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
9353100000021

第21章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5)

魏晋南北朝(公元-年),严格应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由公元年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开始,到公元年杨坚灭南朝陈重新统一而结束,共年。其间,西晋皇朝曾短暂统一,但八王之乱后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政局再度混乱。公元年,北魏统一北方,与江南的南朝宋形成南北对峙,中国自此进入南北朝时期。公元年,杨坚改北周国号为隋,并于公元年灭南朝的陈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

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年,终于公元年,统治范围包括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蜀汉是刘备建立的政权,统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年为曹魏所灭。孙吴是孙权建立的政权,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年为晋朝所灭。在三国中,曹魏的势力最强,因此,蜀吴两国经常采取联合的政策对抗曹魏,以达到均势。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为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南至南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晋武帝死后不久,爆发“八王之乱”。公元年,匈奴贵族趁机攻进洛阳,俘虏晋怀帝,并将洛阳洗劫一空。西晋王朝元气大伤。五年之后,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这时,曹魏以来迁居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除汉族之外,先后有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氐、羌、羯)的十六七个割据者建立了政权,分裂的局面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史称“五胡十六国”时代。公元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公元年,刘裕代晋,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黄河流域以南直到大海的一大片地区。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元魏。公元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公元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北魏国力颇为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年迁都洛阳,并进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公元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遭到破坏,人民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

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大批北方人口迁居南方,为南方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的经济逐渐和北方趋于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黑暗而混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自我意识觉醒、人们思想活跃的时代。生活在这样动荡的社会中,人们经常感到生死无常,生命如海中孤舟,随时有覆灭的危险,因此,人的个体生存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个体生命呈现为多姿多彩的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

正文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注释

土宇:天下。再传:第三代。统绪:皇位的传承。

杨坚重新统一了南北,建立了隋朝,是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心解

隋朝

这一节介绍的是隋朝(公元-年)的历史。因为杨坚原为随州刺史,但“随”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稳定之意,于是他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的名称。

北周宣帝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给杨坚为首的汉人将领夺取政权提供了良机。公元年,周宣帝病死,即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的杨坚,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公元年,杨坚在消灭北周残余势力后,以“受禅”为名,废周静帝自立为帝,是为隋文帝,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隋朝的历史就从这一年开始。公元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杨广和大臣杨素为统帅,率兵余万,大举伐陈。次年,隋兵攻入建康,陈亡。于是从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至此结束。隋文帝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长时间的统一,使北方民族进一步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使隋代获得了“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誉,为我国封建社会大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鉴于东汉至隋南北分裂达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国库空虚的局面,杨坚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的同时,稳定民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一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经过隋文帝二十多年的刻苦经营,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史称“开皇之治”。

隋文帝死后,其子杨广即位,年号大业,是为隋炀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间,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他主持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但是,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由此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公元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缢杀,隋朝灭亡。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均有所巩固和发展。首先在政治方面,隋朝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机构,确立了三省六部新制,增强了中央集权统治。通过制定《隋律》稳定了社会秩序。另外,开设了科举制度,为以后封建社会人才的选拔方式提供了一个蓝本。在经济方面,文帝下令整顿户籍,清查人口,继而推行均田制,调整赋役。与此同时,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加强漕运力量,开通了“广通渠”引渭水直达潼关。后炀帝又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自辉县至涿郡,长达两千余里,这就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另外,隋朝统一发行合乎规格的“五铢钱”,严惩私铸钱币。同时,还规定了标准的铜斗铁尺,颁行全国。这样,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社会的稳定也带来了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的长足进步,如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所仿照原形)和东京洛阳城(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著名工匠李春主持设计的赵州桥等,这都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遗产。

隋朝和秦朝都是二世而亡的朝代,因此人们经常对两者进行比较。首先,隋与秦都是凭借强大的武力结束了分裂多年的局面,而紧接着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经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又对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终于使政权毁于一旦。然而,也正是凭借此时国家对物资财富丰盈的积累,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带来了秦、隋之后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汉唐文化。

正文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注释

国基:统治的基业。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唐朝统治了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时期,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

心解

唐朝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王朝二百九十年(《三字经》说“三百载”是为了取整数)的统治以公元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隋代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各地,使隋朝的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一些贵族和地方官吏也乘机起兵割据。驻守在军事重镇太原的李渊家族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胸怀大志的李渊深知自己无力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又恐遭到隋炀帝的猜忌,在其子李世民的建议下,于公元年起兵反隋。他手下有很多能征善战、贤能多才的将领,加之部队纪律严明,因此很快壮大起来。半年之后,李渊起义军占领当时的都城长安,又进据关中为基地,于公元年正式称帝,是为唐高祖,定国号为唐。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统一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年,战功卓越的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退位,是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公元-年)。李世民即位后,注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贤用良,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加强汉藏交流,被当时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这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唐太宗晚年,因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最后立宅心仁厚、性格软弱的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则天来处理。因此,唐朝经历了一段“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时期。高宗死后不久,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于公元年,武则天废睿宗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武则天也成为了中国王朝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前后掌权五十余年。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在执政期间,她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收复西安。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人民负担有所加重。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公元年,郡王敬晖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公元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公元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由于唐玄宗尊孔崇儒,中央集权力量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兴起。公元年,平卢、范阳(今北京)、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叛乱,攻下洛阳。次年称帝,攻下长安。这场战乱前后历时近八年,始告平定,史称“安史之乱”。战乱虽平,但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是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虽有短暂的“元和中兴”(唐宪宗时期),但其全盛时代也就从此结束了。

唐宪宗(公元-年在位)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到唐僖宗(公元-年在位)统治期间,时局异常混乱,加之连年的天灾,矛盾爆发。公元年,王仙芝、黄巢率领广大农民起义,起义军很快就横扫全国。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唐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军阀朱温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并于公元年,废黜唐帝,自称皇帝,以梁为国号,唐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