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胡华文集(第五卷)
9450900000017

第17章 一 关于周恩来研究的论述(17)

存目

1.《为中华腾飞世界时——纪念周恩来总理八十诞辰》,载《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号。

2.《为了中华之崛起——缅怀敬爱的周总理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和革命实践》,载《北京日报》,1978-03-05。

3.《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载《解放军报》,1978-03-16。

4.《少年周恩来的成长》,载《文汇报》,1979-01-07。

5.《从“四·一二”到遵义会议周恩来同志的若干革命事迹介绍》,1979年12月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成立会学术报告。

6.《“恢复生产,建设新中国”的光辉指针——学习〈周恩来选集〉(上卷)关于建国前后经济工作的论述》,载《文汇报》,1981-01-02。与林代昭合写。

7.《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周恩来选集〉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论述》,载《光明日报》,1981-01-09。与林代昭合写。

8.《周恩来同志的青少年时代》,见《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9.《五四前后的周恩来》,见《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10.《从五四运动到四五运动的周恩来同志——纪念周总理逝世3周年、四五运动3周年、五四运动60周年》,报告手稿。

11.《胸怀世界革命全局的国际主义战士——学习周恩来在旅欧期间关于国际形势的精辟论述》,1978年9月9日。

12.《学习周恩来同志关于白区工作的论述》,1980年12月25日。与清庆瑞合写。

13.《周恩来与马克思主义》,1983年3月手稿。

14.《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注释:

【1】本文写于1977年11月。

【2】周恩来:《射阳忆旧》,载《敬业》第1期。

【3】名周攀龙,曾是绍兴师爷(官府的幕僚、秘书一类),后当过淮安知县(即县长)。

【4】名周贻赓,当时是东北奉天省(现辽宁省)度支司的一个科员,也就是管理地方政府部门财政会计工作的一个办事人员。

【5】当时学制,包括初等小学(四年)和高等小学(三年)的七年制完全小学,叫两等学堂。

【6】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头子。1916年复辟帝制。

【7】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黄兴等带领敢死队一百多人攻占总督衙门。因清军反攻,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后广州人民将死难烈士七十二人合葬在广州市郊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8】位于沈阳东郊沙河公社魏家楼一带。

【9】这篇作文的题目是《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后来收在《学校国文成绩》一书中。

【10】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时,第一年编在己三班,第二年编在丁三班,以后又编在丁二班,直到第四年毕业。

【11】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学者。

【12】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民族主义思想家。

【13】王夫之(1619—1692),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

【14】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中激进的资产阶级理论家。

【15】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

【16】严复(1853—1921),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17】连史纸,江西生产的手工制纸,以竹子为原料,细密、洁白。

【18】司马迁(公元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19】“二十一条”,签字于1915年5月9日,这一天被称为“五·九”国耻日。条约共分五号(即五部分)二十一条,规定山东为日本势力范围,日本租借旅顺、大连期限延长至九十九年,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中国聘用日本顾问,半数以上军火从日本购买,在一些地方中日合办警察等等,是一纸使中国完全殖民地化的卖国条约。

【20】极目:用尽目力远望。青郊外:春天的郊外。霾:刮风时落的尘土;烟霾,形容政治上的黑暗。中原:本指黄河流域,这里泛指中国。逐鹿:原意争夺政权,这里指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进行的“二次革命”等反袁斗争。博浪:博浪沙为河南一地名,秦时张良派刺客行刺秦始皇而未成功的地方。踵相踪:踵指脚跟,相踪即跟着足迹而来,这里指像张良这样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全句表达了作者对袁世凯反动统治终将被推翻的信心。

【21】扪虱:东晋时王猛一面同人谈论天下事一面抓虱子,旁若无人,引申为气概非凡;倾谈:把心里话都讲出来;惊四座:使四周的人震动。持螯:拿着蟹螯,指吃蟹。险夷不变:无论处在危险或平安的环境中都不改变革命操守;尝胆:越王勾践为报仇雪耻而卧薪尝胆,指要雪国耻。道义:指革命;敢:岂敢。全句意思是要争挑革命重担永不歇息。

【22】大江歌句——大江歌,宋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掉头东,掉头,转过身来,意思是,我西望赤壁,怀念英雄辈出的故国之后,掉头东渡去留日了。

【23】密句——邃,深邃;密,精密;邃密,深邃精密地;群科,社会学、政治学,清末严复曾用“群学”这个词来翻译“社会学”、“政治学”;济世穷,济,拯救,变革;世,社会;穷,濒于绝境;三个字连起来,意为挽救濒于绝境的社会。

【24】酬句——难酬,壮志难酬,目的没有达到;蹈海,跳到海里去,以身殉国。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爱国志士陈天华为抗议日本驱逐中国留学生而跳海自尽。

【25】壁句——面壁十年,用南北朝时佛教禅宗学派达摩老祖的故事,表示要长期刻苦钻研以达到精深的造诣;图,图于,目的在于;破壁,用南北朝张僧繇画龙点睛,“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去上天”的故事,表示学成之后,即要像破壁飞去的龙乘云上天一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26】“过激党”是指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日本反动派故意译成“过激党”;“赤军”是列宁缔造和领导的红军。

【27】载《觉悟》第一期。

【28】这篇文章是周恩来同志亲自写的,见1919年8月6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第十六号。文中提到的安福派,是北洋军阀皖系的政客集团。1918年3月,皖系军阀段祺瑞的亲信和一批政客在北京安福胡同成立安福俱乐部,人称为安福系或安福派。1926年段祺瑞下台,安福派随之而瓦解。

【29】天津各界代表曾于6月25日至28日同北京代表一起向北洋军阀政府的总统徐世昌请愿,迫使他当场拟好电文,令巴黎和会代表拒绝签字。这是第一次请愿斗争。因此8月的赴京请愿是第二次。

【30】郭隆真(1893—1930),女,回族,后改名郭林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青岛被捕,解往济南,英勇就义。

【31】这一段话后来周恩来写在《觉悟》创刊号《觉悟的宣言》上。根据觉悟社成员们后来回忆,周恩来在觉悟社成立时发言的主旨,即这一段话。

【32】南开大学《历届学生毕业册》上,周恩来的注册号是62号,写明“于民国八年九月入学”。

【33】日本封建幕藩体制瓦解以后,大批武士失去禄位到处流浪,没有固定职业,称为浪人。

【34】直隶,即现在的河北省。省公署,北洋军阀的省政府机构,当时设在天津。

【35】于方舟(1900—1928),河北省宁河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领导玉田农民起义中被捕入狱,被反动派杀害于玉田县南门。

【36】辕门:官署的外门。

【37】官署大门之内有仪门。

【38】周恩来:《警厅拘留记》。《警厅拘留记》是周恩来对狱中斗争情况的真实记载,曾在1920年由天津《新民意报》出版。这本书的手稿,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39】魁发成事件一案,前后共逮捕三十人,有因病和年纪过小、过大等原因而开释的,前后进出变化很多,为叙述方便,用经常保持的数字,故为二十四名。

【40】参见《敬爱的周总理青年时代在天津》,载《天津日报》,1977-01-07。

【41】参见周恩来:《警厅拘留记》。

【42】周恩来:《警厅拘留记》。

【43】参见周恩来:《检厅日录》。《检厅日录》曾连载于1921年冬的天津《新民意报》。

【44】周恩来的这一思想见解,参见《觉悟》第一期由周恩来执笔写的短论《觉悟》。这一期为周恩来所编,两篇纲领性的短论《觉悟》和《觉悟的宣言》是周恩来写的。这一期为大32开本,100余页,将近10万字,早已编好,因发生请愿斗争延至1920年1月20日出版。

【45】这一类人数前后不符,原材料如此。

【46】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47】本节参见1920年9月15日《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三期。

【48】1976年1月10日、11日,儒尔盖在法国《人民日报》上所发表悼念周恩来的文章。

【49】鲁尔区,是德国工业集中的地区。本段引文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件。

【50】蔡和森(1895—1931),湖南湘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夏在香港被捕,壮烈牺牲。

【51】向警予(1895—1928),女,湖南溆浦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春在汉口法租界被捕,同年5月1日英勇就义。

【52】这场运动,当年曾被称为“二八”运动。为了准确,我们这里称“二二八”运动。

【53】参见周恩来:《留法勤工俭学之大波澜》,载于1921年5月天津《益世报》。

【54】周恩来:《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运命》,载于1921年12月19日至1922年1月7日天津《益世报》。

【55】周恩来:《勤工俭学生在法最后之运命》。本节所摘周恩来同志报道均引自此文。

【56】庚子赔款,简称庚款。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政府于次年订立《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付给各国“偿款”海关银四亿五千万两。这笔赔款称为庚子赔款。

【57】当时,“少年”、“青年”两个词没有严格界限,这里及后文的“少年共产党”等词中的“少年”,都是今天所指的“青年”的意思。

【58】旧里昂炮垒为里昂大学的校址。

【59】觉悟社成立时,社员们抽签每人得一号码。周恩来抽得五号,谐音伍豪,成为周恩来所用笔名,以后还曾用作别名。

【60】周恩来读过的这本书,被原书所有者保存下来,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61】以上引文见周恩来:《西欧的“赤”况》,写于1922年3月,载于1923年4月15日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觉邮》第二期。这个副刊,是留在天津的觉悟社社员所办,刊登社员的来信。

【62】见周恩来写的《伍的誓词》,载《觉邮》第二期。

【63】赵世炎(1901—1927),四川酉阳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英勇就义。

【64】陈延年(1899—1927),安徽怀宁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牺牲在上海。

【65】见周恩来同志署名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报告(第一号)。

【66】本节参见朱敏:《深情忆念周伯伯》,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7(1)。

【67】本节所引诗、文,均见《伍的誓词》,1923年4月15日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觉邮》第二期。伍即伍豪,指周恩来。

【68】原载《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出版,1978年再版;1980年外文出版社出版日文、英文本。

【69】参见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70】周恩来:《国民革命及国民革命势力的团结》,1926年12月10日。

【71】周恩来:《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1926年12月11日。

【72】杨立三:《八一起义时的警卫团》,见解放军通俗读物编辑部编:《回忆井冈山区的斗争》,北京,工人出版社,1955。

【73】王毓昭:《一切依靠党和群众——“八一”访问贺龙将军(摘要)》,载重庆《新华日报》,1951-08-07。

【74】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党支部:《怀念南昌起义中的周恩来同志》,载《光明日报》,1977-01-14。

【75】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党支部:《怀念南昌起义中的周恩来同志》。

【76】袁也烈:《“八一”的枪声》。

【77】南昌《民国日报》,1927-08-01。

【78】江西《工商报》,1927-08-03。

【79】参见南昌《民国日报》,1927-0-03。

【80】摘自《沫若文集》第8集《南昌之一夜》。

【81】参见徐石林:《八一起义片断》。

【82】参见涂国林:《难忘的日子》。

【83】参见《文物》,1961(7)。

【84】参见陈赓:《从南昌到汕头》。

【85】本节参见聂荣臻;《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陈赓:《从南昌到汕头》;周士第:《起义后第一次大战》;涂国林:《难忘的日子》。

【86】参见许关勋:《七日红——1927年红军开到潮、汕前后见闻》,载《南方日报》,1957-07-15,第3版。

【87】摘自《沫若文集》第8集《流沙》。

【88】参见粟裕:《南昌起义前后片断》。

【89】这一情况,1976年11月30日曾经陆丰县委核实。

【90】参见《周总理的光辉历程》。

【91】参见杨志诚:《艰苦转战》。

【92】参见杨至诚:《艰苦转战》。

【93】原载《南昌起义史话》,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4】原载《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与王建初合写。

【95】《敬业》创刊词,《敬业》第1期,1914年10月。

【96】《校风》创刊词,《校风》1915年8月。

【97】周恩来1951年2月24日在天津南开中学的讲话。

【98】1918年4月3日给冯文潜的信。

【99】诗《雨中岚山——日本京都》,1919年4月5日。

【100】《检厅日录》。

【101】《本报继续出版的启示》,载《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第63号,1919年10月7日。

【102】《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第19号,1919年8月9日。

【103】《西欧的“赤”况》。

【104】《劳动世界之新变动》,载天津《益世报》,1922-03-29。

【105】《少年》第2期。

【106】后来根据团中央的指示,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

【107】周恩来同志1923年3月给团中央的报告。

【108】《回忆旅欧期间的周恩来同志》,载《南开大学学报》,1977(6)。

【109】《共产主义与中国》。

【110】《共产主义与中国》。

【111】《少年》第6号,1922年12月。

【112】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觉邮》第1期,1923年4月6日。

【113】《西欧的“赤”况》。

【114】《伍的誓词》。

【115】原载《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与林代昭合写。

【116】毛泽东:《问题研究会章程》,载《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10月23日。

【117】《本报继续出版的启事》,载《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10月7日。

【118】《西欧的“赤”况》,载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觉邮》第2期,1923年4月15日。

【119】《劳动世界之新变动》,载天津《益世报》,1922-03-29。

【120】《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影响》,载天津《益世报》,1921-06-24,1921-07-15。《欧战后之欧洲危机》,载天津《益世报》,1921-03-22,1921-03-23。

【121】《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影响》,《欧战后之欧洲危机》。

【122】《德法问题与革命》,载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觉邮》第1期,1923年4月6日。

【123】《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载《少年》第2期,1922年8月16日。

【124】《西欧的“赤”况》。

【125】《共产主义与中国》,载《少年》第2期,1922年8月16日。

【126】《西欧的“赤”况》。

【127】何长工:《回忆旅欧期间的周恩来同志》,载《南开大学学报》,1977(6)。

【128】胡适:《国际的中国》,《胡适文存》二集,卷三,12页,上海亚东图书公司,1921。

【129】《大西洋上之太平洋问题》。写于1921年10月30日,发表于天津《益世报》,1921-12-17。

【130】《1922年开幕后之欧洲》,载天津《益世报》,1922-02-20。

【131】《四国协定与英法中日》,载天津《益世报》,1922-02-07。

【132】《大西洋上之太平洋问题》,载天津《益世报》,1921-12-17。

【133】《旅法华人反对列强共管中国铁路纪事》,载《少年中国》第4卷第8期,1923年12月。

【134】《英帝国会议之内幕》,载天津《益世报》,1921-09-12。

【135】《待开声中之华盛顿会议》,载天津《益世报》,1921-09-13。

【136】《德法问题和革命》,载天津《新民意报》副刊《觉邮》第1期。

【137】《待开声中之华盛顿会议》,载《益世报》,1921-09-14。

【138】《大西洋上之太平洋问题》,载《益世报》,1921-12-17。

【139】《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0】《英帝国会议之内幕》,载天津《益世报》,1921-09-06。

【141】《共产主义与中国》。

【142】《协约国最高会议延期》,载天津《益世报》,1921-07-14。

【143】《近东问题与英法之态度》,载天津《益世报》,1921-08-06,1921-08-07。

【144】原载《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与林代昭合写。

【145】原载《北京日报》,1979-03-07,与王建初合写。

【146】原载《华南师院学报》,1980(1),与王建初合写。

【147】《1923年给团中央的报告》。

【148】引文除注明者外,均引自《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载《少年》第2期,1922年9月1日。

【149】《共产主义与中国》,载《少年》第2期,1922年9月1日。

【150】《西欧的“赤”况》。

【151】《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

【152】《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

【153】《评胡适努力》,载《少年》第6期,1922年12月15日。

【154】《德法问题与革命》,载《觉邮》第1期,1923年4月6日。

【155】以上均引自《军队中政治工作》(第一讲),1925年6月2日。

【156】《在黄埔军校第三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1925年7月1日。

【157】参见《在东莞商务分会及市民联欢大会的演说词》,1925年2月4日。

【158】《军队中政治工作》,1925年6月2日。

【159】《国民革命军及军事政治工作》,1926年7月。

【160】《在省港罢工工人第六次代表会上的政治报告》,1925年7月31日。

【161】《国民革命军及军事政治工作》,1926年7月。

【162】《在黄埔军校第三期开学典礼上的演汫词》,1925年7月1日。

【163】《民族解放协会代表周恩来演说词》,1924年10月10日。

【164】《在东莞商务分会及市民联欢大会上的演说词》,1925年2月4日。

【165】《国民革命军及军事政治工作》,1926年7月。

【166】《祭廖仲恺文》。

【167】《国民革命及国民革命势力的团结》,1926年12月10日。

【168】《在省港罢工工人第六次代表会上的政治报告》,1925年7月31日。

【169】《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3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0】参见《讨安福派办法》,《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8月9日。

【171】《告工友》,载《少年》第2期,1922年9月1日。

【172】《西欧的“赤”况》。

【173】周恩来题词,1926年。

【174】《民族解放协会代表周恩来演说词》,1924年10月10日。

【175】《在东江行政会议上之政治报告》,1926年2月22日。

【176】《辛丑条约与帝国主义》,1924年9月7日。

【177】《辛丑条约与帝国主义》,1924年9月7日。

【178】《民族解放协会代表周恩来演说词》,1924年10月10日。

【179】《辛丑条约与帝国主义》,1924年9月7日。

【180】《在省港罢工工人第六次代表会上的政治报告》,1925年7月31日。

【181】《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1926年12月11日。

【182】《中山北上后之广东》,1924年12月31日。

【183】《最近二月广州政象之概观》,1924年10月30日。

【184】《在东江行政会议上之政治报告》,1926年2月22日。

【185】《民族解放协会代表周恩来演说词》,1924年10月10日。

【186】《在东江行政会议上之政治报告》,1926年2月22日。

【187】参见《民族解放协会代表周恩来演说词》,1924年10月10日。

【188】《最近二月广州政象之概观》,1924年10月30日。

【189】《中山北上后之广东》,1924年12月31日。

【190】《最近二月广州政象之概观》,1924年10月30日。

【191】《最近二月广州政象之概观》,1924年10月30日。

【192】《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1926年12月11日。

【193】《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1926年12月11日。

【194】《国民革命及国民革命势力的团结》,1926年12月10日。

【195】参见《最近二月广州政象之概观》,1924年10月30日。

【196】原载《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与林代昭、清庆瑞合写。

【197】陈独秀给中央的信,1929年8月15日。

【198】周恩来:《中国革命高潮与中国共产党》,载《红旗日报》,1930-09-07。

【199】周恩来:《中国革命高潮与中国共产党》,载《红旗日报》,1930-09-07。

【200】周恩来:《中国革命高潮与中国共产党》,载《红旗日报》,1930-09-07。

【201】周恩来:《中国革命高潮与中国共产党》,载《红旗日报》,1930-09-07。

【202】周恩来起草的《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1928年11月11日。

【203】参见周恩来:《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形势》,载《布尔塞维克》,第2卷第3期,1929年1月1日。

【204】《周恩来选集》,上卷,29~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05】少山报告——三中全会材料九号。

【206】周恩来:《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形势》,载《布尔塞维克》,第2卷第3期,1929年1月1日。

【207】少山报告——三中全会材料九号。

【208】参见黄玠然:《党的六大前后若干历史情况》。

【209】参见黄玠然:《党的六大前后若干历史情况》。

【210】周恩来同志起草的《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1928年11月11日。

【211】周恩来同志起草的中央第96号通告,1930年12月22日。

【212】周恩来同志起草的中央第96号通告,1930年12月22日。

【213】周恩来同志起草的《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1928年11月11日。

【214】周恩来:《目前中国党的组织问题》,1929年5月16日。

【215】周恩来同志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开除陈独秀党籍并批准江苏省委开除彭述之、汪泽楷、马玉夫、蔡振德四人决议案,1929年11月15日。

【216】周恩来同志起草的《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1928年11月11日。

【217】周恩来同志起草的《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1928年11月11日。

【218】周恩来同志起草的《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1928年11月11日。

【219】周恩来:《目前中国党的组织问题》,1929年5月16日。

【220】周恩来同志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开除陈独秀党籍并批准江苏省委开除彭述之、汪泽楷、马玉夫、蔡振德四人决议案,1929年11月15日。

【221】《周恩来选集》,上卷,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22】《周恩来选集》上卷,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23】同上书,36页。

【224】同上书,37页。

【225】原载《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与清庆瑞、林代昭合写。

【2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5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7】原载《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与林代昭、清庆瑞合写。

【228】《列宁选集》,3版,第1卷,2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9】《列宁选集》,3版,第4卷,1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0】原载《周恩来的思想及理论贡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与林代昭合写。

【231】写于1982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五周年纪念日。

【232】本文系1980年4月5日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