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9206800000013

第13章 藏象学说(8)

历来对三焦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过许多争论,我们对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功能认识有以下三点。

1.三焦指人体的部位,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根据这个概念,人体及体内脏器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上焦包括胸部、头部以及心和肺,中焦包括脐以上的腹部以及脾和胃,下焦包括脐以下的腹部、阴部以及肝和肾。

三焦主持诸气,是指三焦和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有密切关系。“诸气”,即全身所有之气,例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呼吸之气、营卫之气等。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诸气,主要是源于元气。元气根于肾,如何才能布散于全身呢?三焦为其提供了运行的通道。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所以《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另外,宗气亦从三焦下行以资先天之气,故三焦是诸气运行和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为气化功能的动力源泉,促进了人体的新陈代谢,而有“三焦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之说。

2.三焦为水液的通路《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了三焦的功能主要是津液的气化与水道的疏通。而肺、脾、肾、胃、大肠、小肠、膀胱等内脏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则总称为三焦气化。如《灵枢·决气》所说的,“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即所谓“上焦如雾”,实际上就是肺脏宣发卫气、布散津液的功能;在《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中焦亦并胃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即所谓“中焦如沤”,实际上就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即所谓“下焦如渎”,实际上是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和肾与膀胱调节水液、排泄尿液的气化功能的合称。

3.三焦辨证概念三焦辨证是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之一,是上述关于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的理论在外感热病中的引申应用。上焦病包括外邪袭肺、邪在卫分和外邪逆传心包等证候,大多属于外感热病初期;中焦病包括热结胃肠和脾胃湿热等证候,大多属于外感热病中期;下焦病包括病邪深入,肾阴耗损,肝血不足,阴虚动风等证候,属外感热病晚期。这种用三焦辨证的方法,有确定病位和划分病期的含义。内伤杂病有时也用三焦辨证,也是把关于三焦部位的概念和功能结合起来应用,但没有像外感热病用三焦辨证那样系统化、具体化。

七、脑为元神之府

脑,处于颅腔之中,下与脊髓相通。《内经》认为脑是六个奇恒之腑之一,它的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足太阳膀胱经“从巅入络脑”。

中医学虽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属于心,并与肝、肾有关,但对脑的功能仍有一定认识。如认为“脑者髓之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这些论述都说明脑是人的精髓汇聚之处。李时珍、金正希等人更明确地指出:“脑为元神之府”“人的记性皆在脑中”,进一步说明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脑的功能,并且认为人的肢体运动、视觉、听觉等神经精神活动与脑有关,如《灵枢·海论》就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从脏象学说来分析,脑的生理、病理和辨证施治等方面,主要分属于心、肝、肾等脏。“心藏神”,基本上是指脑的精神活动和思维的功能;“热入心包”和“痰迷心窍”等即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心的阴阳失调和气血失调等症也有一部分属于脑的功能活动的改变;而养血安神、开窍、化痰、养心阴、温心阳等药物,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有一定作用。“肝主疏泄”和“肝主筋”的生理活动中,也有一部分属于脑的功能;“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等证中,有一部分症状也与神经系统有关;“肝风内动”一证,基本上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而疏肝、平肝、潜阳、息风等某些药物,也都对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有一定作用。由于肾藏精,肾生骨髓,而脑又为髓之海,故肾与脑的关系更为密切。肾精不足,可使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受到障碍,成人或老年人的脑功能减退。实践证明,某些补肾药物对改善大脑的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八、子宫主发生月经与孕育胎儿

子宫,又称胞宫或女子胞,位于小腹正中,居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连接阴道,在未受孕时,形态像一个倒置的梨。子宫也是六个奇恒之腑之一。它是发生月经与孕育胎儿的器官。但是月经的来潮与胎儿的孕育,还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1.肾脏精气的作用女子生殖器官,需要肾脏精气的充盈,才能发育成熟,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了条件;年老时肾的精气虚衰,月经就停止,生殖能力就消失。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天癸是肾精中与生殖功能有关的一部分)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肾脏精气是维持正常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基本条件。

2.冲、任二脉的作用冲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任脉在少腹部与足三阴经相会,能调节全身的阴经,故有“阴脉之海”之称;冲脉与肾经并行,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十二经中的气血充盈,溢入冲、任二脉,经过冲、任的调节,进入子宫,形成月经。在幼年的时候,由于肾气未盛,子宫没有发育,前人认为任脉未通,冲脉未盛,所以没有月经;到50岁左右时,由于肾脏精气渐衰,导致冲、任二脉不足,逐渐出现月经紊乱,以至经绝,这属于生理现象。如果冲任二脉失调,则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等症。

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对于全身的血液有调节的作用,故与月经的来潮有关。如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即会引起月经过多、周期缩短、行经期延长,以及发生血崩、经漏,这种症状统称为“肝脾藏统失司”。如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血液生化不足;或因精神情志失常,影响到心,而使心血不足等,都会出现月经量少、周期延长,甚至闭经,这种症状称为“心脾两虚”。再如精神抑郁,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时,也能因肝气郁结而发生月经不调等症。

综上所述,月经的来潮,并不单是一个因素,而是与全身的整体情况和精神因素等有关。但其中主要的是在肾脏的精气、肝脏的疏泄、冲任的调节等相互作用之下,才能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为孕育胎儿准备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