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9205400000005

第5章 对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2)

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任何真正的系统都是五度空间。这五度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他四维相互转化。作为事物本质的反映的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度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意识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在此原理基础上,对称经济学重新建构了“自然——经济社会”统一系统的有序结构,使之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对称发展的要求。

对称经济学的方法论,是五度空间的方法论。

对称经济学的方法是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在对称的社会经济系统中,经济规律即是层次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创造规律、全息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是社会系统发展从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网络空间(包括分度空间)作为宇宙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是五度空间的具体化;在对称经济学中,社会经济网络是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再生而进行的制度与技术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网络组成,其中,人流是核心,信息流是主导,物质流是基础,人流、信息流、物质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称与相互转化的。

对称经济学的发展模式,是五度空间的发展模式。

五度空间的发展模式更全面、更系统地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和结构。

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前者通过后者来提升;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五度空间模式揭示了知识经济(层次)、全球化与多元化(空间)、超速发展(时间)、合作主导竞争与双赢发展(性质)的相互关系。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的重新洗牌将带动经济的重新洗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是双向同步过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阶段发展并后来居上;既然层次、时间、空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是以创新业为先导、知识业为主导、制造业为核心、农业为基础、

服务业为配套的再生型→循环型→生态型→稳定型→对称型结构,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与超速发展。

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对称空间观。宇宙是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宇宙在爆发与膨胀时,是无序的。但这个无序中包含着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和能量相互转化定律。一个地方的熵减少,无序度增加,就是另一个地方的熵增加,无序度减少。熵本身是有规律的,宇宙是有序的,有序通过无序表现出来,无序包含着有序。从微观来看是无序的、不确定的,从宏观来看是有序的、确定的;从短期来看是无序的、不确定的,从长期来看是有序的、确定的。微观与宏观的区分是相对的,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基本粒子的世界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序的、不确定的,但从整体来看也是有序的、有规律可循的。

当我们取宇宙中的一个局部现象——弱相互作用为参照系进行考察时,宇称是不守恒的。但弱相互作用下的不守恒,是局部的、微观的、暂时的现象;由于这个不守恒本身是可重复的,所以从整体和长期来看,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也是守恒的;只是这个守恒通过不守恒表现出来,守恒是本质,不守恒是现象。宇称守恒是绝对的,不守恒是相对的。

宇宙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规律是贯穿全息论、辩证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核心规律。

以人类社会为参照系,意识和物质的对称关系是宇宙的基本的对称关系。

宇宙的发展,是从本质到现象、从有限到无限、从简单到复杂;人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无限到有限、从复杂到简单。这是一个对称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介于上述对称的两极之间,本身也是一个对称的过程:一方面是有序化、共性化、法制化,另一方面是无序化、个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既全球化又区域化。社会的调节机制也越来越简单:从超经济强制(暴力、战争、人身依附关系、计划安排)到市场,市场从价格机制到价值机制,从人治经法治到法制。对称社会就是民主与法制对称的社会,对称经济就是公平与效率对称的经济,对称经济学就是在自由与法制、价格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对称的经济理论体系。

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是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过程。主体和客体是社会系统的两个基本层次,主体和客体的对称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对称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虽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有序化过程。整个社会系统是否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建立对称社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立对称的社会经济系统,从而发挥出最佳的生产力功能。

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创造空间观。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创造的规律。宇宙是一个不断从裂变到聚变、有限到无限、本质到现象的发展过程;社会是一个客体和主体、相对客体和相对主体相互创造,实现人和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自觉性低到自觉性高的发展过程。社会发展以人的创造性为基础,每个人都既是历史的奴隶,又是历史的主人。社会的发展是必然和偶然、自发和自觉、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的统一,是宇宙整体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人的创造性活动由人的需求引起。人的需求是主体作为开放系统同外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对称要求。人的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本身是一个系统,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基本层次。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但需要物质刺激,而且需要精神刺激;需要一个使人能够心情舒畅地创新→创造→创业的对称环境。

在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创造过程中,知识经济→创业经济→再生经济→双赢经济→对称经济,对称经济学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历史的必然性。对称经济学以创业经济学为基础、再生经济学为核心、知识运营学为主导、创新经济学为先导,其完美的结构是五度空间的“全息元”。

对称经济学是天人对称、人际对称、与时俱进的经济学。作为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的五度空间观-对称空间观-创造空间观,是包含自然、社会、意识空间在内的完整的空间理论。以人类为参照系,经济是社会的核心,社会是自然、社会、意识三大领域的核心。五度空间理论是空间理论的最新发展,对称经济学是五度空间理论的核心。建设对称经济、创立对称经济学,体现了五度空间理论的实践意义。

对称,是对称经济时代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行为方式、新的生活方式、人的新型素质。有人的对称素质才有对称的经济,有对称的经济才有对称的社会。用对称来塑造人的新素质,用对称来定义对称经济、建构新的经济学范式,用对称经济来整合新的经济形态、催化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规范新的经营模式,将使国民素质大大提高,企业和国家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竞争力。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以某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是宗教而不是科学;其实践结果,是宗教狂热而不是社会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不但传统的公有制理论,而且传统的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经济增长方式等理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逻辑推演和实践发展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进程,必然要求我们不但要走进《资本论》,更要走出《资本论》;要使社会主义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得以统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得以统一,就必须从经济学的对象、内容、方法、性质、宗旨方面作根本的改变,建立全新的经济学范式。

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不是系统中的某一个要素,而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对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正值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一般的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型。整个社会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社会两极分化恶性膨胀;由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政府宏观调控的配套措施整体上落后于微观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不对称造成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马克思为医治资本主义弊病开出了药方;但马克思的药方却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宏观经济消融微观经济,用公平吞并效率。《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资本论》和以《资本论》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为必须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产品统一分配、计划安排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资本论》和以《资本论》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只能与资本主义划等号。而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实践说明,传统的公有制与计划经济只能造成效率低下、公有资产流失,蕴含着另一种形式、然而本质上更严重、造成比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损失更大的经济危机——效率危机。如果说,资本主义为了效率牺牲公平,那么,传统社会主义则是为了公平而牺牲效率,二者都未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践证明:要解决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对立、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只能是在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健全民主与法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相对称、效率与公平相协调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与科学发展观,不但要走进《资本论》,还要走出《资本论》。

左右为难

《资本论》的哲学基础是矛盾辩证法与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出发点是劳动价值论。《资本论》的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本来,劳动价值论应该为劳动主体论、劳动力产权制度提供理论支持;以《资本论》为理论依据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但《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本身不但没有确立了劳动主体论,相反,在社会实践中却走向了劳动主体论的反面——计划体制损害了劳动人民的主体性。以《资本论》为理论依据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分裂。一方面,他们也讲到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原理出发,也强调集体主义;另一方面在旧体制管理实践中,却把人看成一个个抽象的原子,把生产过程看成是这些单个原子的总和,否认生产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可分割性,否认生产过程组织者和其他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资本论》中,历史唯物主义只讲遵循客观规律,不讲主客体的相互建构,实质上限制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资本论》和其他西方经济学,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归根结底未能摆脱客体而非主体、科学而非人性、实然而非应然、描述而非规范的经济学范式框架。这是《资本论》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现成的模式”的深层次的根源。《资本论》中蕴含的劳动价值论与劳动主体论、历史主体性与历史规律性的矛盾,是《资本论》的悖论。