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9206800000091

第91章 中医儿科(5)

辨证:本证由于肺气不足而膀胱不摄,即上虚不能制下,以致夜间遗尿尿频。脾气虚则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卫外不固,故见虚弱诸证。

治法:补肺益脾,固涩膀胱。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

常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陈皮理气;当归养血;升麻、柴胡升提中气;益智仁、山药、乌药温脾固涩。肺脾之气得补,膀胱之气得固,则遗尿可愈。寐深者可加炙麻黄、石菖蒲宜肺醒神,兼有里热者加焦山栀清其心火;纳呆者加生山楂、焦神曲开胃消食。

(2)肾气不足

证候:每晚尿床1次以上,小便清长,面白少华,神疲乏力,智力较同龄儿稍差,肢冷畏寒,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无力。

辨证:本证的特点是遗尿日久,次数较多,兼见虚寒诸证。肾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虚弱,命火不足,下元虚寒,不能约束水道而致小便清长,频频尿床。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方药:菟丝子散加减。

常用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附子温补肾阳以暖膀胱;山茱萸、五味子、牡蛎、桑螵蛸滋敛肾阴以缩小便。伴有寐深沉睡不易唤醒者,加炙麻黄以醒神;兼有郁热者,酌加栀子、黄柏兼清里热。

(3)心肾不交

证候:梦中遗尿,寐不安宁,烦躁叫扰,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五心烦热,形体较瘦,舌质红,苔薄少津,脉沉细而数。

辨证:常见白天玩耍过度,夜间梦中小便自遗。证见心火偏旺者寐不安宁,烦躁叫扰;肾阴偏虚者,五心烦热,舌红少津。水火失济,心肾失交,膀胱失约而遗尿。

治法:清心滋肾,安神固脬。

方药:交泰丸合导赤散加减。

常用生地黄、竹叶、通草、甘草清心火;黄连、肉桂交泰心肾,使水火既济,阴阳平秘,而遗尿可愈。若系阴阳失调而梦中遗尿者,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摄阴;若系肝经湿热,疏泄太过而致尿床,可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缓急止遗。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五子衍宗丸:用于肾气不足证。

(2)缩泉丸:用于脾肾不足证。

2.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取肾俞、关元、膀胱俞、中极,配穴取三焦俞、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每次各选1穴或2穴。睡眠较深者,加神门、心俞;面白少华,自汗者,加肺俞、尺泽。

(2)耳针:取皮质下、神门、内分泌、肾、肺、脾。

【预防调护】

1.预防

(1)勿使患儿白天玩耍过度,睡前饮水太多。

(2)幼儿每晚按时唤醒排尿,逐渐养成自控的排尿习惯。

2.调护

(1)夜间尿湿后要及时更换裤褥,保持干燥及外阴部清洁。

(2)白天可饮水,晚餐不进稀饭、汤水,睡前尽量不喝水,中药汤剂也不要在晚间服。

(3)既要严格要求,又不能打骂体罚,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二、五迟、五软

五迟、五软,即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病症。五迟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五迟、五软病症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本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当引起。若症状较轻,治疗及时,常可康复;若证候复杂,病程较长,属先天禀赋不足引起者,往往成为痼疾,预后不良。

五软在宋代之前,多与五迟并论,最早见于《活幼心书·五软》“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光,筋骨萎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愦,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五迟、五软包括西医学之佝偻病、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智能低下等病症。

【病因病机】

五迟五软的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亦有属于后天失于调养者。

先天因素:父母精血虚损,或孕期调摄失宜,精神、起居、饮食、药治不慎等致病因素遗患胎儿,损伤胎元之气;或年高得子,先天精气未充,髓脑未满,脏气虚弱,筋骨肌肉失养而成。

后天因素:分娩时难产、产伤,使颅内出血;或生产过程中胎盘早剥、脐带绕颈;产后护理不当,发生窒息、中毒;或温热病后,因高热惊厥、昏迷造成脑髓受损;或乳食不足,哺养失调,致脾胃亏损,气血虚弱,精髓不充,而致生长发育障碍。

五迟、五软的病机,可概括为正虚和邪实两个方面。正虚是五脏不足,气血虚弱,精髓不充;邪实为痰瘀阻滞心经脑络,心脑神明失主所致。

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能站立行走,需要筋骨肌肉协调运动。若肝肾脾不足,则筋骨肌肉失养,可现立迟、行迟;头项软而无力,不能抬举;手软无力而下垂,不能握举;足软无力,难于行走。齿为骨之余,若肾精不足,可见牙齿出迟;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若肾气不充,血虚失养,可见发迟或发稀而枯。言为心声,脑为髓海,若心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不足,则见言语迟缓,智力不聪。脾开窍于口,又主肌肉;若脾气不足,则可见口软乏力,咬嚼困难,肌肉软弱,松弛无力。五迟、五软若因产伤、外伤等因素,损伤脑髓,瘀阻脑络,或热病后痰火上扰,痰浊阻滞,蒙蔽清窍,使窍道不通,心脑神明失主,肢体活动失灵。若痰浊瘀血阻滞心经脑络,也可使元神无主,心窍昏塞,神识不明而失聪,常常表现智力低下、脑性瘫痪。

【诊断】

1.诊断要点

(1)可有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以及喂养不当史,或有家族史,父母为近亲结婚者。

(2)小儿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立迟、行迟;初生无发或少发,随年龄增长,仍稀疏难长为发迟;12个月时尚未出牙以及此后牙齿萌出过慢为齿迟;1~2岁还不会说话为语迟。

(3)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为头项软;咀嚼无力,时流清涎为口软;手臂不能握举为手软;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足软;皮宽肌肉松软无力为肌肉软。

(4)五迟、五软不一定悉具,但见一二症者可分别作出诊断。临床还应根据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早发现生长发育迟缓的变化。

2.鉴别诊断对中医学诊断为五迟、五软者,要做相关的西医学疾病鉴别诊断,常见病症如下。

(1)智力低下

①智能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正常水平,即智商低于均值以下两个标准差,在70以下。

②同时存在适应功能缺陷或损害,即与其年龄和群体文化相称的个体功能,如社会技能、社会责任、交谈、日常生活料理、独立和自理能力的缺陷或损害。

③出现在发育年龄阶段,18岁以下,轻度智商在50~70,中度在35~49,重度在20~34,极重度在20以下。

④理化检查:某些疾病引起的能力低下,如苯丙酮酸尿症者尿三氯化铁试验阳性;先天性愚型者染色体检查有助诊断;甲状腺功能减低者,骨骼X线检查提示发育落后,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甲低。

(2)脑性瘫痪

①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如早产、多胎、低体重、高龄妊娠、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②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表现为多卧少动,颈项、肢体关节活动不灵,分为痉挛型(约占2/3)、锥体外系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等。

③常伴有智力迟缓,视、听、感觉障碍及学习困难。

④摄头颅X线片或CT,了解脑部有无异常、畸形,或异常钙化影等,脑电图有助于支持合并癫的诊断。

(3)脑白质营养不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步态不稳、语言障碍、视神经萎缩,1~2岁发病前运动发育正常,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芳香硫脂酶A活性明显降低是本病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4)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出生时一般可,3~6个月出现症状,肢体活动减少,上下肢呈对称性无力,进行性加重,膝腱反射减弱或难以引出,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智力正常。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脏腑:立迟、行迟、齿迟、头项软、手软、足软,主要在肝肾脾不足;语迟、发迟、肌肉软、口软,主要在心脾不足。伴有脑性瘫痪、智力低下者,常兼有痰浊瘀血阻滞心经脑络。

(2)辨病因:肉眼能查出的脑病(包括遗传变性)及原因不明的先天因素、染色体病,可归属于先天不足,病多在肝肾脑髓;代谢营养因素所致者病多在脾;不良环境,社会心理损伤,伴发精神病者,病多在心肝;感染、中毒、损伤、物理因素所致者,多属痰浊瘀血为患。

(3)辨轻重:五迟、五软仅见一二症者,病情较轻;五迟、五软并见,病情较重;脑性瘫痪伴重度智力低下或癫者病重。

2.治疗原则五迟、五软属于虚证,以补为其治疗大法。如脑发育不全多属肝肾两虚,宜补养肝肾,强筋壮骨。脑性瘫痪、智能低下者多属心脾两虚,宜健脾养心,益智开窍。若因难产、外伤、中毒,或温热病后等因素致痰瘀阻滞者,治宜涤痰化瘀,通络开窍,亦有部分患儿可为肝肾两虚兼痰瘀阻滞者,或心脾两虚兼有痰瘀阻滞者,孰重孰轻,必须认真辨证选药。本病要尽可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将有效方剂制成丸、散、膏剂常服,以半年为1个疗程,重复2~3个疗程,并配合针灸、推拿,教育及功能训练等综合措施,方能取得一定疗效。

3.证治分类

(1)肝肾亏损

证候:筋骨萎弱,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头项萎软,天柱骨倒,头形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囟门宽大,易惊,夜卧不安;舌质淡,舌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

辨证:肝肾不足,不能荣养筋骨,则筋骨牙齿不能按期生长发育,见运动功能迟缓,头形方大,囟门宽大诸症。多见于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脑白质营养不良等退行性脑病及出生后脑损伤等症。

治法:补肾填髓,养肝强筋。

方药: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熟地黄、山茱萸滋养肝肾;鹿茸温肾益精;五加皮强筋壮骨;山药健脾益气;茯苓、泽泻健脾渗湿;牡丹皮凉血活血;麝香活血开窍。

齿迟者,加紫河车、何首乌、龙骨、牡蛎补肾生齿;立迟、行迟者,加牛膝、杜仲、桑寄生补肾强筋壮骨;头项软者,加锁阳、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补养肝肾;易惊、夜卧不安者,加丹参、远志养心安神;头形方大、下肢弯曲者,加珍珠母、龙骨壮骨强筋。

(2)心脾两虚

证候:语育发育迟滞,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发稀萎黄,四肢萎软,肌肉松弛,口角流涎,吮吸咀嚼无力,或见弄舌,纳食欠佳,大便秘结,舌淡胖,苔少,脉细缓,指纹色淡。

辨证:心主神明,言为心声,心气虚弱,故语言迟钝;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心主血,脾生血,发为血之余,心脾俱虚,血不荣发,故头发生长迟缓,发稀萎黄。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摄取精微,化生气血,脾虚生化乏源,故四肢萎软,手足失用,肌肉松弛无力诸症俱现,弄舌乃心虚智力不聪之证。本证多为久病体弱所致,或为代谢性疾病及某些脑炎后遗症。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调元散加减。

常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补血养心;石菖蒲开窍益智。

语迟失聪者加远志、郁金化痰解郁开窍;发迟难长者加何首乌、肉苁蓉养血益肾生发;四肢萎软者加桂枝温通经络;口角流涎者加益智仁温脾益肾固摄;气虚阳衰者加肉桂、附子温壮元阳;脉弱无力者加五味子、麦冬养阴生脉。

(3)痰瘀阻滞

证候: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口流痰涎,喉间痰鸣,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或有癫发作,舌体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暗滞。

辨证:若见于中毒性脑病后遗症及先天性脑缺陷,因痰湿内盛,蒙蔽清窍,证见智力低下,喉间痰鸣诸证,若有颅脑产伤及外伤史者,初期症状不着,日久离经之血滞而不化,则见躁动、失聪、呕吐等证,此为痰瘀交阻脑府,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

舌上瘀斑、瘀点,脉沉涩,皆为痰瘀阻滞之象。

治法: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常用半夏、陈皮、茯苓、远志、石菖蒲涤痰开窍;桃仁、红花、郁金、丹参、川芎、赤芍、麝香活血通络。

心肝火旺,惊叫、抽搐者,加黄连、龙胆草、羚羊角粉清心平肝;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涤痰;躁动者加龟甲、天麻、生牡蛎潜阳息风。若并发癫者,参考瘀血治疗。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每次3g,1日3次。用于肝肾亏损证。

(2)河车大造丸:每次3g,1日3次。用于精血不足,髓海空虚者。

(3)十全大补丸:每次3g,1日3次。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

(4)孔圣枕中丹:每次3g,1日3次。用于阴虚火旺,痰浊蒙窍者。

2.推拿疗法用于运动发育迟缓者。

3.针灸疗法

(1)针法:取关元、足三里、水道、三阴交、归来等穴位。

(2)灸法:用于心脾两虚证。

(3)耳针:用于各证。

4.功能训练脑性瘫痪功能训练包括躯体、技能、语言训练,运用矫形器。符合手术适应证者可手术治疗。

【预防调护】

1.预防

(1)大力宣传优生优育知识。

(2)孕妇注意养胎、护胎,加强营养,不乱服药物。

(3)婴儿合理喂养,预防各种疾病。

2.调护

(1)重视功能锻炼,加强智力训练教育。

(2)加强营养,科学调养。

(3)用推拿疗法按摩萎软肢体,防止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