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9206800000052

第52章 化湿药

定义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药性特点脾喜燥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本类药物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

功效本类药物能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前人谓之“醒脾”“醒脾化湿”等。同时,其辛能行气,香能通气,能行中焦之气机。此外,部分药还兼有解暑、辟秽、开窍、截疟等作用。

适应证

本类药物适用于脾为湿困证(湿阻中焦证)。

1.藿香又称土藿香、大藿香。唇形科。全草有强烈芳香。茎直立,方形,疏生细毛。叶对生,广布于中国各地。藿香茎、叶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茴香醛、茴香醚等,可提取芳香油。以茎叶入药。

本品性味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化湿、止呕、解暑的功效。中医认为,长夏酷暑,湿土当令,暑多夹湿,湿邪及易困阻脾胃伤人致病,中医常常选用藿香祛暑解表、化湿醒脾、辟秽和中。盛夏季节,出现发热、四肢倦怠、胸闷不适、恶心呕吐、舌苔腻等症,选用藿香,能解暑、醒脾、化湿,不论偏寒、偏热都可配伍应用。《本草正义》言其:“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好,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用量:5~10g。

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2.佩兰为菊科植物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生用,或鲜用。夏、秋二季分两次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本品茎呈圆柱形,气芳香,味微苦。

本品性味辛,平,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的功效。

用于湿浊中阴,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证,头胀胸闷。本品气味芳香,其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治湿阻中焦之证,每相须为用;脾瘅证,可单用煎汤服。

用量:3~9g。

3.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药用多收购北苍术。香气较淡,味辛、苦。本品以个大、形如连珠状、质坚实、有油性、断面朱砂点多、切片放置后生白霜、香气浓郁者为佳。

苍术为常用中药,性温,味辛、苦,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醒脾,祛风散寒之功效。用于湿阻中焦证的脘腹胀满、泄泻、水肿。本品辛散苦燥,长于祛湿,故痹证湿胜的脚气痿痹、风湿痹痛者尤宜。风寒夹湿的表证,苍术也可以解除在表的寒湿之邪。此外,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可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

用量:3~9g。

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4.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和枝皮。厚朴树龄越大,皮越厚,油分越足,质越优。本品以肉厚油润、断面紫棕色、少纤维、嚼之少渣、香辣味浓烈者为佳。

厚朴为常用中药,性温,味苦、辛,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宽中散寒燥湿)之功效。用于湿阻或食滞中焦,脘腹胀满。本品苦燥辛散,能燥湿,又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此外还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如治喘证的桂枝加厚朴汤和治梅核气证的半夏厚朴汤。

用量:3~9g。

5.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成熟果实。用时打碎生用。以广东阳春县所产为地道,深受国内外欢迎。本品以个大、坚实、仁饱满、气味浓厚者为佳。

本品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之功效。用于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本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药”。其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其重在温脾。对于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本品能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

用量:3~6g,入汤剂宜后下。

阴虚血燥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