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辟邪文化
9205500000014

第14章 人生礼俗辟邪(7)

弓箭。满洲旗人嫁娶时特别要用弓箭。在新娘的花轿临门时,照例必由新郎向轿门连射三箭,才揭轿门,让新娘下轿。这种习俗被当地人说成是可以煞煞新娘的牝威,其用意也被认为替新娘逐邪。用弓射箭辟邪来源于弓箭为众鬼所畏惧这一各民族普遍具有的信念。人们把这个万灵的武器应用于婚娶时,作为保护新娘安全的器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另外,“箭三枝置户上”以镇压鬼魅之法类同于此。

熨斗与柏叶、芸香、草。熨斗用于辟邪近代以来已不很普遍。在小说《桃花女》中也只是说它是炉子的替代物。新娘临门之时,放些柏叶、芸香在熨斗之内燃烧,绕着花轿走三圈,新娘才肯下轿。起辟邪作用的实际上不在熨斗,而在柏叶、芸香,因为这两种芳香燃料,是辟邪的东西,诸邪嗅到香气,都站立不稳而纷纷闪避,新娘便可以安然下轿了。今天有些地方干脆不用熨斗,只在门口燃起一个草堆,点着火,让新娘跨过,火也是辟邪降妖的法物,其效果及意义与燃烧芸香、柏叶相同。

筛子。即通常所说的“筛箩”,喻指天罗地网。有许多地方,在新娘上下花轿之际,用筛子罩在新娘头上,以防止鬼魅来侵害。而且,民间认为,这种器物辟邪的范围很广,除婚娶时保护新娘外,风水先生也惯用此法,比如世人建造新屋,或拆旧屋改建新屋时,风水先生常在地盘上立一根木柱,柱顶上悬一个筛子和一面镜子,再用一条红布把筛子、镜子绑在柱子上,其意思是在风水操作时,要用天罗地网笼罩起来,以防止邪魔来破坏,再配上一面照妖镜,一切野鬼幽魂肯定不敢潜踪作祟,更不敢前来打扰了。因此,筛子确实是一种保护新娘安全的不可或缺的辟邪驱鬼的器物了。

水、火。水与火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先民亦把它们看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就是这种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也是可以用来辟邪的。尤其在明代及明代以后,一般嫁娶的方式,新娘都是乘彩舆到男家,将进男家大门时,在门前“举火”或在门口“泼水”,象征着涤荡邪魔,在一般的宗教法术里,水、火都是驱邪治鬼的重要法物,其原因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水可以涤除污秽,火可以烧毁废物。既然水、火有清除污秽的效力,并且一般人都认为妖魔鬼怪是污秽之类的东西,那么照此推绎,水、火当然也是除邪治鬼的器物。宗教里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人们最容易想起的就是每逢新年或元宵节,农民常聚野草废物在田野里,纵火焚烧,据说这样可以驱邪,而且可以确保明年丰收。把这个道理用于婚礼上,在新娘入门前,“泼水”以涤除瑕垢污秽之物,“举火”以消除邪魔恶鬼之流,实际上带有清洁消灾、求保安全的意思。

席、毡。席、毡也是人们的生活用品,在古今的婚姻礼俗上,它们也被派上了用场,而且使用较为广泛。它们在婚礼上不仅有遮风拜垫或起一般生活中的功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常常充当维护新娘安全的法物。《酉阳杂俎》叙述唐以前的婚姻礼俗时曾有“席一枚以覆井”之事。这里“席一枚以覆井”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世人以为井是鬼魅藏匿之所,尤其是那些水妖、水鬼,更是用人家的井泉为巢穴,伺机作祟。所以姑娘出阁之际,要拿席子把井遮盖起来,以镇压鬼魅。

从前有一些地方嫁女,花轿启程后,途中经常有人带着草席或红毡,在经过井泉、大树、怪石或神祠庙宇时,必张席或毡以挡遮,等到花轿过去后方才收起,这种事情与用席覆井的用意相同,都为辟邪。不过席、毡作为垫挡之物在婚礼上另有一个重要用场。按照一般宗教法术的说法,新娘的脚是不能踏地的,因为迷信认为,天与地都是神圣的境界,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假如新娘的脚直接地与土地接触,难免会冲犯鬼神,因此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它,不得有半点差错。在娘家出门时可由父兄或族人背负上轿,到了婆家就不能要人背负了,而且还有一套礼节要进行,难免要到处走动。但是,禁止脚与土地的直接接触的俗信不变,那就只有在地上都铺上席子或红毡,新娘下轿后由伴娘陪同或搀着,走在席子或红毡上完成一套礼节后,方可进入洞房。席、毡把新娘的脚与地隔绝,意亦在辟邪。席、毡(当然有时穷人家也用麻袋或破布块)就成为辟邪的器物了。

马鞍。吴自牧着《梦粱录》和孟元老着《东京梦华录》中叙述两宋婚俗时都曾提及新人跨马鞍的风俗。此种风俗最早记载于唐人的杂记中,其用意是“欲安且久”、“欲其安稳同载”。跨马鞍的风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北朝胡人和北方尚骑马的民族所特有的遗风。马之骕先生在《中国的婚俗》一书中考证,认为它不一定完全是胡人之俗,而可能是人类的共同迷信心理。人们一般都认为女子在出阁作新娘之际,是陷身于重重的危机之中,似有妖魔在周围环伺作祟,按照“鞍”“安”谐音,新娘到婆家时跨鞍而过,至少在心理上让她产生一种安全的感觉。所以跨马鞍是辟邪求安的心理需要而致,在这里,马鞍就成为辟邪求安的器物。

河南淮阳泥泥狗——草帽虎。据民间传说,源于女娲兄妹成婚时的以扇遮面,是后世婚礼新娘红盖头的原型。

轻纱(或彩帕、扇子、盖头等)。我国大部分地区新娘出嫁时,都要蒙头盖面的,其用意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遮羞”,二是辟邪。新娘蒙头盖面的东西很多:红巾、凤冠、轻纱、彩帕、纸扇、帷帽,等等。关于新娘出阁一定要蒙头盖面的问题,许多民俗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有一致的说法,认为在上古时代女子出嫁被看成是一种大危机,有各种妖魔鬼怪环伺于周围,想乘隙侵害新娘,其中最难防的是“巫婆”的“邪眼”,只要那“邪眼”一瞅,就会断送新娘一生的幸福,使新娘陷入无比痛苦的深渊,甚至致她于死地。为防止妖魔鬼怪的侵扰,为避免让“巫婆”的“邪眼”瞅着了新娘,为保护新娘的安全和保证其一生的幸福吉祥,新娘自出阁至婚礼完成为止,一直要用轻纱或彩帕等遮面,以防受到邪魔侵害。这种上古先民的生活信俗,差不多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不论中外各民族,几乎都有新娘用轻纱或彩帕等物遮面的习俗,其意既在遮面,又在辟邪。

粉状物。粉状物一般指灰和蛤粉等易撒易散的粉末。这种粉状物充当辟邪的角色主要在宋代吴郡,名曰“护姑粉”。据宋庄季裕《鸡肋篇》记载,其用法是“以灰和蛤粉,用红纸作数百包,令妇自登舆,手不辍掷于道中”。

“护姑粉”的作用大概是用来迷蒙三煞的眼睛,让它们不能张目放肆作恶,此说正确与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然顾名思义,“护姑”就是保护新娘。可以相信,抛撒这种粉状物的作用不外乎是保障新娘的安全。

楮钱。在宋代吴郡,新娘入门之时要焚楮钱以禳祝,其目的是为了驱邪。这里的“楮钱”就成为辟邪的器物。

上述辟邪的器物只是婚姻辟邪活动或仪式中比较经常使用的,而且这些器物大多是在操作过程中才赋予它以辟邪的功用,它往往跟辟邪的仪式分不开,没有了仪式,这些东西都是很平常的物件或生活用品而已。

三、男娶女嫁过程中的辟邪形式和法术

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一般人是很讲究的,虽然它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定程序,但是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制。按照民间的排定,一般有所谓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拜天地、婚宴、入洞房、回门等环节。根据古礼,婚姻的程序被定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六礼”中,前四者属于订婚方面的内容,后二者则属于结婚方面的内容。但民间的结婚过程应该包括请期、亲迎、拜天地、婚宴、入洞房、回门等程序,这些程序基本囊括了男娶女嫁的全过程。在这些程序中,很多仪式、活动和规定是为了辟邪,从而在男娶女嫁过程中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辟邪形式和千奇百怪的辟邪法术。

(一)请期的辟邪——忌年、忌月、忌日

请期是所谓的“六礼”之一,旧时指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婚期的择定因趋吉避凶而有了一些辟邪方法。在婚期方面,对于年、月、日都有忌避的规定。

首先是有些年份要忌避。民间对结婚安排在哪一年是有选择的,有些年份必须忌避,以去凶辟邪。汉族许多地区忌在无立春日的那一年结婚,认为这一年是“寡年”,而“寡年结婚不养崽”。对于有两个立春日的那一年是否要忌避各地就很不一样,一些地方认为这一年结婚好,取“双春双喜”之意,一些地方认为这一年结婚不好,因为“双春喜冲喜”。中南一带汉族地区,有忌避一年内一家举办两次婚事的习俗,原因也是“喜冲喜”。白族忌避在自己的属相那一年结婚,以避免伤了自己的“本命”,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在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等年龄不能结婚。德宏傣族则有忌避“凶冲喜”的习俗,在直系亲属长辈去世一年中因服孝要忌举办喜事。

其次是要忌避某些月份。汉族、佤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忌避五月、七月、九月嫁娶,说这几个月是“恶月”,鬼很多,由于恶鬼出没作祟,这期间嫁娶是不易成功的。傣族在傣历九月十五日以后的三个月忌婚,认为这期间结婚新郎新娘会像牛马和狗一样,不知季节,更不知礼仪,死后会变成狗的,而且还会触犯寨鬼,将来寨子里会发生疾病或其他灾害。台湾民间忌避四至九月嫁娶,当地的俚语把为什么忌避这几个月嫁娶的原因说得很明白:“四月死日,五月差误,六月娶半年,七月娶鬼某,八月娶土地婆,九月狗头重,死某亦死(夫)。”这种忌避看似取决于人们的吉凶观,但实际上则是根据农忙农闲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约定俗成的。

再次就是需要避开的某些日子。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忌避单日嫁娶的习俗,反映了民间“好事成双”的俗信。汉族某些地方尤忌七月七日嫁娶,反映了人们夫妻要长相伴随的心理,而不要像牛郎织女那样长期分离,只有在七月七日那一天相会。对于长期处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状况的古代中国人来说,夫妻长期分离既是夫妻间的不幸,更是家庭的灾难。七月七日结婚就很像是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虽是好事,但它意味着更加长时间的分离,是家庭的灾难和不幸。黎族人忌在虎、猴、牛日嫁娶,因为“虎猴牛,黎人以为恶兽,避之则吉”。白族忌避在男女任何一方“属相日”结婚,比如男女一方属马或属鼠,则属马日属鼠日不能结婚。哈尼族忌在日蚀或月蚀婚娶,认为若犯忌婚后必生六指儿、缺嘴儿等,造成不幸。

(二)迎娶新娘仪式中的辟邪方法

1.迎亲过程中的辟邪要求。迎亲是大喜的日子,是婚礼的开始。在迎亲过程中为了辟邪是有些忌避事项的。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都要选择吉日作为迎亲日,在这个基础上再行辟邪事项。比如白族迎亲日有些路段要忌避,怎么办呢?只有沿途敲锣打鼓。同时白族为忌地,走时要铺毡或铺席;忌门和橱,须把门和厨房遮住。朝鲜族迎亲时,新郎忌脚踩地。另在湖北神农架一带有半夜打鼓迎亲的风习。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男家即遣迎亲者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去女家迎娶新娘,这里的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固然是为了喜庆热闹,但也有惊吓山中野兽而辟邪的作用。

燃放鞭炮不独在半夜迎亲的习俗中才有,一般它在整个婚仪中都可能出现。婚礼中燃放鞭炮,是带有驱鬼辟邪的含意的,民间有所谓“崩崩邪气”之说,因为在大喜的日子,人们是比平常更担心会有恶鬼来捣乱的,所以要用爆竹声吓跑鬼神,亦壮壮行人之胆。

2.送亲过程中的辟邪规定。送亲是指女方亲友送新娘出嫁。在中原一带送亲也极为讲究,其中有一些多少带有辟邪意义的习俗规定。如:送亲的人要是“全活人”,忌避寡妇、孕妇送亲。在渤海湾一带,有“送爹不送妈”、“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的俗谚。为了避病等邪气,只有禁止女人送亲了。这种习俗一方面根源于对女人的蔑视,另一方面源于女人所具有的特性:心肠软且感情脆弱,看见亲人出嫁会生出悲伤的情感而落泪,对嫁娶不吉。孕妇容易使人产生出新娘有未婚先孕的不贞洁的行为的想法;寡妇更使人产生一种“守寡”的悲剧联想。所以民间一些辟邪俗信往往来源于人们对某人某物的好恶感受或错误联想。

3.新娘上轿、坐轿、下轿、入门过程中的辟邪形式。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始终是中心和焦点,举手投足都有忌避,从而在从上轿到入门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的辟邪形式。

上轿辟邪。按汉族的习俗,上轿前新娘要蒙上红盖头。红盖头即是一块两尺见方的红布,可蒙住新娘的头面脖肩,使其不能被人看清楚面目。过去,其他许多民族中都有相似的习俗。比如瑶族新娘就有用蜂蜡把头发染硬,盖上有眼的木板,加上红盖头的习俗,据说,这种习俗是很古老的,有类于女娲“以草为扇”,是遮羞的,其红色象征火,可以防邪。在陕西一带流传着“盖头一掀,必生祸端”的俗谚,就说明红盖头在民间俗信中确有防邪避祸的功用。新娘上轿前还要带一串制钱、一面铜镜,据说这两种东西都是驱邪避煞的法物。还有新娘上轿时忌足踏土地,这一习俗在过去是很多民族都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