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名将与名战: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将领和战役
9208200000071

第71章 新型战争的探索者弗兰克斯(1)

———信息化战争雏形的伊拉克战争

〔人物剖析〕

汤米·弗兰克斯,美军著名高级将领,四星上将。在阿富汗战争中,他指挥有方,使美军的伤亡降到了最低限度。2003年作为前线指挥员指挥伊拉克战争,又一次取得了重大战果,成为美军现代将领中的杰出代表。曾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戈顿·苏里文将军这样评价弗兰克斯:“我认为在将士们眼中,弗兰克斯就是普通一兵,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指挥官,是一个能带领他们走向胜利的家伙。”

汤米·弗兰克斯,1945年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温尼伍德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母亲是一名裁缝。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出生不久就随父母一起迁往现任美国总统布什的家乡得克萨斯州的米德兰。弗兰克斯在米德兰长大,因此可以说是布什的同乡。弗兰克斯从小酷爱体育运动,就读高中期间就是学校橄榄球队的一名出色前锋。他打球的时候非常从容镇定,从不发脾气。在大学二年级时,弗兰克斯中断了学业,考入西尔堡的军官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其军旅生涯。

弗兰克斯在西尔堡军校毕业后,作为一名炮兵少尉参加了越南战争,在战场上3次负伤,其中一次被子弹击中了大腿。为此,他获得3枚专门授予作战中负伤军人的“紫心”勋章和4枚“铜星”勋章。1968年,弗兰克斯从越南回国,担任炮兵训练基地加农炮连连长。1969年被国防部选中,送入得克萨斯州大学进行深造,两年后获商业管理学士学位。1973年被派往西德服役,担任驻德美军第1榴弹炮中队的中队长。此后,他曾到美国武装力量参谋学院进修,结业后于1976年进入五角大楼工作,成为国防部的军事巡查员。此后,又进入总参谋部办公室任职,从此平步青云。1987年,被提升为第1机械化师的炮兵部队指挥官兼参谋长。海湾战争期间,他担任机械化步兵第1师副师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军驻韩国的第2步兵师任师长。1997年5月至2000年6月任美军第3军军长。2000年,被任命为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并晋升为四星上将。美国中央司令部组建于1983年,总部设于佛罗里达州坦帕的麦克迪尔空军基地,负责指挥美国在中东以及北非地区涵盖25个国家的军事行动。担任中央司令部司令后,弗兰克斯的办公室搬到了佛罗里达州坦帕的麦克迪尔空军基地,直接领导中央司令部指挥所来自陆海空三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900多名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曾有一位军官这样描述弗兰克斯所面临的一切:“很多沙,很多雪,还有很多问题。”弗兰克斯在任期内,曾负责指挥过美军在阿富汗的作战任务、在非洲之角和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

军龄30多年的弗兰克斯,作为独当一面、权重位威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却是个不太张扬、为人沉稳而动作迅速的职业军人。他平常深居简出,从不让摄影记者走进办公室拍照。即使是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司令部里,这位司令仍让为数众多的手下感到神秘莫测。对于作战,他极端负责,力求精益求精。他常说:“与敌军的第一次接触前,任何计划都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他还经常引用中国《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军事问题外,弗兰克斯还肩负着外交家的使命。在作战中,他常常要为军事基地和领空的使用权,与一些国家进行讨价还价。2001年,弗兰克斯任美军阿富汗战区总指挥,指挥美军在阿富汗实施“持久和平”军事行动,击溃塔利班武装,重创基地组织。2003年3月,指挥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仅用21天就攻占巴格达,推翻了萨达姆政权。2003年7%月正式退休。

弗兰克斯善于把传统作战方式与高精尖技术结合起来使用,这个老牌炮兵并不排斥新兴的高科技武器,但他始终坚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赢得阵地才能获胜。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在21世纪初继阿富汗战争之后进行的第二场战争,也是美国将“先发制人”战略用于实践的第一场战争。美军以其占绝对优势的高度信息化军队,对伊拉克残弱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队进行了一场速决战。期间,美军运用多种新型武器装备起来的新型军队,实践创新性的作战思想与战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因而伊拉克战争被誉为“一场完全打破常识的战争”。指挥这场战争的美军前线指挥员,正是弗兰克斯。

伊拉克战争

发生时间:2003年3月20日~ 5月1日

交战双方:美英联军与伊拉克军队

交战地点:伊拉克

交战原因:美英等国以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

战例点评:美英联军在军事打击的同时,也强调实施政治、外交、经济、媒体各条战线紧密配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全方位对伊拉克实施封杀。从军事行动看,美英联军广泛地运用了特种战、空降战、心理战等多种战法手段。注重内外结合,由中央情报局和美英特种部队组成的数千人的特种部队,进行渗透作战,发挥小兵种打大仗的作用,特别是在指示“斩首”目标、破坏伊军防御体系、控制石油油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注重攻城与攻心结合,采用了边轰炸、边向老百姓发放粮食等措施。注重空地结合,采用武装直升机开道,攻城拔点、夺控要地,掩护和保障地面军队推进的战法。

2002年初,美军开始制定对伊作战计划。同年9月,美、英开始向海湾地区投送兵力,至2003年3月中旬,在伊周边部署约30万军队(美军25万)、飞机1200余架(美军1000架)、坦克1100辆(美军1000辆)、装甲战斗车200辆、舰船130艘等。弗兰克斯将美军兵力成三线部署:第一线,在科威特部署美陆军第5军、海军陆战队第1陆战远征部队、第82空降师、英军第1装甲师和第7装甲旅等约17万人;在卡塔尔(4万人)、巴林(5500人)、沙特(8500人)、阿曼等国军事基地部署空中力量;在土耳其部署美军第4机步师大部开辟北方战线。第二线,在波斯湾海上部署“星座”号、“林肯”号、“小鹰”号3个航母编队,美军2个两栖戒备大队、2支两栖特遣舰队;在地中海部署“杜鲁门”号和“罗斯福”号2支航母编队。第三线,是部署在以英国费尔福德空军基地(B-52轰炸机)、印度洋迪尔加西亚基地以及美国本土基地为主的战略轰炸部队、后续作战部队、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部队等,形成外线部署。以中央司令部前指为核心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下设特种作战、海军、陆军、空军司令部,以弗兰克斯为前线总指挥。

伊军战前共有38.9万部队,其中陆军约35万人、空军2万人、防空军1.7万人、海军2000人,配备2000~2600辆坦克、3700辆装甲车、2400门火炮等。地面部队主要围绕巴格达、巴士拉、基尔库克、摩苏尔等大城市展开。其中,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地区和北部油田部署8个师,在伊拉克东部两伊边境地区部署3个师,在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和伊科边境部署3个师,在阿马拉部署3个师。共和国卫队第1军和第2军共6个师部署在巴格达南北两翼地区,特别共和国卫队4个步兵旅、1个装甲旅,部署在巴格达市中心地区。然而,伊军装备落后,部队士气低迷,人员战斗素质低下,与美、英联军相比处于绝对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