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埋线补脾胃法
埋线疗法又称穴位埋线法,是指通过针具将医用羊肠线埋入人体穴位或一定部位之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调节内脏,增强免疫功能,防治疾病的功效。
方1
【取穴】胃俞、中脘、足三里。
【方法】将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以1%利多卡因在穴位处分别做浸润麻醉,造成局部约1厘米直径的皮丘。将2-0号烙制羊肠线(0.8~1厘米)装入经消毒的9号腰穿针(针芯尖端已磨平)前端内,取胃俞穴向内斜刺0.5~0.8寸,中脘穴直刺0.5~0.8寸,足三里穴直刺1~1.5寸,得气后,边退腰穿针,边推针芯,将羊肠线埋入****,线头不得外露,消毒针孔,外敷无菌敷料,胶布固定24小时。每2周治疗1次,共治疗3个月。
方2
【取穴】中脘、梁丘、足三里、脾俞。
【方法】穴位埋线,20天埋线1次,一般1~3次。
方3
【取穴】脾俞、肾俞、天枢、大肠俞。
【方法】20天埋线1次,一般1~3次。
二、拔罐补脾胃法
拔罐法又称“负压疗法”是将罐状器具扣在患处或穴位上,用烧火、温热或直接抽取罐中空气,(或温水)的办法,造成罐中负压,使它紧吸在皮肤上,造成瘀血现象,从而起到治病作用的一种常见的民间治疗方法。
方1
【取穴】胃俞、足三里、脾俞(均取双侧)。
【方法】采用药罐法。常用煮罐方药为曼陀罗、白芍、延胡索、桂枝各15克,生姜30克。煮成浓度约为30%的药液20~40分钟。每日1次。
方2
【取穴】肾俞、肝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方3
【取穴】分2组:一为肝俞、内关、三焦俞,二为胆俞、胃俞、曲泽、大肠俞。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方4
【取穴】中脘、膻中、肝俞-胃俞范围内压痛反应点、内关(交替)、足三里(交替)。
【方法】采用单纯罐法,或出、留针罐法,涂药罐法,敷姜罐法等。均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
方5
【配穴】膈俞、胃俞、中脘。
【方法】单纯拔罐10~15分钟,或用闪罐法治疗10~15分钟。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方6
【配穴】膈俞、中脘、脾俞、肾俞、气海。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或用闪罐法治疗10~20分钟。每日1次。
方7
【取穴】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做轻刺,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或罐后再加艾灸之。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8
【取穴】分2组:一为天柱、膈俞、脾俞、梁门,二为大杼、肝俞、三焦俞、承满。
【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温针或毫针做轻刺激,然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罐后再用艾条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必须持续久治。
三、艾灸补脾胃法
艾灸法是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使局部产生温热或轻度灼痛感,以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方1
【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次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或2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2
【取穴】胃俞、大肠俞、肝俞、中脘、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4穴(两侧交替用)各灸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②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方3
【取穴】胃俞、肝俞、足三里、内关。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4穴(两侧交替用)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各灸10~15分钟,隔日灸1次。
方4
【取穴】主穴风池、心俞、胃俞、脾俞、内关、三阴交、后溪、中脘。配穴梁门、足三里、间使、合谷、中极。
【灸法】用艾炷隔姜(或隔饼)灸或艾和艾条温和灸,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穴可施用隔姜灸或隔饼灸7~15壮,其他穴位可用艾条温和灸,各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潮红、灼热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5
【取穴】中脘、神阙、内关、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穴灸3~5壮;其中神阙穴用食盐填满脐窝,上置姜片,艾炷置姜片上,点燃,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②用艾炷隔姜灸,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灸至以局部皮肤出现温热感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温针灸,每穴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
方6
【取穴】胃俞、中脘、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或附片)灸,每次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或悬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穴每次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7
【取穴】百会、脾俞、胃俞、中脘、梁门、气海、关元、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四、指压补脾胃法
指压法是用手指在穴位处紧按揉压的治疗方法。操作时,一般用拇、示两指捏住中指末节;以中指尖按压揉穴位。指力由轻至重,至局部有得气感觉。时间长短应酌情而定。
方1
【取穴】胃俞、肾俞、大肠俞。
【治法】用推压法。让病人俯卧在床上,术者站在左侧,拇指按于患者左侧俞穴,示指按于患者右侧(成对)俞穴,用力由轻到重,随患者呼吸上下推压。每穴1~3分钟。
方2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内关、足三里。
【治法】用推压、揉压、指压法。先在“三脘穴”揉压或推压5分钟,再指压两侧内关、足三里。用力视病情和体质而定,以得气为度。每日1次。
方3
【取穴】中脘、下脘、巨阙、内关、足三里、公孙。
【治法】用指压、揉压、推压、点穴法。在上述穴位进行操作,每穴1.5~3分钟,指力视病情和体质而定。每日1次。
方4
【取穴】阿是穴(在胃脘相对称背部区寻找压痛点)、中脘、足三里(双)。
【治法】用揉压法。实证先压后揉,虚证先揉后压,刚柔相济,力度视体质而定。每穴5分钟,每日1次。
方5
【取穴】梁丘(双)、中脘、内关(双)、公孙(双)。
【治法】用指压法。依次以中强度压上述穴位(中脘用揉压法),每穴5分钟,每日1次。
方6
【取穴】内关、梁丘、胃俞、足三里、公孙、太冲。
【治法】用掐、点、按、揉法。先用拇指指尖置于内关穴上,示指指尖置于该穴背面(外关穴处),两指用较重力量切(掐)按,每隔20秒钟放松数秒钟,反复切按3~5分钟,以局部有胀重感为宜。用拇指指腹用重力扪按胃俞穴,每隔20秒钟放松数秒钟,反复扪按5分钟,以局部有较重酸胀感为止。此法有一定的止痛解痉作用。再用拇指或中指指腹轻轻揉按足三里穴持续3~5分钟,以局部有轻微微胀感为宜。此法可治疗腹胀、便秘、泄泻等症状。又用拇指指尖置于公孙穴上,其余四指置于足背,拇指用较重力量切(掐)按公孙穴,每隔20秒钟放松3~5秒钟,反复切按2~3分钟,以局部有明显酸胀感为佳。此法对治疗胃部疼痛有较好疗效。然后以示指指端点冲按压太冲穴,用力逐渐加重,每分钟按压200次左右,持续1~2分钟,以局部有明显胀痛为宜。上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5天为1个疗程。
方7
【取穴】胃俞、内关、足三里、大肠、肝俞。
【治法】用推压、指压法。先从上至下,以双手拇指指腹推压、弹拨,各5~10遍,再强压双侧内关、足三里穴,各3~5分钟。每日1次。
方8
【取穴】胃俞、内关、足三里、大肠俞、肝俞。
【治法】且推且压、指压法。先从上至下,以双手拇指指腹推压、弹拨,各5~10下,再强压双侧内关、足三里穴,各3~5分钟。每日1次。
五、按摩补脾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