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他死了,恐怕很难有人再记挂起这个人。实际上,即使是在他最红的时候,也很少会有人把他放在心上——沙和尚,那个留着大胡子,总是皱着眉,挑着沉重的担子,低头走在后面的男人。
也难怪他成不了目光的焦点——论长相不如唐僧,论年龄不如小白龙,论武功不如孙悟空,论可爱不如猪八戒,台词又少,除了闷声闷气喊几句“大师兄”、“二师兄”,实在没有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甚至有时候会让人觉得,这个人物的出现到底有什么用,也没见他出过什么彩,顶过什么大用,压根儿就一挑夫,虽然几乎每集都会出现,但却让人视而不见。
从童年到少年,老版的《西游记》一直是百看不厌的电视剧,其中最喜欢的自然是孙悟空——桀骜不驯、武功高强、呼风唤雨、腾云驾雾,这样的形象,在我英雄情结深重的儿童时代,是多少人心中无法代替的偶像。
偶像,是彼岸的自我。年少轻狂的我们,谁不曾幻想成为这样一个在最危难的时刻可以拯救他人的英雄,在别人艳羡的目光中扬长而去?谁愿意去当那个平凡庸碌、聊胜于无的沙和尚,背着重重的行囊,一言不发地埋头苦行?于是在和小朋友们玩角色扮演游戏时,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当孙悟空;当了沙和尚的人,总是一脸的委屈和不情愿,仿佛是被同伴们抛弃了一般。
长大以后,为了那个关于英雄的梦,我们义无反顾地往前冲,自以为武功高强,所以桀骜不驯,然而终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更不能腾云驾雾,遭遇了挫折、打击,也不会有观音菩萨、太上老君这等贵人相助,只能独自疗伤——唯一与偶像相同的地方,就是任凭冲破了头,也飞不出如来佛那个巴掌。
偶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遥不可及。迷茫的青春年少,我们总是悟不透为什么会这样,并为此陷入一种长久的苦恼:我也很努力啊,为什么不能实现梦想?为什么一切看起来仍然那么遥远?其实,那个英雄早已经用名字告诉了我们:悟空,悟到最后,一切成空。
这时方才发现,其实我们都是沙和尚——出不了什么彩,顶不了什么大用,甚至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本事,只是皱着眉头,背着沉重的担子,低着头跟在人群后面行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每一秒的时间里,却让人熟视无睹——关于英雄的梦想,早已不知在什么时候被我们深埋进了心中,偶尔想起,甚至会有些尴尬与愧疚。
彼岸的自我永远身处彼岸,岸的这一边,我们已然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而这时候,我们已经理解了沙和尚——生活总是努力为每一个人争取着公平,孙悟空与沙和尚,只是两种人生的剪影,他们都会把取经当做终极的目标。
既然我们是沙和尚,那就继续挑着担子前行——也许这才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