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
9364600000017

第17章 终识庐山真面目--处理1971年林彪事件(1)

“疾风知劲草!”

林彪集团是以个人野心为基础、在“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面夺权”期间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党内军内的宗派势力。“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两个集团既互相勾结利用,又互相争夺倾轧。这些野心家根本不讲党性原则,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争夺各自宗派集团的利益。他们总是要借机生事,借堂皇的题目作卑劣的文章。“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林彪的“接班人”、“副统帅”的地位,这个集团的权势迅速扩大,并在中共九大和九届一中全会达到高峰。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包括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他们通过军委办事组这一特殊机构,实际上掌握了日常的军事指挥大权。九大以后,原“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因与江青等人的矛盾日趋尖锐,也投靠到林彪集团当中。

1970年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开始着手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筹备工作。林彪集团把召开四届人大看成是夺取更多权力的机会。他们利用讨论修改宪法的机会,屡屡挑起纷争,企图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山雨欲来

1970年,“文化大革命”已进入第5个年头,也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4年)召开后的第6年。

3月8日晚,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讨论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建议。政治局一致拥护毛泽东的建议,决定立即着手进行筹备工作。政治局还商定近期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讨论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对此,毛泽东在周恩来的报告上批准以上中央部署,林彪也表示赞同。

3月中旬,中央工作会议如期召开,有关四届人大的各项准备方案全都顺利通过。

4月初,应金日成邀请,周恩来安排好国内事务,准备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访问。这是自1966年夏天赴欧洲之后,周恩来的第一次正式出访。

就在周恩来访朝前夕,毛泽东审阅了“两报一刊”编辑部文章《列宁主义,还是社会帝国主义?--纪念伟大列宁诞生一百周年》,写下一段意味深长的批语:“关于我的话,删掉了几段,都是些无用的,引起别人反感的东西。我曾讲过一百次,可是没有人听,不知是何道理?请中央各同志研究一下。”

毛泽东删去的“无用”和“反感”的话有:“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主席”,“毛泽东同志……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毛泽东同志就是当代的列宁”,等等。

这些语言,几乎全是过去林彪用来“颂扬”毛泽东的原话。随着“文化大革命”已进入“扫尾”阶段,毛泽东认为对他的个人崇拜应该“降温”了。

对此,周恩来批告先将毛泽东批件在中央政治局范围传阅。林彪本人无疑很快就见到了毛的批示。

正在苏州休养的林彪,对毛泽东的批评意见未作一字“表态”。

过了一周,林彪突然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用电话记录的方式向在长沙的毛泽东提出:关于国家主席,“仍然建议由毛主席兼任”,“否则,不合人民的心理状态”;至于国家副主席,则可以不设。林彪还特别表示,他自己“不宜担任副主席的职务”。这个电话记录,同时也传给了中央政治局。

林彪的“建议”,乍看起来似乎颇有些费解。其实,他的目的是很清楚的,这就是:还应设国家主席。

如果纯粹是就设不设“国家主席”问题发表意见,林彪的“建议”应该说是无可指摘的。但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林彪确实另有打算。

毛泽东听了林彪的“建议”之后,笑了,说:“设国家主席,谁当主席呢?反正我不能再当了,那就让董老当吧!”

毛泽东没有考虑让董必武以外的其他人当“国家主席”。

4月12日,就在林彪传来电话记录的第二天,已访朝回京的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林彪的“建议”。会上,多数政治局成员同意仍由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

当中央政治局讨论报告送到毛泽东那里后,毛于即日批道:“我不能再作此事,此议不妥。”随后,毛泽东又多次明确表示,他不当国家主席,也不设国家主席。但林彪仍继续坚持原来的主张。

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毛泽东与林彪第一次在重要问题上各执己见。

同年五六月间,周恩来一直陷于繁重的内政外交事务之中。直到7月份,四届人大的筹备问题才重新提上日程。

7月10日,周恩来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毛泽东关于修改宪法、召开九届二中全会和四届人大会议的指示,并确定了党中央为此进行工作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到8月20日,将基本完成四届人大有关文件起草和其他各项准备工作;8月下旬,召开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国庆节之前,举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然而,讨论修改宪法会议上的一场风波,打破了几个月来的“平静”。

8月13日,在康生主持下,中央修改宪法工作小组召开会议,讨论宪法草案稿的文字修改问题。会上,张春桥和吴法宪就宪法草案稿中有关提法发生争论。张以毛泽东在一次会见外宾时谈到“天才地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是讽刺”为据,提议删去原草案稿中“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以及“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等语。吴对此反驳说,“要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贬低毛泽东思想”。张春桥代表的是江青一伙,而吴法宪则属于林彪集团。二人在修改宪法会议上的争吵,正是“文革”中江青集团与林彪集团各自利益冲突的体现。

会后,吴法宪到陈伯达处详细谈了争吵情况,并通过黄永胜报告了林彪。随即,吴又向周恩来报告了此事。

17日,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宪法修改草案作最后定稿。会前,在北戴河的叶群曾打电话给陈伯达、黄永胜,要他们准备“天才”方面的语录,以便在政治局会上同张春桥等作“斗争”。周恩来也对会议将发生“激烈争论”有所准备。但出乎意料的是,张春桥等人在会上未发一言,宪法草案稿被顺利通过。

于是,周恩来开始部署即将在江西庐山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但这时的林彪却暗中吩咐黄永胜、吴法宪:要多小心,这件事(即同张春桥等的争论)没有完,到庐山会有大的斗争。

在党内高层发生的这起“文字”争论的背后,正孕育着一次权力的再分配。林彪、江青这两个靠“文化大革命”起家的宗派势力之间长期掩盖着的矛盾,到这时终于露出端倪,由暗斗转入明争了。

这实际上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厮杀”的前奏。

二、庐山面目

1970年秋,江西庐山。群峦叠翠,雾海苍茫。

8月20日前后,位于庐山北面十几公里的九江机场格外繁忙,马达昼夜轰鸣,一架架飞机在这里频繁起落,来往如梭。准备出席庐山会议的中央和地方负责人正陆续到达这里。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将于8月下旬在庐山开幕。这是建国后召开的第三次“庐山会议”,到会共计253人。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原党中央核心的主要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没有出现在这次会上。其中,刘已于1969年11月在河南开封冤逝,而邓则在离庐山不远的南昌郊区过着“谪居”式的生活。

8月20日下午,在接待完两批外宾之后,周恩来登上飞机,直飞九江机场。傍晚时分,抵达庐山。周恩来是最后一个上庐山的中央领导人,他住在当年马歇尔下榻的一幢小楼里。

第二天,周恩来就全会议程问题书面报告毛泽东和林彪。然后,分别前往林彪、康生、陈伯达、江青处谈话。

22日下午3时许,毛泽东在他住地牯岭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商定全会会期、日程、分组等事。谈到设国家主席问题时,会上除毛泽东外,几名常委都认为,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应实现党的主席和国家主席一元化,即在形式上有一个国家元首、国家主席。周恩来提出,如果设国家主席,今后接见外国使节等外交礼仪活动时,可由国家主席授权。康生、陈伯达、林彪也先后表示应设国家主席,并主张由毛泽东重新担任国家主席。对此,毛泽东颇不以为然。他说:设国家主席,那是个形式。我提议修改宪法,就是考虑到不要国家主席。如果你们原意要国家主席,你们要好了,反正我不做这个主席。这是毛泽东自1970年春以来第四次提出他对这件事的看法。毛泽东还似乎是有所指地告诫说:要把这次全会开成一个团结的、胜利的会,而不要开分裂的、失败的会。

23日下午4时,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人民剧院开幕。毛泽东主持开幕式。周恩来首先宣布全会议程:一、讨论修改宪法;二、讨论国民经济计划;三、讨论战备问题。

随即,林彪作长篇讲话。他说:“这次宪法修改草案,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就是突出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在全国的领导地位。肯定毛主席的伟大领袖、无产阶级专政元首、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肯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用宪法的形式把这些固定下来非常好,非常好!”“我最感兴趣的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又说,“我们说毛主席是天才,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发言中,林彪还喋喋不休地重复了许多他过去称颂毛泽东的那些“名言”。而这些话,正是毛泽东审改文章时多次删去的内容。

为了开幕会上的这个“开场白”,林彪事前作了准备。他的一份讲稿就拿在他手里。而这个发言,也是他临时提出来的。

在林彪讲完后,康生作了一个表态性发言,表示对林的讲话“完全同意,完全拥护”。并提出:在要毛泽东当国家主席、林彪当国家副主席的问题上,“所有意见都是一致的”。“如果是主席不当(国家)主席,那么请林副主席当(国家)主席。如果是主席、林副主席都不当的时候,那么(国家)主席这一章就不设了。”

原定讲国民经济计划的周恩来,没有在开幕式上发言。

当晚,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分组讨论宪法草案和计划问题。这时,吴法宪提出:全会各小组应学习林彪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可先听林的讲话录音。对此,江青、张春桥等都没有表态。周恩来表示同意,并报告了毛泽东。

就在这天夜里,根据会前林彪的布置,陈伯达、吴法宪两人连夜搞出一份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以及林彪关于称“天才”的语录材料,第二天送交会议秘书处打印。这件事毛泽东、周恩来都不知道。

从24日下午起,全会各组开始讨论林彪的讲话,严厉打击了林彪一伙人的嚣张气焰。在林彪授意、叶群布置下,陈伯达(华北组)、吴法宪(西南组)、叶群(中南组)、李作鹏(中南组)、邱会作(西北组)等人按照商量好的口径,带头宣讲“天才”问题,吹捧林彪讲话,坚持设国家主席;同时,暗示有人“反对”毛主席。在6个组的讨论当中,尤以华北组最为激烈,陈伯达富有煽动性的发言,蒙蔽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

25日,华北组简报印发。整个全会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各组一致要求“揪出”反对毛主席的坏人。

中午时分,已是惊恐万状的张春桥、姚文元由江青带着到毛泽东处反映情况。毛泽东感到事态严重。

下午3时,毛泽东主持召开有各组组长参加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会前,毛泽东先与前来的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逐一谈话。随后,毛泽东向到会的其他人宣布:刚才,我和几位常委商量,认为现在各组讨论的问题不符合全会原定的三项议程。关于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如果再继续这样搞下去,我就下山,让你们闹;再不然,就辞去党中央主席职务。毛泽东还严厉批评陈伯达等人在小组会上的发言违背了九大方针,提出应按九大精神团结起来,不要搞分裂,不要“揪人”。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会议决定全会分组会立即休会,停止讨论林彪讲话,收回华北组第二号简报。

毛泽东的指示,给了颇有些得意忘形的林彪一伙当头一棒。林彪在私下里传话说,告诉他们,不要再坚持设国家主席了,也不要再提“天才”了。但当周恩来提出要吴法宪等人检讨时,林却向吴打气:“你没有错,不要作检讨!”叶群更直接把话挑明了:“你不要紧张,还有林彪、黄永胜嘛!只要不牵扯到他们就好办。大锅里有饭,小锅里好办。”由此可以看出,林彪一伙人并没有死心。

在小组会休会的几天里,周恩来连日出席毛泽东召集的会议,并频繁地找人谈话(包括林彪在内),以敦促陈伯达、吴法宪等人检讨。

29日,尽管极不情愿,林彪还是出面主持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陈伯达、吴法宪等的检讨。周恩来在会上说:从全会一开始的分组讨论中,陈伯达、吴法宪等人作了有代表性的错误发言,修改宪法的讨论引导到一个错误的方向去,以华北组最为突出。毛主席扭转了这一错误偏向。我们这几天的工作就是要说服一些犯错误同志做初步的检讨。在联系历史上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进行自我解剖、批判后,周恩来强调:毛主席对犯错误同志的态度是一贯的,这就是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要给犯错误的同志认识、改正错误的时间,对他们还要看,不能着急。全会还有两项议程,不能耽搁久了。因此,大家要下决心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不折不扣地去做,一定要把这次会议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