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泛指所有能拓展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一般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即“传感技术”,其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
(2)信息传递技术。即各种通信技术、广播技术等,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地转移。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
(4)信息施用技术。这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由上可见,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互联网的形成、发展和应用。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辅助人们完成对信息的检测、识别、变换、存储、传递、计算、提取、控制和利用。
1.3.2 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于物流各环节中的信息技术。根据物流的功能及特点,物流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分类编码技术、条形码及射频技术、自动化仓库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在这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了以移动通信、资源管理、监控调度管理、自动化仓库管理、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财务处理等多种业务集成的一体化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迅速、及时、准确、全面的物流信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物流信息技术通过切入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对物流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从而降低物流成本,直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1.3.3 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在国外物流活动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大中型物流企业中也有了一定的实际运用。一些专门针对物流活动特点设计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综合运用了商业智能、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配送优化调度技术、动态监控技术、智能交通技术、仓储优化配置技术,实现了对物流配送过程数据全面的管理和分析挖掘,可以优化配送运作流程和配送体系结构,实现了客户资源管理、配送调度优化、配送作业监控、库存及财务管理、企业绩效管理等多项功能。
1. 条形码与射频技术
条形码技术亦称条码技术,是20世纪在计算机应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集条码理论、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条码印刷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条码技术是物流自动跟踪的最有力工具,被广泛应用。条码技术具有制作简单、信息收集速度快、准确率高、信息量大、成本低和条码设备方便易用等优点,所以从生产到销售的流通转移过程中,条码技术起到了准确识别物品信息和快速跟踪物品历程等重要作用,它是物流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条码技术在物流的数据采集、快速响应、运输上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
射频技术(RF)是一种电磁理论的通信技术,适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它的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可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且具备智能化。目前通常利用便携式的数据终端,通过非接触式的方式从射频识别卡上采集数据。采集的数据可直接通过射频通信方式传送到主计算机,由主计算机对各种物流数据进行处理,以实现对物流全过程的控制。
我国RF的应用也已经开始,一些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口使用RF可以不停车收费,我国铁路系统使用RF记录货车车厢编号的试点已运行了一段时间,同时一些物流公司也正在准备将RF用于物流管理中。
2. 电子数据交换
电子数据交换是按照协议的标准结构格式,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EDI的基础是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由人工输入计算机,但更好的方法是通过扫描条码获取数据,这样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性高。电子数据交换(EDI)的直接利益包括:提高内部生产率,改善渠道关系,提高外部生产率,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降低作业成本。
例如,JC Penney公司发现,从书面媒体转换成电子媒体,可使其每票货的成本从0.29美元减少至0.05美元。再如,Texas Instruments公司的报告显示,EDI已经将装运差错减少95%、实地询问减少60%、数据登录的资源需求减少70%及全球采购的循环时间减少57%。
3.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将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查询的功能。可以将物流系统的数据库建成一个物流系统或供应链的公共数据平台,为数据采集、数据更新和数据交换提供方便。结合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原始信息进行系统的加工、汇总和整理,提取隐含的、从前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关系,以满足物流过程智能化管理的需要。
4.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通过各种软件的配合,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车辆路线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设施定位模型等,更好地为物流决策服务。关于这一点,后面章节有较详细的介绍。
5.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空中卫星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导航与定位,以达到全天候、高准确度地跟踪地面目标移动轨迹的目的。近年来,全球定位系统已在物流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在汽车自定位及跟踪调度、铁路车辆运输管理、船舶跟踪及最佳航线的确定、空中运输管理和军事物流配送等领域。关于这一点,后面章节有较详细的介绍。
6.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是又一种有助于物流管理的、以信息为基础的技术。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种,有过成功的物流应用经历,它提供了用于捕捉、提炼和增加管理技术的经济而又实用的方法。这类系统提供一种结构,记录了问题和答案,供专家用于分析解决作业的问题。有了专家系统,一位“专家”的专有技术问题和答案能通过网络被许多员工信手拈来,用于提高一致性、精确性和生产率。这类系统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知识”。专家系统程序是在“知识库”中捕捉和储存物流知识的,如规则(启发式知识)、政策、清单和推理等,完全与传统的计算机程序在数据库里储存数字信息一样。但是,专家系统程序比传统计算机程序更容易修改、更新和扩充。
7. 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通过更快和更广泛的通信传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物流功能。从历史上看,物流活动在通信传输上有明显的不利条件,因为它们无论是在运输还是在物料搬运车辆中,都处于运动或非常分散的状态,因此信息的方向常常随实际活动在不同地点间迁移。实时通信为物流活动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更具敏感性的作业,并常常以较少的资源获得服务质量的提高。通信技术包括无线电频率技术、卫星技术及图形处理技术。
射频技术、卫星技术及图形处理技术等在还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之前需要相当大的资本投资。然而,这些通信技术的最基本的功能并不是降低成本,而是改善顾客服务。改善服务是通过更及时地明确任务、更快地装运跟踪,以及更迅速地传递销售和库存信息等形式提供的。当顾客注意到实时信息传输的竞争优势时,对这些通信技术应用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8. 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
EOS是指企业间利用通信网络(WAN或互联网)和终端设备以在线联结(On-line)方式进行订货作业和订货信息交换的系统。EOS按应用范围可分为企业内的EOS系统(如连锁经营中各个连锁分店与总部之间建立的EOS系统)、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的EOS系统及零售商、批发商和生产商之间的EOS系统。EOS系统能及时、准确地交换订货信息。
9. 销售时点系统(POS)
销售时点(Point of Sale)系统是指在销售商品时通过自动读取设备(如收银机)直接读取商品销售信息(如商品名、单价、销售数量、销售时间、销售店铺、购买顾客等),并通过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传送至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加工以提高经营效率的系统。POS系统最早应用于零售业,以后逐渐扩展至其他行业,如金融、旅馆等服务性行业,利用POS信息的范围也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供应链。
1.4 物流信息标准化及编码技术
引例DHL:采用EPC/RFID提高供应链水平
DHL在采用EPC技术的时候最主要的目标有四:第一是改进作业水平,其中的一个就是减少,甚至取消条码的扫描;第二,减少对手持扫描器的使用,能够使大宗产品的运输实现自动化;第三,减少安全、防盗的成本;第四,提高服务质量。
在过去的25年当中,DHL一直在物流系统中应用条码,而且效果比较好。系统信息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DHL采用一种混合体的标签,这种标签一面有条码,另一面有RFID标签。通过使用RFID,在托盘上和单个包装上分别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可以看到,和条码相比,在两个不同的作业流程中,速度和准确率都有了非常高的增长,使实际系统得到了改进。在托盘上使用的测试结果是达到100%的准确率,准确率提高了15%,速度加快了20%。在单品上都增加一个标签,这就为后续单品跟踪创造了条件,从而实现了自动的仓库控制、自动出入库。与条码技术相比,卸货的速度增加了12倍,整个库存控制过程也加快了16倍。
吉列:EPC是满足零售行业透明度有效的手段
吉列公司是一个年销售100亿美元的公司,60%的销售是在美国之外实现的,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销售各种各样的产品。根据调查显示,在25个食品的类别中,7.4%的用户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产品。全球由于这种情况造成的损失大概在690亿美元。吉列每年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如果有10%的缺货,就会造成10亿美元的损失。如果损失减少99%,仍然有1000万美元的损失。缺货造成的问题相当严重,传统的技术和方案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所幸在构建未来供应链的时候,吉列看到EPC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吉列在波士顿有3000平方英尺的实验室在做技术上的测试。这个实验室根据EPC的标准测试产品,研究怎样使用RFID。首先在包装箱上使用标签,在条码扫描之后,形成一个EPC标签,把内容写到标签里面。这些货物在传送带上传输的时候,可以被进一步地识读。之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通过EPC的标签确认整个的流程是否顺畅、准确、高效。
老的流程和新的流程进行比较,效果非常明显。在收货上,原来一个托盘用20秒钟,使用EPC标签后只用5秒钟。在订单的确认上,由原来的80秒或20分钟到现在的只要10秒钟就可以完成。运货、发货原来一个托盘需要10秒钟,现在只需要5秒。从总体上计算,整个运作的费用在每一个分销中心降低了20%,同时,由协作所带来的增长,对于零售商和供应商增加了90%。应用EPC可以减少的库存、缺货,同时还可以防盗。
在未来10年中,EPC将在托盘、包装箱和单品包装上得到应用。吉列计划对单品在最初的生产环节上就贴上标签,一直跟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对包装箱则是在分销中心贴标签。预计在未来10年中,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率。
案例分析
新型的产品电子标签EPC系统在国外正由研究转向生产和应用。本物流信息系统中应用EPC系统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上网查询EPC/RFID技术的主要特点。
上网查询EPC/RFID技术在我国物流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物流标准化的必要性
国外现代物流业呈现出系统化、网络化、信息化、精益化、全球化、专业化、柔性化等特点。虽然我国的物流业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绝大部分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但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确实很低,其直接表现在我国的物流体系到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网络化的体系。所谓网络化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实体化的物流网络和电子化的物流网络。然而,要实现物流网络化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物流的标准化问题。
总之,物流标准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而在物流标准化的诸多内容中,物流信息标准化又是物流标准化的关键。
知识拓展
我国的物流标准体系包括物流基础标准、物流技术标准、物流信息标准、物流管理标准、物流服务标准。
我国物流标准化的作用:促进我国物流现代化、物流系统一体化;有利于技术合作和防止贸易壁垒;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目前,我国完整的物流标准体系尚未建立,需要完善。
1.4.2 物流信息标准化的作用
物流信息标准化是物流标准化的关键。信息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在现代物流的整个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一定要以标准化为基础,避免信息孤岛。目前,企业要在物流管理中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及货物跟踪和信息交换系统,迫切需要在物流标识系统、物流数据采集系统及物流信息交换系统等方面实现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
目前,国际上在物流信息编码、物流信息采集、物流信息交换等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标准,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我国由于关键的物流信息标准尚未制定或普及,不同信息系统的接口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例如某些物流企业在处理订单时,有时数据交换要面向七八种不同的模式。另外,据了解,中国现仅有2.6%的物流公司与贸易伙伴之间保持一致的信息标准。信息标准化工作应该领先于信息化工作,但由于我国旧的物流管理体制的制约,行业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导致物流标准化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贯彻,物流信息标准化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已经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这一事实受到业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近几年各个部门、行业也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工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依据国际标准,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标准体系和规范。
物流信息标准化最基本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建立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为此,两个国家级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在2005年成立,即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了《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确立了物流信息方面的国家标准体系。
《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从国家标准的层面上给出物流信息标准体系框架、物流信息标准体系明细表及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说明,用于我国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国家标准、计划的编制和修订。我国的物流信息标准体系。
1.4.3 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的内容及分析
在现代物流的整个运作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一定要以标准化为基础,以避免各个孤立的信息孤岛,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因此,从应用角度来讲,建立一个物流信息系统需要从物理层、表示层、交换层和应用层4个层面上进行标准化。物理层的标准化是指物流设施和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属于传统物流方面的标准化,而表示层、交换层和应用层的标准化是指物流信息表示、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信息应用方面的标准化,属于物流信息标准化的范畴。
《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从需求角度出发,其第一层为物流信息基础标准,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通用的标准,当前主要是指《物流信息术语》,该标准应包括物流信息技术术语、物流信息管理术语、物流信息服务术语的定义;第二层分为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和其他标准;第三层是对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和物流信息服务标准进一步分层。
当前,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的重点在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物流信息技术标准按表示(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交换和应用3个层次来划分,可分为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标准。
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分为基础性标准和应用性标准两大部分,基础性标准仅包括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应用性标准则包括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信息交换标准、物流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标准。
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不完善,普及推广应用过程仍然存在严重问题。例如,尽管已建立了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但实际的正确应用率却不高,如储运单元条码标准的正确应用不足20%。
知识拓展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主要包括物流实体的编码(即标识代码)技术标准及这些编码的数据库结构标准、托盘编码技术标准、集装箱编码技术标准、商品编码技术标准和其数据库结构标准等。
物流信息采集、物流信息交换、物流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等标准动识别、分拣跟踪技术标准及物流电子单证等技术标准。
自动识别技术主要有条码技术、扫描技术和射频技术。
1.4.4 物流信息编码技术
知识拓展
物流标识技术的应用关系到物流现代化的成败,因为是否在物流过程中应用物流标识技术决定了是否实现了对物流的实时控制与管理。
物流标识技术主要由物流编码技术、物流条码符号技术及符号印制与自动识读技术等构成。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是其他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其正常功能,各信息系统或信息平台正常沟通的基础。物流信息首先要在代码化基础上,再经自动数据采集技术才能进入物流信息系统,从而为物流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物流信息的代码化要应用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技术。
所谓信息分类编码,就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合理分类,然后用代码加以表示。将信息分类编码以标准的形式发布,就构成了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或称为标准信息分类代码。人们通常借助代码进行手工方式或计算机方式的信息检索和查询,特别是在用计算机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时,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显得尤为重要。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美国从1945年起就开始研究标准信息分类编码问题,1952年起正式着手物资编码标准化工作,经过6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物资分类编码。我国从1979年起着手制定有关标准,到现在已经发布了几十个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的基础。我国的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旨在汇集与物流信息系统相关的现有国家标准,提出待制定的相关国家标准,一方面明确标准制定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反映现有标准化的状况,为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为进一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支撑。
我国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总表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门类,第二层次为类别,第三层次为项目。整个标准体系分为三个门类:第一门类为基础标准,这些标准是制定标准时所必须遵循的、全国统一的标准,是全国所有标准的技术基础和方法指南,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和指导性;第二门类为业务标准,它是针对物流活动(装卸、搬运、仓储、运输、包装和流通加工)的技术标准,对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门类为相关标准,它是伴随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特别是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专门领域标准,其中EDI(电子数据交换)应用与商业贸易和政府审批(如报关等)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而GPS(全球定位系统)则是提供对运输工具(含运输物品)的动态实时跟踪和导航的工具系统,也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有通用的基础标准,它们是:《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分类与编码通用术语》、《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应用标准又分为产品与服务分类代码标准、贸易单元编码标准、物流单元编码标准、物流参与方与位置编码标准、相关信息编码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及其地区编码组织开发了对货物、运输、服务和位置等进行唯一有效编码的方案,即国际EANUCC系统。EANUCC包括对商品的统一标识、统一分类、统一属性的描述及全球同步对整个数据的维护工作,为全球行业的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开放式的国际标准。整个EANUCC系统是公认的国际标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也参考其技术规范制定了我国相应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消费单元条码(贸易项目标识代码),采用EAN-13和UPC-A码,主要用于零售业,对应的国家标准是(商品条码)GB12904—2003;储运单元条码(非零售贸易项目代码),一般采用ITF-14条码标准,主要用于产品的纸质大包装上,对应的国家标准是GB/T16830—1997;货运单元条码(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SSCC、EAN/UCC系列128条码),采用EAN/UCC128条码标准,主要用于运输、仓储等物流标签上,是供应链中用于标识物流单元的唯一代码,对应国家标准是GB/T15425—2002。
其他相对应的国家标准还有:物流单元的编码与符号标记(GB/T18127—2000)、条码应用标识(GB/T16986—1997)、位置码(GB/T16828—1997)等。
1.选择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的原则
(1)能够唯一标识商品及货运单元。物流编码通常包括商品单元和货运单元的标识,商品单元的编码是消费单元的唯一标识,它常常是单个商品的唯一标识,用于零售业现代化的管理,货运单元的编码常常是多个商品的集合,也可以是多种商品的集合的标识,用于物流现代化的管理。
(2)适用于供应链全过程。供应链的全部过程包括从生产厂家生产出产品、包装、运输、仓储、分拣、配送,一直到零售业的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随时随地都要用到物流的标识。在零售业中通常是需要对商品单元进行标识,而在其他环节中则需要对货运单元进行标识,因此物流编码涉及面很广,包括生产业、运输业、仓储业、配销及零售业等,是多种行业共享的通用数据。
(3)可表示的信息多。物流编码所表示的信息较多,它是可变的、可表示多种含义及多种信息的编码,它可以是无含义的商品及其货运单元的唯一标识,也可以表示货物的体积、重量、生产日期、批号等信息。它是根据贸易伙伴在贸易过程中的共同需求,经过协商,共同制定的。
(4)具有可扩充性。对于供应链中单个商品的标识基本是一个国际化、通用化、标准化的唯一标识,是零售业的共同语言。而供应链中其他环节的标识则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贸易伙伴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物流标识的应用在不断扩大,标识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物流编码的新增和删除时有发生。
(5)具有可维护性。由于物流信息具有可变性的特点,物流编码的标准是需要经常维护的。因此,及时沟通用户需求和及时传达标准化机构的编码应用的变更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国际贸易中物流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2.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内容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内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应用标识符。主要物流对象是指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物资及物流单元。
(2)物流设施与设备编码。包括基础设施、运输工具、储存设施和设备、装卸装备、包装容器等。
(3)物流作业编码标准。物流作业节点是指物流作业的场所和地点。物流作业主体指完成物流作业的企业、组织或部门,即物流服务的提供方和操作执行者。
(4)物流单证编码标准。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运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联合运输、集装箱运输、通关单证和仓储单据。
(5)物流信息属性。这是指与实物相关的信息描述,如商品的产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批次、物流单元的重量和尺寸、发货地、收货地、承运商等。
综上所述,在现代物流系统中应用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技术可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自动数据采集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促进物流活动的系统化、现代化和合理化,以便在物流实践中做到货畅其流。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信息、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技术、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及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内容。从狭义范围来看,物流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从广义范围来看,物流信息还包含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信息及物流信息处理、使用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经营的成败。根据物流的功能划分,物流信息分为订货信息、库存信息、生产(采购)指示信息、发货信息、物流管理信息等。物流信息具有信息量大、分布广、动态性强、更新快、种类多样等特征,物流信息通过物流信息技术不仅对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障功能,而且还起到整合整个供应链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ERP热潮在国内外的流行,优化物流业务流程及物流信息化成为热点。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最重要的特征,随着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跨地域、跨国际的物流业务需求,信息化将成为物流企业抢占行业先机的制高点。现代物流的特点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等。与国外现代物流业相比,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为: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强且进程加快,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程度差,物流系统效率低、成本高、周转慢;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设极为罕见,而且以基本内容建设为主;物流信息系统化、标准化的实施及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滞后。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于物流各环节中的信息技术,通过切入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对物流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从而降低物流成本,直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根据物流的功能及特点,物流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分类编码技术、条形码及射频技术、自动化仓库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
目前,国际上在物流信息编码、物流信息采集、物流信息交换等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标准,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我国由于关键的物流信息标准尚未制定或普及,物流信息标准化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是其他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其正常功能,以及各信息系统或信息平台正常沟通的基础。物流信息的代码化要应用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技术。
思考与练习
1.单项选择题
(1)根据管理层次划分,物流信息分为()、战术管理信息、知识管理信息、操作管理信息。
A.战略管理信息
B.外部信息
C.静态信息
D.动态信息
(2)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本质区别是()。
A.运输规范化
B.信息化
C.配送合理化
D.财务电子化
(3)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分为基础性标准和应用性标准两大部分,其中基础性标准包括()。
A.物流信息采集标准
B.物流信息交换标准
C.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D.物流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标准
2. 简答题
(1)什么是物流信息?
(2)什么是物流信息技术?
(3)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的作用是什么?
(4)选择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的原则是什么?
3. 填空题
(1)根据物流功能分类,物流信息分为______、库存信息、生产(采购)指示信息______、______、等。
(2)现代物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网络化、自动化、________、________等。
(3)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可在4个层次上进行标准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4)我国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总表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________,第二层次为________,第三层次为________。
4. 论述题
(1)说明物流信息的特点、作用和分类。
(2)简单说明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
(3)说明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