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世民(名人传记丛书)
9371700000014

第14章 不忘功臣的一代圣帝(2)

不拘一格发展儒学

军事方面的成就,是太宗执政生涯中最灿烂的一页,他不但收服四夷,还使得唐朝的版图成为历代中最宽广的一个朝代。但是,文治方面的功勋也是太宗治理国家中耀眼光辉的一页。

太宗即位后,首先就是把原本设在秦王府的十八学士馆扩充为弘文馆,招募天下有学识的读书人,到府中共商国事,充分发表他们对政治民情的看法并提出建议和策略。太宗经常到馆中听取各方的意见并参照他们的决策。

这天,太宗和几个亲近大臣商讨用何种学说治理国家最好。太宗认为,儒家是最合乎中道的学说,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适用,本朝的学术思想中心应该仍以儒家学说为主。宰相房玄龄也十分同意,他说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道理和取得的成效,认为应尊儒学为大统。

话还没说完,杜如晦就摇手插进来说:“不可以,不可以,那多小家子气,你听过没有?收纳百江才能成大海,只读一家学说未免又限制了读书人的眼光与心胸。”

“你们两人不要太激动,我的意思是本朝的正统思想以儒家学说为准则,至于诸子百家的学说既能流传下来,当然是有价值的,怎么会把它们全部否定呢?”太宗连忙解释,免得又有人再插进来争论。

“陛下,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古籍太深奥了,除了大儒学者以外,一般百姓很难看得懂,这对文化的推广一定会有影响的,该如何解决这问题呢?”孔颖达在一旁问。

太宗沉吟了一会儿,说:“以往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读书,我觉得这规定太不合理,我希望普天下渴想识字读书的人都能受教育。当然这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阻碍,但我非实施成功不可,因为这是对百姓有利无害,你们就这方面提供点意见吧。”

“创设学校倒不难,困难的是师资的来源,以及简易的教科书的编撰。如果能有简易的教本,想读书的人只要识字便能在家自修,那岂不是件好事吗?”颜师古说。

“对,要先有一套教科书,一套易懂又全面的教科书。从明天开始,弘文馆的学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将深奥难懂的经籍加以注释,并校看有无谬误漏失的地方。”太宗当即决定解决办法。

从贞观三年(629年)开始,整理古籍的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不多久,颜师古等人就将考订后的五经校正本颁布天下,使天下人都有齐备的教本可以研读。太宗又命令颜师古、孔颖达、王恭、王玖、司马才章等人合撰《五经正义》,将五经中的疑难词句统一加注,经过这一番整理,中国上古的典籍才又以另一番新面貌出现。

“这样,考试录用人才才能有一定的依据,”太宗高兴地说,但一转念他却又轻皱眉头,“不过,现在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我们要用什么方法使百姓能轻易地了解本朝的思想重心在儒家呢?”

“那只有用实际的行动、具体的表现,才能使人民一目了然。”虞世南说。

“实际的行动、具体的表现?”太宗沉吟着,“我已经命人把五经都整理分类了,又在各个州县设立学校,难道这不是实际行动,不是具体表现吗?”

虞世南连忙说:“可是您并没有特别标榜儒家,我的意思是将儒家从诸子百家中特别提出来,给予最崇高的地位。”

“那其余各家的学说呢?”

“当然并存,但以儒为中心,正如五经中陛下认为礼的影响力最大,特别命博士官撰五礼,但其他的经书并不因此就抹杀了价值啊。”虞世南进一步地解释,“首先在国学中建立孔子庙堂,尊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为圣人,再征聘各地的名儒到国学中讲课,讲课期间陛下您最好能亲临听讲,这不就很明显地告诉人民,本朝是如何的重视儒学。”虞世南陈述他的意见。

“还有,我们可以把前代有名望的儒学大家,像左丘明、子夏、伏胜、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这些人都入祀进孔子庙堂,这样可使现代的学者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并明了思想的重心所在。”孔颖达也提供了他的见解。

“很好,这是个可行的办法,我立刻叫人着手去做。”太宗立即叫人将这些意见记录下来,又说:“不观史不知古今成败,前两天我翻查史籍,发现两晋南北朝还没有正史,而且北周和隋朝的史料也脱损了不少,如果不赶紧将这些史料汇编成册,恐怕过不久这些东西都要湮没了。”说到这儿太宗的脸色不禁凝重起来。

他接着又说:“史官是直言不隐的,当初孔子修春秋一字褒贬的成效,今日仍可从史书中看出来,要知道各个朝代的兴替、得失,只有从史书着手,我们一定要将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翔实地记载下来,一来表示对前人的追念,二来也可给后人做借鉴。”

“陛下说得对,两晋南北朝的变迁是中国少见的大变动,其中有许多的借鉴足以供后人警惕,当然要把它们写下来。”房玄龄、令狐德棻在一旁点头赞成。

“这整理编撰史料的工作就交给你们两人啦,”太宗笑着对德棻说,“好好地写,人手不足的时候,叫我一声,我的学问不好,但抄写的工作相信还能胜任。”

“陛下,您不必太客气,到时您别推托就好了,怎能不借助您的长才呢?”玄龄和令狐德棻笑着说,由于太宗一向以诚心对待部属,再加上大家日夜一起研究学问,君臣间的关系就像朋友一般。

君臣同心一意整理史籍,没几年,由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师合力编著的《周书》,李百药的《北齐书》,姚思廉的《梁书》、《陈书》,魏征的《隋书》,以及李延寿独力编撰的《南史》、《北史》,便陆续顺利地完成了。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宣房玄龄和褚遂良入殿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已完成不少史册。不过,臧荣绪的《晋书》我总觉得不够完善,因为在学术思想及生活形式上两晋是最富创意、变化最多的朝代,如果不翔实地将这些人物故事记载下来,后人就无法领略到先人在思想、生活上曾有过的一大变革。”太宗感慨地说。

“陛下该不是爱乌及屋,因为喜欢王右军的字,连带地喜欢上那个朝代?”房玄龄以玩笑的口气问,太宗爱好晋人王羲之的字是众所周知的。

“你要这么说也对。”太宗笑着回答,“事实上那本书有修整的必要啊。”

玄龄正色地说:“陛下您说得有理,我和褚侍郎会立刻开始动手的。”

不久一部完备的《晋史》在太宗君臣的策力下完成了,其中司马懿、司马炎、陆机、王羲之四人的论赞,是太宗亲自动笔写成的。在太宗的大力推动下,儒家中庸、笃实的入世思想,击倒了魏晋南北朝时所盛行的属于玄学方面的出世思想。科举制度也为寒门子弟开启了一条上进的途径,击垮迂腐狭隘的门第主义,一股全新的文化气息散遍这块广大的领土。

在这种风气之下,还大大发展了中华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

贞观十八年(644年)前后,太宗的政治生涯已到达颠峰,无论在内政、外交上的成就,都是超越前朝令人震惊的。这些也随着领土的扩充发挥出万丈的光华,更在无形中融合了许多民族。当时,由这股强大而无形的力量所统治的王国跨洲越海,比太宗实际拥有的版图更广大。东边从倭国(今日本)、高丽、百济、新罗到现今的东北各省;北边则到达现在的内外蒙古和西伯利亚;西方则包括了今天的中亚、克什米尔、印度、波斯等地,甚至到达了欧亚的门户拂菻(就是西洋史上的东罗马帝国);南边则控制了整个南海地区。这些偏远落后的民族在接触到唐朝的灿烂文化后,就忍不住被吸引了,不仅到长安学习典章文化、学术思想,也将他们的特殊文化风俗传到唐朝。在双方频繁的交流中,各种文化、思想在长安城中被搅碎、调匀,融合成一种国际性的新思潮,这种新思潮更开拓唐人包纳各色人种、各种文化思想的胸襟,所以才能创造出睥睨古今、雄浑豪迈、多彩多姿的唐人世纪。

西去取经的圣僧

隋朝时佛教具有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以农民起义建朝的唐朝统治者对此有很大的感受。因此唐代诸帝从政治的角度考虑都很支持佛教的发展。自南北朝时繁荣起来的佛教,僧人和百姓在阅读佛经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当时可看的佛经数量也很少。这时,就有一位僧人主动要求去西方取经,他就是玄奘。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称。玄奘出生在读书人家,幼年受父亲教导学习经书,对儒学略知一二。少年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和尚,他四处学习佛法,感到各家对佛教宗旨,或者说得不明不白,或者说法不一。他想寻根究底,就想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拜访名师,寻求经典,于是决心取道西域去印度求学。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当时唐朝国力尚不强大,与西北突厥时有争战,因此禁止百姓私自出关。玄奘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但是玄奘下定了西行的决心:不到印度,终不东归,纵然客死于半道,也决不悔恨。经过异常艰难的长途跋涉,玄奘终于到达了高昌。高昌王热情款待了玄奘,并希望他留下传播佛教,被他婉言谢绝。高昌王再三挽留他,玄奘还是不同意留下,于是扣下了玄奘想使他屈服,结果玄奘三天滴水不沾来表明自己的决心。高昌王深受感动,就放了他,还给他提供了跟随的人马和通关公文。玄奘至层支国,因大雪封路,停留了两个月。走到葱岭北边的高山地区,那里终年积雪不化,不仅行走艰难,晚上还要卧在冰上休息。到了康国,由于当地居民不信佛教,要用火焚烧玄奘一行,幸而国王制止,玄奘才平安通过。到缚喝国,玄奘留住一个多月,学习佛教经书。以后他经常在一些地方停留学经,并与当地佛学大师辩难。

贞观十九年(645年),经历了十几载春秋,玄奘携带梵文经书657部回到长安。回长安后,他不仅为百姓传授佛经教义、翻译佛教典籍,还著有《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的情况。内容非常丰富,有各地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叙述,特别是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的故事传说,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记事谨严有据,文笔简洁流畅。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考古,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太宗还亲自为这本书作序,并命怀仁和尚以王羲之的字体刻在石上,这便是后世闻名的“大唐三藏法师圣教序”。

智斗辩才取真迹

唐太宗不仅有军事、治国才能,他还十分喜欢书法,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并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赞》,确立了王羲之书法在初唐独尊天下的地位,并决定了初唐书法的发展方向。在专门设立的教育机构国子监学习书法是学习内容之一,还设书学博士执教,实行以书取仕的重要举措,科举中书法独占一科,选官员也不例外。太宗是历朝皇帝中书法最好的一个。

一天,太宗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的官员。褚遂良问太宗说:“陛下,人家都说字要写得好,就需要勤练,但您早年戎马奔驰少有时间习字,为什么您却能写一手好字呢?”

“你认为我这屏风上的字写得很好吗?”太宗一边端详自己在屏风上写成的草书,一边说,“书法是一门不能急就的学问,一定要有恒心,一笔一画用心地写。只要肯用心,即使花少许时间也能有好成绩。其他各种学问也一样,只要专心一意,成果一定比花许多时间但却漫不经心的人来得好。你赞成我的说法吗?”褚遂良点点头。太宗又接着说:“我临古人的帖子,专从字的骨力着手,你们一般都先学架构,对不对?我认为字的好坏在字体间的神气与骨力,只学得一个空架子,看起来很像,再看就不是那一回事了,怎能写得好呢?所以,我就从书家的骨力所在开始模拟,知道这个字的神气所在,写的时候架构就会自然呈现出来了。”

“怪不得陛下的字这么遒劲有力!”虞世南也赞不绝口。

听到诸臣的称赞,太宗不禁得意起来,他随即要赠给大臣们几幅字。在座的群臣欢呼起来,他们都希望能得到御笔亲书的墨宝。太宗笑一笑拿起蘸饱了墨汁的毛笔,便开始在宣纸上以“飞白体”书写起来,一张张酣畅淋漓的墨迹陆续传到群臣手中。起先,大家还按部就班地守秩序,而后一些沉不住气的臣子,因担心得不到字便开始骚动了,于是你推我、我挤你,大厅上闹成一团,带着微微的酒意四处追逐抢夺起来。

一阵惊呼,大厅顿时寂静无声,所有的人都吓了一大跳,眼睛直视着太宗所坐的地方。

“陛下,臣子该死,请陛下饶命。”只见散骑常侍刘洎跪在太宗面前,连声哀求着,手中还拿着一张太宗刚写好的字。原来,刘洎东抢西夺都抢不到字画,又被其他的人挤到最前面,一眼瞧见太宗刚写好一张字,便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去一把抢了过来。等听到太宗发出惊呼时,他才发现自己居然已经爬到皇帝的御椅上。

“罪不可赦,胆敢爬到皇上的座椅上,太大胆,也太无礼了!”一些恪守礼法的臣子在一旁怒骂着,联合起来要求太宗严办。

“不必认真,如果真要追究责任,那错就在我,我不该不顾君臣礼法和大家在一块玩乐,要治罪的话,我也逃不了干系,再说大家在一起轻松一下,偶尔失礼是无妨的。”太宗没有丝毫的在意。但是有些大臣还是不同意不处罚刘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