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补脾胃养生法
9206500000014

第14章 温补脾阳(3)

【功效】温脾暖胃,补气养血。适用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所致的脘腹隐痛、喜暖喜按、面色苍白、精神疲惫以及产妇体弱等病症。

【注意】

(1)糯米性温黏腻,对于肺热所致的发热、咳嗽、痰黄黏稠,以及湿热作崇所致的黄疸、淋证、胃部胀满、午后发热等均忌用。(2)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也应慎用。

肉桂甘草牛肉

【原料】净黄牛肉2500克,八角茴香6克,肉桂10克,酒糟汁45克,甘草10克,姜片3克,白糖35克,肉汤2500毫升,盐20克,熟菜油1000毫升(耗500毫升)。

【制作】

(1)将牛肉剔去浮皮,顺肉纹切成约200克重的肉块,用沸水煮至三成熟(以肉不见红色为度),捞起放冷,切成宽、厚各0.9厘米,长3.6厘米的肉条。

(2)将铁锅置于小火上,加入肉汤,放入牛肉条(以淹没牛肉为度)、盐、八角茴香、肉桂、甘草、姜片、酒糟汁、白糖及熟菜油,煮6小时左右(应随时翻动,以免粘锅),待煮至肉汤快干时,不断翻炒至锅中发出油爆溅的响声,捞起。沥干油,放冷,拣出姜片、八角茴香、肉桂、甘草即成。

【功效】本品松软化渣、回味醇香、补益脾胃、温中散寒。适宜于脾胃阳虚、水湿不化而致的营养不良性浮肿、体虚消瘦、脾胃虚弱的患者食用。健康人最好于冬季食用,能起到防病强身之作用。

三、温补脾阳粥

行气健胃粥

【原料】砂仁3克,橘皮6克,枳壳6克,佛手6克,粳米100克。

【制作】

(1)将砂仁、橘皮、枳壳、佛手置于搪瓷烧锅中,加水,煎汁,去渣,反复2次。

(2)取药汁,与粳米共煮为粥。

【功效】行气健胃,温脾消积。适用于脾阳不足、胃气不降而致的嗳气呃逆、胃痛吐酸、大便不爽等病症。

良附粥

【原料】高良姜9克,香附9克,粳米100克。

【制作】

(1)将高良姜、香附择洗干净后,加适量水,在文火上煎20分钟,滤汁去渣。

(2)将粳米淘净后,加入药汁以及适量水,共煮成粥。

【功效】理气和胃,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阳虚而致的胃痛暴发、遇冷加剧、胃脘胀痛、嗳气频繁等病症。

生姜粥

【原料】鲜生姜6~9克,粳米100~150克,大枣2枚。

【制作】取鲜生姜,切为薄片,或切成细粒,同粳米或糯米、大枣同煮为粥。

【功效】暖脾胃,散风寒。适宜于中老年人脾胃虚寒而致的反胃羸弱、呕吐清水、腹痛泄泻、感受风寒、头痛鼻塞、慢性气管炎、肺寒喘咳等病症。

干荔枝粥

【原料】干荔枝5~7枚,粳米或糯米100克。

【制作】先将干荔枝泡发,然后与粳米或糯米一起熬煮,煮熟即成。

【功效】温阳益气,生津养血。适用于脾阳虚弱、温运不及而致的纳少乏力、五更泄泻、口臭、畏寒肢冷等病症。

【注意】素体阴虚火旺者忌服。

狗肉粥

【原料】狗肉100克,大米150克。

【制作】

(1)将狗肉洗净后,切成碎末,备用。

(2)将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煮之,待半熟时加入狗肉末搅匀,煮烂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补肾,壮阳。适宜于脾胃阳虚而致的胃脘冷痛、嗳气、遗精、遗尿、阳痿、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畏寒等症患者食用。健康人食用能使精力充沛,体质增强。

羊肉秫米粥

【原料】羊肉、秫米(高粱米)各100克,食盐少许。

【制作】将羊肉切丁,同秫米共煮粥,粥熟后加食盐调味。

【功效】暖脾胃,助消化。适用于脾胃阳气虚弱而致的消化不良、腹部隐痛等病症。

【注意】内热盛的病人不宜用。

狗肉豆豉粥

【原料】肥狗肉250克,大米、豆豉各适量。

【制作】将狗肉与大米共煮粥,加盐、豆豉食用。每日1次,温热食,吃肉、喝粥。

【功效】温阳补脾,驱寒镇痛。适用于脾胃阳虚而致的脘腹冷痛、胸腹胀满等病症。

【注意】热盛者忌用。

高良姜陈皮粥

【原料】高良姜25克,陈皮5克,大米适量。

【制作】将高良姜、陈皮煎取浓汁,去渣,加入淘净的粳米煮粥。

【功效】补脾温胃,驱寒止痛。适用于脾胃阳虚而致的寒性腹痛、胃脘疼痛等病症。

【注意】因热而致的腹痛忌用。

附子干姜粥

【原料】制附子10克,干姜5克,葱白2茎,红糖5克,粳米100克。

【制作】先将制附子、干姜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红糖共煮成粥。

【功效】温阳、散寒、止痛。适用于脾阳虚寒而致的腹痛、胃痛、口中流涎、大便稀溏等病症。

【注意】

(1)热盛者忌用。

(2)不可同半夏粥、贝母粥、白及粥同食。

砂仁粥

【原料】砂仁2~3克,干姜粉3克,大米50~75克。

【制作】先把砂仁捣碎为细末,加入干姜粉,再将大米淘洗后,放入小锅内,加水适量,如常法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砂仁末,稍煮即可。

【功效】健脾胃,助消化。适用于脾胃阳虚而致的小儿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病症。

【注意】砂仁不宜久煮。

四、温补脾阳方

理中汤

【组成】党参、炒白术各9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大枣2枚。

【功效】温中健胃。适用于脾阳亏虚而致的脘腹冷痛、大便稀溏、口淡无味、四肢寒冷等病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附桂四君汤

【组成】制附片(先煎)4.5克,肉桂(后下)、炙甘草、生姜各3克,党参12克,焦白术、茯苓、陈皮各6克,大枣5枚。

【功效】温补脾阳。适用于脾阳不充而致的四肢欠温、畏寒怕冷、口淡喜热饮等病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味丁香柿蒂汤

【组成】丁香(后下)3克,柿蒂、法半夏、荜茇各10克,党参、浮小麦各30克,砂仁(后下)、甘草各5克,茯苓20克,生姜3片。

【功效】补脾温阳,和胃降逆。适用于脾阳不足而致的脘腹冷痛、呃逆、泛吐清水等病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内应散

【组成】青皮、陈皮、甘草各30克,大枣5枚,干姜10克。

【功效】温中散寒。适用于中阳不足、脾胃失和而致的久泻久痢、畏寒肢冷等病症。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同煎去渣,空腹,稍热服,每日3次。

安胃散

【组成】党参、白术、半夏曲、肉豆蔻、橘皮、藿香、青皮、茯苓、炙甘草各等份。

【功效】温阳散寒,补中和胃。适用于脾阳不足、功能减退而致的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等病症。

【用法】将上药共捣为粗末,每次服10克,用生姜4片,水煎服,每日2次。

圣惠黄芪丸

【组成】黄芪、沉香各15克,覆盆子、牛膝、鳖甲、肉苁蓉、白术、附子、肉桂、五味子、人参各30克,石斛、熟地黄各60克。

【功效】温中壮阳,补脾涩肠。适用于脾肾阳虚而致的畏寒肢冷,面目、四肢浮肿、面色苍白、腰膝无力等病症。

【用法】将上药捣研为细末,炼成梧桐子样大。晚饭前,空腹,用温酒送服30丸。

曲术丸

【组成】神曲、白术各150克,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各90克。

【功效】温阳补脾,消食和胃。适用于脾阳虚弱而致的嘈杂不适、纳少食呆、胃脘冷痛、大便溏薄等病症。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薄糊为丸,如梧桐子样大。每次服35丸,饭前用生姜汤送下,每日服2次。

丁香散

【组成】丁香、砂仁、白术、干姜、党参、陈皮、制附子各60克,高良姜、桂枝、槟榔、白豆蔻、陈曲各15克,炙甘草、木香各6克。

【功效】温中和胃,健脾消食。适用于脾胃阳虚、温化失常而致的消化不良、完谷不化、畏寒怕冷、面色不华、泛吐清水等病症。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每日3次。

丁香丸

【组成】丁香、五味子、半夏、党参各15克,甘草、琥珀、干姜各20克,枳壳、昆布、诃子、桂枝各10克。

【功效】温中降逆。适用于脾阳不足、胃阳亏虚而致的呃逆嗳气、泛吐清涎、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病症。

【用法】将上药捣研为末,炼蜜为丸,大如梧桐子。每次服30丸。

参香茯苓汤

【组成】党参、木香、炙甘草、陈皮各6克,砂仁3克,茯苓、白术、半夏各10克,乌贼骨20克。

【功效】益气温中。适用于脾胃阳虚而致的口淡、喜热饮、恶寒怕冷、久泻不止,或女子带下淋漓、量多质稀、舌淡等病症。

藿香丸

【组成】藿香叶、木香各30克,制半夏60克,丁香、槟榔各10克,白术20克,毕澄茄、红豆蔻各15克。

【功效】温脾散寒,和胃降气。适用于脾阳亏虚、胃失温养而致的中阳不振、大便溏薄、脘腹胀满、舌酸嘈杂等病症。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酒煮面为丸,如梧桐子样大。每次服20丸,用陈皮汤送下,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