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9356100000003

第3章 冬病夏治基础知识(3)

3.外治为主,兼施内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传统的、有特色的预防性治疗方法,是在疾病的发作缓解期进行辨证施治,采用内服和外治的方法,预防“冬病”的复发,或者减轻发作程度。如何进行“冬病夏治”,目前有许多方法,有中药汤剂、膏剂,有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方法。众所周知,冬病夏治主要采用的是“中药穴位敷贴”方法,因为这种疗法充分发挥了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的疗效,属于中医的“外治法”。

“外治法”是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是指除内服药物治疗以外的一切治疗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内治法”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某些方面优于“内治法”。现代医学证明,药物从体外作用于人体穴位、皮肤、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均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中药能够刺激皮肤,穿过毛孔,不断进入淋巴液、血液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由于“外治法”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正有从辅助疗法转向主导疗法,向治疗内病的方面发展,向临床各科渗透,适用于各科疾病的趋势。

穴位敷贴疗法选用一些温阳补肾的药物在特定的夏季“三伏”天在人体穴位上敷贴,从而达到预防、治疗“冬病”的目的。“三伏”天为人体皮肤温湿度最大之时,毛孔最为开放之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现代著名针灸学家陈汉平教授指出,中药穴位敷贴不单纯是刺激穴位作用和药物作用算术式的相加,而是在刺激穴位对机体进行整体性、良性调整的前提下,克服药物某些副作用,使药物的作用呈几何式的放大。清代名医徐灵胎指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至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中医的“外治法”包括贴敷法、热熨法、涂擦法、洗浴法、发疱法、针刺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埋线法、磁疗法、小针刀法、推拿按摩法等,可分为“药物外治”、“器具外治”和“手法外治”三类,临床上常常相互配合,灵活多样,而并非拘泥于一种外治法。如中医治疗寒湿所致的肩关节周围炎,常将贴敷法、针刺法、艾灸法与热熨法结合,两种、三种甚至多种外治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现代研究认为,中医的诸多“外治法”是以物理因素,包括力、热、光、磁、声、电等刺激为主,促成机体对物理能的吸收。机体各种组织成分在物理能的作用下,引起一系列的电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磁学等理化反应,包括自由基的清除、温度的梯度变化、pH值变化、形态效应、影响特殊化过程的各种酶的活化、物理活性物质的产生、组织的化学结构和生物磁场的改变等,进一步在局部与全身产生生理效应,从而达到调节、促进、维持或恢复、代偿各种生理功能,克服病因,消除或减轻病理过程,调整各系统组织的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等。

冬病夏治以中医“外治法”的多种手段为主,一是可以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挥作用充分,取效迅速,局部疗效优于内治,正如前人所说,“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用膏贴之,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捷”;二是拓展给药途径,与内治法相得益彰,内服给药由于给药时间及剂量的关系,药物浓度在血液中不能保持恒定:药物经消化道进入血液过程中,受到各种酶的分解之后,使到达靶器官时效用已受影响,而外治法则无此弊端,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三是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可以和日常保健相结合,也使外治的作用持久,效用更显著,是中医外治应用的一大空间。在当今“医药公害”、“药毒”的情况下,外治法毒副作用小、安全、简便验廉,更受到欢迎。

当然,冬病夏治并非单用外治,也可运用内、外联治,如中药内服和针灸并用等,将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应对临床千变万化的症候,合理的配合使用。如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儿童是纯阳之体疗效比较好,对于成人来说就显得不足,尤其老年人基础病比较多,仅靠穴位贴敷还远远不够,可以同时内服中药丸散膏丹之剂,内外合治可以大大提高机体免疫力,许多患者从中得到很大收益。实际上中医“外治”与“内治”一样,都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为理论基础的。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治虽在外,无殊治内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中医所指“痹证”包含的病种很多,最常见的是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腱鞘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各类颈肩腰腿痛均可归属于“痹证”范畴。对这些病症西医治法也很多,内服、外搽、注射、理疗和手术等都有较好疗效,但近年来激素疗法的滥用却带来了很多严重后果。这些病症大都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不仅占用了大量医药资源,耗费了大量医药费用,而且难以避免的药物副作用使很多患者不得不放弃治疗,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则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甚至丧失,严重影响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治疗这些病症最有效、安全、简便、经济的方法。中医的“冬病夏治”法,除了内服中草药物外,敷贴、针灸、推拿、熏洗等外治法都经常用于痹证,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能显著增强疗效,缩短疗程。

4.加强调养,增强体质

中医“冬病夏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加强饮食调养和锻炼身体,从根本上增强人们的抵抗力。因为只有激活了人体的抗病能力,才能让疾病没有可趁之机。

虽然传统养生理论素有“冬令进补,春天打虎”的说法,事实上,炎热的夏季也是食补的好时机。“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古代医学家曾有告诫,暑邪极易耗气伤津,使人正气不足而引发各种虚证。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适当合理的“三伏进补”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例如每年的“三伏”天,民间都有“起伏”吃鸡的习俗,其中又以“头伏”为最。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炒鸡时与酒同下,再多加生姜,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由此看来,夏季进补,安度三伏,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三伏进补”和人们熟知的“冬令进补”有所不同。简单来说,冬季以补阳为主,夏季以护阴为主;冬令进补多选择滋腻的膏方,而夏季宜选择清淡的草木类中药。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因此“三伏进补”要分清虚实、对症补益,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随意进补可能会加重人体损耗,“火上浇油”。伏天进补主要在于“补气”和“补阴”,日常饮食中,扁豆、山药及豆类都能起到健脾补气的作用,而木耳、百合、石斛则能补阴。气虚者可选用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玉屏风散等;气阴两虚者可选用西洋参蜂王浆、人参饮品、生脉饮等。特别在夏季“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夏天人体为了维持阴阳平衡,势必出汗解暑,于是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也随之流失,以致出现头昏脑胀、四肢无力、浮肿气虚等营养不良症。但是酷夏时食欲、消化吸收功能等常受影响,因此进补应以清淡为宜。夏天进补的滋阴食品有鸭肉、瘦猪肉、瓜果、薏苡仁、芡实、绿豆等。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鸭肉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如果加上具有清热解暑、利水消痰之功效的冬瓜共炖,食之不但可以补虚损,还能清暑滋阴,如再配上薏苡仁,更有健脾化湿之效。气虚或气阴两虚明显者,除食补之外,还可选用药补。西洋参性偏凉,有养阴、清热、生津、益气等功效;有阴血虚者,还必须选用滋阴补血之品,如当归、石斛、熟地等。

三伏天还要防“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脾胃喜暖恶寒,所以,即使在三伏天也不能一味贪凉。吹空调过猛或吃冷饮过多,容易导致腹痛胃痛,并伴有恶心、呕吐清水、大便溏泻、四肢酸痛等表现。此时,可以服用些散寒暖胃之品,比如藿香正气丸、纯阳正气丸等都能缓解这些症状。

对于健康人来说,可以通过“食疗”来提高免疫力,增强自身抵抗力。而患有不同疾病的人,更应通过“食疗”维持自身免疫力平衡,防止免疫力下降,以抵抗病邪。如慢性支气管患者在夏季病情缓解期,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还可以选服健脾养肺、补益肺肾类的药膳。如黄芪乌骨鸡、虫草炖老鸭、人参蛤蚧粥等;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上应遵守低盐、低脂、低热量的原则,并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饮食不宜过饱、过快;最好忌不良嗜好,如烟、酒等。还有一些食品是天然的“降压药”,如香菇、生姜、甲鱼、海带、苹果、燕麦等,平时适当进食有助于降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严寒天气下锻炼,能增加肌体对寒邪的抵抗力,可预防冬季常见病的发生;而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肌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四、冬病夏治的主要手段

说到冬病夏治,人们马上想到贴膏药,其实,冬病夏治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疗法,其治疗方法并不仅仅是贴膏药那么单一,除了敷贴,冬病夏治还可以中药内服、穴位艾条灸、艾炷灸、穴位注射、穴位拔罐、刮痧、药膳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夏治”增强疗效的重要治疗手段,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现介绍穴位贴敷法、热敷熏洗法、针灸治疗法、中药内服法四类冬病夏治的主要手段。

(一)穴位贴敷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重要手段之一,因穴位贴敷方法简便、安全无痛、疗效确切、费用低廉,近年来倍受患者青睐,是冬病夏治最常用的中医“内病外治”法。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也称“三伏贴”,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制剂,敷贴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来达到治疗目的。一般坚持3年以上者,多可有明显的疗效。

“三伏贴”可刺激局部皮肤,使之充血和加强药物吸收。现代研究指出穴位贴敷疗法具有药物的经皮吸收及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特点,认为药物通过穴位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了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了痕迹反射,长期的后抑制作用改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功能状态;吸收后使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

现在所采用的冬病夏治中药贴敷法,大都是采用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元胡、细辛、甘遂四味中药共研细末,按一定的比例用姜汁拌匀调和成膏,制成药饼,并以麝香芳香走窜之力携药透肤入里,贴在选定的穴位上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效果。疗法的关键在敷贴药物的配方和穴位的选择,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和具体病情的差异,在基础穴位上会变动一些局部穴位,而用药和人体差异、具体病情也有关系。这种方法不打针不吃药、不伤肝不伤肾就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欢迎。

敷贴最好在每一“伏”的第1天,这是最佳时机。但错过了这一时间的患者,“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敷,只要天气好,效果都会很好。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可以。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

冬病夏治的穴位贴敷非常讲究时辰,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1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时到下午1时是“午时”,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午时是一天中的阳中之阳,中医认为这一时辰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因为刚贴完药饼,所以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