音乐,演奏者从两人到八九人不等,每人演奏一个声部。这一点与管弦乐不同,管弦乐中每一个声部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演奏者演奏。室内乐的基本特点是亲切与精致,它的自然环境是家庭。在这种音乐中,我们既找不到交响乐中的波涛与雷鸣,也找不到歌剧舞台上的宏伟气势,它的戏剧性是内在的,每一种乐器都要充分地表现自己,但演奏风格不同于独奏家风格。在人们鼓励演奏家努力表现自己的个性的地方,室内乐演奏家则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挥作用。

1.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

欣赏提示:《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18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年在维也纳完成,并以“小夜曲”命名,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莫扎特一生中创作有13首小夜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首G大调弦乐小夜曲。这是一首充满纯朴和真挚情感的轻快乐曲。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为《弦乐小夜曲》或《G大调弦乐小夜曲》。

这部作品共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结构,具有进行曲风格;第二乐章,行板,抒情的浪漫曲,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第三乐章,短小、精致的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结构;第四乐章,快板,回旋奏鸣曲式结构。

相关链接弦乐四重奏,顾名思义,就是“由4把弦乐器组合而成的室内乐形式”。它包含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以及1把大提琴,是目前最主要和最受欢迎的室内乐类型。

2.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欣赏提示:柴可夫斯基共写了6首室内乐作品,以《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最优秀,作于1871年,其中又以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最为突出。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是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低音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这一乐章与其他乐章相比,转入内心世界的揭示,缓慢、抒情和悠长的民歌曲调配合着复调式的衬腔,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由于演奏时4件乐器都加了弱音器,使色彩更加暗淡、忧郁。

这个作品创作于沙俄反动统治令人窒息的时代,柴可夫斯基亦感到苦闷压抑没有出路,这个缓慢、悲怨的第二乐章正是这种痛苦心灵的倾诉。1877年,列夫·托尔斯泰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当他听到这首乐曲时,被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他说:乐曲让“我接触到苦难农民的内心深处”。

(三)管弦乐

1.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欣赏提示:《蓝色多瑙河》全称《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是约翰·施特劳斯所作的170首圆舞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于1867年。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动人,节奏富于动感,整个结构既统一又有对比,音乐形象鲜明,反映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深厚情感。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为振奋人心,作者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的委托,创作了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曲名和创作动机源自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总谱完成后,由合唱协会成员约瑟夫·魏尔填词,由于歌词平庸,在1867年2月15首次演出的男声合唱曲,效果不佳。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为管弦乐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美以及其他国家,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而后合唱曲也开始流行,歌词由诗人格尔纳特重新创作。

2.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欣赏提示:1924年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发表了交响曲《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他也从而成为世界级作曲家。

《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乐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和声因素以及爵士音乐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也颇具匠心。

(四)交响乐

1.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欣赏提示:《第五交响曲》完成于1808年,贝多芬说它的第一乐章的主题是“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产生于贝多芬创作的全盛时期,整部交响曲都鲜明地体现着创作思维服从于一个中心思想——通过斗争,获得胜利。交响曲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的主题是命运的敲门声;第二乐章作者用顽强的意志和命运一决生死;第三乐章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第四乐章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以光明而彻底的胜利告终。为此,他运用了很多作曲技巧,使整部交响曲各乐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赋予交响乐以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

《第五交响曲》是苦难的贝多芬与残酷的命运作斗争,是用热血和意志凝结而成的史诗。它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人民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伟大思想,歌颂了人民战胜黑暗的封建势力的伟大胜利。

相关链接贝多芬(1770-1827),德国伟大的音乐家。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从小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8岁开始登台演出,12岁担任宫廷乐队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14岁任第二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及《合唱》,序曲《艾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和《热情》等。他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6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他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振臂呐喊,并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是集古典音乐的大成者,同时又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2.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欣赏提示:《未完成交响曲》创作于1822年,舒伯特本来要将它献给奥地利格拉茨市的音乐协会,以表示对协会授给他荣誉会员的谢意,但人们在他去世后的1865年,才发现了交响曲的总谱,而且它只有两个乐章,虽然舒伯特留下了第三乐章前九个小节的草稿,但音乐却到此戛然而止,所以被称为“未完成”。虽然,按照古典交响曲的范式,仅有第一乐章的中庸的快板,加上个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是不能算“完成”的,但舒伯特打破传统,两个乐章交响曲的创作构思已充实完整、自成一体,显示出绝无仅有的艺术魅力。

相关链接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08年成为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歌童,同时在学生乐队演奏小提琴,并学习作曲,在此期间已作有歌曲、重奏曲、钢琴曲和交响曲。1813年起,开始在学校任助理教师,并从事作曲,仅1815年一年内就创作了250余首歌曲。1818-1824年任宫廷音乐教师,去世时还不满32岁。

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能力。他的歌曲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他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与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舒伯特一共完成了1100多部作品,包括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和567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等。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生前备受歧视,死后才得到很高的评价,成为和莫扎特、贝多芬齐名的音乐大师。

(五)协奏曲

1.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欣赏提示: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全曲共分3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欢快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

相关链接柴可夫斯基(1840-1893),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他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富裕贵族家庭中度过的,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可夫斯基毅然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作品有《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作品几乎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首演,10月21日他意外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2.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欣赏提示:《第三钢琴协奏曲》即《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于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曾形容演奏一次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马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作曲家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