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神秘文化
9205600000025

第25章 提升生命的质量——中国养生术(4)

中华饮食养生术还推崇食而有节。饮食不仅要清淡,而且要节制,暴饮暴食,对人体害莫大焉。有许多养生的至理名言:“食唯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俗话说:“狂饮伤身,暴食害胃”;“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暴饮暴食易得病,定时定量得安宁”,等等,这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不仅“食不能过饱”,而且食后应加以适当的调理。这是有相当科学性的。

中国饮食养生术还要求人们应该定时进餐,养成习惯。俗话说:“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这些话都是十分有道理的。古人还十分强调烹调食物要得法,注意调和五味、阴阳、寒热等。古人将食物按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它们又都有着阴阳的属性,叫做“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掌握食物的这些性质,加以适当的调配,就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因为它们对人体会产生各种影响,人们在烹调过程中若能做到阴阳相配,就不会或阴凝腻滞,或过于辛热燥烈。但究竟应该吃何种性质的食物,则需按自己的体质而定。中医常把人分为四种类型:正常健康型;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

阴虚型的人,体质上常出现手足心热,烦心,口干、便秘、舌质红等,故宜食性甘寒、甘凉或甘平之物。具体说来有:小米、小麦、大麦、玉米、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扁豆、白木耳、紫菜、豆腐。水果方面,可选择食鸭梨、香蕉、柿子、大枣、青果、西瓜、莲子、百合、猕猴桃。肉类可用白鸭肉、鹅肉、鸡蛋、鲫鱼、青鱼、黄花鱼、龟肉、甲鱼、蛤蜊等。此外,常食白木耳、黑木耳、莲子、大枣等亦有效果。

阳虚型的人,体质上往往表露出面色苍白,怕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沉细,舌质淡胖,故应食些益气助阳的食物。具体说来有: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蛋、虾等。而水果不能吃得太多,尤其是水份多的水果要少吃,但可食用鲜荔枝、杨梅、桃、樱桃、杏、葡萄、菠萝、石榴、椰子、桂圆、桔子、苹果等。这类体质的人特别要忌食生冷及属寒性的食品。

阴阳两虚的人有的以阴虚为主,兼见阳虚;有的人则以阳虚为主,兼见阴虚;还有的人会同时出现阴虚或阳虚的征候。这类体质的人宜选用奶制品、蛋类、肉类、骨髓等,水果、蔬菜合口味能吸收且无害的都可以食用。

中国饮食养生术还包括有丰富的食物疗法,许多方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有奇效。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云:“以方药治己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见(清)曹庭栋:《老老恒言》。认为用药物治病,不如在起居饮食上加以调理,使病无从生,何须用药物?这种观点是极其正确的。中国古代的食疗强调按人体质的性质不同,进食相应的食物,一可补充营养,二能调整体内的阴阳,从而增强脾胃功能,既强身健体又可治病。这就需要人们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掌握食物的不同属性,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来指导自己进食,就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读者可参考以下的食谱:

(1)寒性类

菊花:清肝明目,疏风散热;绿豆:清热解毒,消暑除烦;薏米:健脾止泻,久服轻身;荸荠:化痰消积,清热生津;百合:润肺止咳;柿霜:清热除烦,健脾化痰;梨:生食清热止咳,熟食滋阴润燥;西瓜:清热止渴,消暑利尿。

(2)性平类

黑芝麻:滋养肝肾,润燥滑肠;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莲子:养心安神,益肾固涩,健脾止泻;山药:补脾胃,益肺肾。

(3)性温类

胡桃:补肾助阳,敛肺定喘,润肠通便;红枣:补脾益胃,养血安神;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扁豆:健脾养胃,化湿解暑;饴糖:补中缓痛,润肺止咳。

中国古代养生家特别重视药粥的养生作用,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医药文献就记载了众多的药粥用于防病治病的事例。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方技书中,载有服食青粱米粥治疗蛇咬伤的方子,也有用加热的石块煮米汁内服治疗肛门痒痛的方子。宋代成书的《太平圣惠方》收集的保健粥方达129种,如以杏仁粥治咳嗽,酸枣仁粥治失眠等方子。《本草纲目》列出药粥方共62种,还有专讲养生粥的《粥谱》,等等。宋代诗人陆游有《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对食粥的养生益寿的作用可谓推崇备致。下面介绍二十种药粥食谱。

(1)人参粥。该方出自《食鉴本草》,适宜于阳气衰弱或虚寒体质的老人。制作方法:粟米50克煮粥,粥成加入人参末、姜汁各5-10克,一次服完,以空腹食用为佳,宜连服10-30天。

(2)大枣粥。该方出自《圣济总录》,功用是:健脾胃,补气血,对于气血不足、脾虚便溏、营养不良、病后体虚,以及贫血、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者,都可食用。制法是:大枣十个,粳米50克,沙锅煮成粥,作为早点吃。

(3)黄芪粥:该方出自《冷庐医话》,功用可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养胃中和,托疮生肌,利水消肿,可增强人的免疫功能,起到预防感冒,改善心、肺、肾的作用,对治疗肾炎水肿、贫血、神经衰弱、糖尿病、老年性遗尿等有良好效果。制作方法是:取黄芪15克浓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煮粥吃,一次服完,一般空腹吃为宜,以10-15天为1疗程。

(4)百合粥。该方出自《本草纲目》,能润肺止咳,养心安神,对于老年咳嗽、肺热、低烧、失眠、神经衰弱,以及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均可经常服用。制作方法是:鲜百合60克,掰瓣洗净,粳米50克。先将粳米煮粥将热,放进鲜百合稍煮几分钟,百合白而欲烂即成,喜甜食者,加白糖一勺。

(5)山药粥。该方出自《萨谦斋经验方》,具有补肺脾之气、固精止泻等作用,对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有良好效果。制作方法:取山药30克,大米180克煮粥,分三日服完,30天为一疗程。

(6)马齿苋粥。该方出自《食疗本草》,可清热止痢,专治急慢性细菌性痢疾和肠炎。制作方法:鲜马齿苋60克,洗净切碎,粳米50克。先将粳米煮粥将熟,加上鲜马齿苋同煮烂进食。

(7)枸杞子粥。该方出自《太平圣惠方》,具有滋补肝肾、养阴明目的作用,常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晕目眩、视物不清、高血压、糖尿病等。制作方法:将枸杞子15克、大米50克煮粥,一日分两次服完,15-20天为一疗程。

(8)黑芝麻粥。该方出自《本草纲目》,具有益肝肾、润胃肠、添精髓、补血虚的功用,适宜于老年人治疗血亏引起的头晕目眩、慢性便秘等症。制作方法:黑芝麻500克,淘洗干净,晒干后,小火炒熟,研细,凉过装瓶。每次粳米50克煮粥将熟时,兑进黑芝麻粉15克,调匀食用。

(9)萝卜粥。该方出自《图经本草》,具有助运消异、止咳化痰、顺气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制作方法:取萝卜(大者1个,小的数个)配大米100克煮粥,经常当点心吃。

(10)何首乌粥。该方出自《开宝本草》,具有补肝肾、抗衰老、添精髓、黑须发的功用,适宜于老年人肝肾亏损、头晕耳鸣、神经衰弱、贫血、疖肿及血管硬化等症。制作方法:先取何首乌300克,放进砂锅,兑水煎取浓汁去渣,兑入粳米50克,慢火煮成稀粥,放进白糖一匀调匀食。

(11)绿豆粥。此方出自《普济方》,绿豆粥具有利水消肿、清暑解毒等作用,可用于中暑烦渴、食物中毒、泻痢等。制作方法:绿豆30克,淘净,下汤煮熟加米60克煮粥,夏季当点心吃。

(12)羊肉粥。该方出自《饮膳正要》,具有补虚损、益气血、暖脾胃、添热能的功效,适宜老人气血亏损、阳气不足、恶寒怕冷、腰腿酸软等。制作方法:新鲜精瘦羊肉100克,洗净切成肉块,放大料一个、生姜两片,一同煮烂,去姜与大料,再同粳米50米兑水煮成粥。

(13)木耳粥。该方出自《刘涓子鬼遗方》,具有滋肾益胃、和血养容的功效。制作方法:取木耳10克,浸泡待发大后,洗净再加大米100克,煮粥,分两天服完,以15-20天为1疗程。

(14)胡桃仁粥。该方出自《海上集验方》,具有补肾、益肺、强筋、健骨、润大肠的功效,适宜老年肾亏腰疼、肺虚气喘、慢性气秘、小便淋漓、尿结石等。制作方法:胡桃仁十个捣细,粳米50克加水同煮为粥。

(15)奶粥。该方出自《本草纲目》,牛奶具有补虚弱、养心肺、润皮肤、解热毒、止消渴、滑大肠的作用,而羊奶则又是润肺止咳之良药,可用于辅助肺病咳血的治疗。制作方法:取大米100克煮至半熟时,加入动物奶汁,再煮至沸,当点心吃。

(16)贝母粥。该方出自《资生录》,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用,适宜老年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咳嗽等症的治疗。制作方法:粳米50克添水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川贝母细粉3克,再一同煮沸即可。

(17)麦冬门粥。该方出自《南阳活人书》,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为滋养、强壮强心药,可镇咳祛痰、止渴利尿。制作方法:先取麦门冬20克,兑水四茶杯煎沸取汁,再将粳米50克兑进麦冬汁共同煮粥,熟烂后,加白糖一勺调匀食。

(18)荷叶粥。该方出自《饮食治疗指南》,具有清暑热、消水肿、降血压、利小便的功效。适宜治疗暑热、高血压、高血脂症以及小便短赤等症。制作方法:先取鲜荷叶一张,洗净煎汤,再将粳米50克煮粥,将熟时,兑进荷叶汤,最后加进白糖两勺调匀吃。

(19)莱菔子粥。该方出自《老老恒言》,具有化痰止咳、消食去胀的功效,适宜于胸闷气喘,急、慢性气管炎,以及咳嗽多痰、嗳气腹胀等症的治疗。制作方法:莱菔子6克,小火炒热,研细粉备用。再将粳米50克兑水煮粥,将熟时,放进莱菔子粉2克、白糖一勺食用。

(20)菊花粥。该方出自《老老恒言》,具有散风热、去头痛、清肝火、降血压的功用,适宜于暴火眼、偏头痛、高血压、冠心病的治疗。制作方法:白菊花12克,兑水三茶杯,煎取二茶杯备用。再将粳米50克,少加水煮粥,半熟时兑进白菊汁煎得之水煮成稀粥,如苦味较浓,可加适量白糖食用。

九、“复归婴儿”

——老子的养生观老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做过周守藏室史(国家图书馆馆长)。据说年轻的孔子曾专程到周朝的京城洛阳向老子请教。临行前,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谈论的东西,其人已成朽骨一堆,留下的不过是些过时的空谈而已。君子得意时入世展鸿图,不顺利时则应与时沉浮、深藏不露。我曾听说过这样的道理:精明的商人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有很高道德修养的君子,其外貌犹如愚人一般。你一定要去除傲慢、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它们都对你有害,这就是我给你的临别赠言。”

老子像孔子回到鲁国后对学生们说:“老子就好像是游于云雾中的一条‘龙’,若隐若现,深不可测,高不可攀,无法捉摸。”

老子后来因关令尹喜之请,着下了《道德经》,骑青牛飘然而去,不知所终。《史记》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这都是因为他从修道出发而获得的高寿。

那么,老子的养生观究竟有哪些重要特点呢?

(1)生命的保养为人生第一要务

在老子看来,世间之人大多对生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们汲汲于求利争权,忙忙碌碌于世俗生活,全部的精力都抛掷在争抢之中,对生命的流逝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此不惟可悲,亦十分危险。老子指出:人的生命相对于自然界的事物而言,是十分短暂的,因此,必须把“贵生”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对自我的“生命”要以百倍的热情来加以保护。

重视生命维护的问题,实际上是人们进行养生的前提,老子的这种看法值得今人重视。

(2)平息欲火,避免外物的伤害

人们之所以不重视生命的保养,关键在内心充满着种种物质欲望。一般的人往往认为,追求到手的财物越多、权势越大,越能满足自我的所需,生活也越幸福,于是无时无地不在思求物质利益的获取。在老子看来,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世人汲汲以求的东西,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反倒常常使人遭受无穷的祸害,对人们的养生极为不利。

老子的这种看法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如果人们一味去追逐私利,必与他人、社会发生种种激烈的冲突,由此产生诸种危害个人身心的因素。中国历代讲究养生之道者,无不奉行降低物质欲望,过一种节俭、平淡生活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