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神秘文化
9205600000023

第23章 提升生命的质量——中国养生术(2)

至此,人们已不难窥透中华养生术内在奥妙中至为重要的两点:一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要求人们通过养生之道使自己的机体适应天地的变化;二重阴阳协调,要求人们通过养生术使体内的阴阳之气保持动态的平衡。

四、养生先须“养形”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奇特的皇帝,他从25岁登基之后,整整当了60年的帝王,成为中国自秦始皇以来,历代历朝皇帝中最长寿者。他一生身体十分健康,《东华录》说他“天挺奇表,珠庭方广,隆准颀身,发音铿洪,举步岳重,规度恢远,凝然拔萃”。从身材到容颜到步履和声音,都出类拔萃,常人难以望其项背。当时出使中国的英国大使马嘎尔尼在他的日记中描述到:“观其风神,年虽八十三岁,望之如六十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这种记载当不是溢美之词。这位皇帝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公元1711年-1799年)。

古之皇帝多短命,即以清朝的13个皇帝而论,咸丰、同治、光绪帝都未满40岁就撒手西归,丢下至尊的皇位和成百上千的后宫佳丽。为何独乾隆帝得享高年,身体异常健康呢?这与他一改历代皇帝积年累月或在朝堂议政、或在后宫沉迷不出的生活模式有关。乾隆帝平时很少深居王宫,一有机会就出门遍游全国的名山大川,旅途难得坐轿,而是骑骏马,登山涉水。据说晚年的乾隆帝还手执紫竹制的螭虬手杖,到徐州亲登云龙山,近观饮鹤泉,欣赏苏东坡的书法。乾隆帝不仅爱游山玩水,而且极喜弯弓习武。据说他每次射的九箭有六、七矢能直接命中靶心。有此高超的箭术,自然喜欢打猎。他经常到木兰围场游猎,既活动了身体,又能在大自然中得到精神的快慰。有正式书面记载的乾隆帝出游就有十四次之多,他曾六次南巡到江南,五次西巡到五台山,三次东游至泰山。于是民间长期传说他身为一国之主,却微服出巡,用他高超的武艺除霸安良。北京故宫博物馆有一幅珍藏的《良骏图》,其中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乾隆帝跃马弯弓、一箭洞穿二鹿的勃勃英姿。

行文至此,乾隆帝何以得高寿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从中华养生术的观点来看,乾隆皇帝是非常重视“养形”的,经常合理的“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从而能够延年益寿。

中华养生术把人视为“形”与“神”的统一体,“形”指人身体的全部组织器官;“神”包括精神意识、心理情绪、观念活动等。形与神当然是密不可分的;“形”是“神”产生的基础,而“神”是“形”的精华;“形”死则“神”灭;而“神”死则“形”朽。因此,中国古代的养生家认为,养生不外两大方面:一为“养形术”,指对人形体的保养;二为“养神术”,指对人精神的养护。

古代着名中医张景岳说:“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谓非人生之首务哉。”认为人的形体是生命的承载者,故是养生的首务。那么,何以养形呢?

人们要养好“形”,首先要进行经常合理的运动。《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指出了人们经常坚持呼吸导引,按一定的程序活动躯体筋骨,就能获得长寿。三国时的名医华佗根据这种思想和长期行医的经验,首创“五禽戏”,用强化身体锻炼的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作,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所谓“五禽戏”,实际上就是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动作的体操。人们做“虎戏”,关键在仿效虎威来振奋自己的精神、强化个人的意志,然后则模仿虎的近抓远扑、扭腰摆尾的动作,达到锻炼下肢和腰椎关节的目的。人们做“鹿戏”,主要应该掌握鹿喜动又喜静的习性,模仿鹿的仰脖、缩颈、探身、左右回顾及奔跑的姿态,这对人们开阔心胸,活动腰腿和舒展周身关节有奇效。人们做“熊戏”,就必须细心体验熊浑厚憨痴而内心机灵、挺胸拔背、步履深沉的习性,模仿熊攀树悬空、屈肘站桩以及走路稳健的姿态,这可活动人们的腰椎、下肢及全身的筋骨肌肉。人们习“猿戏”,是要体会和仿效猿猴的机灵敏捷、纵身跳跃、抓耳挠腮、摘桃献果和极目远眺的姿态,这样做有助于锻炼人周身的关节,预防四肢麻木与面瘫的疾病。人们若还想做“鸟戏”,就要模仿鹤的昂然挺立、悠然自得、展翅轻翔和独立安静的神态,这有助于人们加强肺的呼吸功能和周身关节的轻巧与灵活。

华佗像据说华佗的学生吴普从老师处学得“五禽戏”之后,常年练习不怠,结果年近九十,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健康,饮食不减。到现在,“五禽戏”的具体动作已难以统一,而古书中的描图又太简略,难以复原。实际上,“五禽戏”有很大的自由度,人们可以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理解去做,关键在对五种动物习性的细心体察和模仿,同时还要持之以恒,做到了这两点,必有大成。

中华养生术重视“动以养形”,提倡人要经常运动来养护身体,但是,这种“动”一定要适度,过量过分的运动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身体有害。所以,古代着名养生家孙思邈告诫人们“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认为强为动作,容易导致伤身害体的结果,所以,“动”要适度适量,这是掌握养生之道的关键。为此,孙思邈在其名着《千金方》中介绍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按摩法”,即“老子按摩法”。

“老子按摩法”一共有44节,它遵循自然之理,使人全身各个部位都得到充分的伸展和运动,是一套十分理想的健身操。老子是我国周朝时期的人,姓李名耳,字聃,故又被人称为老聃。他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主张以“道”的自然无为的性质作为人生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人的一举一动都应符合“道”,过一种顺应自然、恬淡平静的生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因其“修道”,竟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老子按摩法”不必真的是老子亲创,但其中贯穿了道者的精神则是无疑的;其特殊的延年益寿功效,也是无疑的,否则就不会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众多养生家的重视和推崇了。

五、养生要重“养神”

一般中国人心目中数第一的“寿星”大约就是彭祖了。彭祖,名铿,是颛顼帝的玄孙,他一生活着经历了唐尧、虞舜、夏、商,一直到了周代,此时他已是800岁的老人了,因此,后人都称他为“彭八百”,其真实姓名反倒湮没不闻了。

现代人正常的寿命约60~70岁,古人彭祖却能活800年,相当于正常人的十几倍,真是令人羡慕,他的长生秘诀是什么呢?据记载,彭祖获长寿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重视养生过程中的“养神”。

彭祖指出,一个人要想长寿,必重养生之道,这就要求自己不可耗费元气损伤精神,不可沉迷于身外之物,不可欲望太强,而必须时时蓄养精、气、神。这三者是人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彭祖特别提出要保养好。不使之外泄的方法则在搞好服气炼神之术,如此去做,必可体魄健壮,精神旺盛,体内的真气充盈,生命可得长久。

因此,中华养生术视“积精全神”为养生的关键。人的精气旺盛,说明人的生命之源雄厚,机体的衰老自然可以延迟,人也就可获长寿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养神”呢?

中华养生术的始祖老子认为,养神的关键在“静”,而“静”的关键则在恬淡无为、少思寡欲。

世俗之人多以华丽的色彩为美,动听的音乐为美,贪图山珍海味,向往驰骋畋猎的潇洒,无时不在渴求各种宝物。但在老子看来,这些东西不仅不能使人得到幸福,反而因为人们追求于外,必造成争夺抢斗,此为伤身(身体)一也;其次,人们贪图物欲的满足,必疲精劳神,元气外泄,此为伤生(生命)二也。所以,他告诫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要养好“神”,人们还必须重视养“德”。“德”即得到的意思。古语中的“道德”含义与现今人们一般说的伦理道德不同,“道”为自然宇宙的根本规律,“德”指人对“道”的所得。因此,养“德”无非是要人们视、听、言、动、思都自然而然地符合宇宙的根本法则,要洗尽人为,革除物欲,清净自适,复返大道。《黄帝内经》记载了四种得“道”的养生者。

一为上古的“真人”,他们提挈天地造化之机,掌握着阴阳变化之规律,呼吸的是宇宙间的精华之气,牢固地保持着体内的元精,使外在的形体肌肉与内在的精神意志浑然如一,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寿命相当长,得到了养生的大法。二是中古时代的“至人”,这是些有高深道德的人,深悟一整套养生的方法,动止思虑无不合于阴阳的变化,适应于四时气候的递迁;极善于保养身体和元气,从不为世俗的生活所羁绊,聚精会神,悠闲自在地游于宇宙之间,视、听豁达于八方之外。三称“圣人”,其能自然安处于任何地方,充溢着天地间的和气,窒灭了所有的恼怒和忿恨的情志变化。外在行为既不刻意背离世俗的观念,而服饰、举止也不特别拘泥于习俗。在外不使身体过度劳累,在内也不让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一切以宁静乐观为准,以愉快知足为前提。正因为这样,“圣人”的形体不易衰老,精神不易耗散,可以活到一百多岁。四云“贤人”,这种人依据天地、日月、星辰等运行的自然规律,适应万事万物的升降变化,依照一年四季气候不同来调养身体,效仿上古真人的活动,遵循养生之道,所以寿命也可长久。

由上可知,无论是上古的“真人”、中古的“至人”,还是“圣人”和“贤人”,他们都以宇宙大化的根本之“道”为生活的原则,消除了内在的欲念,摒弃了劳神累体的作为,逍遥自得地生活在天地之间;保存住体内的精气,聚积了自己的元神,从而使生命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生命力异常旺盛,如此,安能不长寿?当然,世俗之人也许根本不可能完全实现这种同于大道的生活,但还是能够从中汲取正确的养生之道,并以之安排自己的生活,来延年益寿。

明代着名养生家万全写道:“心常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又云:“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由此可见,“养静”是“养神”的首务,而“养神”是养生的重要一环,只有养好了“神”,人才可长寿,世人切莫对此漠然视之。“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代人则应该有百年的寿命,这就应该去“养生”、“养神”、“养静”。

除了上述精神上的养静之外,还有形骸上的养静。《养生四要》中云:“人之学养生,曰打坐,曰调息,正是主静功夫。”打坐与调息都是通过人身机体的调整达到“静”,从而使人之“神全”,实现养生的目的。

“打坐”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佛教的趺坐为着名。人行此法,必须先放松上身,含胸拔背,让臀部安坐于蒲团之上,然后将左右膝自然地交互盘起,左脚踝放在右脚踝上,或相反。两脚心略略朝上,接着两手舒适地放在小腹丹田的前缘,然后自然微闭双眼,或双眼仅存一线,而意识则应该尽量意守丹田,完全忘怀周边的事物、世界的存在及喧哗。此时的呼吸,愈细愈深愈长愈均匀愈好,吸气时细细地以意把气引入丹田,呼气时又好似气是从丹田而出,即所谓“腹式呼吸”。“打坐”的时间可长可短,20分钟、半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均可,一切以打坐者是否真正有效为准。“打坐”的基本要求,是如庄子所说,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人体表里均极寂静,好比冬眠的动物一般,只有如此,才可把人体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点,从而更长时间、更多地保养人的生命力,这就可长寿了。但打坐者的心如死灰、身如槁木又不等于意识丧失后的万事不知,也不同于熟睡后的世事不晓,它是一种完全静寂、天人合一的状况,要达到这一点非得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可。

所谓“调息”,指的是通过呼吸的调理达到养生的目的。古人有一种调息的“六字诀法”,就是按一定的呼吸方式,分别呼出以下六个字的声音:嘘、呵、呼、哂、吹、嘻。习练者首先要摒绝一切杂念思虑,最好是在静坐的状态中,然后根据身体状况或养生之需,分别呼出六个字的声音。若需疏肝明目,可呼“嘘”六次;若想清心宁神,可呼“呵”六次;若要醒脾消胀,应呼“呼”六次;如果有肺病鼻塞,可呼“哂”六次;若想固肾聪耳,可呼“吹”六次;要调理三焦可呼“嘻”六次。在习练时特别要注意,所谓呼出六字的声音,不是越响越清楚越好,相反,呼的声音愈轻愈好,只要觉得是在呼这六个字的声音而实际上却并没有声音发出才是最佳状态。呼气吐字时要把气尽量调得均匀、细密、深长,头脑中决不可有丝毫杂念,如此方能有效。

六、神秘的气功养生术

现代中国人常可在舞台上、荧屏中看到精彩绝伦的气功表演。有的气功师以石击脑,头不破石却裂;有的气功师以矛刺喉,喉不穿,矛却弯;还有的则平躺于地,汽车碾过,毫无损伤;更有那台上一人发功,台下数百人手舞足蹈、如痴如醉的奇观。当然,那凭字迹能瞧千里之外人的病情并可发功治病的气功师就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了。“气功”,处处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其奥秘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