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及自然资源
1.历史沿革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简称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国家之一,独立前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该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融合了多种古代文化。公元前8世纪,乌兹别克斯坦的土地上先后出现过巴克特里亚王国、花拉子模国、索格迪亚纳国和安息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相继受到波斯阿契米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军队的入侵。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一度归塞琉古王朝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统治,以后又分裂成坎格尔国、费尔干纳国、大月氏国、哒国、贵霜王国和突厥汗国,我国汉代曾称之为“大宛”。公元8世纪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版图。9世纪~13世纪阿拉伯帝国崩溃后,先后建立了萨曼王朝、卡拉汗尼王朝。11世纪~12世纪以乌兹别克族为主的国家基本形成。13世纪被蒙古人征服。14世纪中叶,阿米尔·帖木儿建立以撒马尔罕为首都的庞大帝国。16世纪~18世纪,建立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浩罕国。19世纪60年代~70年代,部分领土(现撒马尔罕州和费尔干纳州)并入俄罗斯。1917年—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10月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定9月1日为独立日。乌兹别克语为官方语言,俄语为通用语。货币名称:苏姆。现任总统伊斯拉姆·阿卜杜加尼耶维奇·卡里莫夫,任期至2015年。
全国共划分为为1个自治共和国、12个州和1个直辖市: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首府:努库斯)、安集延州(首府:安集延)、布哈拉州(首府:布哈拉)、吉扎克州(首府:吉扎克)、卡什卡达里亚州(首府:卡尔希)、纳沃伊州(首府:纳沃伊)、纳曼干州(首府:纳曼干)、撒马尔罕州(首府:撒马尔罕)、苏尔汉河州(首府:铁尔梅兹)、锡尔河州(首府:古利斯坦)、塔什干州(首府塔什干)、费尔干纳州(首府:费尔干纳)、花拉子模州(首府:乌尔根奇)、塔什干市(直辖市)。
塔什干市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中亚地区主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按人口数量来讲,是中亚最大、独联体内仅次于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的第四大城市。面积260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乌兹别克人、俄罗斯人约占总人口的80%,少数民族有塔塔尔、朝鲜、哥萨克、乌克兰等族。工业有电力、航空、机械制造、金属加工等;农作物以棉花为主,亦种小麦、水稻、蔬菜和瓜类。有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有数座剧院,包括歌剧芭蕾舞新剧院。还有艺术宫、博物馆、公园和体育场等。
2.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乌兹别克斯坦南邻阿富汗,北部和东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东南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土库曼斯坦毗邻。是中亚腹地的“双内陆国”,其5个邻国均无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联结东西方和南北方的中欧中亚交通要冲的十字路口,古代曾是重要的商队之路的汇合点,是对外联系和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的活跃之地。乌兹别克斯坦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国,历史上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联系。
国土东西长1425公里,南北宽930公里,总面积约为44.74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0.3%,在世界各国中排55位。其中土地面积为42.54万平方公里,占95%,水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占5%。沙漠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60%以上。全境地势东高西低。平原低地占全部面积的80%,大部分位于西北部的克孜勒库姆沙漠。东部和南部属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赖山系的西缘,内有著名的费尔干纳盆地和泽拉夫尚盆地。境内有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肥沃谷地。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和泽拉夫尚河。
(2)气候。乌兹别克斯坦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夏季漫长、炎热,7月平均气温为26℃~32℃,南部白天气温经常高达40℃;冬季短促、寒冷,1月平均气温为-6℃~-3℃,北部绝对最低气温为-38℃。
(3)水资源。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双内陆国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的自然蒸发大大超过土地的渗透量。年均降水量平原低地为80毫米~200毫米,山区为100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冬春两季。降雨地域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甚至不超过70毫米~80毫米,只有山区多达500毫米~600毫米。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有100毫米~200毫米,而年蒸发量高达1350毫米~2200毫米。降水少,不能形成径流,难以利用。随着人口增长、水资源需求增加、大规模垦荒、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常年少雨干旱,致使咸海面积急剧缩小、土地沙化加剧,生态极其脆弱。以棉花种植为主的灌溉农业,耗水量大,灌水与排水系统不完善,破坏水质,使绿洲的肥沃土地严重盐渍化,致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乌兹别克斯坦的水资源依靠众多河流,其中主要是阿姆河和锡尔河。阿姆河每年流入平原的水量为79亿立方米,其中只有8%的水量流入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每年流入平原的水量为380亿立方米,其中只有5%的水量流入乌兹别克斯坦。这些河水经过大面积灌溉、蒸发后呈现出河流下游经常性断流水资源匮乏的局面。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乌国的降雨量已从1951年—1980年基准线降了2毫米,依靠阿姆河和锡尔河水源的咸海内陆湖,正在迅速消失。而棉花种植业占乌兹别克斯坦经济中较大比重,这些必然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乌兹别克斯坦3/4的国土是草地沙漠和半沙漠,其绿洲已经开发殆尽,想要进一步开发就需要开拓新的人工绿洲,增添新的灌溉地,这就需要更多的来自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不过这在一定时期很难实现。所以一味靠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增加产量来获取收益的方法已经不可取。虽然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完善自己的灌溉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来讲还是偏低。
同时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都很大,用水分配不合理等,都会造成水源浪费和污染。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虽然极力倡导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是由于资金短缺等各方面原因,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解决。因此,对于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的消极影响还会继续。
(4)能源矿产。兹别克斯坦的能源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三者目前探明储量分别为53亿吨、5万多亿立方米、20亿吨。其中天然气被列为世界十大开采国,年产气量在300亿立方米以上,在中亚仅次于土库曼斯坦,居独联体第三位。此外,金、银、铜、铅、锌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可观。
油气: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储量为2.06万亿立方米(2002年已探明),预测天然气储量达5.43万亿立方米。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费尔干纳州和南部地区。66%为气田,20%为油气田,14%为油田,2002年已证实石油储量8160万吨。碳酸盐储集层中的石油为环烷质石油,含硫低。天然气含大量H2S。主要油田有:坎达格,乌奇克孜尔,科卡亭,帕尔瓦塔什,雅舒阿拉米什克,沙里坎—科贾巴德;主要气田有:加兹林、扎尔卡克斯、穆巴列克、舒尔坦等。布哈拉州的加兹林是大型天然气开采中心。
煤:共发现28个有远景的含煤区。煤储量约20亿吨。其中烟煤储量5300万吨,褐煤储量19.267亿吨。烟煤储量集中在南部苏尔汗河州的两个煤田:沙尔贡煤田(3730万吨)和拜松煤田(1560万吨)。煤层产于侏罗纪地层。沙尔贡煤田产煤层平均厚4.6米。拜松煤田由两大层11个含煤层组成。单层厚度最大为2.4米。
金银:储量分别为金3000吨、银980吨。银主要产于金矿和综合矿床中。最大矿床是穆龙套超大型金矿,位于撒马尔罕州克孜勒库姆沙漠中部。该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为乌拉尔—天山褶皱系构造走向发生转折的地段——南天山海西褶皱带。矿床的东西两侧有两条北东向大断裂:乌拉尔—天山断裂和吉萨尔—奇姆肯特断裂,把这一地区切割成三个构造单元,金矿床出露在其中的中克孜勒库姆构造单元内。此外,3个探明的银矿床待开发。穆龙套以北18千米的科斯马纳奇矿床的银储量较多。
铜:发现900多个各种成因类型的铜矿化点。铜储量集中在阿尔马累克地区三个斑岩铜矿床中:卡尔马吉尔、萨雷一切库、达尔尼。三个矿床估计拥有铜(金属)储量140万吨。
铅、锌:铅、锌储量分别为110万吨和75万吨。铅、锌资源集中在乌中部吉扎克地区的乌奇库拉克矿床和乌南部卡什卡达里亚地区的坎迪扎矿床。
铀:储量估计为11.54万吨(≤130美元/千克铀)居世界第九位。
化工矿产原料:乌兹别克斯坦化工矿产原料有钾盐、岩盐和硫酸盐、矿物颜料、硫、萤石等。岩盐储量88.7亿吨,钾盐储量4亿吨,硫酸盐储量6590万吨。
(5)旅游资源。乌兹别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全国有400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主要集中在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西瓦等城市,主要景点有兀鲁伯天文台、紮敏国家公园、塔什干独立广场、恰特卡尔国家公园、帖木儿广场、恰尔瓦克湖、咸海、古尔—埃米尔陵墓等。
(二)民族宗教及********
1.民族宗教
据乌兹别克斯坦统计委员会初步数据,截至2013年1月1日,乌兹别克斯坦常住人口总量2999.4万人,比2012年初增加43.9万人,同比增长1.5%。其中,城市人口1531.5万人,占总人口的51.1%;农村人口1467.9万人,占总人口的48.9%。人口数量最多的州是撒马尔罕州,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这个州的人口数量有332万多人。人口数量第二的州是费尔甘纳州(328万人),第三位是卡什卡达里亚州(277万人)。人口数量最少的州是锡尔河州(73.95万人)。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130多个民族,乌兹别克族占80%,俄罗斯族占5.5%,塔吉克族占4%,哈萨克族占3%,卡拉卡尔帕克族占2.5%,鞑靼族占1.5%,吉尔吉斯族占1%,朝鲜族占0.7%。此外,还有土库曼、乌克兰、维吾尔、亚美尼亚、土耳其、白俄罗斯族等。
乌兹别克斯坦虽然以主体民族名称为国名,但国家的建立并不完全是以自然的民族为基础,而是在苏联民族划分、国家疆界确定等时期包含了诸多人为的因素,这也是乌兹别克斯坦今天诸多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问题在中亚各国中较为突出,是中亚地区********的多发区,其根源主要是中亚民族历史上的混居和近代民族国家的简单划分。1924年中亚5国在苏共领导下按民族特征进行国界划分,由于没有顾及到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际的经济区域被人为地割裂,其结果,造成中亚各国人民的极度不满。
乌兹别克斯坦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居民大多信奉******教,其中撒马尔罕是中亚******文化的中心,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教文化得到充分的恢复,但在复兴的过程中原教旨主义思想渗透进来,“乌兹别克斯坦******运动”、“******复兴党”、“******解放党”等宗教极端组织应运而生,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中亚各国受************侵害最严重的国家。
2.********
(1)政治体制。1992年12月8日通过第一部宪法,规定乌是主权民主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分立;经济以多种所有制为基础。总统为国家元首、内阁主席、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每届任期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最高会议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最高代表机关。最高会议为两院制议会,由参议院和立法院组成。参议院为上院,由100名议员组成。其中84名以不记名方式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12个州和塔什干市(每地6名)选举产生。立法院为下院,由150名议员组成,其中135名由各选区在多党制基础上选举产生,15名由“生态运动”直接推选。每届立法院任期5年。内阁由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及各国家委员会主席组成。1996年12月颁布《政党法》,现登记的政党有4个:人民民主党、自由民主党、“民族复兴”民主党和“公正”社会民主党。此外,2008年2月成立的“乌兹别克斯坦生态运动”既不是政治组织,也不是政党,但却是议员组成部分,作用特殊。
(2)********。实质上乌兹别克斯坦自身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孤立的,这使它从中亚地区脱离了出来。同时,乌兹别克斯坦的这种政策令人费解,因为中亚各国间的相互依存水平是非常高的。如,乌兹别克斯坦很愿意向中国出口天然气,但它与中国并不接壤,其天然气要过境哈萨克斯坦才能到达中国,这意味着它必须与哈搞好关系,早晚都要与哈萨克斯坦进行谈判。卡里莫夫在会见到访的纳扎尔巴耶夫时指出,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并非竞争对手,因为两国的经济条件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任务也没有交叉。但是,迫切的需要又促使塔什干不得不与邻国进行对话。乌兹别克斯坦渴望在这些对话中居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涉及水资源问题时尤为如此。
在关于阿富汗的问题上,乌兹别克斯坦主张与阿富汗接壤的国家与大国就共同调解阿富汗危机进行更广泛的合作,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立场。为了巩固地区安全,乌兹别克斯坦积极向阿富汗提供经济发展援助。援助阿富汗的经济发展可以把对地区有影响力的各大国利益结合起来。其中包括通过乌兹别克斯坦的交通线向阿富汗北部供应能源,发展双边贸易。乌兹别克斯坦赢得大型项目海拉顿—马扎里谢里夫铁路的投标,该项目总造价1.7亿美元,已于2011年竣工,这是阿富汗项目的一项突破。项目完工后将显著增加所有有关国家的货运量,并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助于阿富汗北部省份的经济发展以及阿富汗在中亚市场的一体化。对此类项目的选择完全符合乌兹别克斯坦的战略立场。乌兹别克斯坦一直以来都在强调,解决阿富汗问题不可能只通过军事手段。乌兹别克斯坦的立场是,有必要像建立稳定与安全的坚实基础那样,重点关注经济复苏的基本计划。当然,********因素偶尔会严重影响出口项目向某些方向修建的条件与期限,但中亚的战略目标是使外部的********对抗在本地区能源市场最小化,从而不影响中亚地区安全的总体局势。为降低********风险,乌兹别克斯坦还为自己的能源市场创造条件,即给予各国的石油天然气大公司平等参与开发油气和修建油气加工企业招标的可能性。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乌兹别克斯坦自然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黄金产地之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四金”(黄金、白金——棉花、乌金——石油、蓝金——天然气),但经济结构单一,制造业和加工业落后,苏联时期是工业原料和农牧业产品供应地。近年来,乌分阶段、稳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实行“进口改造替代”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同时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和非国有化,积极吸引外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逐步实现能源和粮食自给,基本保持了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稳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11年乌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3%,工业增长6.3%,农业增长6.6%,服务业增长16.1%,国家预算盈余占GDP的0.4%,通货膨胀率未超过预期。出口种类增多,总量增长15.4%,外贸盈余和黄金储备大幅增加。
1.工业
长期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工业较侧重发展采矿业、天然气、有色金属等重工业部门,加工业、采购、储存、运输业发展滞后。苏联解体以后,经济困难使这些企业多数失去了活力,资金的匮乏使这些设备老化的企业无法进行更新改造,产品没有竞争力。2011年工业总产值为416559亿苏姆,增长6.3%。主要部门为能源、电力、黑色和有色冶金、化工、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建筑材料、轻纺、食品等。
2.农牧业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古老的灌溉农业国,所处气候带有利于广泛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特点是灌溉农业的水利基础设施非常发达,总耕地面积为360.85万公顷,农业人口达1660万。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30%,出口创汇额占60%,从业人员占全国的30%左右,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现有农业用地223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03.4万公顷,牧场面积1285万公顷。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在600万~650万吨左右,主要产品有小麦(约占粮食作物产量的90%)、大米。农业支柱产业是棉花种植业,桑蚕业、畜牧业,蔬菜瓜果种植业也占重要地位。棉花年产量占苏联棉花产量的2/3,居世界第四位,被誉为“白金之国”。畜牧业较发达,畜牧业以生产毛、肉为主,生产和出口大量羔皮,年产量占世界第二位,粗羊毛年产量约2万吨。养蚕业发达,年产蚕茧约1.6万吨,占世界第六位。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五大产棉国,第二大棉花出口国,平均棉花(籽棉)年产量为350万吨,棉花种植业是农业的支柱产业。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数据,2010年种植面积134.3万公顷,粮食总产值达695.2万吨、瓜果334万吨、各种蔬菜634.64万吨。受益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的上涨,2010年棉花出口额近15亿美元。2011年农业总产值为196336亿苏姆,增长6.6%。
3.社会发展现状
2011年国家预算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4%,全年通胀率为13%。自2003年10月15日实施汇率并轨后,保持本币苏姆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金融市场较为稳定。
乌政府注重居民社会福利,实行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政策,通过优惠、补贴、津贴等方式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截至2012年1月1日,居民储蓄总额达32766亿苏姆,同比增长30.1%。
实行11年义务教育制,教育经费约占国家预算的10%。现有60多所大学,在校生近20万人,大学教师近2万多人;有45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近30万人;有1万多所中小学,在校生560万人。全国各类学校教师总数46万人。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留学生就读于乌各大高校。著名高校有: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国立塔什干大学、塔什干综合技术大学、塔什干医科大学、世界语言大学、东方学院等。
全国出版515种报纸、167种杂志。主要有:《人民言论报》,最高会议和内阁机关报,《东方真理报》,内阁机关报。国家通讯社是乌兹别克斯坦通讯社,始建于1924年,前身为“塔斯社”分社。驻外记者主要分布在独联体国家。国家电视台是乌兹别克斯坦电视台,始建于1956年。现有4个频道,以乌兹别克语、俄语播出节目。国家广播电台是塔什干广播电台,建于1921年。1992年1月开始对外广播。
主要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航空。2011年客运量63.42亿人次,同比增长5.9%;货运量12.69亿吨,增长8.7%。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航空公司为最大航空公司。1992年1月28日成立,拥有350多架各型飞机。有70多条航线,其中国际航线45条。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25个独联体城市通航,在国外开设40个代表处。每周定期航班40多个。主要机场为塔什干机场。
(四)国家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1.对外关系
乌兹别克斯坦对外方针是巩固国家独立、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发展经贸和交通合作、提高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地位。目前,共有130多个国家承认乌独立,114个国家同乌建交,在塔什干有42个外国使馆、1个总领事馆、9个名誉领事馆、3个商务代表机构、10个国际组织代表处、5个国际金融机构代表处、50个非政府人道主义组织代表处。乌在海外设有33个使馆、10个总领事馆,在3个国际组织设有常驻代表。乌是联合国、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会议组织、不结盟运动、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成员,已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
(1)同中国的关系。中国是最早承认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并与之建交的国家之一。1991年12月,中国承认乌独立。1992年1月2日建交,1月3日中国政府代表团访乌,双方签署了建交联合公报,规定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此后,两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关系不断向前发展。1992年—2001年,中乌两国间共签署了60多个合作文件,这些文件为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确定了原则和方向。中国领导人认为,无论对双方来讲,还是就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推动区域合作而言,中乌保持良好关系都是重要的,两国发展关系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乌兹别克斯坦对华政策可以概括为: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是平等互惠的条件下,积极发展与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在乌的对外政策当中,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是乌兹别克斯坦在亚太地区的优先方向之一。②积极推动发展经济贸易合作,希望在开发资源、结构调整和建设“交通走廊”等方面得到中国的支持和帮助。③支持中国政府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活动的立场。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政策,不与台湾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和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在打击分裂中国新疆的“****”恐怖势力问题上,乌主动配合中国采取一系列行动,不允许此类组织在本国领土上活动。④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与中国相同或相近,在国际事务中谋求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2)同俄罗斯的关系。乌俄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有广泛的联系,乌高度重视对俄的关系。双方人员来往频繁,各领域合作密切。但影响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之间关系的因素很多,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民族的,也有国际的。主要表现在:①乌兹别克斯坦对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心有余悸,戒备之心很重。②乌兹别克斯坦对俄罗斯在塔吉克斯坦驻军及与之进行军事合作不满。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拉拢,增加了乌对俄的离心倾向。美国推行其中亚战略的典型表现是迅速发展与乌的关系,扩大对乌的出口,增加对乌的经济援助。同时,西方其他国家也纷纷进入乌,提供了数量不等的贷款,并投资建立了一批合资企业。
(3)同美国的关系。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争执不休,但两国对双边关系的发展均极为关注,随后各自对其政策做出调整。近年来,乌美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高层访问增多、强调互信合作。两国强调在贸易、投资、文化交流、边界安全、反恐、打击毒品犯罪等领域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阿富汗重建问题上的合作尤为重要。②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2010年1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乌期间两国签订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议》中,涵盖了能源、信息和通讯技术、生物技术、卫生、纳米、农业、水利、环保等领域的合作。③加强军事、安全合作。乌美重新启动军事合作的标志事件,是2008年3月乌同意美国使用乌境内的铁尔梅兹空军基地向阿富汗转运美军官兵和军需品。自此乌逐步加强和北约的军事合作。乌对美国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在:平衡大国外交、摆脱对俄罗斯的过度依赖;借助美国打击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势力,维护中亚地区稳定;通过政府援助和吸引投资发展本国经济。在合作互信的基础上,一些影响乌美关系的因素依然存在:乌对美强权政治心怀戒备,乌俄关系对乌美关系的制衡,乌美关系随着美国中亚战略调整而变化。
从乌对中、美、俄的关系变化可以看出,近年来乌外交政策的特点:一是独立自主,不屈服于大国,经历了国际政治风雨的一遍遍洗礼,又有自己的北方近邻哈萨克斯坦全方位外交相对成功的示范,乌兹别克斯坦在外交政策取向上将更注重平衡化和多元化,会更加注重维护自己在外交事务上的独立自主。二是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乌外交政策还表现出反复无常、摇摆不定的特点。这一特点通过一系列前后不连续的外交政策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从侧面反映了独立后的乌兹别克斯坦在内政和外交上非常容易受到外部世界影响,国家的独立性还很脆弱,同时显示出乌最高决策层还有待更加成熟,决策机制也有待更加完善。
2.对外贸易
鼓励对外贸易。目前乌与120多个国家有贸易关系。2011年对外贸易总额为255.37亿美元,增长15%。其中出口贸易额为150.27亿美元,增长15.4%;进口贸易额为105.09亿美元,增长14.5%,顺差45.17亿美元。
乌主要出口能源、皮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机械,进口机械、化工和塑料制品、粮食等。能源和石油产品占18.5%,同比下降6.6%;食品占13.2%,同比增长57.9%;皮棉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同比下降14.3%;黑色及有色金属占7.4%,同比增长24.8%;机械与设备占6.7%,同比增长39.6%;化学产品占5.6%,同比增长26.8%。2011年同独联体国家贸易占乌对外贸易总额的43.5%,最大贸易伙伴是俄罗斯。2011年乌主要贸易伙伴国为:俄罗斯(26.2%),哈萨克斯坦(10.9%),中国(10.2%),韩国,土耳其及阿富汗。按贸易额排名,2011年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三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乌外贸总额为25.97亿美元,同比增长18.9%,中国对乌出口额12.95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中国自乌进口额为13.02亿美元,同比增长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