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秦相吕不韦
9223900000050

第50章 思虑

这时,吕不韦也在思考着,赢政那句话对众人心灵的震撼是强烈的,而感到对心灵的震撼最:为强烈的,当属吕不韦。

在吕不韦眼里,赢政还是一个孩子,而且这个孩子是他吕不韦的。这种意识,不但现实使然,而且赢政的一贯表现也使然。往日,无论什么事,都是由他吕不韦说了算,由他来做决定,赢政总是在一边默默地听着。大多数情况下,吕不韦对赢政连问一声的形式都不走。今天,太阳从西方出来了。

吕不韦思考着,渐渐集中在了两个问题上:一是赢政为什么会这样?二是这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赢政的秉性看,他是不会如此的。正像太王太后讲的那样,赢政这孩子是“外讷而内睿”。这孩子极度的聪慧,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但轻易不会说出口。吕不韦和太王太后、太后一起分析过,赢政的这种性格是在邯郸那种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在他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终日被圈:j生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身边没有一个小朋友得以进行交流,有的是几个大人,缪骞、赵高、赵二女,一连几年。太王太后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曾经采取过一些措施,以图改变赢政的孤僻性格,但是,常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赢政的“外讷”特性并没有改变。

其实,这也没什么,因为即使如此,赢政依然不失为一个好孩子:苗正,自小受到扶植,不会长歪。

赢政还是一个知礼的孩子。往日,有了看法一定要讲,他也会注意场合,注意对象。这就是说,往日,赢政对事即使有自己的看法,也不会轻易讲出来,讲,则“非礼勿言”。

这次是怎么啦,不但讲了,而且在大殿之上,在他吕不韦表示了结论性的见解之后讲了不同的见解?

太不寻常了!

那么,促使赢政这样做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是他吕不韦那句结论性的话明显地讲得不对,赢政需要当场给予制止?

吕不韦反复思考,判定自己的那种决定并没有什么错,而且是对郑国惟一正确的处理,因此,并不值得赢政做出那样的反应。

吕不韦此时想到,他幸亏听了李斯的话,在大殿议事之前,已经把事情告诉了赢政,就是说,从程序上讲,自己也并没有做错。

是他吕不韦讲话的方式不对,在“君”前,没有问赢政一句就做了决定,因此把赢政惹恼?

这种可能性并不排除。

如果是后一种原因致使赢政在大殿之上当面驳了他吕不韦,那意味着什么呢?

吕不韦一直认为,赢政并不晓得他是自己的儿子。因此,从孝道的意义上讲,赢政的做法谈不上不孝。如果抛开君臣的关系,赢政的行为倒是够得上对长者的不敬。但在大殿之上,君臣关系恰恰是不能抛开的,毕竟,赢政是君,自己是臣,在做最后的决定时,一定得问一声赢政,问问是否可以这样决定?他没有这样做,原因是意识上认为赢政还小,而且小赢政是他的儿子。现在,赢政不满,讲话了。

这样,剩下的问题是,他吕不韦对作为君王的赢政的这种表现,到底是应该感到欣慰呢,还是认定这是对自己权威的一次挑战?

有一点吕不韦想清楚了,无论如何,赢政渐渐长大了,自己是父亲,但毕竟处于臣下的位置,今后,朝事处理起来要多加注意,对赢政,做起事来当把他当成君,自己当作臣。

那么,赢政这样表态之后,如何是好呢?

刚刚想明白,今后,朝事处理起来要多加注意,对赢政,做起事来当把他当成君,自己当作臣。但遇到实际事情时,吕不韦又忘记了这一层。他的意识中,父亲不好主动去找儿子,因此,他决定等一等,看看赢政那边有没有主动行动,会不会派人来找他。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吕不韦下令,没有他的手谕,修渠的工程绝对不许停下来。

他还安排李斯把郑国圈了起来,借此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