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沉思录I
939200000013

第13章 (2)

第七章 (2)

柏拉图说:境界高深的人看的是全部的是时间和一切的物质,你觉得他会把人的生命视为一种异常伟大的东西吗?不可能的,他说。——境界如此之高的人,不会把死亡看成是一种恶的。——绝对不会。

安提斯坦尼曾说:行善而被诋毁,是帝王的命运。

有一个基本常识是:面部神情的组织和调节应顺从于心灵的掌控,反之则不可。

因身外之物自寻烦恼是错误的,因为它们与你毫不相干。12

对不朽的神灵和我们,都给予喜悦。

生命如成熟麦穗的收割过程一般。一个人诞生,另一个人死亡。13

如果神灵不关心我和我的孩子,其中必有道理可言。

因为与我同在的,有善与正义。14

在别人嚎啕大哭时你要克制住自己,情绪不宜过激。

柏拉图曾说:我会给这个人一个满意的回答,那就是,你错了,如果你觉得一个在各方面都表现杰出的人应当计较个人的生死安危,而无需关注他所做之事是否正当,以及是否是一个善良人应为之事的话。

确是如此,雅典人啊:无论置身何地,都将其视为最适合他的地方,或者这是主宰者特意将他放置于此。在我看来,他的确应当待在那儿,面对他卑贱的本分,甘冒风险,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也不要惧怕死亡或者其他事。

但是,我亲爱的朋友,请你反思一下,所谓的尊贵之举和真善之事,无异于救赎别人和被别人救赎;因为,对一个如此生活或生活了这么一段时间的人而言,至少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吧。试想一下,这应该不是一件需要从思想中打消掉的事情吧:在那里,肯定不存在对生命的热爱。但关于这些事情,一个人必须信仰神,并相信命运女神之言:谁也不能摆脱自己命运的安排。而接下来探求的是,他如何以最佳方式度过生命的这段时间。

仰望繁星的轨迹,仿佛你也与其同行;时刻谨记各种元素之间的转化与嬗变;因为,只有这样思考,方能洗涤你在世俗生活中所沾染的污秽。

柏拉图有种说法说得好:评论他人的人,也应当学会居高临下地观察世事;应当从如下视角来全面考察,如人们的集会、军队、农事、婚姻、谈判、生与死、法庭的喧嚣、荒无人烟的地方、蛮族的各个族群、节日盛宴、祭奠葬礼、繁华闹市、混合杂事以及国家之间的有序联合。

回首历史,政治霸权的巨变,从历史反观现在,你也可以预知未来。因为它们在形式上相近,不可能偏离现存事物的秩序轨道。所以,对四十年人类生活的反思无异于对一万年人类生活的思索。难道你还能看到什么更新鲜的东西吗?

诞生于土地的事物,必然回归于土地的怀抱。而从神圣的种子萌发而成的,也将重返天堂。15

这要么是原子的分解或重新组合,要么是无知无觉的元素的烟消云散。

带上干粮、饮料和狡诈的魔法,你在死亡的通道上来了个急转弯以求逃脱。16 而天国微风悄然袭来,我们唯有耐心忍受,并毫无抱怨地辛苦劳作。

善于击败与其意见不合之对手的人,可能既不合群,也不谦让;他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即将发生的一切,他也不会去体谅在他身边的人所犯的错。

如果我们的任何工作都完全符合了神和人的理性,那么我们就无所畏惧,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依自身机理行事而获得成功,并从继续开展的活动中受益匪浅,此时,当然不会造成任何的伤害。

一切都在你的能力掌握范围之内

不论何时何地,这些都在你的能力掌控范围之内:虔诚接受当下的安排;公正地善待身边的人;完善当前的思想技艺;不要让未经筛选之物进入你的思想。

切莫挖空心思去探知别人的言行准则,而要多关心一下你自己的本性所在,包括由那些发生在你身上之事所体现出来的宇宙本性和由你亲自所为之事表现出来的自身本性。但是,每一个理性存在都应该去做符合其自身机理之事;其他一切事物之所以被如此塑造而成,旨在实现理性存在的目标。在无理性的事物之中,低等事物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高等事物,但是,理性动物则是为了彼此而存在的,不分伯仲。

在人类的构成中,社会性乃居于第一位的原则。而第二位的原则,就是莫要屈服于肉体的诱惑。因为人的肉身犹如理性行为与智性活动确定自身范围的特殊场所;不要被感官刺激或内心欲望所折服,因为这两者都是动物的本性;而理性活动应拥有高于一切的尊贵地位,不应该被其他因素所击溃。尽量保持良好的理性状态,因为其存在的天然目的就是为了将一切事物利用起来,而不是相反。居于理性构成第三位的原则就是从错误和欺骗中挣脱出来。那么,请牢记这些原则勇往直前吧,就能够得到它所有的。

想想你即将死亡,或在当前某个时间点终结自己的生命;那么,还是依循本性去度过上天给你留下的剩余时光吧。

热爱降临在你身上之事以及命运为你编织的线路,难道还有比这个更适合你的吗?

面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而这些事情也曾同样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当时是何等烦恼,何等惊诧,何等激动,那么他们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哪里也找不到了。那么,为什么你还选择用原来不对的方式去对待它们呢?为什么你不把这些违背自己本性的焦躁不安留给那些始作俑者和被其牵着鼻子走的人呢?为什么你不全身心专注于对那些发生在你身上之事物的正确利用上呢?唯有如此,你才可以将其充分利用起来,而它们才是你所有工作的最佳素材。唯有专注于自身,你方可在一切行动中坚决地成为一个好人,切记……

内省心灵。内心乃众善之源,一经挖掘,便可如泉水般涌出。

身体自当体魄强健,无论动作还是姿势都不要凌乱。心灵需要通过外部表情来展现理与礼,也需要通过整个身体表现出来。但是,所有这些事情都应当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就这方面而言,生活的艺术与其说类似于舞蹈者,毋庸说是更贴近于角斗士,因为他应该毅然挺立,并时刻准备迎接突如其来的意外侵袭。

对那些你希望得到其赞许的人们,你要多加观察,知道他们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心灵支配原则。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指责那些无意冒犯你的人,也不会再想得到他们的溢美之词,只要你看清了他们的观念与品味的本貌。

哲人有云,每一个灵魂都有在无意中偏离真理的时候;同样的,也会在无意中背离了正义、节制、仁爱以及诸如此类的优良品性。如果你总能将其牢记于心的话,你就能在对待一切事物时保持和善可亲的态度。

无论你面对着什么样的痛苦,都要在心中如此认为:虽然这是痛苦的,但并没有给你带来耻辱,也不会使你占支配地位的理智受创,因为既有理性又有社会性的理智,并不会因此受到伤害。实际上,如果痛苦让你无法忍受,那么你也可以想想伊壁鸠鲁说过的话,即:痛苦并非不堪忍受之物,也不会始终挥之不去。所以,你谨记它是有限度的,而且你也不要在想象中对其夸大。你还要记住这一点,我们并没有认识到的是其他很多令我们不甚欢愉的事物,如困倦、燥热和厌食等,其与痛苦这种东西的属性完全一样。那么,假如你仍不满于这些事情的话,你索性对自己说,我屈服于痛苦。

切记:莫要用野蛮人的思维方式去感知文明人。

我们怎么知道特劳格的人品不如苏格拉底呢?因为仅仅有如下的说法是完全不足以证明的:苏格拉底的死更高贵;他在与诡辩论者激战时能够出奇制胜;更能忍受夜晚的寒冷;当他受命去抓捕萨拉米的莱昂时,他断然拒绝,并认为这才是高尚之举;他在街上走路的时候昂首阔步—对于这个事实,我们持很深的怀疑态度。但是,我们应该继续探究的是:苏格拉底究竟拥有什么样的灵魂,他是否能够满足于自己善待别人和虔诚敬神的心态,不因人们的罪孽而自寻烦恼,也不让自己屈从于别人的无知,更不把宇宙降临于他身上之事视为咄咄怪事,不将其视为无法忍受的,最后也不使自己的理智与肉欲产生共鸣。

自然在将你的理智与肉身结构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并没有不允许你拥有自我克制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可以使你的一切都服从于你自己的支配之下;因为,成为圣人而不被认可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在你的心中牢记: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多。虽然无望成为一名雄辩家并在自然知识领域中无所不知,但不要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成为一个自由、谦和、友善以及敬奉神灵之人的希望。

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声讨你,就算野兽要把你这具臭皮囊撕成碎片,你也要尽你最大的能力去释放所有压力,唯有如此你才能求得心灵的最大宁静。因为,在所有这些当中,真正妨碍我们心灵获得自身的内在安宁、对周边事物形成公正的判断并对呈现于其面前的物体进行充分利用的,就是源自于内心的压力,所以对于遭遇的一切我们所能给出的判断是:你确实存在着(一种客观事实),虽然在人们的眼里你表现出的是另一种不同的形式;就落入手中的事物,这判断应该会说:你恰恰是我正在苦苦寻找的目标;因为对我而言,所有出现的事物始终是优良材质,可以塑造出理性和政治上的美德。总而言之,可以归于人或神所属的艺术操练。因为,一切发生的事情都会与神或人存在某种联系,但这绝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难以处理的棘手之事,反而是十分平常但又方便运用的。

要使道德品性尽善尽美,就应该把每一天当做临死前的最后一天,既不过于激动,也不麻木不仁或做出伪善的行为。

永生的众神从不因他们要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地容忍各种恶人而烦恼;此外,众神还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但是,作为一名注定要很快离开人世的人,你难道无法忍受那些恶人,甚至你自己也是他们其中一员?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逃离自己所犯之罪恶,这是一件荒谬的事情,不过这是有可能的;但一个人想要逃离别人所犯的恶行,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种理性或政治(社会)能力本身并不具备理性和社会性,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其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名号。

你做了一件好事,另一个人从中受益。为什么你还要像傻瓜一样去寻求额外的行善的好名声和回报呢?

对有用之物,人们当然不会厌倦。而依循本性行动本身就是有用的。那么就不要厌倦于对别人去做这样的事而得到有用之物。

归一的自然本性运动创造了整个宇宙。但是,现在所发生的一切事物,不是作为结果,就是在连续性中逐渐出现;甚至连那支配本身运动的宇宙主宰力量所指向的主要事物,也不再受到任何理性原则的支配。如果你时刻谨记这一点,那么你可以在很多事情面前表现得镇定自若。

12 来自欧里庇得斯《柏勒洛丰》。

13 来自欧里庇得斯《许普西皮勒》。

14 见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v.661。

15 来自欧里庇得斯《许普西皮勒》。

16 见欧里庇得斯《求救的女人》,v.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