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没了,痘还在
9466200000039

第39章 70,80,90后六大标签对比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鲜明的特征,随着经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特征是社会和成长带给我们的印记,难以磨灭,像一个恒久的文身,烙在我们的行为、思想和心灵上。我们常常感叹世界变化之快,快得让我们猝不及防,仿佛一眨眼,世界就变得陌生。这个文身,我们称之为标签。对比这二十年来三代人的标签,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一、70年代的贴画,80年代的大头贴,90年代的PS照片

70年代的人小时候还不时兴崇拜自己,没那么自恋,也没那么厚脸皮,所以贴画是最为流行的东西。上面印有很多明星,在那个资讯不发达,消息不灵通,娱乐形式少的年代,购买明星贴画成为对偶像崇拜的一大潮流。贴在歌词本里、床头、书桌上、墙上、自行车上,那是时尚的象征。

80一代开始有了大头贴,这确实是个新奇得不得了的东西。以前都是买明星的贴画,现在可以把自己那张好看不好看的脸弄上面了,到处贴着显摆,多洋气,而且大头贴分辨率低,黑的能给你照白了,脸上那点儿瑕疵都能给你掩盖了,于是迅速得到了80后尤其是80后女生的青睐,一时间照大头贴成为休闲消遣的一大潮流。

90后的已经不再满足于大头贴的粗糙和千篇一律了,于是学会了PS照片,虽然现在看来PS出来的效果基本上和大头贴差不多,但即使千篇一律,也还是在精致上占优势。无所不能的PS技术让大头贴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于是我们眼前开始出现无数精致到假的脸。人类是一种很善于欺骗自己的动物,因此PS照片成为新宠就不足为奇了。

二、70年代的崔健,80年代的四大天王,90年代的周杰伦、潘伟珀

当年崔健拿着一面红旗跑上首体的舞台,过了很多很多年,他手里似乎仍然只有一面红旗。他的歌唱出了“不服”的独立精神,敢于和主流不同,安于甚至乐于面对孤独,于是他让70年代人在中国文化里看到了更多精神丰富的个体。他没有绯闻,只有愤怒,这种单纯正符合70年代人的精神。

80年代人接触到的流行明星,已经呈现出多文化状态,这其中尤以四大天王最为突出。他们是香港娱乐圈黄金时代的象征,也是对80后影响最大的几个人。看看80后的,只要不聋不哑,都能唱几句他们的歌,可以说,四大天王的地位确立,和80后的狂热不无关系。

周杰伦拿着一只篮球夹着一根双截棍跑上了杂志封面,潘伟珀带着“嗯,嗯,come on”的叫声要求你今天必须嫁给他。于是90后的疯狂了。他们对于娱乐的东西,已经要求到最低点,纯娱乐就好,能新鲜就好,够酷、够前卫就好,文化方面一概不计,于是面对《东风破》的歌词他们晕了,全然不知道中国有多少比这个破东风更好的词。不过也没什么,时代的特征嘛。

三、70年代的黑白电视,80年代的游戏机,90年代的电脑

说电视都牵强了。对于70年代的人来说,全面接触到电视恐怕还是童年以后的事。尽管是黑白的,尽管只有十几寸,尽管只能收几个台,但是已经很知足了,就是这些仅有的东西,带给他们的记忆恐怕一生难以磨灭。广告、动画片、电视剧,虽然屈指可数,但在二十年之后的今天他们屈指仍然可以数得出来。

80后的孩子找到了一间叫游戏厅的房子,里面有比自己高出许多的大机器,可以玩很多游戏,很多人一脑袋扎进去就不出来了。一块钱换几个币,一个币换一份刺激,孩子嘛,玩是天性。于是就出现了很多被父母揪着耳朵从游戏厅里狼狈走出来的记忆。当然也有不进游戏厅的,但可以在家玩。“小霸王其乐无穷”,什么魂斗罗、超级玛丽、坦克大战,乐此不疲。

90年代的孩子一懂事就接触到了电脑。电脑是个复杂的东西,起码我现在二十多了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但是不妨碍90后的孩子全面接触并且深入了解。游戏厅已经更名为网吧了,小霸王的乐趣在他们眼里忽略不计,七八十年代的人能玩到的他们全能在电脑里找得到,玩不到的他们也找得到,除了某种感觉,已经消失在岁月里。

四、70年代的诗歌,80年代的少年作家班,90年代的呻吟

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想象力的文体,当然,是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诗歌。短短几行字便可激发人们产生各种美好的情愫。每个70年代的人现在仍然可以回忆起几句当年让自己激动、畅想、难眠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时候,人们自发成立诗社、文学社,那种对文学的信仰现在已经无处找寻了。诗歌,无论死或未死,都已被遗忘。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文坛涌现出一股新生力军,他们便是家喻户晓的少年作家班。这些青春文学的作者以他们奇幻的想象、幽默的语言风格以及明媚又忧伤的青春故事,使得青春文学在广大的学生中拥有了众多的追随者,最开始就是郁秀的《花季雨季》。后来的新概念作文比赛,可以说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文化选秀,牵动了多少膜拜文学的少年的心。

90年代的人口味独特,他们对以前任何一种文体兴趣都不大,因为他们喜欢上了一种新的东西,这种东西的最大特质就是无病呻吟,以各种各样的语言宣泄不痛不痒的感情,这已经和文学没有多大关系了,或许他们根本也不需要什么文学,文学的功能在于反映现实,传达感情和真理,而呻吟的不是现实,不是感情,也不是真理。

五、70年代的长发,80年代的三七分,90年代的百花齐放

长发是70年代男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无论是直还是卷,都是奔放和不羁的象征。长发、吉他、流浪,这些遥远的词汇,现在听起来仍然让人内心泛起甜蜜的忧伤。不羁的70年代人,长发是最好的注脚。

香港娱乐圈的明星把80后的头发按照不同的比例分了印儿,最流行的是三七分。头发一分开,飘逸劲儿就出来了。我记得某几年特时兴男的甩头,甭管干什么,时不时地往头发多的那一边儿甩一下,别提多潇洒了,甩多了成毛病了,头发不挡眼也甩,频率快得跟癫痫似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志颖,头发一甩,手按住发根往后面一捋,再把外套往肩上一披,哇噻,帅死了。放现在,哼哼。

90年代的人发型已经找不出来什么代表作了,他们思想开放,所以发型必须配得上开放的思想,可谓思想有多远,发型就有多杂,甚至咱们思想都跟不上人家发型的变化,让人不得不感叹,老了,真是老了。

六、70年代的报告会,80年代的自己,90年代的超女快男

英模报告会是70年代人汲取精神鼓舞的最大来源,那些感人的奋斗历程,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多少70年代的有志青年泪流满面、夜不能寐,比如张海迪姐姐、徐良,他们在当时的70年代人眼里,就是精神的象征,一个英模就足以激励他们奋斗多少年。

不得不承认80一代是最自恋的,拒绝崇拜任何人,于是引领了自我崇拜。他们觉得自己就挺好的,没必要去崇拜别人。这种心理很难说对这一代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似乎都各有道理,但80后的人信仰极度缺失的现实,怕是与此脱不了干系。

90年代的人不知道张海迪姐姐、徐良是谁了,他们也流泪,不过是为某个超女快男被淘汰而流泪。这种疯狂的场景和70年代人听报告会何其相似,只是台上的人换了。这看似简单的一换,多少精神层次差出去了。听报告会流一次泪,或许会激励一生;为某个超女快男流一次泪,或许下个选秀节目出来的时候就忘了。

短短二十年的时光,仿佛换了人间。每一代人向上望,向下望,都会发现差别居然是如此巨大。这是社会高速发展的结果,也是文化高速轮转的必然。不管怎样,这都是时代的特征,70、80、90,每一代人都将带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成长,不可改变。是前进还是倒退,留与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