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9208100000075

第75章 盗墓之外传(2)

女皇陵墓最难挖

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唯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据此我们可以确认,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是世界上最难挖的皇帝陵墓。该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3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这事得从乾陵的修建说起。乾陵位于陕西省干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有利于女主。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对乾陵的选址、修建都作了交代,此处只侧重于乾陵被盗掘的经历。)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至于里面的宝贝,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如此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梁山就没消停过。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

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他就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温韬盗乾陵的结果,与黄巢一样,也是无功而返。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孙连仲(1893年2月3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鲁,中国河北雄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著名抗日战争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

孙连仲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做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到了建国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农民发现了乾陵的墓道。1960年,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发掘显示: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大汗陵墓在何方

元朝秘葬无迹寻

一代枭雄成吉思汗,带领蒙古族人四处征战,是一个拥有雄图霸业的征服者。领袖毛泽东也称赞其为“一代天骄”。然如此伟大的征服者,在他死后也给后世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吊足了无数人的胃口。

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大汗(即皇帝)就确定了一处专门的葬地,这个地方的汉文名称,在元代的文献中叫起起辇谷。根据近现代蒙古史学者的考证,“起辇谷”一词,是蒙古语“古连勒古”的雅译,而古连勒古正在不儿罕合勒敦山之南,其准确位置为东经109度,北纬48度,即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以《史集》的记载进一步追寻,为什么成吉思汗选择这里为他的葬地呢?原来,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建立自己的牙帐——斡儿朵,就在古连勒古(起辇谷)地区。正因为如此,起辇谷是一处神圣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威震四海,人们称他是“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关于他到底是怎么死的?众说纷纭。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十万大军进攻西夏。公元1227年正月,蒙古军队包围了西夏都城中兴府。同年六月,成吉思汗到六盘山去避暑。西夏首都中兴府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粮食也没有了,西夏国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投降。然而就在西夏投降后,成吉思汗猝死在六盘山。

据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下诏修改的《元史》记载:“秋七月壬(公元1227年)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但是,这些文字看似言简意赅,实则语焉不详,因此后世一直不知成吉思汗到底是怎么死的,于是世人纷纷猜测。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后世大概有五种说法,且多与西夏有关。

一是“坠马说”。这一说法记载于《元史》中,是几种说法中最正统,也是最为多数人所知晓的。1226年秋天,成吉思汗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国。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骑的红沙马被一匹野马惊着了,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当夜就发起了高烧。于是也遂便询问随从的将领该如何是好,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也逃走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但是成吉思汗却十分要强,害怕被西夏人笑话。加之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讥笑他,成吉思汗听后,更加不愿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灭了。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终病死了。

二是“中毒说”。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和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在其游记日记中这样记叙: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但是民间对“中毒”却有另一种说法:成吉思汗是让被俘虏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在陪寑时下毒致死的。

三是“被刺说”。这种说法与上面被俘西夏王妃有关。说这位王妃,在陪寝的时候,乘成吉思汗放松警惕,刺死了他。这一说法源于清朝康熙元年的《蒙古源流》。此书是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进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乾隆命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饮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应该说,这一说法也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四是“被咬掉生殖器说”。这种说法,既未见于正史之中,野史也没有相关记述,但却在外蒙古人中流传。这一风流事件也与西夏王妃有关。据说,这位主妃表面上虽臣服于成吉思汗,内心却不忘国仇家恨、不甘受辱。在陪寑当晚,借行房之机,将成吉思汗的阴茎咬掉了。一个67岁老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羞恨交加,遂致病重。因为这是一件发生在帝王身上的难以启齿的特大丑事,就被瞒了下来,对外只称大汗是坠马受伤致病重。

这种说法虽然荒诞不经,但仔细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若成吉思汗真是死于西夏王妃之手,那么行刺和下毒都是不具备条件的,陪寑时乃裸体,何处藏带凶器和毒药?即使带有凶器和毒药,作为一个被俘之人也是要搜身的。在这种情况下,两手空空的王妃最致命的暴力行为自然是咬掉男人的要害处。

最后一个是“雷击说”。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文章透露,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为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比之上者较为离谱。

那么,成吉思汗死在西夏灵州的军中,可是陵墓为什么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呢?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为了满足他生前的愿望。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路过鄂尔多斯草原,看见这里水草美丽,鸟鸣鹿奔,不禁心旷神怡,连马鞭不小心掉落都没发觉,他的部下把鞭捡起想要交给成吉思汗,然而成吉思汗却说:“这里是强大王朝存在的地方,树木花草茂盛的地方,把马鞍就放在这儿吧!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就按照马鞭放的方向,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

不幸的是,成吉思汗却在即将攻克西夏都城的紧要关头,为了不动摇军心,骗取西夏早日投降,他留下遗嘱“秘不发丧”的命令,由少数亲信将灵柩秘密运到传说中被成吉思汗所赞美过的地方安葬。为了不使外界知道他的死讯,亲信们在长途中见人杀人,见畜杀畜,一路上不知为此而残害了多少生灵。到了地点后把灵柩深埋,并将墓穴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还让群马在墓地上任意践踏,等第二年青草长起,与茫茫大草原再看不出什么区别时才将军队全部撤走。他们为了让亲族想在祭奠他时找到埋葬地,就牵来一只驼羔,当着母骆驼的面将驼羔杀死并将血洒在墓地。骆驼有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每逢祭祀时,人们把那只母骆驼牵来,它徘徊哀鸣的地方就是陵墓的所在地。

据波斯人志费尼记载,墓中随葬品乏金银和马匹,还有40多名盛装美女随葬。又据载,成古思汗的墓地后来成为一大片树林,即使是那里的老守林人,也无法找到确切的埋葬地点。

同时,这里是蒙古人极为尊崇的“大禁地”(蒙语称为“也可·忽鲁黑”),由禁卫骑兵1000户巡逻守护,在“大禁地”的外围,有用无数的箭杆插成的矮墙,严禁任何人靠近,违者要受到严厉处罚。

成吉思汗以后,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及拖雷等人,也相继埋葬在起辇谷。

由于实行秘葬,至今考古界尚未发现蒙古帝王或贵族的墓茔,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可以说,成吉思汗去世780多年来,寻找成吉思汗陵的活动就从来没有中断过。不少寻找成吉思汗陵者,就是冲传说或推测之中的财宝而来。尤其近十几年来,匈牙利、波兰、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土耳其、韩国等十多个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竞相开展了寻找成吉思汗陵的工作,为的也就是这个从未面世的神秘宝藏。

事实上,陵墓中是否藏有宝藏,文献上并没有记载。是陵墓中真的没有宝藏,还是元朝统治者为了祖先的英灵不被打扰,故而在文献上没有留下丝毫的记载?史书中没有任何的相关记载,又怎会产生这样的传言呢,据说是和两件事情有关,一是有个波斯人写了一本叫做《世界征服者史》的书,他在上面提到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即位,他的第一道令便是按照习俗为成吉思汗的英灵散发食物三天,并从氏族和家族中挑选40名美女,她们穿着用黄金和宝石装饰起来的贵重衣服,与一些骏马一齐作为祭品。另外一件事就是西方的一个人看到忽必烈的弟弟死的时候,陪葬了大量珠宝、黄金等。西方的考古学者和探险家们据此推测,成吉思汗的墓葬中肯定随葬了更多的珍宝、黄金。成吉思汗的陵墓是否存在鲜为人知的宝藏,都有哪些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看来只有天知道了。

成吉思汗墓葬中是否存在大量的稀世珍宝,目前看来这虽然只是个传言,但也足够叫那些有心人心痒痒了,因为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各国,掠夺而来的珍宝大多都不知去向,所以,人们一直相信大量的宝藏就在成吉思汗的陵墓中。故而一次次考察无功而返丝毫没有影响各国考察团对成吉思汗墓葬的兴趣,各国考察团依然前赴后继奔赴草原。在众多的考察团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美国富翁穆里·克拉维兹的探险小组了。

2000年8月,美国的探险家、亿万富翁率领他的由科学家、考古教授和翻译组成的考古探险特别小组,信心十足地来到乌兰巴托寻找成吉思汗陵墓。2001年8月16日,探险队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墓地在乌兰巴托东北300多公里处的森林中,可惜后来被证明是匈奴墓。2002年4月,这个考古队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处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镇(音译)发现了一个由城墙环绕的墓地。这个古墓被称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