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民间疗法
9206700000077

第77章 八段锦疗法

八段锦是古代传统功法之一,锻炼时躯体四肢的运动与调心、调息相结合,具有动作简单易行、效果显着的特点,自隋唐以来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并有七言歌诀广泛流传。该功法动作宜柔、宜缓,呼吸细匀深长,具有调理经络脏腑气血的作用,并有预防和矫正脊柱后突、驼背和两肩内收、圆背等不良姿态的作用,可用于中老年颈、腰椎疾患的预防和治疗。

第一节操作方法

一、两手托天理三焦

两足平开同肩宽,松静自然,宁神调息,舌舐上腭,气沉丹田,鼻吸口呼。两手由小腹向前伸臂,手心向下向外划弧,顺势转手向上,双手十指交叉于小腹前。随吸气,缓缓屈肘沿任脉上托,当双臂抬至肩、肘、腕相平时,翻掌上托于头顶,双臂伸直,仰头目视手背,稍停片刻,随呼气,松开交叉的双手,自体侧向下划弧,慢慢落于小腹前,仍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恢复如起势。稍停片刻,再如前反复练6~8次。

这一势主要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使手臂、颈、背、腰的肌肉、骨骼、韧带等得到调理,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扁平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松静站立同前,左足向左横跨一步,双腿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两膝作内扣劲,两足作下蹬劲,臀髋呈下坐劲,如骑马背之上,两手握空拳,屈肘放于髋部两侧,距髋1拳许。随吸气,两手向前抬起平胸,左臂弯曲为“弓手”,向左拉至极点,意如拉紧千斤硬弓,开弓如满月;同时,右手向右伸出为“箭手”,手指作剑指(即示、中指并拢伸直,其余3指环曲捏拢),顺势转头向右,通过剑指,凝视远方,意如弓箭待机而发。稍停片刻,随呼气,将两腿伸直,顺势两手向下划弧,收回于胸前,再向上向两侧划弧,缓缓下落于两髋外侧,同时收回左腿,还原为站式。再换右足向右横跨,重复如上动作,如此左右交替做6~8次。

练习此势重点是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左右旋转运动,可改善相应部位的血液循环,尤其是头颈部的血液循环,并同时对心、肺给予节律性的按摩,从而增强心、肺功能;通过伸臂扩胸和转颈,使肩臂、颈部和胸肋部的肌肉、骨骼、韧带得到锻炼和增强。

三、调理脾胃须单举

松静站立如前,两臂下垂,掌心下按,手指向前,成下按式站桩。两手同时向前向内划弧,顺势翻掌向上,指尖相对,在小腹前如提抱式站桩。随吸气,翻掌,掌心向下,左手自左前方缓缓上举,手心上托,指尖向右,至头上左方将臂伸直;同时,右手下按,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上下二手做争力劲,稍停片刻;随呼气,左手自左上方缓缓下落,右手顺势向上,双手翻掌,手心向上,相接于小腹前,如起势。如此左右交换,反复做6~8次。

这一势主要作用于中焦,由于两臂交替上举下按,上下对拔拉力,使两侧肌肉和肝胆脾胃等脏器受到牵引,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功能。经常练习,对上述脏器的疾病有防治作用,特别适宜于胃肠疾病的防治。

四、五劳七伤往后瞧

松静站立如前,先将左手劳宫穴贴在小腹下丹田处,右手贴左手背上(女性相反),配合顺腹式呼吸,吸气使小腹充满,随呼气,转头向左肩背后望去,想象内视左足心涌泉穴,并以意领气至左足心;稍停片刻,再吸气,同时将头转向正面,并以意领气,从足心经大腿后面上升到尾闾,再到“命门”穴。随呼气,再转头向右肩背后望去,如此左右交替做6~8次。

此势整个脊柱及两大腿乃至全身均在运动,有助于增强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消除疲劳,从而使脏腑气血得以调整,可用于防治高血压、颈椎病、眼病。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

松静站立如前,左足向左横开一步成马步,体正目平,两手反按膝上部,手指向内,臂肘做外撑劲。呼气,以意领气由下丹田至足心,意守涌泉穴;吸气,同时以腰为轴,将躯干摇转至左前方,头与左膝呈一垂线,臀部向右下方做撑劲,目视右足尖,右臂绷直,左臂弯曲,以助摇摆;稍停片刻即呼气,意念同上,同时向反方向摇摆,过正中线时开始吸气,动作同上。如此左右摇摆6~8次。

练习此势,强调入静放松,以消除紧张。身体俯仰动作,同时结合呼气时以意领气由下丹田至足心,意守涌泉,可引气血下降,以泻虚火,使头脑清醒。同时腰、颈关节、肌肉、韧带亦得到锻炼,有助于任、督、冲脉经气的运行。本势可用于颈椎、腰椎病以及心火亢盛导致的失眠、心烦、心悸等症。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

松静站立,两腿绷直,两手叉腰,四指向后托肾俞穴,先吸气,同时上身后仰,然后呼气,同时上体前俯,两手顺势沿膀胱经下摩至足跟,再向前攀足尖,意守涌泉穴;稍停后缓缓直腰,手提至腰两侧叉腰,以意引气至腰,意守命门穴。如此反复6~8次。

此势动作主要在腰部。腰为肾之府,长期运动腰部,可起到和带脉、通任督的作用,具有强肾、醒脑、明目的功效。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操作时头不宜过低。

七、攒拳怒目增气力

松静站立,吸气左足横出变马步,两手提至腰间半握拳,拳心向上,两拳相距三拳左右,两手环抱如半月状,意守丹田或命门穴;随呼气,将左拳向左前击出,顺势头稍向左转,过左拳虎视远方,右拳同时向后拉,使左右臂争力;稍停片刻,两拳同时收回原位,松开虚拳,向上划弧经两侧缓缓下落,收回左足还原为站式。如此左右交替各做6~8次。

这一势主要运动四肢、腰和眼肌,具有增强肺气、增强肌力和强筋壮骨功效。

八、背后七颠百病消

松静站立,膝直足并,两臂自然下垂,肘臂稍做外撑,意守丹田。随吸气,平掌下按,足跟上提,同时,意念头向上虚顶,气贴于背;随呼气,足跟下落着地,手掌下垂,全身放松。如此反复6~8次。

此势通过呼吸及肢体导引,放松全身并使“浊气”自头向涌泉导引排出体外。

功中两脚跟有节律的弹性起落,通过震动,从而使椎骨之间各个关节韧带得以锻炼,同时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从而对椎体病变有防治作用,并能加强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二节临床应用

本疗法适用于各种慢性病病人的治疗与康复,凡体质不很虚弱,活动无明显障碍者都可采用,对神经衰弱、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内脏下垂、慢性腰背痛等尤为适用。可根据疾病与体质的具体情况,或全套采用,或重点选取其中的一节或数节。如用于强身保健,可全套采用;如内脏下垂,可重点选用“托天”“单举”等动作;呼吸系统疾病可重点选用“开弓”及“摇头摆尾”动作;腰背疾病可选用“攀足”“背后七颠”“摇头摇尾”等动作。

第三节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特点

八段锦的运动强度和动作编排次序符合运动学和生理学规律,属于有氧运动,安全可靠。主要有以下特点。

1.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柔和,是指习练时动作不僵不拘,轻松自如,舒展大方;缓慢,是指习练时身体重心平稳,虚实分明,轻飘徐缓;圆活,是指动作路线带有弧形,不起棱角,不直来直往,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它是以腰脊为轴带动四肢运动,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连贯,是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转换衔接无停顿断续之处,既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又如春蚕吐丝相连无间,使人神清气爽,体态安详,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和强身健体的效果。

2.松紧结合,动静相兼。松,是指习练时肌肉、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等,在意识的主动支配下逐步达到呼吸柔和、心静体松,同时松而不懈、保持正确的姿态,并将这种放松程度不断加深;紧,是指习练中适当用力,且缓慢进行,主要体现在前一动作的结束与下一动作的开始之前,如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的上托、“左右弯弓似射雕”的马步拉弓、“调理脾胃须单举”的上举、“五劳七伤往后瞧”的转头旋臂、“攒拳怒目增气力”的冲拳与抓握、“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脚趾抓地与提肛等,都体现了这一点。紧在动作中只在一瞬间,而放松须贯穿动作的始终。松紧配合得适度,有助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分解黏滞、滑利关节、活血化瘀、强筋壮骨、增强体质。本功法中的动与静主要是指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动,就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轻灵活泼、节节贯穿、舒适自然;静,是指在动作的节分处做到沉稳,特别是在前面所讲八个动作的缓慢用力之处,在外观上看略有停顿之感,但内劲没有停,肌肉继续用力,保持牵引抻拉,适当的用力和延长作用时间,能够使相应的部位受到一定的强度刺激,有助于提高锻炼效果。

3.神与形合,气寓其中。神,是指人体的精神状态和正常的意识活动,以及在意识支配下的形体表现。“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神与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本功法每势动作以及动作之间充满了对称与和谐,体现出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做到了意动形随、神形兼备。气寓其中,是指通过精神的修养和形体的锻炼,促进真气在体内的运行,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习练本功法时,呼吸应顺畅,不可强吸硬呼。

二、注意事项

1.眩晕发作期间,不宜采用“往后瞧”及“摇头摆尾”等式。

2.心力衰竭者不宜做“攒拳”一式。

3.每式动作的重复次数,应按体质情况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