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走玩大湘西
9207300000010

第10章 史迹觅踪(3)

从石校长口中才得知,这苏麻寨有4个村民小组,有人口约900余,上小学的学生有150余人。关于吴天半的历史事迹,这位校长也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乾嘉起义中的苗民英雄,这个小学以吴天半的名字命名,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由县里批准挂牌的。这位校长还说,吴天半又被称为吴半生。其实,这后一名字是乾隆皇帝御笔所批旨取的。据说,乾嘉起义后,乾隆帝坐卧不安。有一天,乾隆在北京御花园打猎消愁,无意中侥幸打中一只野鹿,其侍从拍马屁,马上说这是好兆头,反贼吴天半活不长了,乾隆随即笑曰:“朕要将吴天半改为吴半生,他只能活半生!”说毕,即回御房批旨,将擒拿吴天半”果然写成了“擒拿吴半生”,吴半生的名字从此也就被官方写进史书而记载了下来。

在乾嘉苗民起义期间,吴天半骁勇异常,他生得膀大腰圆,手臂之力,能挽千钧。当石柳邓、石三保的队伍被清军击败后,吴天半曾组织数万苗军,凭藉乌巢河天险,阻击福康安统帅的大军达半年多之久,但最后由于寡不敌众,吴天半终在高多寨被俘,不久,他被解往北京被凌迟处死。

吴天半死后,当地苗族人民一直很怀念他。如今,苏麻寨的小学以他的名字命名,应该说是一个最好的纪念。

在苏麻寨内,我们还在名巷口内转悠一阵,拍了不少照片。从我们所见到的情况来看,这个寨子的房子多半都是老木屋,寨内路上牛粪不少,卫生状况较差,苗民生活相对比较贫穷。回程路上我还在想,此地若能打出吴天半的名人品牌,逮成一个民俗风情式的旅游观光点,苏麻寨贫穷落后的面貌,或许便能大大的改观。

八、石三保故乡行

乾嘉苗民起义中第一个称苗王的首领是石三保,此人的故乡在今花垣县雅酉镇黄瓜寨村。

农历2007年4月初9,我与摄影师钟以福夫妇在苏麻河游玩后,当日午后返回腊尔山镇,在该镇吃过中餐已到下午2点半。接着,我们直奔雅酉。从腊尔山至雅酉只有20余公里山路,途中较为好走。半个小时后,我们即到了雅酉镇。该镇从外表看来,全是新修的砖石房子,街道是一道硬化的水泥路。在雅酉镇中学门口,我们找到一位姓吴的老师,由他带我们参观了一座纪念乾嘉苗民起义的纪念碑。该碑立在镇旁一座小山上,碑上刻有千余文字,简要记述了乾嘉起义的前后历程,碑文两边刻着一幅对联:“乾嘉烽火漫三边,民族英烈浩千秋”。背面刻着任过原湘西自治州州长、老红军石邦智的题词:“碧血洒苗疆,英烈载史册”。此碑立于1984年,20多年来,曾吸引不少人前来观览。

看毕纪念碑,我们想去石三保的老家黄瓜寨。吴老师说那条路不好走,在街上帮我们想找一辆农用车也没找到,最后,钟以福决定驾自己的小车去试试。结果,我们的车开出镇不到一里,就在上黄瓜寨途中抛锚了。因为一块凸起的硬石挡道,小车无法越过,我们只好顺原路返回。

下山时,在一堆乱石块中,小车一只前胎又被一大石卡住,进退不动的情况下,钟以福只得拿了千斤顶将车身顶起,我用铁铲伸进轮胎边,把污泥铲光,又请一老农帮忙钻进车底,慢慢才将那块大石挪动到车外。忙忽了近一小时,才又把车开到雅酉镇内。此时已是下午5时了。我们接着驱车至排打扣,在当年石三保指挥苗民歼灭清军的一个战场又看了一会。

据史料记载,乾隆六十年正月二十二日,驻永绥厅和镇竿城的两支清军约1500余人,在闻讯黄瓜寨的苗民大暴动后,匆匆赶至雅酉镇相汇合了。这时,石三保集结各路义军数万人,将清军重重包围在雅酉镇内。双方在雅酉激战了半日。天黑后,清军乘夜向永绥卫城方向撤退。当官军来到距雅酉五公里处的排打扣时,忽被设伏的义军又重重包围。镇竿总兵明安图和永绥厅同知彭凤尧,副将伊萨纳等将领当场被打死,1500余名清军全被歼灭。

义军获此大捷,朝廷十分震惊。乾隆随即调兵遗将,从湘、鄂、黔、川、粤、桂、滇等7个省陆续调集了十多万军队,由云南总督福康安作为统帅,急赴湘黔边界连续进行征剿,前后历时三年,才最终将苗疆起义军扑灭。石三保后来因叛徒出卖,也不幸被捕,被押至北京处死。家住排打扣的吴老师还告诉我们,石三保现在还有后代居住在北京承德,其后人当年为生存已经改姓为查,前不久,他们还和家乡人联系过,准备在排打扣地方,为乾嘉苗民起义军建纪念碑哩!

此行我们穿过雅酉和排打扣,虽然未到黄瓜寨,但对石三保的故乡情况也有了相当的了解。我想,待以后交通方便后,我们一定会找机会再去黄瓜寨看看,石三保的故居之地到底是什么样子,也只有亲眼去目睹了,才会留下真实的印象。

九、石柳邓故乡行

石柳邓是乾嘉苗民起义中的发起人之一。其故乡在今贵州省松桃县长兴堡镇大寨营村。

在游览湘西花垣的雅酉之后,我和摄影师钟以福夫妇一起于农历2007年4月初9晚上,赶到了松桃县长兴堡镇一旅店住宿。第二天吃过早餐,再驱车往前行驶约4公里,即到一处名叫九龙的地方。此地街道中心附近,立有一块约3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写着“石柳邓起义遗址”几个大字。我们在这碑前拍照作了留影。九龙这地方,我估计就是史料中记载的石柳邓故乡“大塘讯”之地,只是问此地几位村民,他们对“大塘讯”的称呼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不过,石柳邓的故居在大寨营,此地人却都很清楚,其地距九龙只有两公里。我们随即驱车朝长兴堡方向行约两里,在一山岭处分道,然后走一条简易公路再前行约一公里多,迎面即到一座树木茂密的山边。此处有一大片木屋呈现,一位40余岁的男子汉来到我们的车旁,经交谈才知,这里就是大寨营。那男子汉名叫石邦珍,正是石柳邓的后代族人,现在当着村支书兼村委主任。由他带路,我们先到石柳邓的遗址地方看了一会。其遗址现有一户人家,但这老屋并不见石柳邓当年的木屋,据说,石柳邓的老屋比现在这小木屋要气魄得多,只是后来其屋早被清军毁灭。

从这屋场往上不远,我们又到大寨营中的最高处鹅梨山顶观览了一番。鹅梨山从寨中往上虽然不高,但山顶的另一面都是悬崖绝壁,有几百米深。从山顶朝朝远处看,对面几里外的地方有一大寨名叫抱木营,附近还有一汉民住的大寨,人户都比较多。200多年前,石柳邓就是在这寨中首先举义,揭开了当时震动朝廷的乾嘉苗民起义的序幕。我问村支书,石柳邓举义应在大寨营中,为何纪念他的石碑却立在九龙地方?石邦珍回道:“当初立这石碑时,大寨营还不通公路,石碑运不进来,所以就立在了九龙公路旁。”

站在鹅梨山顶,石邦珍还指着远处一山峰道:“那远处的山,就是湖南花垣的民乐,往上是腊尔山方向,距雅酉黄瓜寨也只有一天多路程。”石柳邓当年经常去腊尔山与石三保等人联络,他们举义都是约定好了才同时进行的。石柳邓在松桃、秀山一带曾发动了数万苗民起事,并将正大、嗅脑、桃桃厅等地围困了数月,歼灭了不少清兵,后来,福康安督帅大兵来征剿,双方激战月余,苗军才被击溃。石柳邓率残部撤到永绥,先随石三保抗清兵,后又随吴八月和吴廷义坚持战斗,一直奋战了近三年,直到清兵攻破平拢,石柳邓在贵鱼坡的一场厮杀中才中弹牺牲。

石邦珍还告诉我们,附近三公里处,还有一座石柳邓的坟墓,估计应是他的衣冠冢吧!因为相距较远,我们没有去看。

在大寨营看毕,我觉得此寨风景很美,寨子里房屋也比较整齐,家家户户门前也清洁干净,在我们所到的几个苗寨中,比较起来,这个寨给人留下的印象算是最好的了。那位村支书看样子也很能干,他告诉我们,县里对此寨也很重视,估计不久会开辟成一个人文旅游点,到那时,大寨营的面貌一定会有更大的变化。

十、南长城怀古

在凤凰,有许多历史遗址都值得一看。2000年4月,由中华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教授宣布发现的“中国南长城”,就是一个游人喜爱游览的新景观。

据罗哲文教授一行考察的结果断定,目前在凤凰一带苗疆保存完好的中国南长城遗址尚有古城1座,古城址2座,古城堡10座,屯堡130座,碉卡47座,哨台311座,关门1座,营盘寨4座,土石边墙13185米。另据《苗防备览》考证,南长城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其首创者为湖广参政蔡复一。

在此之前,湘黔边区曾多次爆发苗民起义,每次都是朝廷派大兵征剿才使其平息。蔡复一任湖广参政后,曾深入苗疆腹地探查,并画出苗疆险要全图,向朝廷上书,建议修筑边疆土墙,以此防范和加强对苗民的封锁。万历皇帝见此报告后,朱笔一点,拨下库银4万两,这苗疆的边墙就很快修筑起来。按照设计,边墙的起点选在凤凰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其地位于湘黔边境,地势较高,黔湘苗地,一览无遗,便于防守。边墙从这里开始,连接线到火草岭,尔后再经五寨司、竿子坪司、乾州、至镇溪千户所喜鹊营为止,全长约180余公里。其砌墙材料多为土筑,只在近石处才砌石墙。

凤凰边墙修成之后,数十年内边界上没出现大的战火,但到清康熙年间,20年内接连爆发两次大规模的苗民起义,清朝廷派出大兵实行了残酷镇压,造反才渐平息。接着,到乾嘉年间,凤凰乾州一带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苗民起义,苗民领袖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吴天半、吴廷礼等率部奋战,歼灭了大量清军,先后攻克了乾州、浦市、泸溪、古丈等地,朝廷动员七省18万兵力会剿,才将这次起义扑灭。

此后,清朝廷派傅鼐任凤凰厅同知和“总理苗疆边务大臣”。傅鼐上任,狠抓了练勇、屯田、修边三项大事。其中修边一项,就是将原有明朝所修又被义军捣毁的边墙重新进行了修筑,并统用了石块砌墙,又以碉卡、营盘、城堡的形式加以稳固边关,从而使这座古边墙又横亘在了苗疆的崇山万岭之间。按照傅鼐等人的设想,修此边墙可以防苗,可以永固大清王朝基业,但历史的发展总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

试想当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其规模比这南方长城大得多,长得多,而长城尚未修完,秦始皇便已一命呜呼。后人为此感叹:“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和明朝的统治者不吸取秦始皇之教训,依然重蹈覆辙,他们修起苗疆长城,其结果自然都延续不了朝廷与皇帝的统治,时限一到,无论明王朝也好,清王朝也好,最后都只落得覆亡的下场。傅鼐所加固修筑的长城边墙,到今也早残破不全,只剩了座座遗迹,没想到古为今用,恰好竟成了今人游览大饱眼福的地方。

十一、黄丝桥记

距凤凰县城西20多公里处,有一座叫黄丝桥的古城。这座城墙上爬满长青藤的古城城楼还高高地耸立着。用一块块青光岩石砌成的墙体,是那么厚实坚固。走近黄丝桥的身边,我不能不对这座历经一千多年风雨,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城行深深的注目礼,并且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仔细地对它进行了一番审视。虽然,在古城内我所看到的房子大多都陈旧破烂,有的甚至已成废墟,但是,透过这些幸存的古建筑物,却可以引人联想到许多有关黄丝桥的历史与传说。

据《凤凰县志》所载,黄丝桥古城始建于公元678年,唐朝时在这里置了一个渭阳县,它是凤凰县最早的县府所在地。这里的城墙原是土墙,清康熙帝为强化对苗疆的统治,把山城的土墙改用了石墙。乾隆18年,朝廷又将原设在凤凰山落潮井的兵营撤至古城,称为新凤凰营,又叫威武点兵营,在这里屯下重兵,黄丝桥古城自此便成了凤凰苗疆上的最大屯兵城堡和战略要地。

嘉庆元年腊月,苗民领袖吴天半率领一千多苗民义军,曾将此城围攻七天七夜,却终因城墙坚固而没有攻克。乾嘉苗民起义平息之后,凤凰苗疆再未燃起过大的战火,但清朝廷在黄丝桥的驻兵仍未撤走。黄丝桥在清末的最后一个守兵把总是陈茂林。他生有5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陈开琼十分聪明,从小读书成绩优异,因此颇得乃父的宠爱。陈开琼读完私塾考入芷江明山书院,不久又考入长沙武备学堂,在将弁班毕了业。读书期间,陈开琼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陈渠珍,意思是丢在水沟里的珍宝,又别号“玉鍪”,“鍪”为古代武将头盔,陈渠珍取此名,可见其从武之志向在年少时即已择定。

陈渠珍后来从普通的低级军官步步攀升,最后成为拥兵3万余人而割据一方的湘西统领,被人称为“湘西王”。可以说,黄丝桥古城是陈渠珍和他父亲都曾经统治的地方,陈渠珍正是在这里长大成人再走向山外读书求学,然后在晚年又率部撤回到此城,并在这里作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最终选择了弃暗投明的道路,从而在湘西历史发展史册上书写上了重重一笔。自然,作为湘西许多重大历史见证之地的黄丝桥,也必将成为人们刮目相看的永恒的古城。

十二、山江寨纪行

出凤凰县城往西,车行约半小时,迎面即到凤凰有名的苗寨——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