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69

第69章 李靖兵法(12)

靖曰:“昔秦师伐晋,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御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故有出尔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若两阵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

太宗曰:“不战在我,何谓也?”

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者,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则交绥之间未可图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本待之’。敌无人焉,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敌。”

太宗曰:“深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

靖曰:“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大宗曰:“兵法孰为最深者?”

靖曰:“臣尝分为三等,使学者当渐而至焉。一曰道,二曰天地,三曰将法。夫道之说,至徽至深,《易》所谓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是也。夫天之说阴阳,地之说险易。善用兵者,能以阴夺阳,以险攻易,孟子所谓天时地利者是也。夫将法之说,在乎任人利器,《三略》所谓得士者昌,管仲所谓器必坚利者是也。”

太宗曰:“然。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着书,三等皆具焉。”

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秦,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

太宗曰:“道家忌三世为将者,不可妄传也,亦不可不传也,卿其慎之。”

靖再拜出,尽传其书与李。

【注释】

①语出《六韬·犬韬·步战第六十》。丘陵墓,是指陵墓坟茔。

②按现存本《孙子》中无这段文字,应当是唐代流传《孙子》的另一版本。天降,是指自然形成的断岩绝壁、雨裂沟坑等妨碍行军作战的地形;故城,是被人废弃的城镇和房屋。

③禁祥去疑:祥,指妖祥;疑,是狐疑。意思指禁止求神向卜的迷信活动,抛弃扰乱军心的怀疑和猜忌。此语出自《孙子·九地篇》。

④衅:指间隙,瑕隙,破绽。《左传·桓公八年》:‘有衅,不可失也。”《汉书佞幸传赞》:“汉世衰于元、成,坏于哀、平。哀、平之际,国多衅矣。”

⑤涧:是绝涧,是两岸峭峻、水流其间、断绝行人的地形。

⑥井:是天井,四面高陡、中如陷井、流水所归的地形。

⑦陷:乃天陷,地势低洼、湿软疏松如泥泞、流沙等地形。

⑧隙:天隙,参见前注。

⑨牢:天牢,指三面环绝、易入难出的地形。

⑩罗:天罗,乃荆棘纵横、榛莽深密、兵器难施、人马难行的地形。

《尉缭子》:是“武经七书”之一,由战国中期军事家尉缭所着。

语出《尉缭子·天官第一》。原文为:“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无官、时日、阴阳、向背也;”天官,即天文星象,古人把星座按人间官位命名,区分尊卑,故将星辰称为天官;时日,亦有称日时者,古代一些兵阴阳家有“兵忌”之日,他们往往根据星象时日的某些征候判断能否出兵作战。

吴汉讨公孙述:吴汉(公元?-44年),字子颜,东汉初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初以贩马为业,后投奔刘秀,拜为偏将军,刘秀即帝位后,拜为大司马,封广平侯。公孙述(公元?-36年),字子阳,乃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起初为王莽导江卒正(蜀郡太守),后据益州称帝,号成家,汉光武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被汉军击败,被杀。吴汉于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春,奉命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次年春,吴汉进逼成都,在近郊八战八捷,擒获公孙述,并将其斩杀。

与副将刘尚分屯:刘尚,乃为吴汉的副将,任武威将军。在吴汉讨伐公孙述的战役中,吴汉率军二万余人,距成都十余里,屯于江北,使副将刘尚率万余人屯于江南,两军相去二十余里。公孙述命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进攻吴汉军,另使别将率兵万余人进攻刘尚军,使两军不得相救。吴汉军被围困后,在营内广树旗幡,烟火不绝,以迷惑敌军,乘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军会合。谢辛、袁吉尚未觉察,第二天分兵一部拒阻江北吴汉军,以主力进攻江南刘尚军,吴汉与刘尚合兵迎击,大败公孙述军,先后斩杀谢丰、袁吉和公孙述。

縻(mí迷)是指牵制,束缚;废军指被束缚的军队。孤旅,意思是孤立无援,易被各个击破的军队。

主猛(公元325-375年):字景略,乃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出身贫寒家庭,曾隐居华山,博学知兵。初为前秦苻坚谋士,很受信任,后被苻坚任为宰相,封清河那侯。王猛辅佐苻坚削平前燕等国,国势日强,临终曾告诫苻坚不要和晋国作战,苻坚不未,遂有淝水之败。

语出自《孙子·虚实篇》。

语出自《孙子军形篇》。对这两句历来注家有异说。一说,意谓所以防守,是因为取胜条件尚不充足;所以进攻,是因为取胜条件绰绰有余。一说,如《唐李问对》则认为,意谓采取守势,便示敌以弱,使敌进攻受挫;采取攻势,则示敌以强,使敌防守失利。

语出于《孙子·军形篇》。

语出于《孙子·谋攻篇》。

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机,指时机,关键,一切事物的根由,在此处可理解为转化。全句意思是:在防守的时候就要准备转化为攻击,防守是为了转入进攻的一种策略手段。

官,本指恪守职分,此作局限解。二其官,可理解为把进攻和防守各自孤立起来。

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

审:意思是周到,明察。

语出于《孙子·军形篇》。

语出于《孙子·军形篇》。

语出于《孙子·军形篇》。

斯须:指瞬间,短暂的时间。

语出于《孙子·军争篇》。

含生禀血:意谓含有生机、禀受于天的血气。

四机:参见《吴子·论将第四》:“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路狭道险,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过,是谓地机;善行间谍,轻兵往来,分散其众,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谓事机;车坚管辖,舟利橹楫,士习战阵,马闲驰逐,是谓力机。知此四者,乃可为将。”

三鼓:根据《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鲁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击败来犯的齐军,战后鲁国曹刿在分析齐败鲁胜的原因时曾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鼓”之说即源于此。

太子治:是太宗第九子,名治,字为善。初被封为晋王,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被立为太子,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死后,大子治即位,庙号为高宗。

长孙无忌(公元?一659年):字辅机,乃洛阳(令河南洛阳)人,是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唐初大臣,法律家。长孙无忌性通悟,博涉史书。玄武门之变中,帮助太宗夺取帝位,因以皇亲及元勋之功历任要职,并受命辅佐高宗,曾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进封齐国公。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遭武则天暗算,被诬告谋反,放逐黔州(今四川膨水县),后被责令自缢而死。直至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始复其官爵,还葬昭陵。

尉迟敬德(公元585-658年):名恭,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是唐初大将。勇武善战,隋末从刘武周为偏将,后降唐,曾参加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起义军,击败王世充,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太宗时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封鄂国公,晚年笃信方术,闭门不出。

侯君集(公元?-643年):豳(bin彬)州三水(今陕西郇邑)人,是唐初大将。因随太宗征伐有功,历任右卫大将军、兵部尚书、支部尚书等职,被封为潞国公。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与废太子承乾谋反被杀。

韩、彭见诛:韩,指韩信。彭,乃彭越(公元前?-前196年),字仲,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汉初诸侯王。早年为盗,秦末起兵,在楚汉战争中归从刘邦,占据梁地(今河南东南部),屡断项羽粮道,不久率兵归从刘邦击灭项羽于垓下。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梁王,都定陶。公元前196年,刘邦讨伐陈豨时命彭越出兵,彭越因对韩信被害事有所畏惧,托病未去,刘邦遂派人将彭逮捕,囚于雒阳(今河南洛阳),并赦为庶人,徒往西蜀青衣(今四川名山北),后因吕后之请,刘邦遂杀彭越并诛三族。

萧何下狱:萧何(公元前?-前193年),沛(今江苏沛县)人,是汉初政治家。公元前209年,辅佐刘邦起兵,后因功封先侯,官至相国。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因长安地狭,而皇家上林苑多空弃地,于是奏请高帝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触怒刘邦,遂命萧何下狱。

项:项籍(公元前?一前193年),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公元前209年,随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在钜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秦灭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后在与刘邦的楚汉之争中,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大败,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张良本为韩报仇: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初,韩人张良,其祖父及父,历任韩国五代国相,秦始皇灭韩后,张良散尽家产千金,欲为韩报仇。是年,秦始皇东巡至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张良令力士操铁椎狙击秦始皇的车队,却误中副车,秦始皇惊恐,令天下大索十日。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张良聚众百余人欲投奔楚王景驹,道遇刘邦,遂归属刘邦。初,刘邦任张良为厩将(掌军马),其后张良数次用太公兵法向刘邦解说,刘邦极为欣赏,并常用其策。

陈平、韩信皆怨楚不用: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家贫寒,好读书,初事从魏玉,任为太仆,因向魏王进言未受采纳,又遭人谗言,遂弃官逃亡。又事从项羽,赐爵为卿,殷王谋反,项羽命陈平率兵平息,陈平击败殷王,殷王投降,陈平因功拜为都尉,获赐金二十镒,时隔不久,汉王刘邦攻下溵,项羽怒,欲诛杀平定殷王的诸将吏,陈平因惧怕,遂将金、印遣人送归项羽。继而投归汉王刘邦,辅佐刘邦夺取天下,被封为曲逆侯。韩信,淮阳(今江苏淮阳)人,家贫寒,不事生产,以寄食乞讨为生。项梁渡淮时,韩信仗剑投奔,未获重用。至项梁败,又投奔项羽,任为郎中。因韩信数次向项羽献策,项羽不用,遂弃官投奔刘邦,初也未获重用。后经滕公举荐,拜为治栗都尉。韩信仍然不满,即离刘邦而去,萧何闻迅将其追返,并请刘邦任韩信为大将,刘邦从之。

曹(公元前?-前190年):曹参,西汉初政治家,沛人,曾做沛县狱吏。陈涉、吴广起义后,曹参与萧何劝沛县令响应,沛县令初从其言继而后悔,欲诛萧曹,萧曹即通城而去,投奔刘邦,屡建战功,及汉朝建立,封为平阳侯,并继萧何为相国。

樊(公元前?一前189年):樊哙,汉初功臣,沛人,初以杀狗为业,与萧何、曹参同事沛县,后随南曹高沛逃亡投奔刘邦,屡建战功遂封贤成君。项羽与刘邦会于鸿门,范增欲杀刘邦,樊啥持盾撞入,护卫刘邦,使其生还。刘邦即帝位后,樊啥官至左丞相,封舞阳候。

灌(公元前?一前176年):灌婴,汉初功臣,难阳(今河南商邱南)人,开始以贩卖丝绸为业,亡命时归依刘邦,辅助刘邦定天下,屡立战功,任为车骑将军,封为颖阳侯。后与陈平、周勃共同平定吕氏叛乱,重立汉文帝,以功升为太尉,后代周勃任相国。

张良即借着之谋: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楚汉相持不下,谋士郦食其向刘邦献策,要刘邦恢复六国的后代,以孤立项羽,刘邦已同意。恰遇张良拜谒,正在进食的刘邦将此事告诉了张良,张良借刘邦的筷子具陈八条不可采纳此策的理由,指出:如恢复六国,则天下游士各归其主,谁还为你平定天下呢?刘邦听罢,随即改变了主意,采纳了张良的计策。

萧何漕挽之功:楚汉相争,长达五年之久,期间汉军曾多次失利,因而军粮供应、兵员补充成为极大难题,由于萧何在关中主持,使后方安定,并不断向前线输送粮秣、补充丁壮,为刘邦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障。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会群臣于洛阳时,曾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