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9206800000007

第7章 藏象学说(2)

7.心为阳脏,主阳气心居上焦胸中,属阳脏而主阳气。当心的阳气旺盛时,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唐容川《血证论》亦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8.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按照中医五行学说,心在五行属火,火为夏季之主气,故心与夏气相互通应,这也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病情能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附:心包络

心外面有一层包膜,称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为心脏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经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而成为表里关系,故心包络属于脏。古代医家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心包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称为“心主”。

由于心包裹护心脏,为心之屏障,能通行气血,保护心脏免受伤害。古人认为,病邪侵犯心脏,心包首先受到影响,故把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等症称作“热入心包”;把痰浊引起的精神错乱等症称作“痰浊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症状,实际上是心脏的疾病。因此,一般认为心包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是附属于心脏的。

心和其他脏器一样,皆可受邪气之侵。

(二)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与小肠通过在经脉上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而移热于小肠时,可见口舌生疮、糜腐碎痛,以及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的证候。若小肠实热火盛,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故治疗宜清泻心火及小肠之热,相互兼顾,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故称“心与小肠相表里”。

2.心主血,脾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心主血”,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水谷精微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充盈,才能运行全身以营养各脏腑器官。“脾统血”,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亦必须有脾之统摄作用,使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溢出于脉外,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所以在病理情况下,心脾两脏亦常互相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血的来源不足,致心血亏虚。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也可影响脾之健运。以上两种情况最终均可导致心脾两虚之证候,如出现心悸、失眠,以及食少、腹胀、便溏等症,或慢性出血,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多梦等症。

3.心肾相交心属阳脏,位居于上焦,其性属火。肾属阴脏,位居于下焦,其性属水。在生理情况下,心气、心阳须下通于肾,以资肾气、肾阳,共同温煦肾水、肾阴;肾水、肾阴须上承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滋养心气、心阳。心肾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作“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或“心肾相通”。如果这种正常关系受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二、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有一分叶,各叶又可分为若干肺段。肺上连咽喉,开窍为鼻。

在诸脏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素问·病能论》有“肺者,脏之盖也”之说,故称肺为“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在此引申为肺的位置最高,居于诸脏腑之首。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输精于皮毛,主一身之卫表。肺的经脉下络大肠,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居胸中,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叶白莹娇嫩,不耐寒热。肺司呼吸而外合皮毛,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因肺能协助“君主之官”的心调节气血运行,故称“相傅之官”。

脏象学说所阐述的肺的功能,不仅指呼吸系统方面,而且与水液的代谢调节、气血的运行以及皮肤和腠理的防御功能等有关。因此,在临床上,呼吸系统的疾病大多从肺论治;一部分水液代谢、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外感表证和某些皮肤病,也可采用治肺的方法治疗。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特性

1.肺主气,司呼吸主,即主持、管理之意。肺主气,即指全身的气均由肺来主持和管理。肺主气包括主持、管理呼吸之气与主持、管理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气,与呼吸功能有关,即肺主呼吸之气。肺的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得之于古人对肺的基本解剖知识。古人认为,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意为风箱)。即人的肺结构像蜂巢一样有许多空隙,在肺气的作用下,呼吸时就像拉动风箱一样,一呼一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外气体交换,并涉及人体之气生成、血液运行、津液输布代谢等。

人体一生中,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清气,同时又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浊气,清气需不断地进入体内,浊气需不断地排出体外,都要依靠肺的主气、司呼吸生理功能。肺既是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又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又把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所以,为了保证肺主气司呼吸功能正常,要使肺本身的生理功能正常,还要保持气管、支气管、咽喉等气体进出体内外的气道通畅,这也是维持呼吸正常的重要条件。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这一功能又取决于肺司呼吸的功能及肺气宣发肃降运动。肺气宣降正常,则呼吸均匀协调;吸清呼浊,是人体之气生成和运动调畅的根本条件。

肺主一身之气,特别体现在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积于胸中而成,宗气能够贯通气血,完成气体与血液的交换。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宗气的生成。而宗气通过心脉布散到全身也要靠肺气的协助。所以肺主持一身之气,是通过宗气的生成与布散来完成的。

另外,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在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实际上,肺的一呼一吸运动,就是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就会正常自如。若肺有了病变,不但影响到呼吸运动,而且也会影响到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例如,肺气不足,则呼吸微弱,气短不能接续,语音低微。若肺气壅塞,则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此外,如果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和布散,失去对其他脏腑器官的调节作用,则会出现全身性的气虚表现,如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若肺一旦丧失呼吸功能,则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宗气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随之告终。正如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所说:“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2.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肺主“通调水道”,出自《黄帝内经》对津液生成输布过程的论述。《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通:疏通、通导之意;调:调节、调畅之意;肺主通调水道,即指疏通调畅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

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水液代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水分的摄入吸收、在体内的转输利用和水液代谢后的排泄输出等几个环节,需要人体多个脏腑共同参与协调而完成,肺是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之一。

肺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而完成此功能主要依赖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肺主宣发,指肺气可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宣散于周身,特别是使布散到体表的津液,通过汗孔,以汗的方式排泄于体外。排泄汗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部分。每天每人通过汗液可排出400ml左右的水分。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正常,则汗业的排泄适度,起到了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在病态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无汗、水肿、小便不利等病变。

肺“通调水道”,不仅是依靠肺气的宣发,将水谷精微宣布全身,调控腠理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还要使肺气肃降,使体内水液运行、排泄的水道维持通畅、流通无阻,是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条件。另外,肺气肃降,不但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

因肺气能促进和调节水液代谢,所以有“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之说。如果肺病,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对此,临床上多采用宣降肺气,疏通水道以利水的方法治疗。

3.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见于《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朝:聚会、汇合的意思。百脉,在古代,称全身之脉为百脉。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均通过全身的血脉而聚会于肺,再经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肺与周身百脉和血液有密切关系。

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都通过肺脉聚会、汇合、流注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将经过血气交换的血液输布全身,此作用后世称为“助心行血”。

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之气机,而血液的正常运行,亦赖于肺的敷布和调节,故有“血非气不运”之说。

“肺主治节”的由来见《素问》:“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是形象地将肺的生理功能比喻为辅助一国之君主的宰相,而总理内政外务一样,肺协助心君,治理、调节全身的生理功能。肺的治节作用,一是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功能;二是治理、调节肺的节律性呼吸运动,使全身气机升降运动协调,使脏腑功能活动有节;三是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完成血与气的交换;四是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与排泄。因此,肺的治节功能,实际上代表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若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常,则影响到宗气的生成与布散,又因肺气虚衰,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既可影响到津液的调节与排泄,又可影响到气机的升降运动。

4.肺主宣发与肃降肺脏具有宣发与肃降两种相互协调的生理功能。由于肺居于诸脏腑的最高位置,为华盖,起到的作用,就像“花洒”一样,将卫气、气血、津液等从上到下、由表及里布散、宣发开来。

宣发即有宣通、发散之意。肺主宣发,即肺脏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

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不断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二是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发挥气血、津液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的作用;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通过汗孔排出体外。

在病理的情况下,称为肺失宣散,可出现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呼气不利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肃降即有清肃和下降之意。清肃又包含有肃清的意思,即具有使肺内的毒邪与异物肃清、排出的作用。肺叶白莹娇嫩,为娇脏,属清虚之器官,肺内不容异物,也不能容有任何水湿痰浊停留。通过肺的清肃功能,使肺脏具有机体自卫功能。而下降是指肺气有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

肺主肃降作用也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吸入自然界清气;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将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水湿痰浊肃清,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若肺的肃降功能失职,称为“肺失肃降”。则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胸闷、咳喘、咳痰、咯血等病变。

肺的生理功能正常,依靠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相辅相成。在生理情况下,宣降正常,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使呼吸保持平稳,肺气升降出入通畅,呼吸调匀。在病理情况下,宣降失常,相互影响,没有正常的宣发,就没有正常的肃降;没有正常的肃降,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宣发。如果出现“肺气失宣”“肺失肃降”等病变,则见胸闷、咳嗽、喘息等症状。

5.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所谓“合”,即配合之意。“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的作用,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