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名将与名战: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将领和战役
9208200000015

第15章 “凶恶的杰克”潘兴(2)

潘兴为建立一支能改变当时两大阵营实力对比的军队竭尽了全力。英国战史家利德尔·哈特上校在其著述中写道:“可能不会有第二人能像他那样把美军建成如此规模的部队。没有这支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不可能出现转机,更谈不上取胜。”在组建军队,尤其是在保持美军的独立性方面,潘兴冒了很大风险。他顶着协约国首脑们和国内的沉重压力,冒着司令可能被替代的危险,据理力争地保持了美军的独立性,为美国赢得了荣誉。他经受住了强大的压力,更幸运的是,他没有身败名裂。1918年7月24日,潘兴发出了建立美国第1集团军的正式命令,之后又组建了第2集团军。就凭这两支部队,美军成功地实施了默兹-阿戈讷战役。

潘兴十分注重选拔人才,可以称得上敢作善为、知人善任。由于战前实行死板的论资排辈的晋升制度,潘兴发现大多数师长的年龄都相当大,从身体条件来说他们是不合格的。因为堑壕战极不利于健康,而且要求人们有很强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潘兴毫不留情地将那些不符合健康条件和其他条件的人撤了下来,把不合格的人都送到了“次品处”———设在布卢瓦的待分配人员中心,这样美国远征军通过“修剪蔓枝”,就有了潘兴所要求的称职的领导层。

在潘兴的高级将领里面,亨利·里杰特完全符合当一个军或集团军指挥官的要求,但他身体肥胖,一开始他度过了一段难捱的时光,力图使潘兴相信他符合潘兴的高标准身体条件,而且脑袋里存的不是“脂肪”而是智慧,结果他得到了潘兴的快速提拔,始终被用在最关键的位置。他和他出色的参谋人员,为美军制订的1918年11月1日发动攻势的计划,这是一个绝妙方案,首先以拿破仑式的打法,打开德军防御的中间地段,然后向刚清理过的两翼实施机动。事实证明,将第1集团军的指挥权交给里杰特后,该集团军的作战能力明显提升。

潘兴还挑选了一名敢作敢为的“武士”型人物———罗伯特·布拉特,来替代善做行政工作的威廉·L·西勃特少将领导美军第11师进行战斗。能干的布拉特在战争中作为师长、军长,有了大展才能的机会。潘兴还重用了一位战术家P.萨默乐少将,在默兹-阿戈讷战役时指挥第5军,他完美地发展了就连西部战线也从未有过的通信网络,可以沟通进攻部队与其支援炮兵的联络。这样,当他的部队受阻时,他们能召唤炮火轰击,为他们排除前方的障碍。

潘兴还越级直接把詹姆斯·哈博德少校选拔为他的参谋长,虽然哈博德不是西点军校出身,是从士兵升上来的。但潘兴注重的是才能,而不是出身。后来,詹姆斯·哈博德出色地完成了辅助指挥官指挥的各项业务工作。美军的司令部工作相当出色,到1918年时已完全可以与法军和英军的司令部工作相提并论。

潘兴在美国远征军总部建立了一个小陆军部,并设有一个比战前任何时候的华盛顿总参谋部都要好得多的参谋部。后来这个参谋部的组织形式,成了陆军部总参谋部进行改组的样板,总参谋部的大致结构即由此而定,一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潘兴成功组建第1集团军后,就开始筹划实施默兹-阿戈讷攻势作战,即美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行动。60万名美军和4000门大炮,从60英里以外的地方调往新的前线,在后方储备了4万吨弹药和同等数量的其他补给品。单单此项调动,就足以证明参谋班子的计划和后勤管理的水平,已达到了欧洲的水准。潘兴批准在默兹和阿戈讷森林之间发动了一场3个军(9个师)规模的进攻,法国部队将在森林西部和默兹河东部支援美军部队作战。美军中路为主力,长驱直入穿过蒙福孔山,插入德军在罗马格涅和库内尔的第三道防线;左翼美军扫荡森林和埃尔河谷进抵格朗普埃,这也是德军第三道防线(即克里姆比尔迪斯泰隆防线)中的一个主要堡垒;右翼美军占领库内尔和默兹河之间的地区,这次进攻预计在8英里宽的地带展开,突破德军的主要防线(5个师),总共只进行了2天时间。

9月26日,美国第1集团军发动了美国远征军最持久的一场进攻,经3个小时密集的炮火准备之后,步兵一波又一波地冲向第一批指定目标。美军的这次攻势并非一帆风顺,突击部队中仅有4个师进行了激烈战斗,还有4个师根本没有与炮兵密切合作。虽然右翼军完成了大部分任务,但中路和左翼军很快就被困在密林和深谷之中,或是在开阔的丘陵地带受到机关枪和密集炮火的猛烈射击。经过2天的艰苦进攻,美军未能攻到德军防御的主阵地。与此同时,德军将6个增援师,紧急调入了格朗普埃-罗马格涅-库内尔防线。潘兴下定决心,既不能丧失美军的独立性,也不能放弃美国远征军艰苦作战赢得的右左战争进程的影响力。

由于美军的兵力充裕,潘兴得以组建了一个新的第2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接管了第1集团军南面的战区,准备向布利依进军,而第1集团军则继续其9月26日在阿戈讷山至摩泽尔河一线发动的攻势,潘兴成为美国集团军群司令。新的攻势于10月4日开始,由于潘兴派出了最有战斗经验的几个师,战斗旗开得胜。德军的增援部队也同样是身经百战,两军短兵相接,战斗异常激烈。然而,各条战线的相对稳定,使美国得以集中压倒优势的炮兵,并在前线投入了更多的师。阵地一个个被攻破,德军的主要堡垒崩溃了。在东线和西线,其他美军师配合齐头并进的法国军队,向勃朗峰和默兹河东部高地等坚固支撑点推进。

在这次作战期间,美军主要的战术革新是发动了几次夜间进攻。这几次进攻事先不做炮火准备,对德军发动突然袭击,使美军突破德军防线,几次迫使德军仓惶撤退。此外,几个最精锐的美军师在使用炮兵火力、空中支援、毒气和坦克与步兵协同作战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由亨特·利格中将接管的美国第1集团军杀开一条血路,突破了克里姆比尔迪斯泰隆防线。从11月1日起直到停战前的一系列进攻中,这支部队连战连捷。由罗伯特·布拉德中将率领的美军第2集团军,在靠近梅斯的地区开辟了另一个战场。11月6日,美国第1集团军抵达了色当附近俯视默兹河的高地,对德国的铁路线进行了炮击,其中有几个师在色当东面强渡了默兹河。与此同时,美国第2集团军在11月10日至11日也取得了有限的进展。在几个法国师的配合下,潘兴的集团军群攻破了色当和梅斯之间的整个德军阵地。同时,英国远征军给予北路德国集团军群以沉重打击,迫使德军退向莱茵河。与此同时,轴心国在意大利、巴尔干和巴勒斯坦的薄弱防线也都土崩瓦解了。德国政府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惨败和奥地利、土耳其的倒戈背盟,不得不接受了停战条件。11月11日,全线停火。

潘兴在回忆录中描述这场美军最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时说:“默兹-阿戈讷一役遇到了很多看来无法克服的困难,此役的成功显然是美军史上的巨大成就之一。此役的提出比较突然,计划和准备工作都失之仓促,又因此役紧接在一次大仗之后进行而增加了复杂性。美军面对德军的顽强防御,天气寒冷,条件险恶,参战的又是训练不足的部队,但人们以勇敢顽强的忘我英雄主义精神打好了这一仗,而这是最后胜利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