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耿耿忠心效桑梓
9234200000004

第4章 三袁故里坚实根底

第一节 潭子湾旁清贫家世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诗经·卫风·淇奥》

“三袁故里”湖北省公安县,位于江汉平原西南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以“鱼米之乡”著称。公安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旧县志称之为“荆州之襟带,江汉之门户,洞庭之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安县的建制沿革,可上溯到两千年前左右,公安县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产生过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明代“公安三袁”创立了文学史上的“公安派”,领风骚数百年,驰誉海内外。

在公安县城东南15公里处,有一湖,名曰崇湖,又称重湖、白水湖。与崇湖结伴共舞的东清河,在公安县境内自北向南蜿蜒流过,两岸垂柳绿杨,河水澄澈清幽,一带旖旎风光。在位于公安县境内东南部的麻豪口附近,东清河拐了一个弯,河面稍宽,略呈环状,形成一处深潭。地以潭名,曰潭子湾,因望族王姓在此居住,又称王家台。

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王竹溪,就是从这里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人物的。

公元1911年6月7日(农历五月十一),王竹溪出生于潭子湾,正值仲夏时节。这也是华夏文明发生巨变的年份,辛亥革命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从一人之下的世袭转变为天下为公的共和。王竹溪生于一个全新的时代,出生于华夏文明向全球文明过渡的时代。

王竹溪的父亲王才俊,为清同治十年秀才,当时人称王二爹,此时已届不惑之年。听到接生婆向他道个“大喜”(公安县农村称儿子为“大喜”),王才俊脸上立刻红光泛起,神采奕奕。农历五月十三,“洗三”那天,王家宾朋满座,喜气盈门。族中长者打量着女佣怀中婴儿,发话道:“才俊,你四十又喜得贵子,此乃族中之幸,何不请李先生给取个乳名?”王才俊颔首而答:“遵命!”他躬身向李先生道:“就劳您的金口为小儿赐名吧!”

李先生为当地闻名的学究,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只见他捻须踱步,沉吟片刻,发出一番宏论:“此婴天庭饱满,地角方圆,手长脚大,日后学成,必成栋梁之才,此为一喜;兄刚届不惑,又添贵子,此为二喜;多子多福,门庭兴旺,此为三喜;‘三槐世第’,后继有人,此为四喜,就取名四喜吧!”

四喜入学读书前夕,父亲按王氏宗族排行,为他取学名治淇,字竹溪,取《诗经·卫风》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之意。那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避讳,在许多场合,均不能直呼人名,而呼其字,所以许多人的字广为人知,竟以字行。此后,四喜以字“竹溪”代名“治淇”,一直用“竹溪”二字。

据《王氏族谱》记载,王竹溪的祖籍为江西豫章南昌县,明万历年间,王竹溪先祖迁移到湖北省公安县,以开荒种植为业,经辗转搬迁,最后定居麻豪口潭子湾。

王竹溪祖辈初来潭子湾,家境十分拮据,加之祖辈多是单传,人丁单薄,生活显得异常寒苦。他们拼搏思变,希望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获得发家致富。

然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根本是无法展翅高飞的。王竹溪的曾祖父王永松可能悟出了“学而优则仕”的道理,一面勤耕,以维持全家温饱,一面“悬梁刺股”,披灯夜战,以求功名,之后,他涉足科场,考为贡生。王竹溪的祖父王贤综,继承父志,考取补廪秀才。自此,这种勤耕苦读的家风代代相因,承传久远。到祖父王贤综手上,置地一百多亩,继后在潭子湾建造了“三槐世第”(王姓以“三槐”代指族姓,此俗始于北京)的四合大院,在方圆数十里内,可谓首屈一指的大户。

王竹溪的父亲王才俊年少读书时,自己带米到塾学为炊;学校放假,则回家耕种,劳作之余,仍读书习文不断,无间寒暑。在乡试中,王才俊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秀才,但因此时科举已废,无缘向上攀登,只得在家耕种,间习诗文。

民国初年,王才俊之文武才能受到当地政要赏识,被委以区团总之职。由于他为人正直,藐视权贵,终为上司所不容,不久卸任,回家赋闲,以读书自娱,兼引儿女习读。父亲的才情和品格,在王竹溪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权贵之流,王才俊从不声息赴会,多会与他们反其道而行之。一次县里派人来检查公务,王才俊当面顶撞说:“这些事只要你们区长先做到,下面是会办到的。”对下,王才俊效法孔孟之道,处事仁义忠信,体谅穷苦农民,每遇灾荒年景,收租便给予减免或缓期。

王竹溪的母亲黎雨生,家住公安县杨家厂长江边南五洲,这一带的老人说,该女出生那天,天下瓢泼大雨,天昏地暗,呱呱坠地之时,其父顺口而出:“雨生!”

黎雨生娘家为中等人家,父母的勤劳加之“三从四德”的训教,使她从小养成了温顺善良的品格。嫁给王才俊后,黎雨生赡养老人,缝补浆洗,饲养种菜,以亲躬为其乐,堪称贤妻良母。

1919年夏天,王竹溪的大哥在武昌农业学院学习期间,因患伤寒急症,后转痢疾不幸离开人世。祸不单行,次年7月,在幼年王竹溪的视野里以成天忙碌为天职的慈母永辞人间。不满10岁的竹溪失去了母爱,心灵的创伤和失落感一度使他恍恍惚惚,同时,慈母任劳任怨的精神对其熏陶至深,日后变成了他如饥似渴求知的催化剂。中途拆伴给王才俊精神上造成难以承受的痛苦,而且使家中的生活秩序一度混乱不堪。尽管他含辛茹苦既当爹又当妈,但昔日家庭常有的欢愉已不复存在。正值山穷水尽之时,在乡亲们的开导与撮合下,已近天命之年的王才俊要了继室聂玉秀,聂氏的到来,使得一家皆大欢喜。聂氏也是一位有着慈母性情的女性,对黎氏所生孩子,视若己出,无微不至地照料,孩子们的心灵创伤很快被新的母爱所抚平。

王竹溪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行第五,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大哥治昆,字耀怀,长竹溪13岁;二哥治镐,字铭西,长竹溪9岁,两个姐姐分别长竹溪5岁、3岁,妹妹小竹溪8岁。在王竹溪8岁时,两个哥哥已是满腹经纶,两个姐姐也能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传统书籍。这所以勤耕苦读为本的家庭学校,实行的是父教子、兄教弟妹的循序渐进法。王竹溪的大哥、二哥的蒙师就是王才俊,大哥、二哥又分别担任弟妹及叔伯家兄妹们的蒙师。大哥治昆考取武昌农业学院后,除了寒暑假,这个家教的任务就落到了二哥治镐肩上。治昆在入农学院第二年,因伤寒误诊,结束了年轻的人生。

王才俊对子女的要求,显示了他对子女的宠爱。长子的早逝,使得他的这种宠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精神恍恍惚惚,一度不能自持,冥冥中,他好像听到治昆在说:“爸爸,您要保重啊!弟妹们还要您去教他们哩!”他猛然一惊,打起精神,把孩子们喊到堂屋,一句一顿地说:“孩子们,你们大哥走了,这是命运所定。现在,你们要振作起来,像大哥那样求知、做人……”

此时,王竹溪的耳边回响着大哥的声音:“竹溪,你是我教的弟妹中最聪明、最有灵性的一个,只要你终身勤奋,必然是王家最有出息的一个,你要珍惜啊!”

对此,王竹溪铭刻脑海,终身不忘。

第二节 年幼志高惜时如金

“昔孟母,择邻处”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久不衰,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王竹溪的祖辈三徙其家:自江西南昌县,再至公安候旨店,而后到大至岗,最后至潭子湾。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与孟母三迁有某种暗合之处,但真正的原因族谱中并无记载,后人也不得而知。

潭子湾物产丰富是实。这里,田连阡陌,稻香棉白,莲藕满池,鱼肥满塘。《公安县志》(同治版)载:“清代中叶以后,东清河上帆樯如林,北上通荆沙,南下入洞庭;麻豪口由一个渡口逐步形成集镇。镇上发展有逸林街、顺河街、益阳街、茅草街、东街、新街等,有店铺、行栈、旅馆、摊贩等两百余家,居民五百多人,一座木桥连接南北两岸。”

王竹溪幼年在家学课读诗,父亲常常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荆楚出才子呀!”所谓楚,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六国之一的楚国。潭子湾就是当时楚国的领地,这一时期的文化叫楚文化。东晋的车胤是位大文人,他所住的地方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北面,现那里还有囊萤台。后来,车胤成了全国的名士,官至吏部尚书。读书时,他无钱买油夜读,就扑萤火虫,装在白纱袋里照书夜读,《三字经》里‘如囊萤’就是指的他。“王竹溪认真地说:这多辛苦啊!”父亲继续诱导:吃得苦中苦,方能做人上人啦!这样的言传对王竹溪启发很大,他在武昌荆南中学上补习班时,也坚持孜孜不倦苦读。有一年暑假回家,一天深夜,他正在聚精会神地温习功课,突然堤段出险,外面鸣锣报警,家人喊他快跑,他还以为在武昌,急问:哪条街失火了?

大哥治昆在世时,常常讲“三袁”的故事给王竹溪听。一次,大哥拍了拍他的肩,拉着他的手走出堂屋,登上高处,向西南方一指,对他说:“你顺着我的手往那边看,离我们只有几十里的孟家溪,就是晚明文学革新派‘三袁’的家乡。”

“哪三个园?”竹溪不解地问。

大哥耐心地说:“不是‘三个园’,我说的‘三袁’是指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他们是三兄弟,为一母所生,后来他们都先后考中了进士。”

“真不简单,哥哥,你、二哥加我,不也是三兄弟吗?如果我们都考中了进士,不就是‘三王’吗?”竹溪天真地类比说。

“不能简单地这样比,现在科举制度不存在了,新制度行将建立。我们所学的知识内容要比‘三袁’时多而生,你说是吗?”

“啊?!”竹溪惊道。

“我说的不是向‘三袁’学习,我是指我们的时代和‘三袁’时不同了。有什么不同呢?就是社会在进步,这一点谁也阻挡不了,再就是知识在更新,这些你暂时还不了解,将来你走出潭子湾,受到高层次的教育就懂得了。”大哥继续耐心地解释。

竹溪连连点头。

在父亲和哥哥轮流执教的这所家庭学校里,好学上进的学风日渐形成。

一年春节,王竹溪家宾朋满堂,麻豪口街上及周围乡村舞狮子、舞龙灯、骑竹马的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可是,小竹溪不为所动,只见他手持泥块,在墙壁上对着大门旁的对联描字,笔画秀丽,引起宾朋惊异。其中有人问:“竹溪,你怎么不去看龙灯?”竹溪望了望问话人,一本正经地答道:“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窗前勤苦学,马上锦衣回。”“小小年纪,真不简单!”客人们齐声赞道。

俗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一个人的儿童时代,就可以看出他将来的性情与作风。王竹溪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志向,对自己认定的事如此投入,而不为环境左右,不为潮流所动摇,这种独立不羁的性格和特立独行的作风,在他后来对学问的探索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独立而不从众的思考与判断,是作为一个学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这种性格的人不会“追星”,更有可能的是他们自己成为璀璨耀眼之星。

第三节 强烈求知苦练书法

1919年到1921年的三年间,王竹溪及其姐妹们除了受父亲、哥哥的教导外,还先后受到塾师章怀之、范德亮的教育,他不仅学习了“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唐诗合解》、《左传》,还阅读了《封神演义》、《水浒》、《彭公案》、《七侠五义》等大量的课外读物,最终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王竹溪后来回忆说:“当时说话也仿照小说上的口气。”

1922年春天,王竹溪进入公立麻豪口小学。这是他在故里受新教育的开端。小学设在堤防局,有校长、老师多人,他们中有的在武汉上过师范学校,也有满腹经纶的老先生。这些老师曾先后到县城接受过培训,因而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私塾有较大差异。首先,课程设置有国文、算术、自然、音乐、体操;其次,按学生程度分班,以班集中授课;最后,有明确的上学、放学、课间休息、星期日(当时称礼拜日)等时间规定。以上特点使学生有规律地学习和生活,把学校纳入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这样的制度不再把目标局限于培养少数官员和社会精英,而是着眼于普及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由于有家学和私塾打下的坚实基础,国文显然是王竹溪的长项。特殊的数学天赋使王竹溪对算术也兴趣浓厚,学习起来如鱼得水。王竹溪思维敏捷,接受力强,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拔尖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器重。

王竹溪在麻豪口小学学习期间,不仅各科成绩优异,而且对练书法也很认真。那时小学有描红和临帖的训练,描红就是用毛笔在印好的红色字模上一笔一画地跟着描写,有了描红的基础才能进一步离开字模在白纸上照着字帖临摹,即临帖。王竹溪勤学苦练,小小年纪就写得一笔好字,所以一到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就有麻豪口街上的商店和住家来请他写楹联,他甚至也为人写过碑文。王竹溪在《回忆童年的一些事》中曾写道:“学习何绍基字体和魏碑、清道人的字,还学过王羲之的《黄庭经》小楷,但学得不好。现在想起来,假如学欧阳询的字,会好得多。以后学孙过庭《书谱》及怀仁集《圣教序》,学行书的效果不好。”

不知不觉,王氏家族及其亲友,不约而同地将王竹溪树为孩子们学习的楷模。同姓人教育子女必说:“要学你三叔(因王竹溪在兄弟中排行第三)认真读书练字。”姻亲对子女说:“向你三舅专心学就好。”

自小养成的手不释卷的习惯及良好的家教,为王竹溪成为百科全书式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练书法所培养的坚韧毅力对他以后的教学与科研也做好了优秀的素质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