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名将与名战: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将领和战役
9208200000059

第59章 御将儒帅亚历山大

———创造战争史上撤退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人物剖析〕

翻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画面,我们无不欣赏英美骁将———蒙哥马利和巴顿驰骋沙场的风采。然而,在这两位声名显赫的二战名将背后,还有一位幕后英雄,他就是著名的盟军高级指挥官、英国陆军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在二战期间,蒙哥马利和巴顿曾一度是亚历山大的麾下战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蒙哥马利和巴顿在阿拉曼和西西里战役制造胜利的真正导演。

哈罗德·亚历山大,1891年12月出生于爱尔兰世代贵族家族,早年就读于哈罗公学,喜欢竞技运动和绘画,很有艺术天赋和造诣。亚历山大的父亲是第四代卡尔顿伯爵,母亲是诺伯利伯爵的女儿。按照欧洲贵族的通常习惯,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他的儿子一般以从军或者作教士为职业。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亚历山大自青年时期开始了他家族所期望的从军之路。

1911年亚历山大进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但他跟巴顿在西点军校的特点相似,功课一般,擅长体育运动。1911年,亚历山大加入军队,在精锐的爱尔兰近卫军任少尉军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亚历山大随爱尔兰近卫军第一批赴欧洲大陆参战,参加了马恩河战役、伊普雷战役、防御德军“迈克尔行动”。作战中,他初露头角,但也3次负伤。由于亚历山大作战勇敢,很快因功升为营长、代理旅长等职位。一战期间,亚历山大一直出入于前线的枪林弹雨之中,没有在司令部当参谋的经历,在二战的著名将领当中,这样的一战履历是极为罕见的。一战的参战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他日后担任高级指挥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亚历山大担任过英国驻波兰军事代表团成员,还先后参加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赴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维持和平等行动;入坎伯利参谋学院和英军最高军事学府———帝国国防学院学习。1937年,亚历山大升任英国本土的第1师少将师长,是当时英军中最年轻的少将,与他同时担任第3师师长的是蒙哥马利少将。

二战爆发后,亚历山大率部赴法参战,因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表现出的沉着冷静和组织能力,升任第1军军长,晋升中将,后升任集团军级的南方总司令部司令。此时,与艾伦·布鲁克和蒙哥马利两位将军形成英军战时高级指挥部的“铁三角”。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3月,亚历山大奉命赴缅甸指挥对日作战,失利后率部队幸运地从日军的合围空档里跳出包围圈,安全撤至印度。之后,亚历山大参加了北非战争,先后任英军中东战区总司令、北非战区盟军最高副司令兼第18集团军群司令,成功地组织实施了阿拉曼战役、突尼斯战役,并获得“突尼斯的亚历山大勋爵”封号。

作为高级指挥官,亚历山大的最大特点是善于用才御将。突尼斯战役之后,亚历山大出任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副司令兼第15集团军群司令,全面负责西西里战役中盟军地面行动的军事指挥。此时,他的麾下战将依然是北非战争时期与他共事的蒙哥马利和巴顿两位指挥官,他们性格迥异、天生不和。蒙哥马利指挥风格缜密、不善应酬、喜欢争论、固执己见,而巴顿却是一个粗鲁、乐于冒险、进取心强的指挥官。想要驾驭和协调好这两位手下名将,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亚历山大一方面利用他们各自的指挥特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他们宽容有度,推心置腹,处事有理有节。由于亚历山大出色的统御之术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发挥了盟军的整体威力,夺取了西西里战役以及之后意大利战役的伟大胜利。1944年6月,亚历山大晋升为元帅,同年12月升任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司令。1945年4月29日,德军代表被迫签署规定无条件投降文件,亚历山大代表盟国受降。

亚历山大优良的教育和丰富的作战阅历,使他具有一种不凡的气度,表现出性情温和、心胸宽广、沉着冷静、大气干练、善用将才、凝聚部下、善于谋断全局的独特个性和指挥风格,在他指挥的一系列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亚历山大所指挥的经典战役很多,而敦刻尔克大撤退则是体现他高级指挥员独特风格和精湛指挥艺术的伊始之作。

敦刻尔克大撤退

发生时间:1940年5月26日~ %6月4日

交战双方:英法盟军与德军

交战地点:法国北端敦刻尔克

交战原因:英、法、比部队被德军迫退到濒临英吉利海峡的狭小地带敦刻尔克。避免覆没的唯一希望,只有由敦刻尔克渡海撤往英国。

战例点评:敦刻尔克大撤退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撤退的几天中,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国空军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而海面上却出人意料的风平浪静,使英国很多内河船只都能加入到撤退中。二是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使德国空军投下的炸弹大多陷入沙滩,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减弱。三是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在明知自己已难以脱身的情况下,依然拼死战斗,守住了阵地;英国空军飞行员竭尽所能,为部队提供掩护;撤退部队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时间里,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

1940年4月纳粹德军侵占丹麦之后,从北海至瑞士一线共集结了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坦克3000余辆,飞机4500余架,准备于5月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同盟国一方,英法联军103个师,分别部署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部、马奇诺防线正面及后面。5月10日,庞大的德军从荷兰至法国全线发起攻击。在强大空军的掩护下,德军坦克和装甲车汇成势不可挡的洪流,冲向防守的英、法盟军部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德军主力便迅速越过马斯河,一举突破色当防线,继续向西疾进,直逼英吉利海峡。5月21日,德军主力突破英吉利海峡沿岸,英法联军约40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非常危急。5月24日,希特勒下令围攻敦刻尔克的德军坦克突击兵团停止攻击行动,由地面炮兵和步兵配合空军,完成消灭敦刻尔克盟军的任务。希特勒这一错误命令,使得英、法联军在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之机,从而得以在法国敦刻尔克地域顺利从海上撤往英国。

早在5月19日,英国就预见到失败已成定局,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的计划,代号“发电机行动”。该行动由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全权指挥,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扫雷舰,计划从法国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退1万人。5月26日晚18时57分,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此时,形势比制定计划时更加险恶,原准备使用的法国3个港口中只有敦刻尔克可以利用,布伦和加莱分别于23日、27日被德军占领。30万英、法联军唯一的出路,只有依托敦刻尔克及其附近的40公里海岸线。但两个星期以来,敦刻尔克地区一直遭到德军猛烈轰炸,唯一还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只有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东堤,给英、法联军大部队快速撤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3条航线,最短的Z航线处在德军炮火的封锁下,无法使用。而稍长的X航线英军已布设了多个水雷区,短时间内难以清除,也无法使用。唯一能够使用的就只有航程最远的Y航线,全程近90海里,驶完全程约要6个小时,虽然没有德军炮火的威胁,但也随时面临着德军飞机空中轰炸的危险。

为组织这场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危险的海上撤退,拉姆齐组成了一个精干的指挥班子,总共只有16人。拉姆齐负责全面指挥协调,韦克沃尔海军少将负责指挥在英吉利海峡的航行,威廉·坦南特海军上校负责指挥敦刻尔克港和海滩登船事宜,杰克·克劳斯汤海军中校则负责指挥最关键的东堤。同时,英国海军部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先后征集了共861艘各种船只加入救援行列。

5月26日晚,即“发电机行动”的第一个晚上,在海军的努力下,首批1312人,主要是后勤部队,顺利离开敦刻尔克回到英国。5月27日,德国空军大举出动,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敦刻尔克几乎被夷为平地。尽管英国空军竭尽全力掩护海滩上的登船点和执行运输任务的船只,但盟军伤亡仍然很大,撤退速度也很慢,全天只撤出了7669人。5月28日上午,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英军利用这一时机抓紧组织官兵撤退。在港口损毁严重的情况下,利用海滩登上小船,摆渡到距离海岸较远的大船,这样全天撤离了17804人。5月29日,英军加强措施以加快登船速度,但下午天气开始转晴,德国空军大举出击,尽管英军损失惨重,但因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提高,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5月30日,又出现了大雾天气,不时还有小雨,加上地面上硝烟弥漫,能见度很低,德国空军无法前来攻击,全天共撤出53822人。

5月31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奉命回国,他将指挥权移交给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刚在敦刻尔克郊外焚毁了自己的座车,骑着自行车赶来接受指挥权。亚历山大接任后,虽然敦刻尔克炮火连天,人群拥挤如麻,港口岸边一片吵杂,他却表现得特别镇静。根据预测下午天气会转晴,以及德军地面部队猛烈的攻势情况,亚历山大立即做出决定,一是采取措施加快登船速度;二是要求尽最大努力向敦刻尔克派出战斗机不间断地巡逻,竭力掩护撤退部队和船只;三是加强英、法联军的后卫部队,抗击德军地面部队的强大攻势,坚守防线。在亚历山大的指挥下,全天撤出了68014人,创造了敦刻尔克撤退的最高纪录。

6月1日,天气转晴,德军强大的战斗机阵容向敦刻尔克猛扑过来,于是英军战机与德军战机展开了激烈的空中肉搏。在激烈的空中厮杀,炸弹、炮弹四下横飞的险恶形势下,亚历山大越发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在海滩上镇定泰然地往返于滩头和前沿阵地之间,组织指挥部队撤退。为了鼓舞士气,他在沙滩上安了帆布躺椅,神态自若地坐在上面,平静地注视着部队秩序井然地登船,或是边啃着苹果,边在海滩漫步,毫不在乎空中飞机呼啸,地面炮火纷飞。他这种镇定泰然的气势,极大地影响了部队的情绪,使得撤退的部队对德军的轰炸毫不畏惧,坚守阵地的部队英勇顽强地坚持战斗。这一天,英军虽然损失惨重,被德军击沉31艘舰船,但就是在这种极为恶劣的条件下,英法联军依然有64429人撤离了敦刻尔克港口。

此时,考虑到前几天为掩护撤退部队,与德国空军搏斗的英国空军已经倾尽全力,亚历山大与拉姆齐等指挥官商定,为避开德军战机的大肆轰炸,白天停止撤退,利用夜间组织撤退。这一决定,使得德军空军失去了攻击目标,主要依靠地面部队攻击敦刻尔克。为组织好夜间撤退,亚历山大要求各级指挥官加强召集人员和岸边导引撤退部队的措施。午夜,最后一批英国远征军从东堤登船,当晚又顺利撤出26256人。

6月3日早晨,亚历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视了海滩,对英国远征军全部撤退感到非常满意。入夜后,他站在敦刻尔克的弹坑里组织最后一批英法军上船。当全部英法军撤离完毕后,他乘上一艘汽船,沿着海滩转了一圈,手中拿着话筒不停地喊道:“还有人吗?还有人吗?”当他听不到有人回答后,才率领着参谋人员作为最后一批英军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当晚随其一起撤至英国的有26175人。6月4日,拉姆齐宣布“发电机行动”结束,历时9天、震撼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胜利完成。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5月26日至6月4日,在德军空中和地面部队疯狂攻击的极为恶劣的条件下,总共撤回英、法联军33.8万余人,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为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次成功的战略大撤退,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国纳粹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可称为盟军的失败之巅、胜利之始。

在这次撤退中,亚历山大在最危险的时刻以惊人的沉着和冷静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英军转危为安,从此他的名字首次在英国传开,家喻户晓。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评价他:“他未被任何情况搅得心烦或惊慌,完成任务便是他最大的满足,尤其是危险、艰巨的任务更能满足他。”亚历山大所具有的指挥素养,使他不愧为一位优秀的高级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