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这一拨儿孩子难,是真难,同时在“被妖魔化”和“被蜜糖化”的双重社会舆论下生活,童年时期孤独地玩着洋娃娃或玩具枪,长大后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地被命名为“80后”,并被贴上了诸如“自我、叛逆、无责任感”之类的标签。大家永远把80后当一帮孩子说事,似乎咱们这一辈子就翻不了身了,注定在全社会的口诛笔伐下蝇营狗苟。其实咱们还真是老大不小了,你看,80后的一些浪尖人物比如姚明啊,谢霆锋啥的都结婚了,甚至都有孩子了,这不是给咱做表率吗?
当然,这里说的80后还是指80~85这一块儿的,85后的就甭凑热闹了,你们跟着我们85前这一批人受了这么多讨伐,现在也该歇歇了。以前结婚都不是个事儿,基本上就是等岁数,岁数一到就办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现在人们进化得越来越矫情,结不结婚都得提上议程,研究、探讨、琢磨、对比、辗转反侧、挖空心思,累,真累。
其实有什么呀,不就是结婚吗。以前战乱时期,讲什么“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先建大家再建小家”,为了某些大业不得不先把儿女私情放一放,现在太平了,不需要你放了,你倒矜持起来了,要不说人这东西复杂,真复杂。
结婚,本身是一件非常简单甚至单纯的事儿,对男的来说,“农妇,山泉,有点儿田”这不就是好日子吗?对女的来说,相夫教子持家有道,多幸福。问题就是咱们没这么简单,想得多,给婚姻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比如一些自己不具备的东西,想通过婚姻来实现,一些坎坷的道路,想通过婚姻来摆平,一些心灵的创伤,想通过婚姻来缝合。这样一来,简单的问题就复杂化了。咱现在要说的就是结婚这事儿是怎么被复杂化的,通俗点说就是,你明明到岁数了为什么还死皮赖脸拽着青春的尾巴不结婚。
结婚的原因都是相似的,不结婚的理由有千千万万。
首当其冲的是经济因素,说白了就是票子、房子、车子这些物质的东西。真不是我俗,世界太现实了。以前人们读个高中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到我们这岁数时已经小有积蓄了。可咱现在毕业都已经20多了,到了结婚的年龄肯定是囊中羞涩。如果家里有点实力,把房子、车子都给你买上,那是运气好,背个啃老的名声也值了,可是很多人想背都没得背,怎么办?只能靠自己奋斗。房子一定是要买的,哪怕只是个首付,没有谁从内心里愿意穿着嫁衣跟你走进租来的房子。女人所谓的归属感,不就是有个属于自己的小窝,有个属于自己的怀抱嘛,现在怀抱有了,温不温暖就看有没有房子了。租来的房子再好,那也是别人的,自己的房子再破,那是自己的。
房子历来是中国人宿命的情结。杜先生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说“安得广厦千万间”,由此可见一斑。幸福是什么?不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嘛。老婆上大学就可以预订,觉悟高的上中学就预订了。有老婆了,孩子也就可以预订了。唯独这热炕头不能预订,你有钱就有房,没钱就歇菜,就这么简单。于是爷们儿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就为了多赚两张钞票,为朝思暮想的首付增加点儿砝码,时间绝大多数都耗费在这上面了。
其次,就是老觉得自己还不该结婚呢。通常来说,结婚之后意味着快有自己的孩子了,可是人从心里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呢,怎么就出来下一代了?别说没准备好,压根儿就没任何心理准备。也难怪,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小心翼翼成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惯了儿子这突然让他当爹,还真不适应。
没玩儿够,这是一个显著的心理。婚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多一分责任感就多一分束缚,何况是这么大的责任感。从光脚到穿鞋,这不是简单添置了件儿东西,而是一个实质性的跨越。可什么时候玩儿够,自己都不清楚。
再次,是现在人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拿不准自己几斤几两。物质条件有了,也把自己当个大人看了,可是结婚对象千挑万选总觉得还得找个更好的。人都是完美主义者,区别只是程度的不同。你问他想找个什么样的媳妇儿,他一张口能把古今中外形容女人优点的词儿都用上,什么相貌、身材、脾气、性格、工作、家庭,一样都不能少。当然,这不是男人的专利,女的找男人也大致类似。
最后是对婚姻的恐惧。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暗示,而且无处不在。看看周围,谁跟谁又离婚了,谁又跟谁婚外恋了,即使你生长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里,也抵挡不住电视里不断播放的中国式离婚外国私生子之类连续剧的轰炸。结婚本来是求个安稳,说矫情点儿就是给自己漂泊的心寻找一个归宿,一个避风的港湾。可是眼看着别人的港湾不断地遭遇袭击,自己心里总得掂量掂量。
钱钟书先生把婚姻描绘成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城里面的人想出来。现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婚姻就是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城外面的人琢磨了好几年也没琢磨清楚到底该不该进去以及进去之后该怎么办。越琢磨越不塌实,越不踏实越琢磨,围城进不进没想好,倒把自己绕进一个死胡同了。
结婚证已经给不了我们想要的安全感了,我们该去哪里寻求心灵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