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简称巴基斯坦,国名意为“圣洁的土地”、“清真之国”。国土面积:796095平方公里(不含克什米尔)。2013年巴基斯坦人口1.82亿人,人口密度,226.6人/平方公里,劳动力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一年以下的占46%。全国共分四个省,十个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联邦首都伊斯兰堡。各省下设专区、县、乡、村联会。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首都:伊斯兰堡,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的波特瓦尔高原上,背依马尔加拉山,东临清澈的拉瓦尔湖,南面是一片葱绿的山丘,气候宜人,景色秀丽。
(一)历史沿革及自然资源
1.历史沿革
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是一个国家,后沦为英国殖民地。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印度河文明产生于巴基斯坦境内。公元前2000年,生活在中亚的高加索人种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渐衰亡。此后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开始向东转移到古代印度。从公元前600年起,兴起于亚洲西部伊朗高原上的波斯帝国统治巴基斯坦西南部地区。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曾率军攻占过巴基斯坦。此后被贵霜帝国统治。克什米尔地区大部从公元7世纪起纳入吐蕃(今中国西藏)版图。1239年蒙古进军吐蕃,1246年吐蕃全部纳入蒙古大汗国版图,1271年蒙古大汗国改名元朝,克什米尔地区大部纳入中国元朝的版图。11世纪初,巴基斯坦西北部处于阿富汗加兹尼王朝统治之下。12世纪初,古尔王朝又取代了加兹尼王朝。1206年,库特布·艾伯克建立奴隶王朝。15世纪后300年间历经了6个王朝(德里苏丹王朝),14世纪后期蒙古人帖木儿攻入印度河流域,帖木儿攻占德里,后裔巴布尔1526年建立莫卧尔王朝,管辖印度中北部和巴基斯坦东部部分地区。
1858年后,巴基斯坦随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冲突加剧。赛义德·阿赫默德·汗领导了阿利加尔运动,其继承者于1906年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曾一度与国大党合作,共同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但1928年合作破裂。1940年3月23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领导下的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全国会议,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包括东、西两部分,分别简称东巴和西巴。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土。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领土为共和国,定国名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国,1972年退出,1989年重新加入。巴基斯坦独立后,与印度因领土纠纷(即克什米尔问题)于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三次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直接造成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1971年3月,东部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同年12月孟正式独立。1972年7月,印巴双方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实现停火。此后双方多次会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后来形成了印巴双方控制区。克什米尔地区的中部和南部土地肥沃,面积最大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由印度控制。
2.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扼波斯湾的出海口,海岸线长980公里。巴基斯坦东邻印度,共同边界长达1610公里;东北与中国接壤,有共同边界595公里;西北与阿富汗的共同边界长2430公里,经过阿富汗16公里~19公里宽的“瓦罕走廊”,便可到达中亚的塔吉克斯坦;西南与伊朗毗邻,有共同边界805公里。巴基斯坦是南亚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要冲,也是中亚国家出海的捷径。巴基斯坦也是中国通往西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的重要路上和空中要道。巴基斯坦山地和山区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60%,南部沿海一带为沙漠,向北伸展则是连绵的高原牧场和肥田沃土。全国最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这三条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脉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汇聚,形成了奇特的景观。
(2)气候。巴基斯坦属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除北部印度河上游雨量尚丰沛外,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不到300毫米。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4以上。每年的4月~6月为热季,平均气温为35℃~40℃,7月~9月为雨季,)降雨量较大,12月至次年的3月为凉季,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平均为20℃左右,夜晚则降到10℃以下。森林覆盖率4.8%。
(3)水资源。巴基斯坦水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拥有印度河、奇纳布河、杰勒姆河、阿斯托尔河和库拉姆河等主要河流。全国河流年总流量约1679亿立方米。印度河及其支流每年解决了巴农业灌溉和家庭用水2/3以上的需求,被誉为巴基斯坦的生命之河,同时,巴基斯坦也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拥有水量仅为1050立方英尺,接近1000立方英尺的危险线。
(4)能源矿产。巴基斯坦是一个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天然气、石油、岩盐、煤和石膏等矿藏尤其丰富。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铬铁矿、铜、铁矿石、金、铅、锌、铝土矿、宝石、石膏、磷矿石、重晶石、高岒土和盐等。已探明的主要矿藏储备有:天然气4920亿立方米、石油1.84亿桶、煤1850亿吨、铁4.3亿吨、铝土7400万吨,还有大量的铬矿、大理石和宝石、白云石、石膏、石灰石、菱镁矿、岩盐等。目前生产的主要矿产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铜、铁矿石、铬铁矿、铝土矿、重晶石、石膏、盐等。近年来巴基斯坦加快国内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已在列尔、列加里、泰多阿兰姆、卡斯喀里和达比等地陆续开采新油田。
(二)民族宗教及地缘政治
1.民族宗教
(1)民族。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以及邻国阿富汗等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主要民族有旁遮普族、信德族、巴丹族(普什图族)和俾路支族。其中,旁遮普族占63%,信德族占18%,巴丹族占11%,俾路支族占4%等。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旁遮普族主要居住在最富庶的旁遮普省,属于雅利安人种,在巴上层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控制军政要职。旁遮普人的主要职业为务农、从军。信德族主要居住在信德省,属雅利安人种。信德族人崇尚农业,祖辈务农。巴丹族主要居住在西北边境省,亦称普什图族,属伊朗人和土耳其人的混血种,主要从事游牧业。俾路支族主要多居住在俾路支省,也有部分居住在信德省,属伊朗人和土耳其人的混血种,主要从事畜牧业。此外,巴基斯坦还有克什米尔人、布拉灰人、奇特拉尔人和古吉拉特人等人数较少的民族和部落。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巴基斯坦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各省人口密度相差悬殊。在水利和灌溉充足的平原地区,人口比较集中;而在干旱少雨的高原和山区,人口稀少。
(2)宗教。巴基斯坦虽然是伊斯兰共和国,全国95%以上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但多种宗教和伊斯兰教内部多种教派共生共存,主要派别有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人数占全国穆斯林的75%;什叶派人数占全国穆斯林的20%。全国非穆斯林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其中基督教徒20900万,占总人口的1.69%;印度教徒24400万,占总人口的2.02%。此外,巴基斯坦还有受印度教影响的部落居民约300万~400万人;信仰其他宗教居民约53.9万人,占总人口的0.35%。
2.地缘政治
(1)政治体制。
根据1956年宪法,巴基斯坦实行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巴基斯坦1947年建国后长期为一院制,1973年宪法颁布后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下院)和参议院(上院)组成。国民议会经普选产生,参议院按每省议席均等的原则,由省议会和国民议会遴选产生。国民议会共有342个议席,其中272席为普选议席。60席为妇女保留席位,10席为非穆斯林保留席位,由各政党按普选得票比例分配。国民议会设议长和副议长各1人,议员任期五年。参议院设100个议席,议员任期六年,每3年改选半数。设主席和副主席各1人,任期三年。1958年巴基斯坦政局动乱,10月7日陆军总司令阿尤布·汗接管了政权,在全国实行军法管制。1960年2月17日,阿尤布·汗通过间接选举当选为巴基斯坦总统。1965年1月阿尤布·汗再次当选为总统,仍实行总统制。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是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69年3月25日陆军总司令叶海亚·汗接替阿尤布·汗任军法首席执行官,3月31日就任总统。1973年宪法颁布后,巴基斯坦国家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即废除了总统制,改为议会制,总统为国家元首,但国家最高权力集中在总理手中,总统的决定要征求总理的同意。1977年7月5日,陆军参谋长齐亚·哈克接管了布托政府,任首席军法执行官,巴基斯坦第三次实行军法管制。1978年8月哈克自任总统。1984年12月19日哈克经全国公民投票当选为总统。1985年3月哈克对1973年宪法做了重要修改,增大了总统权力,总统有单独解散议会和内阁政府的权力。1988年大选后,巴基斯坦恢复了议会民主制。但总统根据1985年第八次宪法修正案,依次解散了贝·布托政府和谢里夫政府。1997年2月谢里夫再次执政后,议会通过第十三次宪法修正案,削弱了总统的权力,重新建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地位。巴基斯坦实行多党制,现有政党200个左右,其中最主要的政党有巴基斯坦人民党、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领袖派)、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等。
(2)地缘政治。在欧亚大陆上,巴基斯坦虽然只是个狭长的国度,但地缘政治特征鲜明。巴基斯坦东面与印度有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线,中东边境上其俾路支省和伊朗接壤,有800公里的边境线,西北面与阿富汗有2200公里的边境线,并且两边的地形地貌相似,东北面和中国的边境线相对较短、且多为山地,帕米尔结合部是中印巴的重要三角连接地带。因此,巴基斯坦从印度来看是一个南亚国家,从阿富汗来看是一个中亚国家,从波斯湾来看则是一个中东国家。因此,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波斯湾国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紧密相连。巴基斯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如果巴基斯坦出现大的混乱,必将打破该地区的战略均势。巴基斯坦奉行独立和不结盟外交政策,注重发展同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关系。致力于维护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在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同时,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支持中东和平进程。主张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重视经济外交。要求发达国家采取切实措施,缩小南北差距。巴基斯坦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是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虽然巴基斯坦和这些国家没有正式的双边安全协定,但巴基斯坦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尤其与阿联酋、阿曼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都带有很强的安全色彩。
①巴基斯坦同印度的关系。巴印于1947年、1965年和1971年三次爆发战争。1971年巴印断交,1976年复交。2004年以来,巴印启动全面对话进程,双边关系持续缓和。2008年7月,两国启动第五轮全面对话,并首次开通跨克什米尔控制线贸易。11月,印度孟买发生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印指责巴境内组织有染,巴印关系骤然紧张。在国际社会斡旋下,两国间紧张形势有所缓和。
②巴基斯坦同阿富汗的关系。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在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种族等方面关系密切。“9·11”事件后,巴基斯坦参与国际反恐战争,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努力发展与卡尔扎伊政府的关系,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2013年4月以来,巴阿在“杜兰线”(英国殖民者人为划定的阿巴边界,阿方一直不予承认)附近发生交火,在推动阿富汗塔利班参与阿和谈问题上矛盾上升,关系再度趋冷。2013年7月,巴总理国家安全和外交事务顾问阿齐兹访阿,修复巴阿关系,推动卡尔扎伊总统访巴基斯坦。
③巴基斯坦同美国的关系。冷战期间,巴美关系密切。此后,巴基斯坦因核试验和政变招致美国制裁。“9·11”事件后,巴基斯坦参加国际反恐战争,助美打恐,并采取措施打击国内极端主义势力。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出台对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加大对巴基斯坦军事和经济投入。2009年10月,美国出台5年内向巴基斯坦提供75亿美元援助《克里-卢格法案》。两国建立了战略对话机制。2012年以来,两国高层逐渐恢复接触。4月,巴基斯坦议会通过关于调整对美关系和整体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要求美尊重巴基斯坦主权,就越境空袭事件无条件道歉,停止无人机越境打击等。7月,美方就越境空袭事件正式道歉,巴基斯坦随后重开北约后勤补给线。两国关系逐步得到改善。2013年6月谢里夫总理执政后,主张改善与美国关系,同时反对美国对巴进行无人机袭击。7月底,美国国务卿克里访巴基斯坦,双方同意重启巴美战略对话。
④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巴基斯坦与中国有着很多共同利益。两国的友好关系经常被称为“全天候”的关系。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陆上邻国。两国的边境地区是喀喇昆仑山区,有许多大雪山和荒凉的山谷。中国—巴基斯坦公路(喀喇昆仑公路)是两国之间的唯一陆路通道。巴基斯坦对中国的作用,首先是保证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定,其次是与中亚的陆路联系。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我国的国家之一。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而且经过两国领导人及人民多年的努力,中巴之间建立了坚定的友谊。中巴两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就建立了贸易关系,开展了贸易业务。1963年1月,两国签订第一个贸易协定。1982年10月,两国成立了中巴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迄今已召开了12次会议。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的经贸合作有了长足进展。特别自90年代以来中巴进出口额增长较快。截至2013年4月底,中国在巴基斯坦累计签订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额255.6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约208.19亿美元。中国在巴基斯坦直接投资金额约21.45亿美元。巴基斯坦来华实际投资6920万美元。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
(1)工业。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属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经济以农业为主。2012年巴基斯坦GDP为2318.79亿美元,人均GDP为1296美元。自1947年建国起,巴基斯坦经历了鼓励私人投资和优先发展轻工业(1947年-1959年)、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1972年-1976年)和工业非国有化自由发展(1977至今)三个阶段的发展,巴基斯坦已经基本建立了本国的工业基础,但工业基础薄弱,总体规模、行业规模和企业规模不大,门类不够齐全,工业主要由非耐用消费品工业和轻工业组成,现代化工业、高新科技工业比较落后。目前,巴基斯坦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主要有纺织业、冶金与金属加工业、燃料和电力工业、机械制造业、化肥工业、水泥工业、化学工业、制糖业、烟草业、造纸业、采矿业、IT业、小型工业和手工业等。其中,纺织业是巴基斯坦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包括棉花、棉纱、棉织品、织品加工(坯布印染)、家庭纺织、毛巾、针织和针织品、成衣生产等。近年来,巴基斯坦的能源工业、IT业和中小型工业发展较快。巴基斯坦主要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机械和交通设备、钢铁产品、化肥和电器等产品。主要出口棉花、纺织品、大米、水果、渔产品、皮革制品、体育用品、医疗器械和地毯,其中纺织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0%左右。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以技术精湛,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
(2)农业和畜牧业。巴基斯坦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传统的重要地位。巴基斯坦的耕地面积为5768万公顷,其中实际耕作面积2168万公顷。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6.5%。农业产值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5%,农业吸收了全国47.5%的劳动力就业,国家外贸外汇收入的42%通过农产品出口实现。2008/2009财年巴基斯坦农业增长率为4.7%,2009/2010财年农业增长率为2%,2011/2012财年农业增长率为3.13%。巴基斯坦主要作物有棉花、小麦、大米、甘蔗等,其中棉花是巴基斯坦的主要经济作物,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为世界第五大产棉国。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果资源非常丰富,巴基斯坦素有东方“水果篮”之称。在平原洼地盛产香蕉、橘子、芒果、番石榴和各种瓜类,在山地高原则盛产桃子、葡萄、柿子等。巴基斯坦历来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并逐步开始出口粮食。
巴基斯坦畜牧业基础较好。巴畜牧业生产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在农业产值中占38%,占出口创汇额的15.7%。人均占有大牲畜比例在亚洲国家中处于首位。巴基斯坦林业发展落后。森林资源比较匮乏,森林覆盖率为4.8%,林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1%。巴基斯坦属于阿拉伯海沿岸的渔业产区,水产资源丰富,渔业比较发达,每年海产品产量40万吨~45万吨,加上内陆淡水养鱼,总产量有60万吨左右。渔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但它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出口商品。巴基斯坦旅游业发展较慢,旅游者多为定居在欧美的巴基斯坦人和海湾国家的游客。主要旅游点有卡拉奇、拉合尔、白沙瓦、拉瓦尔品第、伊斯兰堡、奎塔、费萨拉巴德和北部地区等。2003年巴正式成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
(3)交通运输。巴基斯坦国内客货运输以公路为主。近年来,公路和空运网的增加远远快于铁路。巴基斯坦公路客运占客运总量的90%,公路货运占货运总量的96%。全长26万公里,有各种机动车辆约941.38万辆。巴基斯坦铁路全长7791公里。2011年至2012年客运量为4100万人次,货运量为61392车皮。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和卡西姆是两个国际港口,承担巴基斯坦国际货运量的95%。2011年7月~2012年3月,卡拉奇港总吞吐量为2780万吨,卡西姆港总吞吐量1910万吨。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有民航飞机44架,飞往38个国际机场和24个国内机场。航线总长34.59万公里。四个国际机场分别在伊斯兰堡、卡拉奇、拉合尔和白沙瓦。
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小的潜力。巴基斯坦位于中亚、南亚、中东的十字路口,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毗邻,重要的地理位置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贸易条件。巴基斯坦人力资源丰富,具有人口红利优势。据统计,巴基斯坦全国1.8亿人口中,超过1亿人的年龄低于25岁,接近总人口数的60%,这为巴基斯坦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巴基斯坦中产阶级数量持续增长,带动国内消费市场以每年26%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超亚洲平均7.7%的增幅。巴基斯坦的税收和消费比是南亚地区最低的,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大税收力度缓解目前所面临的包括财政赤字在内的经济问题。
2.社会发展
巴基斯坦是一个仅将国民生产总值0.7%用于国民医疗福利的国家,医疗状况较差,没有完整的医疗体系和医保制度。医院分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医院收费很低,主要面向普通市民,但环境较差,设备简陋,医疗水平低下;私立医院设备先进,医疗水平较高,但收费相对于当地人的平均收入来说比较昂贵。同时,巴基斯坦的女性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而社会传统仍然十分保守。女医生少,妇科等专科医生严重不足。
巴基斯坦的教育发展水平低,正规教育分为1年级~15年级,实行中小学免费教育。10岁(包括10岁)以上识字率(巴政府数据)为58%;2013/2014财年教育经费预算约为50.4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约1.9%。巴基斯坦是唯一将“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坚定盟友”写在小学课本上的国家。全国共有小学15.5万所,初中2.87万所,高中1.61万所,大学51所。著名高等学府有旁遮普大学、卡拉奇大学、伊斯兰堡真纳大学和白沙瓦大学等。全国在校注册学生人数3822万,教职员工141万。根据巴基斯坦教育部的规定,学生大学预科毕业经考试合格才能进入大学。巴基斯坦的本科学制一般2年~3年,学生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或理科学士学位。3年制的则授予荣誉学士学位。巴基斯坦的大学是自治团体,联邦政府大学校长由总统担任,各省的大学校长由该省的省督担任,由校长任命的副校长在大学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大学的日常工作,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董事会由学校的教师、学生代表及校长提名的人员组成。大学的学术机构——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教学科目、学术标准、授予学位。隶属于教育部的大学拨款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协调各大学的工作计划,对各大学进行评估,并提供资金。
巴基斯坦的英文报纸有《新闻报》、《黎明报》、《国民报》等;乌尔都文报纸有《战斗报》、《时代之声》和《东方报》等。主要通讯社有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国有)、巴基斯坦国际通讯社(私营)。广播电台有巴基斯坦广播公司,有27个电台,对外用7种语言广播。电视台有巴基斯坦电视公司,主要城市均有电视台,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7.8%。
(四)国家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1.国家战略
巴基斯坦奉行独立和不结盟外交政策,注重发展同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关系。致力于维护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在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同时,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支持中东和平进程。主张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重视经济外交,要求发达国家采取切实措施,缩小南北差距。巴基斯坦已同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和领事关系。巴基斯坦是经济合作组织(ECO)和南亚地区合作联盟(SAARC)成员。
冷战后急剧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和多极化发展趋势,使得巴基斯坦选择了“自助”战略,其重要标志就是巴基斯坦顶住了美国的压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和苏联的解体,意味着巴基斯坦在冷战时期所扮演的“前线国家”角色的终结,与美联盟的战略走到了尽头。冷战后的巴基斯坦将不得不独自面对地缘政治现实,转而被迫推行自助战略。保障国家安全需要巴基斯坦有效控制阿富汗,而印度、俄罗斯的挑战(支持阿富汗反塔利班北方联盟)表明了巴基斯坦依然承受着两个主要大国的战略挤压,在阿富汗的争夺战中巴基斯坦已无退路。1994年巴基斯坦全力支持塔利班在阿富汗执掌政权并于1996年获得成功,似乎是巴基斯坦一项重大的外交胜利,但塔利班政权极端保守的原教旨主义色彩及其对恐怖组织的支持,严重损害了与之保持紧密关系的巴基斯坦的国际形象。“9·11”事件则彻底葬送了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多年艰苦经营所取得的前景。为了防止自己被美国、俄罗斯、印度等主要大国孤立,特别是为了不被排挤出阿富汗未来政府筹组的政治决策进程,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决定支持美国对阿富汗的反恐怖军事行动、向美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9·11”事件表明阿富汗局势充满了变数,巴基斯坦虽然与之地缘上自成一体,文化上同出一宗,但它远不具备对阿富汗事务的有效控制力。
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我国的国家之一。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中巴双方高层领导人交往频繁,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而且经过两国领导人及人民多年的努力,现成为中国最坚定的盟友。巴基斯坦既是中国进入中东的陆上通道,也是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尤其是波斯湾)的前进基地。中国随着经济的大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大,早在1993年,中国已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目前石油对外依赖率已经超过50%。因此,中东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否拥有一个安全的陆上能源走廊,对于中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访华时,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透露,巴基斯坦愿意并且努力促成早日建成这一连接中东和中国的陆上能源通道。而瓜达尔港口的建设,将使中国在波斯湾有了一个打通陆上能源通道的基地。巴基斯坦是中国未来不可缺少的一环,相对于朝鲜牵制东亚各国,巴基斯坦在应对南亚问题上是一个重要的伙伴。它为中国的崛起扫除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两国传统友谊深厚,关系良好,是中国布局海外的一个必需的帮手。
2.丝绸之路经济带
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经过巴基斯坦北部。巴基斯坦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多元化的经济体系,是英联邦、世界贸易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77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中巴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建交以来建立全天候友谊,开展全方位合作。2005年,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巴基斯坦作为中国传统友好邻邦,以中国丝绸之路西出阳关的首国为自豪。据史料记载,从中国到巴基斯坦的第一人是张骞。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历尽艰辛,13年后才回到长安。由于路途艰险,100名随从只剩下他和甘父两人。东汉时期,班超又踩着这条古道数次去西域。从那时开始,丝绸之路作为“国际通道”被踩了出来,这条由东到西的路,将中国的中原地区、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紧联系在一起。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中巴公路,又称喀喇昆仑公路。它起于中国新疆境内的喀什,向南延伸,穿过千山万壑,直达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是中国通往巴基斯坦、南亚次大陆、中东地区的唯一陆路交通要道。全长1032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416公里,巴基斯坦国境内616公里。这条公路从1966年动工修建至1979年竣工,历时13年,凝聚了中巴两国筑路人员的心血,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成为巴基斯坦北方地区的经济大动脉和国家军事战略保障线。历史上,巴基斯坦各地的货商都会前往新疆喀什进行贸易。现在,在每年“中亚中南亚商贸交易会”上,由巴商人和商贸官员组成的巴基斯坦代表团总是所有与会国代表团中规模最大的。一般来说,大多与会的巴基斯坦商人来自邻近的省份和吉尔吉特地区,但是现在,更多的商人愿意从更远的锡亚尔科特、费萨拉巴德、拉合尔,甚至是卡拉奇等地赶到喀什参加展会。这不仅是新疆和巴北部地区在地理上的联系,更是源于两个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
2005年4月,在温家宝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中巴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关于自由贸易协定早期收获计划的协议》(以下简称《早期收获协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关于自由贸易协定及其他贸易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谅解备忘录》)。巴基斯坦于2009年8月12日至14日在巴北部地区吉尔吉特和洪扎举办了丝绸之路文化节。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涵盖巴基斯坦。因为巴独特的地理位置,是联系中国与南亚、东南亚、阿拉伯海地区和整个中东地区的重要枢纽。同时,它还是中国通向中亚地区的主要纽带。新疆和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将会是整个丝绸之路“重建工程”的重点地区。中国政府正着手在新疆的喀什和霍尔果斯地区建立“特别经济区”,喀什将利用“经济特区”这个新身份所带来的机遇力争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巴基斯坦则有意于参与这个过程。中巴双方可以尝试通过在边界区建立工厂、贸易货栈和结算中心,从而在该区域逐步形成一个“跨境贸易区”。中国现在已经允许在中巴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单单新疆一个地区就在该区域的边境贸易中贡献189亿元。
近年来中国和巴基斯坦双边贸易稳定增长,日益扩大的双边经贸联系将为两国战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和巴基斯坦双边贸易额达到124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7.6%,预计未来2年~3年内中巴双边贸易额将突破150亿美元。2012年巴基斯坦对华出口增幅最大的主要集中在纺织品、蔬菜干果、矿物原料和皮革制品等领域。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家电、服装和化工制品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