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
9468500000023

第23章 基于文化角度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

季羡林先生说:“在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持续时间很久的大的文化体系只有几个,这就是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罗马西欧文化体系,而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需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交流是使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不可分离的关键。这里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一种资源,一种民族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资源。它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形式上的经济关系,而是一种充满文化意义的资源,是财富的占有、流动和互换。随着民族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吸引力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简单的交往关系进一步扩大为深层的文化心理联系,专一的民族情感融入更大范围内的民族联系,形成了带有多民族共同特征的普遍情感。于是,民族交往模式由某一物品的交流扩展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由特殊的价值指向的交流,变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多元文化交流由单向的交流变成了双向的文化传播;由仅仅考虑本民族的利益,扩大到民族间的互惠原则,直至发展到多民族的共同利益。它们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和条件,关键在于各民族的利益、需求的逐渐发展和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的文化共享关系。

徐习军提出,要加强陆桥经济带区域内外合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建立旅游经济共同体。促使陆桥经济带尽早形成一个旅游经济共同体,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由政府主导参与协调和规划,这个共同体应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为导向,来开发旅游资品,重组旅游产品,整合优势机智,发挥一体化的效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打破“小我”观念,顾全大局,平等互利,实现多赢。

李兴江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的甘肃省作为样本,利用20年的相关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相关方法对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亚欧大陆桥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时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已具雏形,而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经济带上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与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旅游业相关的建议。

魏宝山等研究提出丝绸之路是中国西部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史化积淀。经过30多年持续不断的推介和广泛深入的宣传,这条线路在同际旅游中具有极高的声誉,每年吸引了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来丝绸之路观光旅游,寻古探幽,几十年经久不衰。嘉峪关以西、乌鲁木齐以东的“丝绸之路甘新段”,集中展现了古老的长城文化、深邃的石窟艺术、丰富的佛教文化、多彩的西域民族风情和壮美的自然风光,是丝绸之路上一条精品旅游文化长廊。这条旅游线路文化纽带一脉相承,但各个景区又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大旅游”的概念来讲,旅游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是一个彼此关联的整体。因此,只有相互协作、共同联手,才能营造一个大旅游的环境氛围,也只有区域联合,才能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才能达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目的。

何喜刚、高亚芳提出由于丝绸之路与整个西北地区资源的高度关联性,故在做好本省工作的基础上,需要树立区域共同发展的观念,应加强与西北各省区的联合协作,确定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区域联动方案,围绕丝绸之路共同举办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区域良性互动和共赢格局。

马耀峰等指出,丝绸之路合作开发是复苏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丝绸之路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完成中外贸易通道职能的同时,实际上完成了东方和西方沿线各国(地区)文明的汇融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责任,体现了一种开放式经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梁雪松等从旅游偏好和旅游流角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文化进行了研究,以丝绸之路沿线旅游热点城市入境游客市场调查为基础,以入境游客的个人特征、出游选择与偏好等作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对丝绸之路地区国际旅游游客旅游选择偏好和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丝绸之路旅游流东强西弱,集中于丝绸之路东部的陕西,并向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辐射。既越来越向西安、敦煌和乌鲁木齐等传统的旅游热点地区集中,也越来越向以西宁为中心的青藏、以银川为中心的宁夏等新兴的旅游热点地区分散。丝绸之路入境游客根据旅游地形象导向模式进行旅游路线选择,受旅游宣传促销影响很大。传统的西—敦—西“小丝路”,西—乌—西、西—兰—敦—吐—乌等“大丝路”,至今还是构成丝绸之路入境旅游流的主体框架。

褚玉良等以北京向丝绸之路的游客转移流量为例,研究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旅游经济的联系。研究表明:由北京西向的游客转移流量可知,北京对丝绸之路是个非常重要的入境客源中转地。而通过北京对丝绸之路的转移流量分析可知,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转移对丝绸之路中的陕西省影响最大,新疆次之,甘肃最小。在对北京与丝绸之路的旅游经济联系指数的分析来看,两者的联系是很紧密的。1998年—2007年(受“非典”影响的2003年除外),北京区域对丝绸之路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指数每年递增。通过分析转移流量和旅游经济联系指数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发现,两者的相关度极大。即北京与丝绸之路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北京西向丝绸之路的入境游客流量之间为强相关关系。从北京入境西向丝绸之路转移的入境旅游者的增加,直接导致这两者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增加。通过对丝绸之路中3省与北京的旅游经济联系的分析发现,北京与各省的联系强度为:陕西>甘肃>新疆。而北京对3省的旅游转移流量为陕西>新疆>甘肃。由此可见,对各省之间的旅游转移流量和经济联系程度并不是呈正比。而通过对丝绸之路中3省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分析发现,陕甘>甘新>陕新,对经济联系程度的分析可初步推断,距离越近,旅游经济联系越大,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指数随着距离衰减。

【注释1】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注释2】魏文斌,赵建平.丝绸之路的管理价值初探[J].丝绸,2005,9:000.

【注释3】徐习军.旅游文化营销:做大做强陆桥经济带旅游经济[J].大陆桥视野,2008(5):38-39.

【注释4】李兴江,马亚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数据的模型检验[J].开发研究,2011,5:016.

【注释5】魏宝山,崔晓泉.甘肃,新疆联手打造丝绸之路精品旅游文化长廊[J].丝绸之路,2009,5:002.

【注释6】何喜刚,高亚芳.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J].开发研究,2006,5:021.

【注释7】马耀峰,梁雪松,李君轶,等.跨国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研究[J].开发研究,2006,123(2):67-70.

【注释8】梁雪松,马耀峰.旅游偏好和旅游行为研究——以丝绸之路入境游客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5):69-74.

【注释9】褚玉良,马耀峰.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旅游经济联系研究——以北京向丝绸之路转移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05):45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