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传:峥嵘
9362900000036

第36章 收购港灯(2)

西门·凯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权,同时又接下了前任留下的累累债务。面对困局,西门绝对不是一个一筹莫展的人。

1984年,西门·凯瑟克出台“自救及偿还贷款”一揽子计划,即出售海外部分资产以及在港的非核心业务。这是置地为求自保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悲壮的壮士断臂之举。尽管西门·凯瑟克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把西门看作一个败家子。如果还有哪怕是更下下策的招数,西门都不会考虑这一步。

使不得,但,又能奈何,前有追兵银行,后有股东吵闹,中有华资虎视眈眈。150亿元的沉重债务压得怡和顾此失彼,狼狈不堪。为港灯找买家,西门·凯瑟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初恋情人”李嘉诚。他知道在置地购入港灯不久,李嘉诚已经觊觎这只肥肥白白的羔羊,将肥羔羊卖给李嘉诚,他憧憬能卖得好价钱,起码,不会太惨。就算认输,也输得有面子。他知道,李嘉诚不会把价压得很低。

对白手兴家的推销员李嘉诚,西门此时要收起敌对情绪,硬着头皮,全力做一个最好的推销员。

幸运与智慧,孰轻孰重?

李嘉诚对这个有所求的年轻人自然不会放过,对这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时机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更不敢轻视自己面前的这个高高瘦瘦目光炯炯的年轻人。他也早摸透了西门的“底”,知道他虽是英国贵族出身,作为凯瑟克家族后人,虽然喜好风花雪月,但是全身充满了商业细胞,在生意场上熏染已久,绝对不是外行,既曾就读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剑桥大学,也有力全心发展家族企业怡和集团,并对怡和集团之运作非常清楚。

知已知彼,西门心里虽希望港灯能卖个高价,但也明白置地已到“弃车保帅”之苦境,肉在砧板上,只能任由买家鱼肉宰割。

怡和及置地主席西门·凯瑟克会主动与和黄接触,但要价在每股6.5至6.6港元,比当时市价约高出12%。李嘉诚看到事态一如预料,正向他所期待的方面发展,遂还价以低于市值13%收购。当时置地手上的港灯股份平均成本连同利息计算为每股6.6港元,如以李嘉诚的还价,账面损失将超过4亿港元,因此有关谈判再度搁置。

及至1985年年初,置地的财政危机日深,怡和的幕后舵手、前主席亨利·凯瑟克遂亲自从伦敦飞抵香港,会晤怡和高层,决定毫不犹豫抛售港灯。统揽怡和地产业务的置地自然是核心业务,置地的旗舰地位无论如何要保住,而置地又是欠债大户。置地不保,怡和势危。

汇丰银行在商言商,逼债穷追不舍,没有丝毫的怜悯同胞之意。债台高筑的置地大班西门·凯瑟克不得不断其一指——出售港灯减债。西洋人做生意,通常都很现实,很少会顾及面子问题。置地不能不再次面对来者不“善”的李嘉诚。

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硬着头皮主动打交道。

然而令西门·凯瑟克深感不解的是,这一年来,李嘉诚好像失去了对港灯的任何兴趣,从未有过任何倾心的表示。对港灯不闻不问,视如陌路,似乎毫无雅兴。难道他真的不想要这盏明亮的灯?难道落花有意,流水无心?难道李嘉诚改变初衷?移情别恋,对港灯不感兴趣?抑或,老谋深算的李嘉诚别有所图?难道李嘉诚胃口大到要将整个置地吞落肚皮?莫不是小李欲擒故纵?凯瑟克着急了,黄皮肤黑头发的李嘉诚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打的什么小九九?

李嘉诚欲擒故纵,使急不可耐的西门·凯瑟克如坠云里雾中,百思不得其解。李嘉诚犹如姜太公钓鱼,稳坐钓鱼台。

西门·凯瑟克终于按捺不住性子,沉不住气了。毕竟,他还是太年轻了些。

按照老祖宗的话来说,太嫩了点儿。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身不由己。或者说,势不由人。

中国人有句俗话,姜还是老的辣。李嘉诚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姜。

1985年1月21日傍晚七时,西门·凯瑟克主动派员前往李嘉诚办公室,商议转让港灯股权问题。非我求蒙童,乃蒙童求于我。这一次是置地自己主动求上门来,送货上门,正中李嘉诚下怀。一切都在李嘉诚的神机妙算之中。

真诚以待,凯瑟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出售港灯。虚晃一枪,李嘉诚避实就虚,欲拒还迎,质疑港灯。彼此之间,心照不宣。知彼知己,不言而喻。

由于港灯市价已上升,李嘉诚提出较市价低百分之十三的条件,且该次交易包括港灯的末期息。这一切,绝不是李嘉诚一手导演的空城计。胜负早已经揭晓。

港灯——这个英人长期把持的、握有专利权的厚利企业,终于被李嘉诚不动声色收入囊中,易帜换主。

大约16小时之后,李嘉诚决定拿出29亿港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的34.6%的港灯股权。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第二天上午,李嘉诚在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陪同下,前往康乐大厦四十八楼怡和主席办公室,与怡和方面就收购港灯股份签订协议。结果李嘉诚通过和黄以29亿港元价格收购置地名下34.6%香港电灯股权,每股作价为6.4港元,仅是港灯市价的八成半。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匆匆忙忙拍板此项大生意,足见李嘉诚早已成竹在胸,胜券在握。港灯摇身一变,由英资股过户为李嘉诚的囊中之物。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想不到不足三年,李嘉诚便以和黄买起港灯,每股作价仅六元四角,比当日港灯的牌价七元四角五分大幅折让一成三,置地可谓“连息都蚀”。对于一个盈利前景稳定可观的企业,通常其收购都是溢价完成,李嘉诚居然能反其道而得之,折价收购,而且还是送货上门。李嘉诚的韬略与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相信当时置地想起自己买入港灯的价格较市场价高出三成,三年时间却要贬值四成出售,也会感叹自己“时运不济”。

事实上,港灯在80年代已经两度易手,1982年年初香港仍未出现九七信心危机,怡和对香港的信心爆棚,故虽然当时股市和地产不景气,怡和仍大举投资香港。

1982年4月,怡和便通过置地购入港灯的控制性股权,满以为可以独霸香港“武林”。

人算不如天算。岂料买入港灯仅短短三年,怡和便要被逼变卖产业,李嘉诚于是轻易尝得甜头。

鸿硕先生曾专门探讨过李嘉诚的“幸运”,其书颇值得把玩。他在《巨富与世家》一书中提到:“1979年10月29日的《时代周刊》说李氏是天之骄子,这含有说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运之神眷顾的意思。英国人也有句话:‘一盎司的幸运胜过一磅的智慧。’从李氏的体验,究竟幸运(或机会)与智慧(及眼光)对一个人的成就孰轻孰重呢?”

鸿硕先生接着发表宏论:“由此可见,李先生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仍是自谦之词,幸运也只是一般人的错觉。从李氏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

收购港灯,李嘉诚开出的是一张总值29亿元的支票。和黄当年以29亿港元现金收购港灯,当年被形容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交易”。后来,李嘉诚也承认,过往从未试过一次签发一张如此大面额的现金支票。交易达成,收购过程无“战”发生,烟消雾散,买卖双方都各得其所。

置地忍痛割爱,可以借此套现,纾缓债台高筑的苦况。和黄顺手牵羊,亦乐得执平货,而且在前途危机出现时做巨额投资。既稳定了香港人心,又赢得了北京信任。更为和黄集团增添了一个赢利前景广阔的业务。一石三鸟,何乐不为。

李嘉诚以行动投下香港信心一票,也令中、英、港政府刮目相看。有分析家指出李嘉诚购入港灯,亦是一项向北京示好的政治决定,因为在如此风雨飘摇之际以如此大手笔为香港未来投下信心一票,今后大可以大陆为媒,建立长远的战略关系。

李嘉诚对这个揣测极为不满,他不单郑重否认,且多次强调不会影响港灯的公司政策和决定,而港灯的任何商业决定亦绝不会以任何政治考虑为前提。

多少年后,有人怀疑能够一次拿出这么巨额的现金收购港灯的李嘉诚,可能会得到北京资助,甚至由此怀疑李嘉诚是共产党员。李嘉诚听罢也只是哈哈大笑。试问,又有谁相信这一本身已足够荒诞的质疑呢?

“超人”就是“超人”。李嘉诚不愧是李嘉诚。

当年,置地以比市价高31%以上的价格抢入港灯,现在李嘉诚掌舵的和黄以低于市价13%的价格拣了置地的便宜,而且还是被人主动送上门。事实上,目前港灯每年的收益已经大大超过了当年李嘉诚所支付的收购价。

这正应验了李嘉诚所说,自己去找生意,比较难,让生意找上门,就比较容易做。以当时的市值计算,李嘉诚为和黄省下4.5亿港元。也就是说,李嘉诚三年内,以静制动,不发一兵一卒,吃掉4.5亿港元的差价。和黄已完全控制港灯。

港灯易主

同年(1985年)3月,包玉刚收购了大型英资洋行会德丰。此时,四大英资洋行中的两家——和记黄埔、会德丰先后落入华资手中。怡和仍是最大英资洋行,但昔日风光不再,其属下的九龙仓和港灯分别被华资两大巨头控制。四大战役,彻底扭转英资在港的优势,这是香港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李嘉诚、包玉刚声名鹊起,引起全球商界的瞩目。

置地是怡和的核心业务,虽然有不少华资财团,包括长实的李嘉诚垂涎,但万万卖不得,港灯呢?商圣李嘉诚爱你没商量。

李嘉诚曾经说过,收购公司不是买古董,他并无非买不可的心理。“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他也坦承襄王早已有意。

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着这个意念和没有透彻研究港灯整间公司,试问又怎能在两次会议内达成一项总值达到二十九亿港元的现金交易呢?

这就是李嘉诚收购成功后,向新闻界透露的心声。

两次会议,不见硝烟的战争,不见交锋的抗衡,不见面红耳赤的争论,也不见充满敌意的沉默。甚或,不见商战中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历时仅短短16小时,便成就了中英会谈完结后第一宗划时代的大规模的收购。

马世民每每提起港灯收购,对李嘉诚都是发自内心的赞叹:“一共花了16小时,其中,8小时是花在研究建议方面。”

《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园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收购港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李嘉诚恰如其分地把握了“势”。

这次收购行动,有关的股票并没有全日停牌,而是在中午十二时左右,买家和记黄埔,卖家置地和港灯自动要求四家交易所停止买卖。由于当时四家交易所各自为政,收到停牌的申请后,各自暂停交易的时间并不是完全一样,故有部分投资者非常不满,认为当局的决定不公平。也有一项消息指出,其中一个交易所的负责人接到消息后,先即时吩咐经纪在市场中扫货,待扫货完成后才中止有关交易。

港灯的收购行动并无对三只股票带来任何利好消息,或许是因为流传收购的消息太久,和黄、置地和港灯在复牌后俱告下跌。况且,和黄以低价买入港灯,反给市场造成错觉,当然难寄望市场有良好反应。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香港当时的悲惨的市场气氛。

怡和西门“痛失爱子”卖子救母,等于送出一个大便宜,为进一步改善经济状况,他再将电话公司卖给英国大东电报局,至此他才算勉强化解了资金周转的困局。

将数项非核心业务卖掉后,西门奋发图强,重组怡置系,采取一系列的脱钩行动。首先置地以配售形式减低持怡和股量,然后再将部分股权转售给怡和证券,为解除怡置互控关系做准备。

1986年年尾,怡和宣布“动大手术”,重组怡和置地,成立怡策,与怡和证券合并。困扰了怡置系数年的收购危机渐行渐弱渐行渐远。

整项29亿元的交易,和黄只需向银行借款15亿元,李嘉诚表示若市场环境平稳,和黄可在两年内偿还清欠债。

准备港灯收购行动一个多月后,李嘉诚接受一英文财经杂志访问,他强调港灯集团是“真正理想的投资对象”。首先港灯收入稳定,增长也正常。此外,港灯未来很可能成为国内另一间电力公司的顾问和计划经理,甚至有机会与中国其他电力公司合资经营。

李嘉诚收购港灯,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的是港灯的地盘。李嘉诚收购港灯后,想方设法将电厂迁往南丫岛。李嘉诚运筹帷幄,获得了两处可用于发展大型屋村的地盘。

1988年1月,全系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四公司,向联合船坞公司购入茶果岭油库后,即宣布兴建两座大型屋村,并以八亿港元收购太古在该项计划中所占的权益。这样,李嘉诚又获得了发展两大屋村的地皮。两大屋村最后盈利100亿港元。

虽然交易涉及29亿,李嘉诚却付钱付得很“爽手”,由于和黄由23日提前至1日还款,以解置地燃眉之急,置地于是答应支付这提前22天的利息,而2月1日至2月23日间的不足一个月利息,已达1200万元,和黄也只收三分之一计400万,其余800万都退还给置地。李嘉诚此举等于变相蚀了800万元,可是他的确觉得港灯很“便宜”,区区800万元蝇头小利,已是微不足道,在所不计,不足挂齿。

当年置地购入港灯,向小股东交代这是一项长线投资,岂料不足三年港灯便待价而沽售部分股份。同样在李嘉诚手上的港灯,易手后约半年便被配售。李嘉诚在1985年8月将港灯一成股权配售,集资11亿,仍紧控股港灯24%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