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关键期关键帮助
9362800000025

第25章 教育的误区(3)

(2)不带评价地向孩子陈述他的行为

这时只对孩子说要去反思角就行了,不要评价,不要说“因为你拿饭玩了,这是一个浪费的行为……”这样的话,这样说就加进了成人的评价。4岁前的孩子不能理解浪费是什么,在他们的概念里只建构什么是可以玩的,什么是不可以玩的,不用扣上一个“浪费”的帽子。这种加入评价的沟通就成为暴力沟通。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只陈述这个行为当下的情况,如“爸爸已经说过了不可以拿饭玩,因为你在玩饭,所以你要到反思角坐两分钟”。对大一点的孩子如6岁以上的孩子,还可以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成人造成的感觉,如“你不守规矩,妈妈感到难过”,但仍然不要评价。

(3)带到反思角时要再宣告一次规矩

再次宣告“因为你拿饭玩了,所以现在你要离开餐桌,去反思角”后,反思角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另外还要宣告坐反思角的时间,2岁的孩子顶多坐两分钟。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按年龄决定坐反思角的时间,3岁就坐三分钟,5岁就坐五分钟。不过实际坐的时间可灵活掌握,有时宣告两分钟,但孩子坐了不到两分钟就可以叫他出来,告诉他到时间了。

反思角不能弄得很舒服,不要让反思角周围有很多可看可玩的东西,否则孩子可能很愿意违反原则,去反思角坐一会儿。

如果一个4、5岁的孩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并且在挑战成人,家长一定要有权威感。这时,反思角会帮助成人树立权威感。权威和威权是不同的,威权是使用地位来让别人服从你的目的和愿望,权威是用自己的感召力让别人自愿或不惜代价地照着你说的去做。因此树立权威时首先需要有感染力,要可信,要让孩子因确信你能够帮助他而爱戴你。这样孩子才能够服从和配合你,你才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4)反思结束后,让孩子跟你说对不起

让孩子离开反思角前,成人一定要向孩子表达你是爱他的,让孩子知道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我们都爱他,然后让孩子说声对不起。

对于去坐反思角,即使成人坚持让孩子去,孩子也不会乖乖地去的,有的会不停地恳求说“我再也不那样了”“我错了”。如果成人就此放弃处罚,会让孩子养成一种做错事就乞求原谅乞求获得释怀太容易,所以最后成为坏习惯,做不好的事,做完说句我错了,说完继续做不好的事。要让孩子知道,他一定要为他违反规则付出代价。如果孩子说:“我错了,以后再不了”,成人可用一种温和的声音说:“我相信以后你不会再做这样的事了,但是现在我们要为今天事坐反思角”。当孩子用身体抵抗,拒绝去反思角的时候,成人哪怕是用点力气也要让孩子坐到椅子上去。

安全原则与巧妙坚持

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危险的场景,所以我们要提前给孩子建构关于安全方面的原则,教会孩子哪些地方是不能去的,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

对于4岁以前的孩子,我们可以把危险的物品收好不让孩子看到,来保证孩子所在环境的安全;4岁之后,孩子就得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基本的安全规则。如果我们到处告诉孩子什么是危险的,孩子就会觉得环境中充满了危机,会感到恐惧,所以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如果探索到有危险的事物,而这个事物又无法排除,我们就要用巧妙的方式来帮忙孩子建构安全方面的原则。

这一天吃过中午饭,皓皓突然发现从楼梯的侧面也可以爬上楼梯,这使他非常愉悦,一下子就刺激了他探索的热情。尽管从这个位置爬楼梯很容易掉下来,皓皓还是非要爬。按照很多人的做法,老师把皓皓抱开就行了,因为成人是有力量的,这样孩子在与成人的较量过程中不会付出那么多痛苦和艰辛。

但是我们认为,如果用强于孩子的力量强行把孩子抱开,会让孩子感觉自己非常渺小,这样的事情多了,就会让孩子从此认为我是渺小的,即便以后他个子长大了,这种渺小的意识和信念还会留在他心中,而且当孩子发现成人不在面前时还会去爬楼梯,因为上一次他的不成功是由于被抱走了,如果没有人抱他,他还会继续爬的。

此外,我们也不能用成人的威权,通过发火、恐吓的方式使孩子离开。那样孩子是因为恐惧威权才离开,不是因为发现这个地方是不能上的而自己放弃。这时成人只能用坚持不让孩子从旁边上去的毅力来跟孩子做一次较量,让孩子知道这个地方不能爬。这样以后没人在这里看着的时候,孩子也不会偷偷去上,才能使孩子彻底放弃危险的行为,不再偷偷地试验这个危险。

给孩子建构原则与让孩子倾听的过程,是对成人自己内心力量的一个考验。从会爬开始,孩子就努力地要在环境中开辟新的领域,探索新的角落,不知道这个世界什么地方具有着什么样的危险。在4岁之前,成人只能通过排除环境中的危险来达到确保孩子安全的目的。但有时候孩子会探索环境中一些无法排除的危险地域,这时成人如果用自己的体力将儿童强行抱离,孩子就有可能在成人不在的时候再去这个危险的地域探索;如果用物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能建构起避免危险事物的原则,当没有物品引导时,他也有可能再去爬那个地方;如果用严重的情绪威胁孩子,就有可能造成孩子不分场合的恐惧,对任何事物的探索都显得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成人可以选择与孩子进行毅力较量的方式,使孩子最终自动放弃那个目标,这样孩子大都不会再重复危险行为,不再去那里。如果再去,就再重复一次,直到孩子再也不去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看上去非常痛苦,成人有时候也会怀疑孩子最终会不会放弃,但只要成人用自己的思想支持自己的心力,最终一定会胜出的。这样孩子既避免了危险,又不会受到伤害。在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2岁以下的孩子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例如,孩子要去探索从楼梯的外面爬上楼梯,如果孩子是2岁之前,可以轻轻拉起孩子的手说:我们去看看那边有个小虫子。对3岁以上的孩子,则不要强行把孩子抱走,不然会使他无法进行那项事情,使他产生自律而不是他律。

(2)无论孩子怎样地攻击你,都保持心情的平静和面部表情的平和。

(3)无论孩子怎样挣扎,你的手怎样使劲,但是面部表情都不要变得狰狞。

(4)在孩子放弃后,跟孩子一起快乐地离开,给他介绍其他的工作。在建立了安全原则和界限的前提下,孩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所有的家长都是智慧的,让我们一起为帮助孩子建构安全的规则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吧。

3.什么时候给孩子自由

家长常常在问,什么时候给孩子自由?如果我们自己曾经获得过自由,我们不用学也会给孩子自由,如果我们自己从小就没有获得自由,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给孩子自由。其实没有自律也无所谓为自由,更不用需要获得自由,因为自由过多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就不是自由了。就像没有爸妈,没有上学,没人管理的皮皮,她很羡慕上学的孩子有放假的时候,她也想要有自己的假期,可是怎么才能得到假期呢?于是她去找小朋友,小朋友告诉她,你必须要去上学才能有假期。我们还是需要讨论一下什么时候给孩子自由。

当不妨碍孩子自己的发展时

当孩子出现一个行为,成人不能理解,甚至觉得这个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是过分的,没有必要的时候,成人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只要孩子的行为不妨碍别人和他自己的生活、工作及情感,就忍住最好不要干涉孩子。因为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中,孩子到底在干什么,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成人并不能完全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儿童心理学家能够完全解释儿童所有的发展行为和心理状况,儿童心理学家所研究和呈现出的只是一些儿童普遍现象和规律,在这个普遍规律之下的每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年龄段里,经过不同环境的教育,都会出现千姿百态的发展模式和心理需求,因而人类发展出每一个人都与别人不一样的人类概念。

作为人类,一个人和一个人内心的差别是很大的,但表面看起来却似乎很类似。比如,一个孩子刚刚大发过脾气,平静下来后他的面部没有表情,身体软软地靠在窗台上,眼睛看着远方的天空,此刻他的心里是什么样子?一个经常忧伤的成人,会理解成这个孩子为刚才的事情还在伤心,是那种凄婉的淡淡的忧伤,这是那个成人所喜欢和享受的。另外一个成人,却认为这个孩子在大发脾气后释放了能量,此刻感觉到疲惫和无力。第三个成人,认为孩子在大发脾气后,将紧张和焦虑发泄出去,此刻内心感觉到舒适和平静。听上去三种解释都是合理的,在三种解释的暗示之下,你都能从孩子身上找到这样的影子,但孩子不可能三种情况都是。所以,如果猜测无用,又不需要家长去理解,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不要干涉他。来看一个案例:

4岁的辰辰在入园之后,老师发现她每天都默默地坐在教室的外面,眼睛不时地看着幼儿园侧面的小路,老师怎么劝,她都不愿意进教室,无论教室里发生了什么,都不能吸引她。每个人看到辰辰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猜测,有的人说,辰辰看上去有点忧伤,是不是转到我们园,她每天都在思念她以前的朋友,有的说,辰辰看上去有点发呆,她可能对我们现在的教室工作方式没感觉;还有的说,辰辰是不是对人群没感觉没有需求。大家进行了各种探索想要帮助到辰辰。终于有一天,老师发现原来她在教室外面是要等一个人,她等的这个孩子是跟她住在一个小区,来幼儿园已经一年了的小男孩南德。

自此,大家才注意到,辰辰每天早晨似乎都要比南德早来四十分钟到一小时,而南德是全园来得最晚的一个孩子。这使得辰辰每天早晨都在长时间的等待中度过。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我们在某天早晨等某个人要等半小时,已经是一件苦差事了;如果要等一小时,就是一件可以拿来诉苦的事情。如果像辰辰这样每天早晨等一小时,而且坚持一年,那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老师也认为等待是一件能够使人痛苦和焦虑的事情,所以大家又想法帮助她。老师劝辰辰进屋,劝说失败之后,老师就陪着辰辰坐在门口等待南德。但是陪了几天,发现辰辰根本不需要别人给她这样的精神支持,似乎她身体中有一种充满了等待的能量,在等待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她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等待的时光。

辰辰让所有的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辰辰等南德等得辛苦,只是别人的感觉,而不是辰辰自己的感觉;这件事情没有妨碍到其他人的工作和情感,也没有妨碍到辰辰自己的发展。我们应该给辰辰这个自由。辰辰也就这样从春天等到夏天,从夏天等到冬天,无论刮风下雨甚至下雪,无论有病无病,都在外面等。

一年之后,辰辰与南德分开了。在南德离开的头几周里,辰辰感觉到非常孤独,虽然知道南德不再来了,还是不自主地一个人站在教室门口,在空空的走廊里徘徊,看上去落寞而凄凉。我们感受到了辰辰心中的痛苦和孤单,但是孩子是不会让痛苦留在心里太久的,于是辰辰开始想办法摆脱这种痛苦。

我们看到她又开始等待,但这一次不是等一个能给她安全感的小朋友,而是选择了一个身体最强大的男孩作为等待的对象。这次辰辰不是站在门口等他,而是站在他的背后。她从不焦躁,从不着急,从不对那个男孩提出任何要求,在那个男孩有什么需要的时候,辰辰会立刻伸出手去援助他。

在等待南德的过程中,辰辰练就了利他的精神,能够敏锐发现别人的需求,并且去满足别人。这样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赢得别人的好感并获得这份友谊。再往后,我们看到,不再是辰辰早晨在门口等那个男孩,而是那个男孩带着给辰辰的礼物在学校门口等辰辰。

辰辰在这一过程中,所成长起的能力给她日后一生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我们是可以想见的。如果当初我们干涉她,不让她去等待,或者我们通知南德的妈妈每天让南德跟辰辰一起来,人为地避免这个自然的等待过程,辰辰这种经营友情的人类难得的耐力可能就不会成长起来。可见,自然的法则永远高于人类的法则,尊重孩子自然的发展行为就是尊重自然和人类自己。

当孩子探索的时候

在前面我们讲过,孩子必须以自我为中心才能够保证按照自己内在发展的计划去发展自己,否则就会被别人干涉,按照别人的意图去发展自己,使得人类发展成为固有的几种模式,不能成为他自己。因此,孩子年龄越小越不会有利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