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胡华文集(第六卷)
9450800000009

第9章 书信(9)

您真诚的朋友

麦克法夸尔

政治学博士教授

149 1987年6月24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信早收到。因为忙,也因为同金宇钟昨日才由小巨联系上,故迟复。这几卷审稿编改草率,尤其近二卷,我未能着力,留给你的担子就太重了,我是想得到的。你们此次评职称,我和老彭都写评语力荐,我想你评个副编审是没问题的,且(何)其昌、(贾)象实、南岗诸同志都是了解你的。

此次审稿会,定在黑龙江大学的专家招待所,条件不错。收到的大稿较少,正函催中。听说你们要评职称,你可能不得脱身。不过,一般说,评职称是本人不参加的。有些情况,如需说明,我想你晚到几日,或早走几日均可。审稿会的要求,需要从严,我准备这次会上多讲一下,也希望你讲一讲,以便改正工作和作风。南岗、王敏想是能参加的吧。

专此

敬礼!

胡华

1987年6月24日

哈市学府路24号黑龙江大学专家楼

150 1987年6月30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6月22日信悉。欧森伯即奥克森伯格(prof.Michel Oksenberg),他在美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社会地位很高。他是密歇根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前卡特总统的顾问,美国兰德公司的顾问,他对推动卡特总统同中国建交起了很大作用。现在仍兼卡特的顾问。昨晚电视中邓小平接见卡特及其夫人,第三人握手的即是欧森伯。我在访问密歇根大学时,是他接待的,他并与我同机来中国。可能是他为卡特之行,先来作安排。他通中文,中国话也很好。

翻译我们的书【87】的事,他在密歇根时也同我讲起过。现在美国已在人名录资料中对我们的《人物传》进行了摘译。我们的书量很大,翻译是个困难。穆欣已离休,外文局现在的头头,我不熟,此事我们到哈尔滨时再商量吧。但同欧森伯(这是他起的中文名字),你社可放心与他建立联系,他是非常好的美国人士。

星期六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宣传了我们的《人物传》,可惜我只听到半段……

此次在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专家楼开会,请你和南岗同志、王敏同志一定去。

专此

近好!

我们这套书,已报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基金会评奖,是历史学科,由王淇、何沁两位教授推荐,我系学术委员会评议推荐。评上的希望不小。我给了他们三十一、三十二卷,及一本目录。如果你社还有全套的精装本,寄给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基金会评奖委员会,那就太好了。

胡华

1987年6月30日

151 1987年7月2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6月26日信悉。

1.叶帅传请叶传组写,很好。

2.刘帅传,陈志凌和闫景堂早托刘传组写,已写成了6万字的稿,由蒋杰同志派人送来了。故不必另写了。

3.李圭同志写“萧华”传,很好,李圭同我也讲过,可复信请他快些写出。

4.张露萍问题,寄来的材料,我已看了。我们静候组织上解决吧。

你们发了电视和新华社电讯报道《人物传》,影响很好,谢谢你们辛劳。我们报了吴玉章奖金,也可能有希望。一套精装本,已请小巨送吴玉章基金会了,你们可暂不寄。

评职称,一般说是“背对背”,被评者不参与的。如可脱身,则仍望去哈。

敬礼!

胡华

1987年7月2日

152 1987年7月3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昨日写好一信,尚未发,近日又接你29日来信。知你可于17日飞哈,甚好。老南、王敏去不了,也没有办法了。

电视已看到。新华社电讯在7月1日的《人民日报》三版登了,提到马玉卿的反映,未提欧森伯。关于欧森伯,我已有一信给你,他是卡特的顾问,对推动卡特总统与中国建交起了重大作用,是对华很友好、在美国声望很高的教授,可以宣传的。《瞭望》如能登很好,可以宣传欧森伯教授的赞誉。最近这期《瞭望》将有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徐小平(女)采访我谈七七卢沟桥事变的谈话。

敬礼!

胡华

1987年7月3日

153 1987年10月8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你好!哈尔滨会议传稿,9月中交小巨寄你,有“关向应”、“曾山”、“熊瑾玎”、“刘鼎”(此传吴殿尧改后寄你)四份。10月6日交小侯寄你:“鲁易”、“李延禄”、“曾天宇”、“杨杏佛”、“方志敏”五份。我近日又看出“兰公武”、“王以哲”、“龙大道”、“许亨植”、“蒋光慈”五稿。还有十个不太著名人物的传稿,我争取近些日看出,再寄你。

听小侯说,你的职称问题,还要通过考试,这也没有办法,辛苦一些吧。寄去的这些传稿,如你最近没功夫,可先请王敏具体处理看,这些稿总的说问题不大。我考虑12月开会又有一批新的传稿,所以目前这批稿子,争取10月、11月着手处理。

我因胆结石作痛(不剧烈),自9月28日住进北京第六医院高干病室,这些稿是利用住院时间看的。离开工作单位住院,时间还充裕些,在工作单位杂事太多。我即使近时出院,也把稿子都看出来,工作只有抓主要的,杂事也想尽量推去。

王敏同志均此不另。

敬礼!

胡华

1987年10月8日

154 1987年10月25日致党史系博士生刘利华

利华同志:

收到你9月25日发的信。因为9月26日我从西郊回城内,9月28日住入北京第六医院干部病房(东五楼),到10月23日因参加校庆大会请假回校,才看到你的这封信。我是因胆结石隐痛,到医院检查和治疗的。病情不重,到医院后还阅改了七八十万字的党史人物传稿,最近又在看牛军【88】的论文,等于是躲在医院里工作。胆结石,吃些中药、西药,没有好办法,保守治疗而已。

关于你的注册问题,上学期我叫小侯【89】去办,小侯跑了多次,研究生院以你病,未给注上;我则坚持你是在职研究生,应从宽照顾,主张保留你学籍,可以晚一期,比小谢、小王【90】二人晚一年毕业,等你完全康复后再商量。退一万步讲,你已加入金羽主持的“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七五”规划国家项目(也是我写了推荐意见的),不影响你的工作和事业。

你还年轻,来日方长,要看得长远些。“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郑板桥《难得糊涂》注),你已发了两次黄疸,所以这次要坚持在石市彻底把身体巩固好。药要吃,而关键还是养,心境放松,休息营养,慢慢康复,不要性急。

我自去年住院以来,今年9月底又发生胆结石,我检讨还是工作太累而来。所以决定以后晚上不干了,我想,算总账还是这样合算。

我认为你不要急于回京,也是从算总账考虑吧!以后你给我写信可寄张自忠路交我。我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将到广东开会,别的时候,可能在家时间多一些。

匆此,快乐!

问你父母好!

胡华

1987年10月25日

155 1987年10月26日致郭洛夫

洛夫同志:

来信收到。现把吴玉章奖金首次获奖“情况汇报”附上。我们的书是从各地评选推荐上来的57种历史学著述中筛选出来的,由专家评委投票评选出来的。我们的这套书连续两年获奖,都是全国性评选出来的成果。你作为责任编辑,对于你评职称,也是有力的根据。想你已经考过了,我估计你评副编审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我们的书,自印到三十二卷后,已编好的三十三至三十七5卷书,迟迟未能印出,望你请(何)其昌、(贾)象实同志督促。评奖情况也请你向他们两位领导汇报。哈尔滨审稿会的3卷书稿,我已全部寄你。转眼12月又要开广州会议【91】了。你考过后编发这七八十万字,担子也是很重的,望你与王敏同志多辛苦。吴玉章一等奖是3000元,在10月23日大会上由李鹏、习仲勋、邓力群、彭冲、何东昌发给,我出席领了奖状和3000元奖金,这笔奖金虽然钱数不多,但很有意义,如何分配,我想在广州会议时提请部分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讨论决定。

专此

敬礼!

又,我请陈云同志题写的书名原件,请你在广州会议时带来,我将裱起来,留作纪念。

胡华

1987年10月26日

156 1987年11月21日致家人

遗嘱(摘录)

我自16岁参加革命,半个世纪于今。本想可活到80多岁,继续为党和人民事业尽力。但近日发现肝癌。党的领导和同志、家人都很关怀,将去上海医治,但生死未卜。如万一不幸,我不得不放弃我未竟的事业,与同志和家人永别。我死之后,对于后事,嘱咐如下:

后事从简,遗体交医院解剖,不必开追悼会、告别会。遗体就在上海火化,骨灰可装一个口袋,将来深埋在故乡奉化北街锦屏山上高坡之大松树下即可。亦可就近深埋于我的第二故乡北京的香山高山上之大松树下。【92】

我多年来奔波劳累,又赡养老少,素来没有多少积蓄。我死之后,为给亲人子孙们留作纪念,对一些遗物,分作纪念品如下:(略)。

我留下的大量书籍、文稿、文具等物,交给胡宁、胡安。由胡安在京就近负主要责任。别的兄弟姊妹也可以要些有用的喜欢的书。

我的文稿,将来如有可能,可由胡安、胡宁、涓迅负责选摘、整理和出版。

大家务必遵守我的遗嘱,团结互助友好为要。我死之后,大家不必过哀,希望继承我的遗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好工作,兢兢业业,力求进步。

此嘱。

胡华

1987年11月21日

157 1987年11月25日致中国人民大学袁宝华校长

宝华校长:

承您亲自关怀,我已于22日到上海第二军医大长海医院肝外科。吴孟超大夫看了B超,肝癌在右肝靠近横膈处已有5厘米多大(约为桃子),他同意尽快动手术。今日做了CT,可能下星期做手术切除。手术如能过关,则还可继续为党做些工作。此次患此难治之症,怪我平时习惯于工作至深夜,中午有时休息不好,早上又不注意体育锻炼,是一个教训。参加革命,忽约半世纪,去日苦多,贡献愧少。

深谢党的培养、教育和关怀。此次患病以来,我仍抱着乐观的态度,充满信心与病魔作斗争。生就是奋斗,死就是休息,不过尽力争取多有些日子继续从事我未完成的许多工作而已。

并向校诸位领导同志致意问好致谢!

问朱同志好!问朱秘书好!

敬礼!

胡华敬上

1987年11月25日

于上海

158 1987年11月26日致《中共党史人物传》广州审稿会议全体同志

世兰、卢权、提春同志并转《党史人物传》广州审稿会议全体同志:

1.广州审稿会可如期召开,已有100多篇来稿,甚喜,祝愿会议圆满成功。

2.我因患肝癌,来上海第二军医大动手术。只好请假。我建议此次审稿会,仍如去冬武汉会议由彭明、(陈)志凌、(杨)世兰三位组成领导小组,因三位组长及各位审稿成员,团结一致,辛勤努力,顺利完成任务。我个人感谢各位的辛劳。

3.我如手术顺利,存活下来,当一如夙愿,同大家共同完成《党史人物传》50卷的历史性任务。如我不能通过手术,战胜病魔,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是不能为党完成我许多未竟的工作,而《党史人物传》50卷,是荦荦大者。我建议,在何长工会长和党的领导下,继续用定期的审稿会完成此项任务。原班人马和工作班子,我建议一律不动。审稿会由彭、陈、杨【93】三位组成领导小组,扩大的常务理事会(包括育安、小巨、洛夫)和三位组长,继续负责,各位审稿成员,团结努力,团结好各地党史人物(研究)会同志和先辈亲属,共同完成此项光荣任务。【94】我期待着继续和大家共同奋斗。

胡华

1987年11月26日

附:1987年12月15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广州审稿会全体同志致

胡华函【95】

尊敬的胡华同志:

您好!

您在上海住院治病期间写给广州审稿会全体同志的来信,在14日举行的17次审稿会上宣读了以后,使我们深受教育。同时也为您战胜病魔的坚强意志和信心,深表敬意。这里请接受我们向您表示亲切的慰问,并祝早日恢复健康!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从1979年在广州成立以后迄今已整整8年了。在何长工会长和您的领导下,已召开了四次年会,17次审稿会,编辑出版了《人物传》35卷,审定了41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回顾这8年所走过的道路,虽不平坦,但总的还是朝着宽广的方向前进。您为了开拓前人未做的光荣事业,从组织领导、运筹策划、培养队伍、严格把关,为《人物传》丛书的问世,呕心沥血,付出了极大的精力。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好带头人感到高兴、自豪和幸福。

更令人内心激动不已的是,您在病魔缠身、忍受痛苦的时刻,仍然关心《党史人物传》编审工作并写信指导和鼓励我们为继续完成后10卷的任务而努力!

我们知道,后10卷的编审任务仍然是很艰巨的,“行百里半九十”,所以不能有任何松劲和骄傲的情绪。我们将遵照您的指示,在彭、陈、杨三位同志具体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合力,开好审稿会,团结各地党史人物(研究)会同志和先烈家属,为完成《党史人物传》50卷的历史任务而兢兢业业地勤奋工作。我们一致表示,决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

亲切的慰问!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广州审稿会全体同志敬上

1987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