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37

第37章 六韬兵法(15)

“凡险战之法:以武冲为前,大橹为卫,材士强弩翼吾左右。三千人为屯,必置冲陈,使兵所处。左军以左,右军以右,中军以中,并攻而前,已战者还归屯所。更战更息,必胜乃已。”

武三曰:“善哉!”

【注释】

①险厄(è):指险要。

②各:作“吾”字的形讹。

③天潢:渡水的工具。参前卷《虎韬·军用》注②。

④车城:将战车连接起来构成的营垒。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率军出征,深入敌国领地,与敌人在险要的地段相遇。我军左边靠山而右边领水,敌军右边靠山左边邻水,双方据险而守,相互对峙。我希望要防守就一定守牢,求战就一定要战胜,怎样才能办到?”

太公说:“处在山的左侧,宜迅速戒备山的右侧;处在山的右侧,宜迅速戒备山的左侧。险要地带如有大水而无船只的话,宜用天潢将我三军渡过水去。已经渡过河的部队宜迅速开辟前进道路,并选择有利于作战的地形。用武冲战车护卫前后,把强弓劲弩排列开来,以使全军行阵坚不可摧。在要道沟口等处,用武冲战车阻绝,并在高处插上旌旗。这就叫做车城。

“在险要地带展开进攻的战法是:以武冲战车居前,以大橹之盾掩护,以勇士强弩保护两翼。每三千人为一屯,必须组成冲阵,部署在有利于作战的地带。左军向着左边,右军向着右边,中军向着中央,齐头并进,勇猛进击,而已战者则返回集结地域。这样轮流作战,轮番休息,直至获胜为止。”

武王说:“太好了!”

卷第六犬韬

分合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三军分为数处,将欲期会合战,约誓赏罚,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其大将先定战地、战日,然后移檄书①与诸将吏:期攻城围邑,各会其所,明告战日,漏刻②有时。大将设营而陈,立表③辕门④,清道而待。诸将吏至者,校其先后;先期至者赏,后期至者斩。如此,则远近奔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

【注释】

①檄(xí)书: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②漏刻:即漏壶,古代的一种用来计时的仪器。

③立表:立木为表,通过观察日影来计算时间,所以称立表。

④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止宿在险阻的地方,用车子作为屏藩,在出入处立起两辆车子,以车辕为门,故称辕门。后也指督抚等官署的外门和领兵将帅的营门。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君王率师出征,军队分散在多个地方,将领们打算约期集结配合作战,并申令官兵明定赏罚,怎样才能做到?”

太公说:“凡用兵之法,像三军这么多的人员,必然会有分分合合的变化。我军大将应该预先确定作战的地点和日期,然后向有关将吏传达战斗文书:如期围攻某个城镇,各军集结所定地域,明确告诉作战日期,必须准时到达。大将先行设营布阵,在辕门前立表,清理道上行人,等待将吏到来。各相前将吏到来时,要核定其先期还是后期:先期到来的就赏,后期到来的就罚。如果这样的话,远近各部都能赶着集结,一但三军会齐,即可并力会战。”

武锋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陈选锋①,见可则击之。如何则可击?”

太公曰:“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②。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

武王曰:“十四变可得闻乎?”

太公曰:“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不暇③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注释】

①驰陈选锋:指冲锋陷阵的勇士。

②变:指变故,非常情况。

③不暇:没有空闲时间,指长期忙乱。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凡是用兵打仗,其基本要领在于必须拥有威武的战车、骁勇的战骑和能够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旦发现敌人有可乘之机便展开进攻。究竟在何种条件下方可进攻?”

太公说:“在准备进攻之前,应当严密注视敌人的十四种非常情况;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就可以给以打击,并且一定能把敌人打败。”

武王说:“这十四种非常情况,您可以详细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说:“敌人最近才集中起来的可以进攻,人马尚未饮食的可以进攻,违逆天时之利的可以进攻,不得地形之便的可以进攻,奔波不停的可以进攻,戒备不严的可以进攻,疲惫不堪的可以进攻,将离士卒的可以进攻,长途跋涉的可以进攻,正在渡水的可以进攻,忙乱无暇的可以进攻,通过险阻狭路的可以进攻,行阵不整的可以进攻,军心惊怖的可以进攻。”

练士

武王问太公曰:“练士①之道奈何?”

太公曰:“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②,名曰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③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拔距伸钩④、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冠兵⑤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⑥、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⑦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心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⑧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军之服习,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练士:训练士卒。

②卒:古代的军事编制,每卒大约百人。

③接武:脚跟着脚,队阵,步伐合乎规范。

④拔距:古代角力类习武项目,伸钩:形容力气之大,能把铁钩伸直。

⑤冠兵:作“寇兵”,指行动迅捷的军队。

⑥赘(zhuì坠)婿:入赘女家的男子。古以入赘为耻。

⑦励钝:磨励迟钝的人,使之奋发。

⑧胥靡:指刑徒。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选练士卒的主要方法是怎么样的?”

太公说:“军中有特别勇敢、敢于献身、不怕负伤的,把他们编为一队,称作冒刃之士;有锐气十足、体魄强壮、心性暴烈的,把他们编为一队,称作陷阵之士;有面貌奇异、善用长剑、步伐稳健、列阵整齐的,把他们编为一队,称作勇锐之士;有力大过人、异常强悍、捣毁金鼓、撕毁旌旗的,把他们编为一队,称作勇力之士;有跨越障碍、跋涉山水、行动敏捷、快步如飞的,把他们编为一队,称作寇兵之士;有臣子一时失势,希望重建功勋的,把他们编为一队,称作死斗之士;有阵亡将领的子弟,渴望为父兄报仇的,把他们编为一队,称作敢死之士;有曾被招赘、被俘虏,希望能够遮丑扬名的,把他们编为一队,称作励钝之士;有处身贫穷、心怀愤怒,要求宽慰心志的,把他们编为一队,称作必死之士;有曾为刑徒、今被免罪,要求洗雪耻辱的,把他们编为一队,称作幸用之士;有技能过人,能够负重致远的,把他们编为一队,称作待命之士。这是军队选练士卒常规方法,不能够不给予重视呀。”

教战

武王问大公曰:“合三军之众,欲令士卒练士①,教战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领三军,有金鼓之节,所以整齐士众者也。将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②,旌旗指麾③之变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学战,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学战,教成,合之万人;万人学战,教成,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众。故能成其大兵,

立威于天下。”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练士:指成为练士,成为训练有素的战士。

②操兵起居:指兵器使用方法和战斗动作规范。

③指麾(huī挥):指挥。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集合起三军的人数来,希望使全体士卒都能训练有素,训练他们作战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太公说:“凡是统率三军,必须用金鼓号令从中节制,这是使得全军行动统一的重要措施。将领必须先明确告诫官兵,做到三令五申,然后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兵器、战斗动作和旌旗指挥信号的各种变化方法进行训练。所以在训练官兵时总是这样的方法:先让一人学战,训练完成后,再进行十人合练;十人学战,训练完成后,进行百人合练;百人学战,训练完成后,进行千人合练;千人学战,训练完成后,进行万人合练;万人学战,教练完成后,进行三军所有人数合练;三军所有人数学习大战之法,训练完成后,进行百万之众合练。正因如此,才能够集合起训练有素的强大的军队,能够在天下树立起威势。”

武王说:“说得太对了!”

均兵

武王问太公曰:“以车与步卒战,一车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车?以骑与步卒战,一骑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骑?以车与骑战,一车当几骑?几骑当一车?”

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①也,所以陷坚陈,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②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故车骑不敌③战,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三军之众成陈而相当,则易战之法,一车当步卒人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险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卒④。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武王曰:“车骑之吏数与陈法奈何?”

太公曰:“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年一将。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聚,二十车为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纵横相去二里,各返故道。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纵横相去百步,周环⑤各复故处。”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军之羽翼;形容比喻用法。羽翼一可以奋飞,一用以护体;在这里指战车可以增强军队战斗力。

②军之伺候:是指瞄准战机,可以迅速出击。

③敌:通“适”,通假字古代两字音近。

④卒:“车”字的形讹。

⑤周环:指返还,回程的意思。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用战车与步卒交战,一辆战车能抵几名步卒?几名步卒能抵一辆战车?用骑兵与步卒交战,一名骑兵能抵几步卒?几步卒能抵一名骑?用战车与骑兵交战,一辆战车抵名几骑兵?几名骑兵能抵一辆战车?”

太公说:“战车就像军队的翅膀,可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其作用是攻陷坚固的阵形,拦截强大的敌人,阻击打败的兵士。骑兵是军队的利刃,可以迅速出击,其作用是追歼败军,继绝粮道,袭击流寇。因此,如果战车和骑兵在作战中运用得不合理,那么一车或一骑还抵不上一个步卒。如果三军官兵布列成阵而配备得恰当的话,那么在平坦的地域作战时,一车能抵步卒八十人,八十人能抵一车;一骑能抵步卒八人,八人能抵一骑;一车能抵十骑,十骑能抵一车。在险要地带作战时,一车能抵步卒四十人,四十人能抵一车;一骑能抵步骑四人,四人抵一骑;一车抵六骑,六骑抵一车。战车和骑兵是军队中强劲的突击力量,用十辆战车可以击败千名敌人,用百辆战车可以击败万名敌人,用十名骑兵可以击败百名敌人,用百名骑兵可以击败千名敌人。上述这些只是大约的数目。”

武王说:“战车和骑兵的将领数目和布阵方法应该如何确定呢?”

太公说:“给战车配置的将领数目应该是:五辆战车设一长,十辆战车设一吏,五十辆战车设一率,一百辆战车设一将。在平坦的地域作战时,以五辆战车为一列,前后需相距四十步,左右需相距十步,队间需相距六十步。在险要的地带作战时,战车必须遵循路线行进,以十辆战车为一聚,二十辆战车为一屯,前后需相距二十步,左右需相距六步,队间需相距三十六步。纵横驰聘二里,各按原来的道跑返回。给骑兵配置的将领数目应该是:五名骑兵设一长,十名骑兵设一吏,一百名骑兵设一率,二百名骑兵设一将。在平坦的地域作战时,以五名骑兵为一列,关前后需相距二十步,左右需相距四步,队间需相距五十步。在险要的地带作战时,前后需相距十步,左右需相距二步,队间需相距二十五步。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纵横驰聘百步,各自返还原来的地方。”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车士

武王问太公曰:“选车士奈何?”

太公曰:“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已①下,长七尺五寸已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②。能缚束旌旗,力能彀③八石④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

【注释】

①已:以。

②周旋:原来指环绕运动,这里指应战。

③彀(gòu够):指把弓拉满。

④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怎样选拔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