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27

第27章 六韬兵法(5)

太公说:“上天生出四时,大地孕育万物;天下才有了人民大众,明君统治他们。因此春天是滋生的季节,万物才会生长茂盛;夏天是猛长的季节,万物才能成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才会丰盈;冬天是隐藏的季节,万物趋于退缩。充盈之后是收藏,收藏之后再发育;没人会知道它的终点,没人会知道它的开端;圣人适应其中的法则,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主宰。所以,天下大治,圣人隐匿;天下大乱,圣人奋起。事物的根本规律就是如此。圣人降生到天地之间,他确是位了不起的非凡人物;他如果能够遵循常规来治理天下,人民就会安宁。一般说来,民情一旦有变,就会造成变动的契机;变动的契机一旦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得失之争和利害权衡。所以,圣人要在事物一定仍然处在隐蔽状态时就发现它、利用它,要在事物达到明显状态时去适应它、配合它,一定要走在事物的前面,有所提倡,领导潮流;等到天下大众纷起响应的时候,事物就会发展到了极点;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能迅速恢复常态,重新步入正轨。既不要过分超前而争锋,也不要过分退缩而忍让,只有这样才能守护他的国家,君主才能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

上贤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①,何上②,何下③,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宝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鄣④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⑤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⑥,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陵⑦侮贫弱者,伤庶人⑧之业。

“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人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⑨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异伎⑩,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

“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善哉!”

【注释】

①王(wang旺)人者:指统治民众的君主。

②上:这里指崇尚,重用。

③下:轻视的意思,不予重用。

④鄣:通“障”,指障碍,掩蔽。

⑤抗:指高抗。

⑥有司:古代设官分职,有专司,因而称官吏为有司。

⑦陵:通“凌”,欺侮。

⑧庶人:指众人,百姓。

⑨该条说的是信奉道家清心寡欲学说的隐士。

⑩伎:指伎巧,法术。

巫:巫术,一种跳神弄鬼的迷信法术;蛊(gǔ古):古人想像中的一种贼害人身的妖虫,使人迷惑、丧失理智;左道:歪门邪道。

不祥:原意指不吉利。祥通“详”;“不详”,这里的意思是难以究诘。

阴阳:我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译为“矛盾”。

万乘(shèng圣):一万辆兵车。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并以千乘指中小国家,万乘指大国家。

极:指到达终点。

兵势;主动进攻的姿态和形势。

【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说:“作为一国君主,应该崇尚什么人,鄙视什么人,重用什么人,轻视什么人,禁绝什么人,制裁什么人?”

太公说:“作为一国君主,应该崇尚有德有才的人,鄙视无德无才的人,重用忠诚可靠的人,排斥巧诈虚伪的人,禁绝残暴叛乱的人,制裁奢华侈糜的人。因此,作为一国君主,必须防范六种残贼之人、七种危害之人。”

文王说:“我很想听听你讲的道理。”

太公说:“所谓六种残贼之人:一是指大肆营造宫室池塘亭台的人。以供游玩观赏舞乐;臣子中若有这样的人,就会败坏君主的美好德行。二是指不从事于农桑耕织,纵意气,好游侠,荒废时日,触犯法禁,不服从官吏管制的人;百姓中若有这样的人,就会败坏君主的教化。三是指朋党勾结,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听的人;臣子中如有这样的人,就会败坏君主的权威。四是指操守不凡,志高气盛,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外交结诸侯,对内轻视君主的人;士民中若有这样的人,就会败坏君主的威严。五是指看轻爵位,轻视官员,羞于为朝廷冒险赴难的人;臣子中若有这样的人,就会败坏有功之臣的勋绩。六是指强宗大族侵扰掠夺,凌辱贫弱的人;国家中若有这样的人,就会败坏平民百姓的产业。

“所谓七种危害之人:一是指没有智略,不懂权谋的人;这种人为得到高官贵爵的重赏,就恃强逞勇,轻率作战,企图在外侥幸成功。对于这种人,君主一定不要让他出任将帅。二是指徒有虚名而没有实才,阳奉阴违而却行不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对于这种人,君主一定不要与他图谋大事。三是指假装处身俭朴,故意破衣烂裳的人;宣扬无为之道来求得美名,声言清心寡欲来邀取实利。对于这种虚伪的人,君主万万不要亲近。四是指冠带雄奇,衣着尊贵,博闻强辩,高谈阔论的人;自认为才华出众,装扮超凡脱俗,虽然穷居静处,却要诽议社会。对于这种奸邪之人,君主万万不要宠信。五是指毁人誉已,苟且一时,以便邀取官爵;逞强好胜,轻于一死,以便贪图禄位的人;不顾全局,见利妄动,用花言巧语求得君主欢心。对于这种人,君主万万不要重用他。六是指雕文刻镂,精工细作,镏光饰彩,心灵手巧,因而妨害农业生产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君主必须加以禁除。七是指用诡诈虚幻的奇怪方术,装神弄鬼的歪道魔法,骇人听闻的不祥之言,欺诳良民,蛊惑人心的人。对于这种人,君主必须严加制裁。

“所以,民众要是不尽力,就等于不是君主自己的民众;士人要是不诚信,就等于不是君主自己的士人;臣子要是不忠谏,就等于不是君主自己的臣子;官吏要是不公平、廉洁、爱护百姓,就等于不是君主自己的官吏;宰相要是不能够兴国强兵,调和各种矛盾,巩固大国君主的地位,规正群臣,核定名实,严明赏罚,安乐万民,就等于不是君主自己的宰相。

“君主处世的原则,应该像龙头一样:居高临下,眼明心亮;深入地观察事物,认真地听取正确的意见:露出威严的形象,深藏内心的计划。像天那样高远,使人无法极尽;像渊那样深蕴,使人无法揣度。因此,如果当怒而不怒,奸臣便会趁机兴风作浪;如果当杀而不杀,大贼将就会公然反抗;如果没有武力保障,敌国就会势不可挡。”文王说:“您说得真好啊!”

举贤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①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②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义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③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注释】

①党:指党羽,党徒。

②比周:紧紧地勾结在一起。

③“名”字涉下而衍,应该删掉。

【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选拔贤才,却收不到好的效果,反使国家越来越混乱,甚至致严重到危亡程度,这是为什么?”

太公说:“选拔贤才却不能使用,君主等于徒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

文王说:“造成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说:“其过失就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赞美的人,所以才无法得到真正的贤才。”

文王说:“这话怎么讲呢?”

太公说:“君主把世俗所赞美的人当作贤才、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肖,于是多结朋党的人便会借机进身,少结朋党的人只好退位。这样一来,狐朋狗党反而会抱作一团来蒙蔽贤良,使得忠臣无罪而死,奸臣靠着虚假的声誉而窃取官位。正因如此,社会才越来越混乱,最终导致国家也不免于危亡。”

文王说:“会借机如何举用贤人呢?”

太公说:“军将和国相事分职行事,还要各依职掌荐举人村。对此人验其名而责其实,量其才而查其能,使此人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如果君王能够做到这些,就算掌握了举用贤人的方法。”

赏罚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①,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注释】

①诚:真实可靠,这里指“赏信罚必”。

【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说:“行赏是表示劝勉,行罚是表示惩戒。我想达到奖赏一人而劝勉百人、处罚一人而惩戒众人的目的,应该如何做才好呢?”

太公说:“凡是行赏者,贵在言出兑现;凡是行罚者,贵在坚决实施。如果君主对于自己亲眼所见的人能够做到赏信罚必,那么自己所未闻未睹的人便全会潜移默化。赏倍罚必的人,就能畅行于天地,可以通达于神明,何况是对人呢?”

兵道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①;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②于道,几③于神;用之在于机④,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⑤。今商王⑥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⑦,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注释】

①一:是黄老道学提出的哲学概念,与“道”相近。《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

②阶:这里指进。

③几:这里指近。

④机:指事物变化的枢纽。

⑤该句本于《老子》三十一章所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己而用之,恬淡为上。”

⑥商王:指纣商朝最末的一个最残暴的帝王纣。

⑦示饥而实饱:此句是衍文。

【译文】

周武王姬发问太公说:“用兵之道应该怎样讲?”

太公说:“凡是用兵之道,掌握统一原则是最重要的;能够掌握统一原则的人,能够自由自在地独来独往。黄帝说过:‘统一的原则,贯通于自然规律,接近于神明境界;统一原则的运用在于机变,统一原则的显露在于形势,统一原则的体现在于君主。’因此圣王把武装力量称作凶恶的工具,只有迫不得已才拿来使用。现在,商王纣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只知道享乐而不知道祸殃。现在能够生存着的,并不见得会长久生存下去,关键要看他是否考虑到了灭亡;现在能够得到安乐,并不见得会长久得到安乐,关键要看他是否考虑到祸殃。现在您已经想到了安危存亡这个根本问题,何必去顾忌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呢?”

武王说:“两军相遇,敌人不来侵犯,我方不去进攻,彼此都设置了牢固的防守工事,谁也不敢先发动攻势。这种情况下,我想袭击敌人,又不具备便利条件,该怎么做呢?”

太公说:“应该对外显出兵部混乱,在内秘密整顿;(对外显露困乏,在内保障供给;)做到内部精强而外表愚笨。应该时合时离,时聚时散,做以变幻无常,神妙莫测。应该隐匿部署,暗设机关,高筑壁垒,埋伏锐师。应该让士卒寂静得鸦雀无声,让敌方看不出我们已经备战。应该在主攻方向选在西面的时候,先行袭扰东面,充分调动敌人。”

武王说:“如果敌人了解了我们的真实意图,识破了我们的军事计谋,应该如何对付?”

太公说:“赢得战争的法宝,在于周密地窥察敌人的动向,从而迅速地把握住战斗的时机,再迅猛地出击,击其不备。”

卷第二武韬

发启

文王在酆①,召大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②。公尚助予忧民,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