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师的国民理想
9369000000017

第17章 国民文化与学术(3)

《热风》的《题记》的结尾: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确都是冷的呢?则它的生命原来就没有,更谈不到中国的病症究竟如何。然而,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鲁迅先生是不愿承受“冷静”那评价的,所以有这番说话。他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他所指出的“中国病症”,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百读不厌”地常常去翻翻看看,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

这种诗的结晶在《野草》里“达到了那高峰”。《野草》被称为散文诗,是很恰当的。《题辞》里说: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此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又说: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又说: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最后是: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这写在一九二七年,正是大革命的时代。他彻底地否定了“过去的生命”,连自己的《野草》连着这《题辞》,也否定了,但是并不否定他自己。他“希望”地下的火火速喷出,烧尽过去的一切;他“希望”的是中国的新生!在《野草》里比在《狂人日记》里更多地用了象征,用了重叠,来“凝结”来强调他的声音,这是诗。他一面否定,一面希望,一面在战斗着。《野草》里的一篇《希望》,是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写的,他说: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然而就在这一年他感到青年们动起来了,感到“真的暗夜”露出来了,这一年他写了特别多“杂感”,就是收在《华盖集》里的。这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夜”写的《题记》里给了这些“短评”一个和《随感录》略有分别的名字,就是“杂感”。他说这些“杂感”“往往执滞在几件小事情上”,也就是从一般的“中国的病证”转到了个别的具体的事件上。虽然他还是将这种个别的事件“作为社会上一种典型”(见前引冯雪峰先生那篇《附记》里引的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处理,可是这些“杂感”比起《热风》中那些《随感录》确乎是更现实的了;他是从诗回向散文了。换上“杂感”这个新名字,似乎不是随随便便的无所谓的。

散文的杂感增加了现实性,也增加了尖锐性。“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之夜”写的《三闲集》的《序言》里说道:

恐怕这“杂感”两个字,就使志趣高超的作者厌恶,避之惟恐不远了。有些人们,每当意在奚落我的时候,就往往称我为“杂感家”。

这正是尖锐的证据。他这时在和“真的暗夜”“肉搏”了,武器是越尖锐越好,他是不怕“‘不满于现状’的‘杂感家’”这一个“恶谥”的。一方面如冯雪峰先生说的,“他又常痛惜他的小说和他的文章中的曲笔常被一般读者误解”。所以“更倾向于直剖明示的尖利的批判武器的创造”(见《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也在《过去的时代》中)了。这种“直剖明示”的散文作风伴着战斗发展下去,“杂感”就又变为“杂文”了。“一九三二年四月三十日之夜”写的《二心集》的《序言》里开始就说:

这里是一九三○与三一年两年间的杂文的结集。末尾说:自从一九三一年一月起,我写了较上年更多的文章,但因为揭载的刊物有些不同,文字必得和它们相称,就很少做《热风》那样简短的东西了;而且看看对于我的批评文字,得了一种经验,好像评论做得太简括,是极容易招得无意的误解,或有意的曲解似的。

又说:这回连较长的东西也收在这里面。

“简单”改为不拘长短,配合着时代的要求,“杂文”于是乎成了大家都能用,尖利而又方便的武器了。这个创造是值得纪念的;虽然我们损失了一些诗,可是这是个更需要散文的时代。

4.何谓文化教养

辜鸿铭

所谓真正的教养,就是指对世界即对存在着的一切拥有系统的、科学的知识。

简而言之,所谓教养就是有知识。然而,这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呢?换言之,为了有教养,我们应知道些什么呢?著名的英国批评家马太·阿诺德说: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就是教养。但是,单就世界而论,世界上的知识有多种,哪一种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养呢?即便是小学生也知道世界上有五个大洲。但显然,仅知道这点是不够的,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养,不仅要了解世界的地理,还要精通世界历史,不光知道报纸上刊载的世界的现状,还要知道世界的过去。而且,仅仅如此还远不够,像孔子所著的《论语》、《大学》等,表明有教养的人拥有的知识不是暧昧模糊的知识,而是系统的、科学的知识,它是通过“格物”而得到的知识。所谓“格物致知”的“物”,即是与存在相关的,脉络整然的科学知识,“物”在汉语中的意思,不仅仅是物质性的事和物,它含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大凡存在的一切就是“物”,“物”也就是存在。比如孔子就曾说“不诚无物”,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没有诚意,就没有存在”。

因此,所谓真正的教养,就是指对世界即对存在着的一切拥有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下面涉及的问题是:“存在究竟是什么?”我们中国人把存在,即存在于宇宙之间的万物分为三大类,天、地、人。如果借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话,就是“神、自然、人生”。但如果其含义仅仅指天空、地壳、人类,那就毫无意义了,我认为中国的“天地人”同华兹华斯的“神、自然、人生”是相应的。为此,我引用《礼记》上的三句美妙的语言,即“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由此,我们就能领会到天、地、人之间的真正区别,它并非是芜杂地、没有意义地、简单地将天、地、人区分。因此,根据中国哲学,存在着的万物可分为“天、地、人”,即“神、自然、人生”三大类,真正有教养的学者,依中国人的立场,就必须透彻地领会“神、自然、人生”。所谓“儒者通天地人”,就是说真正的教养,乃是充分地理解神、自然、人生。如果按西洋的说法就是,假如不具备真正的、宗教的、历史的、科学的知识,就不能算作是一个学者。

总而言之,真正的教养,即文化教养就是有关存在的脉络整然的科学知识。而存在则由“神、自然、人生”三大部分组成。

下面进入今晚演讲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提高个人的教养。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打算指出中国文学和拥有真正的教养内涵的古今西方文学之间有一个大的不同点,西方文学给人们以神、自然、人生三方面的科学知识,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给人们宗教、历史、科学的知识。然而中国文学比如孔子的书,就像已经建成的房子那样,而西方古今文学如还在建筑之中的房子。已经建成的房子由一些必要的建筑材料构成,而正在建筑当中的房子只是由必要的建筑场地和框架构成。关于框架方面的知识,做个比方,宗教就是关于神的学问,像哲学、神学之类,科学就是关于自然方面的知识,由数学那一类的东西构成,我们把这些称为“器物之学”。而在中国文学里,诸如神学、哲学、数学那样的东西几乎没有。

下面讲怎样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为了节省时间,我把它分为三个方面简单地讲一下。

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即第一清心寡欲,第二谦恭礼让,第三朴素生活。

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即志于教养的修得。一个人如果有志于提高自己的教养,那就要一心一意地排除杂念,狠下苦功夫。汉代的某位大学者曾说:

“正其谊,不计其功;明其道,不计其利”,a 这话的意思是这样的,为穷正义之理,是不考虑效果的,为明正道,不是考虑利益的。教养即所学的东西必须为大众服务。

比如军人,为本国的名誉而战是当然的事,作为宰相就应为本国的民众谋福利。修身养性的人除了一心一意考虑教养问题之外是不能有任何杂念的,孔子说“有教无类”,即不考虑教养以外的东西。b 这就是上述清心的含义。

真正有修身养性之志的人,现在很少。这主要是人们认为修a 董仲舒的原话应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此,辜鸿铭有他独特的用法。

b 辜鸿铭这里对孔子“有教无类”的理解有误。在别的地方他又有另外的理解和翻译,如理解和翻译为“文明无种族之分”。

身养性是件容易的事。然而我认为这不仅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应是件非常难的事。孔子在《大学》里说“止于至善”,而前述的英国批评家阿诺德也认为,“教养发源于对至善的爱”。我所说的教养,包含各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教养的修得是难而又难的事。如果知道了这个,我们就会变得谦虚,德国的大诗人歌德曾云:

Das wenige verschwinder gloich dem Blick,Der vorwarts sieht,Wie vielnoch uebrig bleibt。

其中的意思是,“把我们现也已做完的事同我们将来必须要干的事相比较,不由得感到一阵空虚,在茫茫的宇宙面前,人太渺小了。”

《书经》上说:“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我所讲的谦虚也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我讲一下朴素生活。三年前,我在北京英中协会做过一次演讲,那时我曾说,真正的中国国民必须保有其国民的特性,在道德上,也必须保有其国民性,为了保持这个国民性,我们必须坚决捍卫我们所建构的文明理想。

西方近代文明的理想同我们东洋人的理想有哪些不同呢?近代西洋文明的理想可以说是进步,进步,再进步。它的所谓进步就是尽量提高生活水准。美国人所以排斥我们中国人和日本人,是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们文明的理想就是提高生活水准这一点。然而,我们东洋人的文明理想是朴素的生活和崇高的思想。即便是我们东洋人当中一贫如洗之辈,也不愿抛弃作为我们理想的朴素生活和崇高的思想,不愿拜倒在西洋人的所谓进步面前。现代西洋人说我们难以同化于他们之中,于是排斥我们。然而,我想在座的日本人是绝不会抛弃自己的理想而接受他们的东西的。

我曾多次对来中国和日本的外国人讲过这样的话,那就是,他们不该把我们说成是落后民族,因为,我们东洋人虽然过着朴素的近乎原始的物质生活,但却将自己的文明提高到西洋人曾经达到过的文明的最高峰,这难道不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件让人惊异的事情吗?

以前,我在欧洲时,研究过希腊文明。欧罗巴文明的高潮是希腊时代,但现代日本所拥有的文明即便不说优于、至少也不劣于古希腊的文明。尽管日本人吃着萝卜根,住在简陋的小房里,但他们却是优秀的国民,这点就证明了我所说的朴素生活的重要性。

最后,我讲讲我们“为什么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养”,如前所述,李鸿章因为不具备真正的教养,从而使中国陷入了停滞的状态。这就直接导致了今日的中国革命,造成了今日中国的混乱状况。仅此就可以知道教养对一个人来讲是何等的重要。要是按我的说法,什么战争啦,革命啦,混乱啦,究其原因,归根到底就在于一点,即缺乏教养。何以有战争?何以起革命?何以致混乱?这绝非人类走向了堕落,而是因人们都不知道怎样去生活。现代的人们,尤其是西洋人知道应该怎样去工作,在这一点上,他们比他们的祖先要进步许多,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生活。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应该如何去生活呢?我认为只有依靠真正的教养。真正的教养不是教人像机器、像木偶般地活着,而是指给人们一条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生活的路径。我所说的教养对人生所以必要的理由就在于此。

……

5.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鲁迅

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倘以为文艺可以改变环境,那是“唯心”之谈,事实的出现,并不如文学家所预想。

这一年多,我不很向青年诸君说什么话了,因为革命以来,言论的路很窄小,不是过激,便是反动,于大家都无益处。这一次回到北平,几位旧识的人要我到这里来讲几句,情不可却,只好来讲几句。但因为种种琐事,终于没有想定究竟来讲什么--连题目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